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725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三大自然区界线:

东部------西北:

400mm等降水量

东部------青藏:

3000mm等高线

西北------青藏: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秦岭——淮河一线:

1.黄土高原南界

2.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mm降水线

3.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4.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

6.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7.农业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8.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

9.水稻和小麦杂粮的分界线

10.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三面环山,针叶混交林,温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黑土,河流结冰期长

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以太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棕壤,栗钙土,河流结冰期短

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红壤黄壤黄棕壤,河流无结冰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多山,丘陵,砖红壤,河流无结冰期

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南北差异:

秦岭—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走势大致与我国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成为北方和南方、暖温带与亚热带、旱地与水田、湿润和半湿润等地理事物的重要分界。

 

北方

南方

主要

地形区

 平原高原为主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低山丘陵为主(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温度带

 暖温带(华北)中温带(东北)

 亚热带,热带

干湿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水量

 小

 大

水位变化

 大

 小

含沙量

 大

 小

结冰期

 有,自南向北渐长

 无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

针阔叶混交林(东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

热带季雨林

土壤

 黑土、黄土

 红壤,水稻土,紫色土

农业

耕作

制度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华北)

一年一熟(东北)

一年两熟(亚热带)和

一年三熟(热带)

耕作方式

 旱地

水田

主要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主要水果

 苹果、梨等温带水果

柑橘、香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民居

平顶

斜顶

交通

陆运为主

内河航运普遍

方言

较少

繁杂

矿产,工业

煤、石油天然气,

重工业为主

有色金属,

轻工业为主

 

中国三个经济带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省区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水平

        高                                                         低   

发展进度

快                                                         慢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  新兴产业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阶段

人类活动分布区

    举例

采集狩猎阶段

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农业社会阶段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国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位置优越、海运发达地区

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资源型城市)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后工业化阶段

环境质量优越地区

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

海洋,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阶段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技术落后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

航海技术发展

(1)海洋交通发展

(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

航海技术进步

开发海底矿产:

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

太平洋丰富的锰结核(美、日、英、德已开采)

 

屿

工业化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

工业化以后

(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

(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有利影响: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

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

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

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3)条件:

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4)面临问题:

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5)解决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利用:

变煤为电、油、气;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美国:

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意义:

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2)南水北调:

意义:

(1)减轻输出地洪涝灾害

(2)解决北方缺水问题(3)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问题:

长江口海水倒灌水质下降;淤积加重航道淤塞;沿线地区土壤易盐碱化,影响水生生物;东线污水排放降低水质。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结构: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劳动力分布的变化

逐渐较少

先增后降

  稳步增加

劳动力转移过程

随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2)转移部门: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3)方向:

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4)原因:

①降低成本:

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④劳动力等。

(5)影响:

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6)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7)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境

1)减轻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2)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乡村地区→工业化地区

(2)加重环境污染

(3)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

人文环境

(1)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到第三产业

(2)加快产业优化

(3)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

(4)失业人口增加

(1)加快工业化进程

(2)缓解就业压力

(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

3.原因:

自然原因:

(1)黄土疏松,易侵蚀。

(2)降水集中,多暴雨。

(流水侵蚀作用)。

(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

(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4.危害:

(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经济损失;

(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5.措施(保持水土):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蓄水保土,多种经营);

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沟底),兴修水库(沟谷),修健水平梯田(缓坡)等。

6.小流域综合治理:

原则: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方针:

保塬、护坡、固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