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702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doc.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2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2岳麓版选修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2重点难点

重点:

⒈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

⒉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

难点:

⒈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⒉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

3教学过程

3.1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流程

投影:

请思考:

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亚洲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并以中国为例,列举史实。

答:

……

(板书)

⒈积极方面:

日本作为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亚洲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举例:

戊戌变法

⒉消极方面:

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举例:

甲午战争

播放视频:

李鸿章、伊藤博文马关谈判(《走向共和》)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

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

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

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

“但有允、不允而已。

”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

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投影:

采访甲午战争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投影: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狂潮接踵而至。

投影:

《时局图》

有感一首

(写于1896年)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投影:

想一想:

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

……

(板书)

政治:

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

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

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投影:

联系必修Ⅱ知识点,并结合P.121相关内容,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

答:

……

(板书)

⑴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⑵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板书)历史根源:

国际大势:

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

①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④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投影: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答:

A

投影:

提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

学习西方的技术(林、魏、洋务派)

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冯、王、郑、康、梁)

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

投影: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投影:

播放视频:

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复兴之路》)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

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

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

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

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

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

有人形容当时文恬武禧的状态:

“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东梁:

在当时北京的茶楼酒肆里面,贴了有一些告示。

这个告示主要的意思就是讲:

不要谈时事,莫谈时事。

主张抗英的林则徐被罢去了官职,1841年8月的一天,迁戍新疆伊犁途中的他,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

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

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

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

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

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

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

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的消亡了。

投影:

播放视频: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一个细节的比较(《复兴之路》)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

而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1872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条铁路,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国人纷纷前来,在月台上脱去鞋子,小心翼翼地登车参观庆贺。

7年后,日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

对待铁路态度的差异,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此时,欧美各国已经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却还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

然而,洋务派却一再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马敏:

中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这个本体主要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这样儒家的道统。

这个东西是不能够去碰的,不能改变的。

西学为用,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借鉴,可以运用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

投影:

投影:

投影:

康有为档案

投影:

维新派新书发布会

问:

维新派这些作品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答:

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

投影:

材料一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想一想:

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答: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

答:

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旗帜;

⑶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其所处时代决定;

⑷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采取此策略。

投影:

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

“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想一想: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

(板书)“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投影:

正当维新思想给全国人民带来思想的冲击的同时,1895年之事,给全国人民心灵上巨大的打击……

播放视频:

公车上书(《走向共和》)

投影:

课本P.123“学习思考”

答:

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投影:

然而,上书不达……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况磨牙涎舌,思分其馀者,尚十馀国。

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可终日。

——康有为《强学会序》

投影:

1895年,强学会成立。

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直隶总督王文韶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

李鸿章认为强学会宣讲自强之学很合他的心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没想到遭“同会诸子摈斥”,被拒之门外。

想一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

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帝上书,痛陈时局危急,请求变法。

在户部尚书翁同龢的极力推荐下,光绪帝欲召见康有为,却被守旧大臣以“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为由加以阻挠,只能改让康有为递送条陈。

光绪帝几经周折读到康有为的上书后,深受感动,并谕令今后康有为所上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押。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以“雷霆霹雳之气”,“成造天立地之功”,从而坚定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

《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投影:

课本P.126“学习思考”

答:

⑴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⑵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投影:

类别

积极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文教方面

 

类别

积极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方面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方面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文教方面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

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⑴从方式上看:

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⑵从宗旨上看:

要给资产阶级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⑶从内容上看:

变法内容与维新派主张有差距(没有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⑷从阶级基础看: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投影:

戊戌变法在表面祥和的气氛中开始,实际上却危机四伏。

投影:

光绪帝自即位后,一直受制于慈禧太后。

甲午战后,光绪帝深受刺激,决心励精图治。

在变法之前,他曾向慈禧坦言:

“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宁逊位而已。

”老谋深算的慈禧以退为进,答应“由他(指光绪帝)去办,俟办不出什么模样再说。

诏令废除八股后,大学士刚毅立即跳出来反对,说:

“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请下部议。

”光绪帝明确回答:

“部臣据旧例以议新政,惟有驳之而已,吾意已决,何议为?

”刚毅并不示弱,仍说:

“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遂废,请上细思。

”光绪帝愤怒至极,厉声喝道:

你难道想阻挠我吗?

