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995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细菌》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4.教学难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

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设疑导入】导入破伤风视屏,同时提示学生自习观观看视屏回答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

使人患破上风的微生物属于细菌还是真菌?

它所需要的特定条件是什么?

生:

是细菌。

教师:

你还知道细菌的那些知识?

生:

【出示课题】

【出示目标】出示目标并解读

【设疑导入】

教师:

设问“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

又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呢?

”,“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

”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71页“细菌的发现”相关课文,找寻问题的答案。

【小组讨论、总结】

经过几分钟的阅读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两题的答案,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并推举一名同学做小组陈述。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小组间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

仔细聆听每小组同学的回答后,对其中优秀的回答给予表扬鼓励,而其中不足的地方给予纠正。

随后,导入列文·虎克及其制造的显微镜的图片,并对此部分做适当补充。

【视屏导入】导入列文·虎克及其显微镜的视屏

【视屏讲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也不算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乡政府的公务员。

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每天下班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去磨镜片,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

到现在手工再也没办法磨制那么大的倍数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因此,这算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细菌是第一次发现细菌。

【设疑转而导入巴斯德实验】

人们这时候虽然已经观察到细菌了,但是细菌究竟怎么来的呢?

当时的人们啊,几乎都是受宗教的影响,认为这些小东西是神创的活着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是这样的吗?

大家现在在接着读后面的课文,看看巴斯德是不是也同意这种观点,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PPT课件展示讲解巴斯德实验】

巴斯德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细长而弯曲的鹅瓶颈,瓶口不封闭。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代表陈述

教师:

好,各小组讲的都挺好,大家的讨论都能够切中要害,

【导入下一教学目标:

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

教师:

你知道一个绣花针孔有多大吗?

学生:

非常小。

教师:

2000---4000个细菌并排穿过绣花针上的小孔可见,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

用什么观察

学生:

高倍显微镜或电镜。

【展示电镜下的细菌】

这是电子显微镜下的球菌,大家可以发现每个细菌都是圆球状

这又是另外一种形态的细菌

教师:

那么大家可以总结一下,我们这些细菌都是什么形态的啊?

可以对照我们的课本找答案。

学生:

杆状、球状、螺旋状。

【随堂练习】继续展示图片,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下一主题:

细菌的结构】

教师: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

每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

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

(出示图片)

【展示细菌细胞结构图】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对照课本71页细菌结构图

【展示动植物细胞图】

【教师引导】

教师:

(展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

为什么?

学生:

像植物细胞……像动物细胞……

教师:

其实大家都已经发现了细菌的结构特点,既有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结构,如:

细胞膜,细胞质,也有植物细胞有的细胞壁。

但是细菌最大的差别在于: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除此之外,大家看看细菌有什么特有的结构?

学生:

荚膜、鞭毛。

教师:

细菌也是生物,是生物就要繁殖后代,那么细菌又怎么繁殖后代。

【视频导入】展示细菌繁殖的视频

教师:

大家看完后,想想细菌是怎么繁殖的?

学生:

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也就是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一个细菌分裂一次变成两个细菌,2个细菌继续分裂变成4个,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来:

一个细菌分裂N次,那么它的后代有2N个细菌。

教师:

计算一下:

算一算:

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学生:

计算;

教师:

巡视

学生:

4小时=240分钟240÷30=8(代)

100×28=25600(个)

教师: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

我们会洗手、洗澡换洗衣服。

学生:

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课件展示:

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导入课题“芽孢”讲解】

教师:

对。

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

其实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并不是都杀死了,细菌对恶劣环境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那就是芽孢。

当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一些细菌会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但是大家要注意到,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

【梳理总结】细菌分布广泛与它们的哪些特点有关?

1)个体微小,极易被携带;

(2)进行分裂生殖,生殖速度快;

(3)能形成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形成细菌。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评测练习】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

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菌

巴斯德:

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

巴士消毒法;

“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形态:

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

无成形的细胞核

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细菌》学情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

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细菌》效果分析

在七年级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就已对细菌和真菌有所了解,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本节课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学习。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来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的。

即:

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繁殖。

作为微观性很强的内容,要用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话题导入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图画等形式,加强直观教学。

通过列表比较、设疑启发、归纳总结等方式增强教学的效果。

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例如“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在这里,又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煮沸并加盖子的方法保存肉汤的例子,使科技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也让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课堂中,愉悦地“享受”学习,把教师从长篇大论中解放出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生活。

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