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027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下册内容虽然不近相同,但是上下联贯,浑如一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先看看它们的内容联系

 一、上册教材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有余数的除法,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4.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l千米=l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时、分、秒,主要认识单位“秒”,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三)空间与图形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五)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

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  形成观察、分析及椎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下册教材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

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二)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

面积。

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三)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

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四)解决问题

1.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来看看它们课程目标的联系

一、上册教材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五)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六)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八)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九)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十)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下册教材教学目标

(一)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二)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三)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四)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五)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七)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八)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十一)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还可以看看它们编排特点的联系

一、上册教材的编排特点

(一)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二)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加法:

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减法:

云南旅游。

加减法验算:

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

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

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五)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如:

主题图中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

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

上学路上花费时间的计算。

学生的作息时间。

商场开门、关门时间。

火车晚点。

调查50米跑花的时间等。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和所有计量单位一样,除了重视单位的换算及相关计算以外,要更强调“观念”的建立。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主题图中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

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

上学路上花费时间的计算。

学生的作息时间。

商场开门、关门时间。

火车晚点。

调查50米跑花的时间等。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和所有计量单位一样,除了重视单位的换算及相关计算以外,要更强调“观念”的建立。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

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七)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抓阄表演节目的活动。

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来体会可能性大小。

摸棋子、摸球活动、转盘游戏、涂色活动、掷硬币、猜硬币游戏、抽签游戏。

(八)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下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9个)。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等等。

(5)更突出地体现了:

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计算教学的每一例题都有现实的问题情境,大都展示了多种计算方法;在“整理和复习”中则更为明确地设计为:

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等等。

(二)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1)“位置与方向”的编排,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一方面获得丰富的有关空间方位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2)“面积”的编排,与传统教学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的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四)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教材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增加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上面的教材内容、课程目标和编排特点三大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三年级数学上下册的知识点,难易度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它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仅就这两册教材而言,上册教材是下册教材的铺垫、基础,下册教材是上册教材的巩固、延伸和发展。

比如说,数与计算方面,在除法的计算上,上册要求是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下册则要求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在乘法的计算上,上册要求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下册的要求是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会整十、整百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在数的认识上,上册是认识到分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下册则是小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数),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到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数小数的加减法。

还如量的认识、图形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各有要求。

特别是能力培养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要求也各有要求,有所提高。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熟悉课程编排意图,把握住上下同教材的联系,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才好书,育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