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0473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综合性学习古诗集

古诗词摘选

整理者:

本小组全员

日期:

2016.11.24

钱宇轩收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4

虞美人・听雨...............................5

小故事...王鹏皓收集.......................6

赵宇杰收集

漫天雪・冬.................................9

山坡羊·潼关怀古..........................10

卖花声·怀古..............................11

小典故....................................12

张浩宇收集

偶然......................................13

乡愁......................................14

小学问...王鹏皓收集.......................15

王鹏皓收集

水调歌头...................................18

满江红.....................................19

雪.........................................20

小知识.....................................2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

了结,完结。

  ③砌:

台阶。

雕阑玉砌:

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

应犹:

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

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

能:

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赏析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

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

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

“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

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

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小故事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会武会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辈。

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

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苏小妹以才择夫婿,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

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

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

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凹下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

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故事由王鹏皓收集

 

 

漫天雪・冬

自创诗・赵宇杰

漫天雪飘,奈何倾城。

鹅毛大雪,飘飘洒洒。

忽大忽小,直出窗外。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诗意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曲组成。

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这组曲的赏析。

  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

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

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

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

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

“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

“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

这与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

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

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

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

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

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

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

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

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

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

“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

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

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

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

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

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小典故

元曲

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偶然

近代诗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乡愁

近代诗余光中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学问

诗歌诠释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浪《 诗话》云:

“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发展史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 南北朝民歌(代表人:

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 近代诗、新诗

小学问由王鹏皓收集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注释:

【水调歌头】:

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禁受不住。

  【弄清影】弄:

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

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

只。

  【千里共婵娟】共:

一起。

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

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

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

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

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

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

“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

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

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

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

“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

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

“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

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自创诗

飘飘洒洒漫天际,

扬扬霏霏落迷茫。

更望雪后展光明,

又是春风又是暖。

 

小知识

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着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

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羽佳禽砖后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

“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

”老师还是很得意,说:

“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

“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毛野兽石先生” 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

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

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

他便上前招呼。

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

“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

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

“噢,他就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

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

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

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

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

“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

“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

“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后序

——鸣谢

(排名不分前后)

组长:

钱宇轩

收集人:

钱宇轩,赵宇杰,张浩宇,王鹏皓

规划征集:

钱宇轩

规划制作:

王鹏皓

后期处理:

孙培辰

印刷:

孙培辰

主编:

钱宇轩

责任编辑:

王鹏皓

责任印刷:

孙培辰

责任校对:

孙培辰,王鹏皓

版权归本组所有,违者必究

本诗集多数摘自网络,如有侵犯请告知

主编钱宇轩

责任编辑王鹏皓

责任印刷孙培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