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192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x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将统筹区域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其中会议报告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同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形成一个东中西全面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冲突和矛盾,特别体现在地区差距日趋扩大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区域性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关键问题,并且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在十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新划分了功能区,也就是说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的各个要求,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同时还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政策以及评价指标,从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但是,在当前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由“虚”变“实”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其增长格局,在短期内仍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要真正的实现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和谐均衡发展,仍然需要在大的战略背景之下去深化相关方面体制改革以及调整相应的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其中区域性税收政策必然对我国的区域经济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具体到区域税收政策能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起多大作用?

有什么样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相关学者对于以上的问题研究还比较少,仍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

基于这种思考,本文旨在研究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我国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差距,在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税收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税收和税收政策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希望从理论角度揭示了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税收政策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期丰富我国的理论研究的相关领域;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如何通过税收政策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等制定相关政策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

根据政府在各个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分布情况,总体划分为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纳克斯、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等人以及部分前苏联经济学家为代表,他们均认为,在经济发展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加大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及其他的假设条件下,这两个基本问题往往就简单化成为了增加储蓄和投资选择。

在不发达的地区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投资需求(即诱导)和投资供给(即储蓄困难)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从而主张在各个地区之间实现资源配置的平衡,使得各个地区之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的发展,减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牵制力,从而达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推进的目的。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缪尔达尔、佩鲁、赫希曼、威廉姆逊为代表,他们均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在早期的市场机制的自然作用下,处在主导地位的是极化效应,而扩散效应总是小于回流效应,从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完全不能避免的,威廉姆逊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倒“U”型的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联效应相对比较大的中间产业或者是基础产业,同时把这些产业配置在相对发达的区域,从而形成资本技术等资源的高度集中的规模经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

二、关于税收政策的研究

保利斯(BorysSynelnykov,2000)根据各个地区的税收收入贡献率(各个地区的税收收入/全国税收总收入)把全国各个地区划分为2%、3.5%、5%、10%以及15%的五类区域,并且将其作为各个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间接指标。

保利斯认为,税负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因素,降低税负和扩大税基这两个措施能带来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支持相对落后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依靠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通过制定一些比较特殊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加快发展偏远的落后地区,从而缩小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

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地区差异的税收制度。

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政府为了平衡地区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一直都采用不同的税制,这样做的出发点在于对发达地区多征税,然后把相应的增量部分转移支付给其他需要的地区,对落后地区多预留资金进而加强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得区域资源能够平均分配。

(2)实行免税投资拨款政策。

德国联邦财政部依据投资者提出的申请,为企业在购置生产设备方面提供免税投资拨款。

(3)实施特别优惠折旧率政策。

为了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法国将新建筑的折旧率从原来的5%提高到25%。

(4)减征、免征所得税或者是设立无税特区。

法国政府为改善旧工业区,决定对从1983年开始在旧工业区中新建的公司和企业免征所得税、地方税和公司税3年,三年期满之后,仍然可以享有50%的减税优待政策。

法国在洛林重点改革区域设立了“无税特区”,在当地投资办厂或者自主创办企业,3年内不仅可以除免征以上税收,还可以免征劳工税和其他各种杂税和分摊。

提倡减税以扩大税基,促进经济增长是西方税收理论的主要观点,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地区制定有地方特色的税收政策可以非常有效地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他们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给予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2.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有关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理论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第二,研究税收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研究协调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台湾学者邹继础对财政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他认为,我国内地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涉及经济发展中的成长差异和税收制度转型两个层面的问题。

导致现在出现的区域性贫富差距的原因,除了地理区位与生产要素方面的差异之外,区域性的投资税赋与规费的差异也会造国内乃至跨国税率与税制差异。

夏杰长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差距会不断扩大的财政因素,也就是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实施加剧了区域经济差距、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的区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现行转移支付支付对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效应较小等。

并提出了要深化税制改革、要适度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优化中西部地区财政收支结构等政策建议。

高培勇、温来成认为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就是由效率优先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相结合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978年-1992年,实行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开放的战略,此时国家对东部沿海较发的地区给予政策和投资双重倾斜的方针。

第二个阶段:

1993年-1999年,实行沿海地区开放战略的同时,采用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领导方针。

第三个阶段:

从2000年起至今,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成了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主线,新世纪财政政策应当致力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政政策,其中,对于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开发并且自主创业的财政政策。