刚毅这才无话可说。

退出时,他还不死心,居然打出慈禧这张王牌,说:

“此事重大,愿皇上请懿旨。

礼部主事王照上书请求光绪帝游历日本及各国,其代递要求遭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粗暴拒绝。

最终,怀塔布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同意代递,但又反诬王照“用心不轨”,说什么日本素多“浪人”刺客,要皇上去日本考察,就是“欲置皇上于险地”,要求惩办王照。

光绪帝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下令将阻挠上书的两名礼部尚书和四名侍郎全部革职。

同时。

破格提拔维新派人士杨锐、林旭、刘光第和谭嗣同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慈禧对光绪帝的这一举动极为恼怒。

慈禧加快了政变步伐,不断派人到天津与荣禄密谋。

那时,京津一带盛传秋季慈禧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他,形势越来越危急。

经过紧急磋商,维新派准备首先争取列强支持,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

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破格提拔他为侍郎,并暗示他不必受荣禄节制。

之后,谭嗣同自告奋勇去说服袁世凯起兵勤王,杀禄锢后。

袁世凯信誓旦旦地表示:

“诛荣禄如杀一狗尔!

”但政变一发生,袁世凯就见风使舵,投靠了慈禧。

问: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投影:

【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投影:

材料一 四道上谕:

1898年6月11日上谕:

《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5日上谕:

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

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

请思考:

翁同龢、荣禄分别是什么人?

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后三道上谕,说明什么?

答:

……

投影:

答:

……

投影: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材料四 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

“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请思考:

这两则材料说明维新派还存在什么问题?

答:

……

(板书)改革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变法措施急于求成。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投影: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板书)历史意义 爱国意义: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启蒙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⒈相同点:

⑴外部环境:

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民族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⑵改革内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

⑶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⑷历史趋势:

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⒉不同点: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幕府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封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统治,大力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顽固派强大,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国际环境不利

第二部分:

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关于袁世凯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都吸收了近年来史学研究的成果,不再提“袁世凯告密”,仅仅说他“权衡利弊之后很快倒向慈禧一边”。

上学期在学习必修III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学生已经对维新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有了初步的线索,所以授课时,设计了“对号入座”环节,让同学们归纳近代历史上向西方学习的不同派别及其主张,复习巩固了相关的知识。

此前在学习专题八“明治维新”时,已经提到了“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本专题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继续强调这点,反复强调,让学生对规律性的知识点能够牢记于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

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21页“学习思考”

答:

⑴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人逐渐觉醒,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进入高潮,也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得到了初步发展。

课本第122页“学习思考”

答:

鸦片战争中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运动后期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末,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课本第123页“学习思考”

答:

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课本第125页“自我测评”

答:

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但是这一思想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并没有付诸实践。

⑵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办洋务以富国强兵。

洋务运动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它没有改变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因此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⑶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他们主张不但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兵战”,还要与之进行“商战”,要求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⑷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他们主张变法维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后来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课本第125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

⑴从整个世界发展趋势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

⑵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再不变法图强、除旧布新,中国将走向灭亡;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推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他们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的推行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等维新派已经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出了变法维新的呼声。

课本第126页“学习思考”

答:

⑴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⑵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课本第127页“学习思考”

答:

重点不同:

中国着力改革军队,不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新的近代化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日本在兵制方面有较大进展,另外还大力宣扬武士道。

结果不同:

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

范围不同:

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装备等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课本第128页“学习思考”

答:

维新变法的一系列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课本第129页“学习思考”

答:

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拥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注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并联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

而中国戊戌变法的领导集团却没有掌握实权,缺乏斗争经验,把改革理想化,一些改革的措施不符合实际,最重要的是没有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第二,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

日本改革的领导者大多是从旧大名、武士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掌握着改革的领导权,而中国却主要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进行改革,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所颁布的法令不能得到贯彻实施,国内的顽固势力很大。

第三,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日本在改革措施中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备的学校体制,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

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也进行了教育方面的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

第四,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

日本非常重视外来先进文明,包括技术、生活方式等,对外来文明有新鲜感和紧迫感,同时乐于接受并消化;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而中国却固守自己的传统,自大、保守,漠视外来先进文明。

第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实现了民族独立。

中国戊戌变法时正值列强在中国的争夺白热化,各国为协调步骤,进行了联合,扶植能够控制局面的“奴才政府”,维新派失去了实行变法图强的有利时机。

第六,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课本第130页“自我测评”

答:

政治方面: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有利于保护农工商业,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

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可以增强军事实力,以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文教方面:

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课本第130页“材料阅读与思考”1

答:

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情况。

戊戌变法期间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吸引了大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

课本第130页“材料阅读与思考”2

答:

客观原因是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旧的封建势力虽然已日渐腐朽没落,但对于维新变法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量。

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缺乏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自身实力不足,又把维新变法看得过于简单,以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能实现;光绪帝和维新派斗争经验不足,变法的实施较为仓促,政令颁布操之过急;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因此,当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向维新派发动反扑时,维新运动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