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227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使用词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正确使用词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正确使用词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正确使用词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正确使用词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确使用词语.docx

《正确使用词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使用词语.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确使用词语.docx

正确使用词语

使用词语———实词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这一考点,能力层级为D级。

它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选用。

高考实词的考查核心是“使用”,它体现出词语的“动态”,命题的选材,注重语言材料的生活化。

常见题型是同音词、近义词或既同音又近义的实词的辨析填空。

  正确使用实词,需要两种能力:

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对语境的确切领会。

前者是确认能力,后者是整合能力。

高考试题大多选取近义词来实现考查,近义词又大多具有相同语素,因此,两词的相异语素就成了辨析的关键。

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等。

虽然2002年出现了判断词语解释正误的新题型,但还是侧重于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

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

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实词词义的辨析一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①看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

这一般是同义的名词表现出来的一种细微的差别,如“事情、事件、事故”这组词中,“事情”泛指一切活动和所发生的现象,意义范围最大;“事件”指已经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范围比较小;“事故”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的事情,范围最小。

再如:

年华———年岁、年代———年月、风俗———风尚、边疆———边境,横线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

  ②看词的感情色彩。

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意义是一样的,但是所附加的感情色彩不同。

从褒贬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如“成果”“结果”“后果”(褒———中———贬)。

此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如“寿辰”与“生日”,前者带有庄重尊敬的感情;“宰(用于人)”与“杀”,前者带有诙谐或讥讽的感情。

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

有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如:

吓唬———恐吓(口语———书面语)、小气———吝啬(口语———书面语);有的是一般用语和特殊用语的不同。

一般用语指口头和书面都常用的普通用语。

如可以———准予,后者多用于公文。

又如唱———歌唱,后者多用于文艺作品,脑袋———头部,后者多用于司法文书等。

  ③看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轻重一般是同义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一种意义上的差别。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程度浅、性质轻。

如“损坏”与“毁坏”,“损坏”指程度较轻的破坏;“毁坏”指性质较严重的破坏。

又如“努力”与“竭力”,“努力”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竭力”指用尽力量。

它们都是前一个词义轻,后一个词义重。

另外如:

批评———处罚、请求———恳求、轻视———蔑视、失望———绝望等,都是前轻后重。

  ④看词语的习惯搭配。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精神、民主,发挥———作用、威力、积极性、创造性。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⑤看词性和句法功能。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还有句法功能不同,如“突然”(形容词,作状、谓、定语),“猛然”(副词,作状语)。

  ⑥词义着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义的着重方面不同。

如“精细、精致、精巧、精美”,“精细”着重指细密、细致;“精致”着重指别致、新奇;“精巧”着重指巧妙、玲珑;“精美”着重指美好、漂亮。

再如:

才能(做事能力)———才华(文艺特长);陡峭(坡度大而陡直)———峻峭(高而险)。

  例12003年夏季北京题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2)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

我们,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3)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治假贩假暴利的犯罪行为。

  A.审定许诺谋取B.审订承诺谋取  C.审订许诺牟取D.审定承诺牟取  【解析】此题考查运用近义词的能力,正确答案为D项。

命题体现了“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不偏不怪,但这些又是容易出错的。

“审定”意为“审查决定”,“审订”意为“审查修改”,

(1)句中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问题,只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了,所以用“审定”,B、C两项可以排除。

“许诺”、“承诺”都有“应允、答应、应承”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前者轻后者重,

(2)句中“郑重立下誓言”,应该用“承诺”。

“谋取”指通过谋划取得,“牟取”侧重在指通过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此句用“牟取”符合上下文语言环境。

  【答案】D  例2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题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味珍爱B.品评体验珍惜  C.品评体验珍爱D.品味体味珍惜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选用能力。

具体的语言环境是“阅读优秀作品”。

正确答案为A。

第一空,如果不看下文,似乎都可以,但联系下文的“感受”来看,必须选“品味”,即仔细体会;“品评”是评论高下,与下文不合。

第二空,“体味”是仔细体会的意思,符合阅读优秀作品这个语境;“体验”指亲身经历,与语境不合。

第三空,“珍爱”,重视爱护,重在“爱护”,与“自然”搭配合理;“珍惜”,珍重爱惜,不合语境。

  【答案】A  例32002年全国题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提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对词语意思的正确理解,题型为判断词语释义是否正确。