马拴友研究了下从1994年-1998年我国各省的边际税率,发现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边际税率依次都相对来说比较低,认为这可以解释这几年中部、东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缓慢。

二、关于税收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问题的研究

邓胜红在借鉴国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实践经验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在税收政策存在认识误区的同时,提出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税负区间和标准,提出了相对落后地区应该采取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的观点。

同时还提出,在我国税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的实际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在有限的税权管理范围内,一方面要合理适当的运用仅有限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更为有效的控制本地区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出发,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该合理压缩政府的财政支出,在仅有的职权范围之内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杨继元对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农村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和开发西部地区资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王陆进在考察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地区的工商税负率之后,发现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由东向西的“梯度差”的状况完全相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完全相背离的,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失衡。

他主要主张通过提高资源税率的办法,可以暂缓解决相对落后地区提供税收优惠与集中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完善与健全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当加大赋予中心城市税收管理权限。

钱晟考察了各个地区的税负率,他得出的结论是,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税负水平偏低,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税负水平却比较高,并且详细的分析了原因所在。

现阶段区域之间的税负结构根本不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樊丽明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税收政策以及政府投资结构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20世纪80-90年代所实施的区域财政税收政策及其效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我国区域税收政策应该适当合理的调整取向:

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手段使之逐步规范化和法律化,实行产业倾斜和区域倾斜相结合的政策、突出政府支持重点,进而还提出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调整建议。

孟春、刘雅露认为,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主要应该依靠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有所涉及,但相关理论论述不够充分,而且比较侧重于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

刘汉屏、汪柱旺提出实现中部崛起的财政制度创新改革,他们认为应该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实施财政倾斜政策,政府应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资本投入力度;改革现行税收制度;调整税收优惠措施,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王梦奎、李善同等全面考察了中央政府对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区域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制度这三种财政工具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

程安亭等以中部的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着重从税收角度分析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并且指出从税收政策上说,必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推进税制改革,为中部崛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扶持;切实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改进公共服务,降低税负,优化税收环境,用市场化道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由上述国内外研究相关阐述可以看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国内相关研究还是国外相关研究都是侧重于其中的一个理论基础,或是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或是从主流财税学出发。

但恰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税收政策研究难免有不足之处,许多问题仍然有待深入调查研究。

1.3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与税收政策进行评述,进而确立研究目标和方法;其次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相关理论,并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及我国现行的相关税收政策;再次通过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找出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前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

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这部分一方面主要是说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同时将现有的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包括了税负影响、现存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另一方面也提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研究。

首先简要介绍了税收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然后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

;最后通过研究税收政策调控区域经济的依据和目标来阐述税收政策怎么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评析。

首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进行评析,最后对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现存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四部分是通过对美国、日本、巴西三国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分析,从而对我国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五部分优化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我国区域税收政策的五个原则,并从这几个原则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是阐述了区域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税收政策取向。

因此论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

在多种方法中,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并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国内与国际的比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税收政策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提出建议。

1.4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第一,本文把税收政策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纯就税收论税收,就区域发展谈区域发展,而是把税收政策放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税收政策运用的效果,因而可以较为系统的分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对策。

第二,针对目前很多研究基于税收优惠政策来分析税收在调节地区差距中的作用,本文将以更为宽广的视角去发现税收政策效应。

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而不仅仅局限于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上,应将着眼点放在税收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层面。

另外本文还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这将为今后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制政策体系提供支持。

第三,通过分析国外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有所借鉴及启示。

本文在具有以上创新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当中进一步完善。

如:

本文对倾斜性税收政策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的分析定量分析略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等等。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相关理论

2.1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区域经济的界定

一、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

区域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

区域这个词在传统意义上强调的只是一种空间,而近些年来有部分经济学者提出区域也是一种经济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区域经济。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指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某一空间范围,是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

二、区域经济的划分依据

我国经济是多层面结构的,只有采取区域经济研究的方法,从多个视角、多种标准与多种模式来研究,才能充分全面具体的反映我国经济经济现状。

区域经济的划分依据包括区域研究方法和对象研究方法两种。

(1)区域研究方法。

各历史时期都有区域经济及其结构问题,且所形成的原因又不同,所以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除了郑学檬先生概括经济、时间和空间3种以外,还应包括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相同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态势相同地区、经济形态和经济形态相同地区、民族和民族相同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同地区等5种。

