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979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docx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

1.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发展

世界造园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而公园真正出现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土朝,建立起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

不久,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继而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

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土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之为公园(PublicPark)。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

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高低。

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城市公共园林。

近代美国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可谓是城市公园发展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建成与开放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

公园运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大量城市公园的建设高潮,同时园林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也开拓了一片现

代崭新的公园新天地

在我国,城市公园是通过外来文化打开国门的。

1868年在上海建造的黄埔公园是最早的一个,其造园思想直接来源于欧洲的造园实践和理论,有大片的草地和占地极少的建筑。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人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关心和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视,全国各个城市扩建、改建、新建了大量的公园。

(1)应对“城市病”的出现

英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病”等问题开始蔓延。

出现城市环境不佳,需要大规模公共空间建设。

1844年英

国市政当局提出“建立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公共园林的要求。

工人集会要求“为保障市民的健康,为市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交流感情而建设公园。

城市公园系统具有提供活动空间、遏制城市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个功能。

(2)对生态、自然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追求

从“英国公园运动”到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是人类不满于工业污染,对公共活动场所和宜人的城区环境的追求。

因此,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应该是:

没有围墙,使城市与公园融为一体,自然环境和人类现代生活相结合;阻止城市蔓延(从公共利益和使用的角度减少或削弱城市土地全盘为土地投机者所控制的局面)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避免沦为“商业性”设施(中央公园与迪斯尼乐园的严格区分)。

概括来说,即:

1)生态性;

2)开放性、公共性、社会性。

(3)与城市化发展联系紧密

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看,一般来说,当城市化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病最多且最严重,社会健康问题常常爆发于加速城市化阶段转变为城市化基本完成的阶段。

如果说社会健康问题的激化是城市公园出现的直接原因,那么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

在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前,全社会目标都已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忽视甚至牺牲生态与社会综合效益。

至2013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到53.73%。

部分学者认为在今后的10年间,以城市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系统将会是中国城市建设的重点

2.公园功能

(1)社会文化功能

1休闲游憩的场所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体闲游憩场所。

其空间环境和相关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的环境,并满足体闲游憩活动的需要。

这也是城市公园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

2精神文明建设和科研教育的基地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城市公园口益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科学知识和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

(2)经济功能

①防灾、减灾功能

城市公园的防灾减灾功能有:

在地震发生时可作为避难地、火灾时的隔火带,大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降落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及临时医院所在地、灾民的临时住所等等。

②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公园最显著的作用是能使其周边街区人气旺盛,提升不动产价值,吸引投资,从而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城市公园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它们形成城市旅游兴趣中心,有力地促进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环境功能

1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动植物资源丰富,常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城市绿肺”、“都市氧吧”。

另外,城市公园还扮演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色,是城市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场所。

见右图。

2美化城市景观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的“自然场所”,一般有水体和大量的绿化色软质景观;它与道路、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强烈的对比,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中的绿在美化城市景观。

3•当代对公园建设的要求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愈加多元化。

为使公园成为社区隔阂的缓冲剂,生活环境提高的加速剂。

因此从城市公园的涵义和功能出发,秉承以人为本的角度,为构建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城市公园体系,对当代公园建设提出如下要求:

(1)由“封闭”到“开放”

虽然很多城市传统公园已经开放,但其开放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免费”上,传统公园的边界仍然处于“全封闭”状态,公园边界的主导形式仍旧是栏杆,墙体。

这种封闭的空间边界致使公园的可达性大大降低,完全不能满足周边市民对公园的诉求;又因原有边界元素的单一化,从而导致空间界面不够丰富,同时也阻碍了人们公园的接触,使得公园与城市也仍旧处于分割状态,公园绿地也就无法溶解到城市中去,不能实现真正的“开放”。

(2)由“规划”至U“反规划”

2002年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论反规

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出了“反规

划”理论,“反规划”主要内涵是:

城市与环境如“图与底”关系,传统规划理论先画“图”后做“底”,而“反规划”则是先做“底”后画“图”。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他是有别于传统规划理念,强调城市发展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从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可持续公共利益的名义,先以自然生态过程和景观安全格局为首要考虑因素,其后再考虑规划建设问题。

而不是从眼前的景区建设开发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3)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为公众服务是城市公园的职能之一,而公众的参与能为公园带来更多的人气和生气,除此之外,有了公众的参与才能发现公园设计的不足之处,其对于城市公园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公众的参与才能使得城市公园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

