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892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docx

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目标任务一览

情境导入

任务导航

热带雨林被砍伐,全球变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异常……地理环境各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哪些表现?

2017课标

2003课标

教学内容建议

Ⅰ-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实例说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85-P87“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过程: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③各组成要素提供的物质: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合作探究]

第①步:

案例探究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3)根据自然要素关系图,说明哪些自然要素导致黄河含沙量大?

提示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含沙量属水文要素,由图可知,气候、植被(生物)、地貌可能导致水文的变化。

因此,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地貌、土壤),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暴雨(气候)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故黄河含沙量大。

第②步:

名师精讲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第③步:

实战演练

1.(2018·淮南高一检测)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B.⑦C.⑥D.⑤

解析 第

(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

解析 第

(1)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2)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升温。

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答案 

(1)C 

(2)B

[提升素养]

素养一:

地理实践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能说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描述的是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哪个循环过程吗?

提示:

生物循环。

素养二:

综合思维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1)材料中所说的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2)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1)水文。

(2)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87~P90“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特点

(1)变化性:

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

①含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

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合作探究]

第①步:

案例探究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探讨下列问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内容,把数字内容正确填入相应方框内。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②④

提示 

(1)Ⅰ—① Ⅱ—④ Ⅲ—② Ⅳ—③

(2)D

第②步:

名师精讲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

理环境

具有统

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

素的变

化会“牵

一发而

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

域的变

化不可

避免地

影响到

其他地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第③步:

实战演练

1.(2018·临沂高一检测)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B.森林破坏

C.围湖造田D.气候变化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B.差异性

C.整体性D.区域性

解析 第

(1)题,本题中心事象的变化,会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变化,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上述环境问题,故甲是森林破坏。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事物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答案 

(1)B 

(2)C

2.读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

(1)~

(2)题。

(1)按照字母a、b、c的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入,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2)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中b与“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的关系,可确定b为气候,而气候的形成与地形、位置(a)密切相关;在该区域气候及其植被条件下发育了相应的土壤(c)。

最后确定a、b、c与②③①对应。

(2)题,植被破坏,土壤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 

(1)D 

(2)B

[提升素养]

素养:

地理实践力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

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

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

整体性。

思维导图

必背清单

1.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2018·临沂高一检测)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2.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第2题,植被破坏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

答案 1.B 2.D

读图,完成3~4题。

3.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4.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答案 3.A 4.B

(2018·邢台高一检测)读下面关联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分别是(  )

A.植树种草、降水增加、洪涝减少

B.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洪涝减少

C.毁林开荒、降水减少、洪涝增多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增多

6.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稳定性

C.整体性D.地带性

解析 第5题,读图,图中①使地下水补给增多,应是植树种草,使下渗能力增强。

②是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减少。

径流平稳,河流泥沙含量少,河道淤积少,所以③代表洪涝减少。

第6题,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

各要素是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

不能体现差异性、稳定性、地带性。

答案 5.B 6.C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读下图完成1~2题。

1.我国南方地区的树木比北方地区发芽要早,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地形D.土壤

2.图中体现了(  )

A.林地土壤较草地肥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林地光照优于草地D.土壤决定植被类型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气温回升早,北方晚,影响南北方树木发芽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第2题,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综合影响,这说明地理环境各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答案 1.A 2.B

(2018·郑州高一检测)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

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

读图回答3~4题。

3.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3题,C是沉积岩是与水循环关系最密切的岩石,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中的径流对地貌形态有塑造作用。

第4题,若乙为水汽输送,则甲是降水,丁是径流,丙是蒸发。

a是地形对水汽输送的影响作用(迎风背风),而四川盆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现象;b是径流对岩石圈的作用,云贵高原多地下河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是地形(海拔)对降水的影响作用,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就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作用较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d是地形对径流的影响,而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地形对径流的影响。

含义和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②③。

答案 3.C 4.D

读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形和植被变化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5~6题。

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解析 第5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

①阶段该地地形平坦,植被为森林;②阶段该地地壳隆起升高,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荒漠。

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地形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形变化的结果,故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6题,图示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5.B 6.A

(2018·桐城高一检测)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

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7~8题。

7.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地理环境统一变化的过程

8.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演化(  )

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

解析 第7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阿斯旺大坝建设导致的环境改变。

第8题,阿斯旺大坝的建设直接改变了尼罗河流域的水文状况,进而导致其他地理要素,乃至该流域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答案 7.D 8.C

(2018·唐山高一检测)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9~10题。

9.黄山市某地因发展菊花种植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9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10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则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答案 9.A 10.C

(2018·白银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

C.人类活动D.下垫面状况

12.图示各要素及地理环境的演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复杂性

C.整体性D.稳定性

解析 第11题,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的根本原因是受季风影响,而季风是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

第12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答案 11.A 12.C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

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

材料二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2)疏勒河流域先后修建了昌马引水枢纽、双塔水库、赤金峡水库等水利设施,有学者认为在该地区发展大型灌区弊大于利。

试分析在疏勒河沿岸修建水库的弊端。

解析 第

(1)题,根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气候、水文、土壤、地貌、植被等方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2)题,疏勒河流域修建水库,发展灌区,一方面会使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耕地面积扩大,过度引水等,从而导致下游水量减小,进而造成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多戈壁、荒漠;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植被稀少。

(2)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河流下游水量减小;下游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4.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湖泊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湖________(湖泊名称)。

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图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题,从经纬度位置和湖泊的形状可以看出该湖泊是咸海,咸海周围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

(2)题,从图中1960~2010年咸海面积和形态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组织答案。

第(3)题,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答案 

(1)咸海 特征: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

原因: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到达。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