(2)对象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对象,除了“研究特定时期某一自然条件相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外,还有在特定的时期内自然条件相同或者不同,但或经济发展态势相同、经济形态相同、或经济政策相同、或民族相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或经济技术经济发展状况。

2.1.2税收政策的界定

一、税收政策的概念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确定的,作为制定税收制度的行为规范,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税收政策的类型

税收政策主要有税率政策、税负分配政策和税式支出政策。

税率政策主要体现在宏观税率和最佳税率的选择,它是税制的中心环节和税收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税负分配政策主要在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解决分配不公等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作用;税式支出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纳税义务给予纳税人的优惠措施,包括减少税基、优惠税率、税额减免、延期纳税和加速折旧等。

三、税收政策的工具

税收政策工具是指为了达到税收政策最终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

包括内在的或自动的稳定器和斟酌使用或相机抉择的稳定器。

前者是指在经济发展中能自动地趋于抵消总需求变化,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税收政策工具,一般是所得税制特别是累进所得税制;后者是指国家为达到预定的总需求和就业水平,根据不同的情况所采取的税收措施,一般包括税种的开征与停征,征税范围、税目税率、起征点、免征额和税收优惠的调整,以及加速折旧的规定等。

2.2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2.2.1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分别是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和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其中推进理论的理论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也就是通过对互补的两个或者几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不仅可以建立一个互为需求的市场,并且很好的解决了因市场需求量不足而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相关的生产成本,增加其利润,从而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再投资,最终消除供给不足的经济发展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但是在一般条件下,普通的区域尝尝不具备经济平衡发展的条件,相对落后的区域更不可能拥有能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只把少量的资金分散的投放到所有产业中去,则区域内投资优势产业的利润率就得不到丝毫的保证,不仅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他产业也都不可能发展起来。

尽管相对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的区位优势以及拥有的资源、技术水平、劳动力、产业基础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投资不同的产业就会产生不同的收益率,因而还是要以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为前提,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2.2.2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和关联效应。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集中仅仅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资本,优先发展比较少的“主导部门”,特别是那些“直接生产性活动”的部门。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关联效应原理。

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可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

因此,能够优先获得投资和发展的产业,一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那个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

凡是有关联效应的产业——无论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优先增长和扩张,逐渐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后向的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以及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最后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不平衡发展理论严格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着重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这样有利于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

随着这个理论的诞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纳了这个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理论。

2.2.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不管在世界范围内的哪一个区域,还是在哪一国区域范围之内,经济发展都是是不平衡的,在客观上,其实已经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在空间中只要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

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具备所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并且熟练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然后逐渐向第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梯度推移速度不断加快,也就可以逐渐缩小地区之间经济技术的差距,从而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分布的相对均衡。

然而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争议,提出了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如反梯度推移式、跳跃式、混合式等,但事多数学者还是认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方式。

主要理论根据是:

推移这个动作之所以能够进行并且很好的完成,一方面是因为扩散有其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愿意进行;另一方面是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看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

接受地区的引力场主要有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

对落后地区一般缺乏资金和技术,主要靠上述3个场的引入吸引高梯度地区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扩散到本地区去。

2.2.4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鲁提出。

汉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该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

这个增长极有可能是部门的,也可能是区域的。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依靠具备良好条件的少数地区和具备良好条件的少数产业带动的,应该把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和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逐渐培育成整体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快速发展。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会慢慢削弱,扩散效应会逐渐加强。

  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但增长极理论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区域或产业增长极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会加大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和产业增长极与其它产业的不配套,影响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的发展。

2.3税收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2.3.1区域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还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充足的公共产品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要的条件。

内部因素不仅包括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多少,还包括所投入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大小,而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高低又是由各生产要素的配置即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决定的。

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的地区制定相适应的不同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地区能获得不同的收益,这样以往必将引导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回报率低的地区流向生产要素回报率高的地区,从而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的商品制定与之对应的不同的税率,来引导区域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合理高效率的分配,最大程度的发挥各个区域的经济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3.2区域税收政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个国家特比是世界大国的各个区域之间,由于历史条件、教育水平、技术基础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不同,同时也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各个地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程度不同,也就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对教育产业和科学研究投入的差异较大,导致地区之间技术进步,而进展不同步。

显然,资本相对比较充足,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