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如果不知道词语的正确释义,也就无法正确使用该词语,这是命制此题的原因。

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

A中“闻过则喜”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其中“过”指“缺点、过错”,不是表示“完毕”或指“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过”的意思。

C中“适逢其会”是“恰巧碰到那个时机”,“会”是“时机”,把“适逢其会”释为“恰巧碰上那次聚会”,属望文生义。

D组“剑拔弩张”是“拔出刀剑,拉紧弓弦,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张”意思是“拉紧、拉开(弓弦)”,不是“(把箭)射出”的意思。

  【答案】B

 

使用词语———虚词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历年高考都是常考点,能力层级为D。

如:

1996年考查“况且、何况、而且”三个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1997年是对“反而、无论、未尝”的使用正误判断;1998年考查“虽然、而、却、即使”;1999年考查“再、但、得以、进而”;2000年考查助词“的”;2001年春季考查“或、就、与、被”的恰当使用;而2002年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三组副词,考查对具有相近意义的副词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2003年考查“不仅是———而且是”和“不是———而是”的选用。

  高考虚词考查核心是“灵活使用”。

因而对于虚词、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只能是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一些常见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

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清它们间的细微差别,结合语境之间及句子内部关系,再注意词与词间的配套搭配,这类题就容易做了。

  一、明确虚词位置  虚词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就会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

一般来说,副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连词虽然不和任何句子成分发生关系,但由于表意的需要,其位置有时在主语之前,有时却在主语之后,不能随意挪动,不然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如“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其中最明显的错误是不应用“再”,而应用“又”。

但这个虚词的位置也不当,应将“又”放在“然后”一词之后,才能正确地表意。

  此外,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可放在主语的后边;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那么,关联词语的位置都应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

“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句中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关联词位置变化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二、防止虚词滥用  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否则就会犯“多余”的毛病。

例如“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句话的主语是“严重性”,谓语是“在于”,“在于”的后边都是宾语。

再分析宾语,它的主语是“对……行为”,这是个介宾短语,但介宾短语是不能做主语的,“对”的参入淹没了宾语的主语,造成了句子结构上的混乱,去掉“对”反而句意明晰。

再如“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这是关联词语滥用,应去掉“因为”。

  三、避免虚词误用  虚词误用主要包括关联词语的误用和介词的误用。

关联词语的误用是因为不明辨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导致的。

如“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中就是因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递进关系所致,此处“进而”应为“因而”。

  介词的误用是因为不能明辨介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如“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其中“以”应和“为”搭配,“把”应和“作为”搭配,而此句却把“以”和“作为”搭配在一起,就错了。

  四、辨析近义虚词的不同含义  正确运用虚词的前提条件是准确辨析相近虚词之间的差别及熟练掌握虚词的习惯用法。

例如:

“不免”和“难免”作为副词意思相近,都有“不容易避免”“免不了”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情况,往往产生后面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不免”只用于肯定式,“难免”还可以用于否定式。

如:

“我的语文学得不好,难免写错别字”,该句中的“难免”可换为“不免”。

再如:

“他是海南人,普通话难免不纯正”,该句中的“难免”不能换为“不免”。

再如:

“当、在”,“最、顶”“自从、从、自”,“尽管、不管”,“分外、格外”等。

  例12002年全国高考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正确选项为C项。

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三对词语都是副词,各对词语之间的意义都有相同之处,并且有时都可以互换。

但各对词语之间使用上有时有区别:

“一再”和“再三”的区别在于不是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第①句“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

“稍微”和“多少”的区别在于,“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

“常常”和“往往”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

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

第③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

  【答案】C  例2  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判断虚词运用正误的能力。

正确答案为D。

D项是滥用虚词。

“被”表被动,“应”字表示主动,事理上互相矛盾,使用重复,应去掉“被”。

A项“或”是连词,表示有两种可能性存在,结果必居其一,与句意相符。

B项“就”是一个副词,表示乙事紧接着甲事发生,使用正确。

C项的“与”是一个介词,它的宾语是“成员国”,用“与”字后,使前面的“中国”和与字所组成的介宾短语组成并列关系,使用正确。

  【答案】D  例32003年全国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解析】此题是一道实词和虚词的综合考试题,正确答案为C。

