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621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生化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化复习资料(完全版)

前言:

复习前可以翻一翻目录页,让学过的内容更加条理清晰,便于记忆。

书后的中英文对照索引也有很大的用处,比起毫无头绪的乱翻找名词,索引可以让你更方便找到你想要的。

个人整理,出现错别字,错误,重点不清晰等现象请见谅

资料只提供参考,如有错误,请自己翻书查阅并改正

资料排版以学习进度为准,题型较为混乱,请具体题型具体分析

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分子的元素组成特点:

含氮量接近,约为16%.

2.通过测定生物样品的含氮量推算蛋白质含量的公式(凯氏定氮法):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100g样品中样品蛋白质含量(g%)

3.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20种)

4.1电泳:

通过带电的物质颗粒能在电场中向正负极移动而达到物质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

4.2氨基酸分类(电泳法):

酸性氨基酸(带负电):

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带正电):

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

5.2个半胱氨酸通过脱氢以二硫键相连接,形成胱氨酸(含巯基)

6.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的性质2)含有共轭双键的氨基酸(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能吸收紫外线(波长280nm)3)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7.氨基酸的等电点(pI):

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的正负电荷数目相等,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溶液的等电点。

8.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蛋白质或活性肽。

9.肽键(-CO-NH-):

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的化学。

10.谷胱甘肽(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三肽。

(抗氧化作用)

1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1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中的主要化学键是肽键,此外还有二硫键

1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14.肽键平面:

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不能随意旋转称为肽键平面。

15.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作螺旋式上升,螺旋的走向为顺时钟方向,即右手螺旋。

螺旋上升一圈(360°)有3.6个氨基酸残基。

16.β-折叠结构中,氨基酸残基侧链交替的位于锯齿状结构上下方,靠氢键连接,

17.β-转角常发生于180°回折时的转角上

18.模体:

是蛋白质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间构象和特定功能的结构成分。

19.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整条肽链的所有原子在扭曲折叠形成

20.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依靠:

疏水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2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二条或者二条以上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通过非共价键相连接形成

22.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的空间结构: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肌营养不良症等

2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电离性质2)胶体性质3)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引起变性4)可吸收紫外光线5)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茚三酮反应(蓝紫色)双缩脲反应(紫色)

24.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25.1蛋白质变性:

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25.2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加热,乙醇,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等。

26.蛋白质变性的应用:

医学上用于消毒和灭菌。

27.维持蛋白质不沉淀的原因:

表面电荷,水化膜

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中和电荷(重金属)脱水剂(丙酮)

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8.DNA与RNA的区别:

DNA:

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碱基为A,G,C,T,分布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作用是携带遗传信息并进行传代。

RNA:

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碱基为A,G,C,U,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作用是参与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

29.环腺苷酸(AMP)和环鸟甘酸(GMP)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第二信使,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

30.DN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具有5’→3’的方向性

31.体内可以游离的核苷酸:

AMP,ADP,ATP,cAMP,cDMP

32.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构成RNA的核苷酸或DNA的脱氧核苷酸自5’-端至3’-端的排列顺序。

33.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

34.DNA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

35.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相平行组成2)核糖与核酸位于外侧3)DNA双链之间形成互补碱基对4)碱基对的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36.RNA种类:

核糖体RNA(rRNA),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

37.真核生物mRNA的5’-端有特殊帽结构(7-甲基-三磷酸鸟苷),3’-端有多聚腺苷酸尾,mRNA的碱基序列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密码子)

38.tRNA的特点:

含有多种稀有碱基;二级结构呈三叶草的形状,3’-端称氨基酸臂,下方的是反密码环;所有的3’-端都是以CCA三个核苷酸结束的

39.非编码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40核酸的理化性质:

1)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260nm)2)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3)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

41.DNA变性:

某些理化因素会导致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使DNA双链解离为单链的现象

42.DNA的增色效应:

在DNA解链的过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含有DNA的溶液在260nm外的吸光度随之增加的现象。

(发生在DNA变性的过程中)

43.DNA的解链温度或溶解温度:

在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A260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44.核酸杂交:

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或RNA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核酸单链之间存在一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就有可能形成杂交双链,这种现象称为核酸杂交

45.核酸酶是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分为DNA酶和RNA酶。

按性质可分为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

三.酶

46.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助因子。

47.辅助因子可分为辅酶和辅基。

48.辅酶:

与酶蛋白的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辅基: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49.辅酶Ⅰ缩写:

NAD+含维生素PP

辅酶Ⅱ缩写:

NADP+含维生素PP

FMN/FAD含维生素B2

TPP含维生素B1

辅酶ACoA含泛酸

四氢叶酸FH4叶酸

50.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

51.酶的活性中心内必须有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52.1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52.2乳酸脱氢酶有4个亚基,由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两种类型的亚基以不同的比例组成5种同工酶。

53.酶促反应的特点:

1)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2)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3)酶的活性与酶量具有可调性4)酶具有不稳定性

54.酶的特异性:

绝对专一性(特定结构的底物分子,代表:

脲酶),相对专一性(含相同化学键的一类化合物,代表:

酯酶),立体特异性

55.Km常数(米氏常数):

1)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般时的底物浓度2)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3)Km在一定条件下可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越大,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小,Km越小,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

56..

底物浓度温度pH(纵坐标为反应速率)

57.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

58.抑制剂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激活剂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59.1不可逆性抑制剂:

和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共价键结合,使酶失活。

可逆性抑制剂:

与酶非共价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

(采用透析,超滤或稀释等方法可除去)

59.2有机磷农药中毒,可给予乙酰胆碱拮抗剂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

60.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剂和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

非竞争性抑制剂:

与活性中心之外的调节位点结合

反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剂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

61.Cl-是唾液淀粉酶的非必需激活剂

62.细胞对现有酶活性的调节包括:

别构调节和酶促化学修饰

63.别构调节:

体内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外的某个部位非共价可逆结合,引起酶的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64.酶的化学修饰:

是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的共价可逆结合实现

65.酶的共价修饰形式: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66.酶原: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或在发挥催化功能前处于无活性状态,这种无活性的酶前体称作酶原。

67.酶原的激活:

由无活性酶原状态转变为有酶活性的酶的过程。

68.酶原激活的实质是酶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

四.糖代谢

69.糖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

食物糖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糖异生作用

去路:

机体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磷酸戊糖途径分解,脂类,氨基酸代谢成脂肪,氨基酸等。

70.糖酵解/无氧酵解:

葡萄糖分解代谢生成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

71.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消耗2分子ATP,2分子磷酸丙糖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转变成丙酮酸生成4分子ATP,净生成2分子ATP

72.底物水平磷酸化:

糖酵解过程中分子重排脱氢,产生高能磷酸键的底物的过程。

73.无氧酵解生成能量的过程: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生4分子ATP

74.无氧酵解消耗能过程:

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糖,6-磷酸果糖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消耗2分子ATP

75.糖酵解途径三个不可逆反应:

己糖激酶催化的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糖,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的6-磷酸果糖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丙酮酸激酶催化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化为丙酮酸。

(磷酸果糖激酶-1对调节糖酵解速率最重要)

76.糖无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局部血流不足时,主要由糖无氧氧化提供能量2)体内某些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也进行无氧酵解,如红细胞3)发生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时,体内无氧酵解增多,乳酸量增多,乳酸中毒。

77.糖的有氧氧化:

机体利用氧将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H2O和能量的反应

78.糖的有氧氧化三个阶段:

1)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在细胞质进行)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3)乙酰CoA进入三羧循环(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生成ATP(在线粒体进行)

79.参与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辅酶有:

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FAD,NAD+和CoA

80.三羧循环(柠檬酸循环):

4次脱氢(3次由NAD+接受,1次由FAD接受),2次脱羧,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一次三羧循环生成10个ATP

1分子葡萄糖分解进行2次三羧循环

81.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ATP的生成和消耗:

ATP生成:

第一阶段1次脱氢由NAD+携带2.5×2=5个ATP

2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2=4个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2.5×2=5个ATP

第三阶段1次三羧循环有4次脱氢2.5×3+1.5×1=9个ATP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个ATP,共10个ATP,进行2次三羧循环,10×2=20个ATP

总计生成34或32个ATP

ATP消耗:

第一阶段消耗2个ATP

净生成32个ATP或30个ATP

82.三羧循环中3步不可逆反应的催化酶: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83.糖的有氧氧化的意义:

1)供能的主要方式2)三羧循环是三大营养素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3)三羧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相互转化的枢纽。

84.巴斯德效应:

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的现象。

85.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

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①NADPH是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②NADPH参与羟化反应③NADPH可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86.1糖原:

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86.2糖原合成:

指由葡萄糖生成糖原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和骨骼肌中。

87.糖原分解:

指糖原分解为6-磷酸葡糖或葡萄糖的过程。

88.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是体内的葡萄糖供体。

89.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糖原合酶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

糖原磷酸化酶

90.糖异生:

在饥饿状态下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主要器官是肝脏)

91.糖酵解与糖异生多数反应可逆,仅糖酵解中的3个不可逆步骤需要糖异生特有的关键酶催化:

1)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1,6-二磷酸果糖在二磷酸果糖酶-1的催化下生成6-磷酸果糖3)6-磷酸葡糖在6-磷酸葡萄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葡萄糖

92.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酶-1,6-磷酸葡萄糖酶。

9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维持血糖恒定(最重要)2)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3)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94.乳酸循环:

在肌组织中葡萄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乳酸糖异生生成葡萄糖再进入组织。

五生物氧化

95.生物氧化:

生物体内,物质通过加氧,脱氢,失去电子的方式被氧化的过程。

96.1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代谢物脱下来的氢通过一系列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传递给分子氧生成H2O,这个传递链成为氧化呼吸链。

96.2递氢:

FMNNADHFADCoQ

递电子:

细胞色素,铁硫蛋白

97.体内重要的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呼吸链

98.1复合体Ⅰ又称NADH-泛醌还原酶或NADH脱氢酶。

复合体Ⅱ是柠檬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又称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98.2复合体Ⅰ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Ⅱ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Ⅲ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

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99.NADH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顺序:

NADH→复合体Ⅰ→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FADH2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顺序:

琥珀酸→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100.细胞内ADP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101.1氧化磷酸化:

由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的过程。

101.2底物水平磷酸化:

直接将高能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生成ATP的过程。

102.一对电子经NADH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为2.5,生成2.5分子的ATP;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为1.5,可产生1.5分子的ATP。

103.磷酸肌酸是高能键能量的储存形式。

肌酸+ATP在肌酸激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激酶+ADP

104.胞质中的NAD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的氧化呼吸链。

1)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

(此途径糖的有氧呼吸产生30个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

(此途径糖的有氧呼吸产生32个ATP)

六脂质代谢

105.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及代谢形式。

106.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密度法电泳法功能

乳糜微粒(CM)乳糜微粒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β-脂蛋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LDLβ-脂蛋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数量多易得动脉粥样硬化,是粥样硬化的指标)

高密度脂蛋白HDLα-脂蛋白逆向运转胆固醇(可预防粥样硬化)

107.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

108.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109.甘油分解代谢

110.1分子甘油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净生成ATP的数量

生成:

α-磷酸甘油生成磷酸二羟丙酮产生2.5个ATP

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产生4.5个ATP

丙酮酸生成乙酰CoA产生2.5个ATP

三羧循环产生10个ATP

消耗:

甘油转化为甘油磷酸消耗1个ATP

净生成18.5个ATP

111.脂肪酸的氧化过程:

1)脂肪酸在脂酰CoA合成酶作用下活化生成脂酰CoA2)脂酰CoA在线粒体外膜上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线粒体内膜上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和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的作用下进入线粒体3)脂酰CoA进行β-氧化:

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11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三个酶:

线粒体外膜上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线粒体内膜上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和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

113.1分子软脂酸(含16个C)彻底氧化净生成ATP数量:

生成:

脂肪酸氧化生成8个乙酰CoA,进入三羧循环生成10个ATP,共生成10×8=80个ATP

7次β-氧化,每次β-氧化脱氢分别由FAD和NAD+携带,共生成(1.5+2.5)×7=28个ATP

消耗:

脂肪酸活化消耗2个ATP

净生成106个ATP

114.酮体:

指脂肪酸在肝脏内β-氧化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5.酮体代谢特点:

肝内生成,肝外利用。

116.因肝内缺乏利用酮体的酶,所以酮体只能在肝外组织利用。

117.酮体利用的关键酶:

琥珀酸CoA转硫酶,乙酰乙酸硫激酶,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118.酮体生成利用的意义:

1)酮体是肝内向肝外组织输送小分子能源的一种形式,在饥饿状态下为脑组织提供能源。

2)在严重饥饿或糖尿病时,葡萄糖供应不足,脂肪分解增强,酮体生成增多,会出现酮血症,酮尿症,酮症酸中毒。

119.体内活泼甲基提供者:

S-腺苷甲硫氨酸

120.维生素在体内活动形式:

1,2,5-二羟维生素D3

121.甘油三酯合成有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两条途径(在肝,脂肪组织,小肠中进行)

甘油一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在小肠黏膜细胞内进行

甘油二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在肝和脂肪组织细胞内进行

122.乙酰CoA是脂肪酸(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123.脂肪酸合成的原料:

乙酰CoA,ATP,NADPH,HCO3-(CO2)及Mn2+等。

124.体内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是肝。

125.乙酰CoA和NADPH是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126.胆固醇合成由以HMG-CoA还原酶为关键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

127.胆固醇的去路:

1)在肝被转化成胆汁酸(主要去路)2)合成类固醇激素3)胆固醇可在皮肤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光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

七.氨基酸代谢

128.体内蛋白质的代谢状况可用氮平衡描述。

129.营养必需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130.脱氨基作用方式:

131.因为在心肌和骨骼肌中L-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很弱,所以在这些组织中主要进行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

132.α-酮戊二酸的去路:

1)彻底氧化分解供能2)进行糖异生合成糖3)经氨基化生成氨基酸

133.血氨的来源:

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分解产生2)肠道细菌腐败作用产生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谷氨酰胺产生。

134.氨在血液中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形式转运。

1)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

2)氨通过谷氨酰胺从脑和骨骼肌等组织运往肝和肾。

135.氨在肝合成尿素是氨的主要代谢去路,通过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

还可以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等。

136.鸟氨酸循环路径图。

书P209页关键酶: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

137.1尿素合成障碍可引起高血氨症与氨中毒。

137.2高血氨症:

某种原因导致的尿素合成发生障碍使血氨浓度升高,称为高血氨症。

138.一碳单位:

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CO2不是一碳单位)

139.四氢叶酸(FH4)是一碳单位运载体。

140.一碳单位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合成。

141.含硫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分解代谢产生牛磺酸)

142.甲硫氨酸循环的意义:

1)S-腺苷甲硫氨酸是体内活泼甲基的提供者2)使四氢叶酸游离以便携带一碳单位

143.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甲硫氨酸的合成,影响四氢叶酸的再生,使组织中游离的四氢叶酸含量减少,导致核酸合成障碍,影响细胞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44.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PAPS)使体内活泼硫酸根的提供者。

145.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统称为儿茶酚胺。

补充:

1)芳香族的氨基酸包括:

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2)谷氨酸经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3)组氨酸经组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组胺。

八.核苷酸代谢

146.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存在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种途径。

从头合成一般在肝组织中进行,补救合成一般在脑和脊髓内进行。

147.从头合成途径: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

148.补救合成途径:

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

149.嘌呤从头合成过程中重要的酶:

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从头合成的中间代谢物:

次黄嘌呤核苷(IMP)

150.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

1)嘌呤核苷酸实在核酸糖分子的1‘C活化开始合成嘌呤环2)中间产物IMP有两条转化途径:

当GTP丰富时促进生成AMP,当ATP丰富时促进生成GMP3)消耗ATP

15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中的交叉调节,有利于维持体内ATP与GTP浓度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152.机体中的脱氧核苷酸大多数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NDP)上进行的。

(N代表A,G,U,C等碱基)

153.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一些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类似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154.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可以通过肾脏排出

155.人体血液中尿酸含量增多,尿酸盐晶体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处,导致痛风症,临床上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

156.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嘌呤核苷酸不同,先合成嘧啶环,再与磷酸核糖连接。

157.嘧啶环和尿素的合成都需要氨基甲酰磷酸,区别:

尿素合成是在肝线粒体中由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催化生成;嘧啶环合成是在细胞质中用谷氨酰胺为氮源,由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催化生成。

158.PRPP合成酶是嘧啶与嘌呤两类核苷酸合成过程中共同需要的酶。

159.胞嘧啶核苷酸和尿嘧啶核苷酸分解的最终产物是NH3,CO2及β-丙氨酸;胸腺嘧啶核苷酸分解生成NH3,CO2和β-氨基异丁酸。

九.DNA的生物合成

补充:

1)基因:

能够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负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2)基因包括编码序列(外显子)和非编码序列(内含子)

160.DNA复制:

以DNA为模板的DNA合成,是基因组的复制过程。

161.半保留复制:

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