(4)由“千园一面”到“因地制宜”

城市传统公园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体现着城市的历史特色,同样也是所处区域特色的重要载体,另外,为避免“千园一面”的现象,城市传统公园也应符合它所处城市区域中的特色。

在城市传统公园开放后的更新与改造中,应充分调查研究公园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使其作用于公园景观这一重要的载体上,让一部分景观成为地域文化景观,来延续公园的物质空间。

文献梳理

1公园的起源和发展

(1)公园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的盲目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

在此情况下,资产阶级对城市环境进行了改善,开辟了新的公共绿地并成为公共花园和公园。

1843年英国利物浦建立的博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美国人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成为城市公园的典范。

(2)公园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把自然界的景观引入人类的居住庭院或城市环境之中,仿造自然山水,从而诞生了园林。

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有了剩余,特别是建筑技术和美术欣赏发展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才有了作为消遣娱乐的园林诞生。

世界古代园林三大体系包括古希腊园林、巴比伦园林、中国园林,它们历史最初起源都是为帝王贵族等极少数人使用服务。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园林绝对是私人拥有的产物,有许多人一生都没有看见园林。

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颐和园、苏州网师园等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普通民众进入的。

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建筑空间是非常狭小,其中的亭廊只能供一二人游览使用。

景观的设计也是静态的,只能是个别人细细的晶位其中的韵味。

其根本不属于大众游览的景观场地,是绝对的私人场地空间。

只有寺庙名胜和自然风景地是公共游览观赏地,任何人都可以参观、欣赏和游玩。

中国古典园林的命题、构思以致造园表现手法与中国山水画同出一辙,完全是伴随写意山水画而产生的,因此这类园林又称为“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

它是农业时代人们向往建设一个美妙和谐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属于贵族上层社会的私人财产,它所服务的对象是极少数人。

从狩猎娱乐的"囿苑"到神仙意境的皇家园林和桃花源境界的文人园林,所有园林都从来不是产生商业利润的基地,它的景观设计也就从来没有“以园养园”的目的。

所以古代园林完全是为造景而建设,它的发展历史也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

与古代私家园林相对应的是现代工业化社

会诞生之后的公共园林,这是公众人人皆可以进入的园林,即我们今天称呼的公园。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几千年封闭思想和社会机制,使中国传统园林在绝少受到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渐进发展,它的变化是缓慢的•现代园林理论和实践却诞生在美国•。

858年由现代园林创始人F.L.OImsted设计的第一个城市公园在美国纽约城市中心,名为“CentralPark"。

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体现资本

主义的“博爱、平等、自由"的思想,现代的公共园林是城市中一块有边界的地方,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地方•这比历史上的园林是一个大飞跃。

现代园林都是“公众园林”,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在一切都为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园林却没有围墙隔离,从来不售门票,从来也不是追求商业利润赚钱的地方。

公园在中国的出现始于近代。

从概念上看,“近代公园(PublicPark)"是指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新兴的城市公共绿地。

过去一般认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落成的、位于上海外滩北端、英美公共租界南侧的公家花园(PublicGarden,后依次改名为外滩花园、外滩公园、黄浦公园,现已改为纪念广场)为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公园。

但是,当我们将眼光投向更早就有西人活动的广州十三行地区后发现,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

(1840-1856年)之间,英国商馆和美国商馆前的珠江河滩上也曾出现过2处相连的、由在粤西方商人共同使用的园林,即当时根据出资人和所处地段的不同而被分别命名的美国花园(AmericanGarden)和英国花园(EnglishGarden)。

通过阅读和分析十三行时期的外销画和相关文字记录,笔者认为,美国花园、英国花园的建造初步反映了西方近代公园的规划理念,其植物配置的本土化是西方植物学家对华南植物长期研究的结果;与此同时,在广州的西方商人还引入教堂等公共活动空间,并组建管理机构等,从而使美国花园、英国花园真正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公园,在中国近代公园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笔者还想说明的是,十三行美国花园、英国花园的创建是19世纪中期全球性公园建造活动的一部分,与后来的香港兵头花园、上海外滩花园一样,是世界公园建造史无法罔顾的重要环节。

2城市公园的定义

《建筑大辞典》对公园作了如下定义:

"公

园是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人们游憩、观赏与娱乐的园林。

公园分为城市公园与自然公园两大类,一般’公园’仅指城市公园,也就是主要在城区经营的公园,而不包括美国国家公园和中国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一类的自然公园。

”我国1993年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