关于①②句答案分析,可参见实词部分相应的答案提示。

③句为虚词选择填空题,“不仅是/而且是”和“不是/而是”都是连接词,但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

“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

当然,要做出这种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等工作。

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报考大学的学生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

  【答案】C

使用词语———熟语  2004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一个突出的变化是:

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这实际上是将词语的考试范围扩大了,因为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几种。

能力层级为D。

  过去,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2003年每年都有一道题。

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

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考查的成语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显。

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

高考试卷,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汉字的字形、字音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

命题的选材,注重语言材料的生活化,特别是将“成语”改为“熟语”,则能从更广阔的范围联系生活。

这也提示我们,备考时决不能囿于教材或习题,而应把词语的使用与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使用结合起来。

正确使用熟语,要求我们做到:

①准确理解词义;②分辨近义成语用法;③分清褒贬色彩;④使用得体。

  熟语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结构定型。

②意义完整。

③充当语言的备用单位,作用相当于词。

其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的、具有固定结构形式和完整意义内容、带有书面语色彩的一种固定短语。

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固定结构形式和完整意义内容、带有口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如“钻空子”、“擦边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

歇后语是一种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带有谜语性质的固定语句,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如:

“让她参考‘急成婚,长后悔’这句谚语”。

有关熟语(以成语为主)的知识很多,就高考命题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选项。

  一、不合语境  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

如: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不相吻合。

  二、搞错对象  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如:

“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车水马龙”是说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

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这个对象不合。

  三、望文生义  如惯用语的意义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意义,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泼冷水”就不是说“把冷水泼出去”,而是指“挫伤人的积极性或让人清醒”。

再如“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都可能因望文生义而误。

  四、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

如:

“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

”“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

  五、不辨褒贬  成语也有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

如:

“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望。

”“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六、重复累赘  主要表现在,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

如: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居室”与“蓬荜”意义重复累赘,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

  例12003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巴勒斯坦的瓦斯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B.在拍摄大片动辄耗资过亿的今天,该剧组仅用了200多万元就拍出了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C.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D.美国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像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心裁,匪夷所思。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选项为D项。

也就是说,只有一句中的使用是正确的,其余三句都不正确。

A中“凤毛麟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与“旅游的人日渐稀少了”这一语境不合。

B项“同日而语”比喻相提并论,用于两项事物作比较,此句只表示意义重大,没有和其他事物作比较,不能用“同日而语”。

C中“细大不捐”意为大的小的都不舍弃,“捐”是“抛弃、舍弃”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捐献”。

D项“匪夷  所思”指考虑问题的方法、言语、行动违反常规,使人难以想像和理解,与前面“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像力”一致。

  【答案】D  例22003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厨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选项  为D项。

D中“如数家珍”的意思就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但是,“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实际意思说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

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贝”来强调这一点,这里用“如数家珍”,直取字面义,当然就不合适了。

A中“捉襟见肘”的意思是“衣服破烂,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

B中“未雨绸缪”的意思是“天还没下雨,先把房屋门窗修好。

比喻提前做好准备或预防”。

C中“自惭形秽”,使用上都是恰当的,但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所以“自惭形秽”中已经有了“感到”的意思,句子中再说“感到自惭形秽”就有语义重复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

本题考点是成语的用法是否恰当,“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都没有错误。

另外,“感到自惭形秽”也不能说是个错句,就像“我很高兴/我感到很高兴”,“我非常幸福/我感到非常幸福”都是正确的说法一样。

  【答案】D  例32002年高考全国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大大动作。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选项为A项。

A中“光怪陆离”的意思是“光彩奇异,色泽繁杂,形容奇形怪状,各式各样”。

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联系下文看,本句中“现代观念”主要指关于“西方艺术”的观念,其中既可能有精华,也可能包含糟粕,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

B句中“雨后春笋(般地)”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褒义词。

用于形容“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不合感情色彩。

C句中“有口皆碑”。

碑:

纪功碑。

“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

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况且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就不能用“有口皆碑”。

可改用“有目共睹”。

D句“偃旗息鼓”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句中“几家汽车大厂”还没有开始价格变化的“动作”,也就谈不上“停止行动”了。

可改为“按兵不动”。

  【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