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796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docx

高三历史复习冲刺材料

2013年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材料

说明:

楷体字为说明部分,要求理解;宋体字是必须掌握的,要背下来哦。

时间不多了,请大家抓紧时间,务必把这些内容背得滚瓜烂熟!

辛苦了,同学们。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光明!

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古代史部分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

“封邦建国”“封蕃建国”。

②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

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立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⑥作用:

前期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礼乐征伐天子侯出”);春秋后,周王室衰微,引发兼并战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国家分裂。

(“礼崩乐坏”)

2.宗法制:

旨在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继承权上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甲骨文中有许多文字都与占卜有关);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相对于中央集权而言);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世袭制度。

(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

皇帝制度(朕、制或诏、玺)、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和郡县制。

(其中,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

2、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详见上面表格)

柳宗元: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译:

古时有诸侯国叛乱而当时却没有哪个郡县叛乱的,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

这句话是对郡县制的肯定,如西汉“七国之乱”,却没有哪个郡起来叛乱。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

中朝(内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西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或地位不高的官员担任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

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三分相权并互控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本质区别:

前者是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封建专制的表现;而后者是民主的标志。

3.元朝的行省制:

元时,中书省是中央最高权力机构;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时,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中书省(中央最高机关,兼辖中书省辖地“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

在选官方面,开始推行八股取士。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封建专制的产物;它跟英国的内阁制有本质区别。

英国内阁制是民主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

为及时处理西北战事,雍正帝设立。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授笔录”),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

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及至被废除;地方权利日益向中央集中。

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改变):

 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神农:

即炎帝,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大禹治水等传说);

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出现(但只是少量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铁器出现并开始使用;西汉时期:

二牛抬杠;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西周的井田制(“公田”):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经营方式是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实质上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只不过是归国王私有,诸侯只拥有土地的管理权,不能买卖土地。

(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不断增加,井田制逐趋瓦解。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

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

直到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才宣告彻底结束。

均田制:

北魏以后到隋唐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均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个体耕种。

◆土地兼并:

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大地主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开始走向解体,但始终在中国社会中居主导地位。

解放后特别是三大改造后,才能说它(完全)解体了。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

1、三种经营模式:

官营、民营(即私营手工业,主要为市场服务)和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中的“女织”)

官营手工业:

由官府经营,产品精美,生产规模大,生产技艺最高。

生产军需品及供官府、贵族消费,不为市场服务。

【夏商周时期,形成“工商食官”,即手工业和商业都由官府经营。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

春秋战国“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民营手工业出现。

【在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下,私营手工业者地位低,古代曾把私营手工业者另编户籍,称“匠户”,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

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主,为农户的家庭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手工业中的主要部门及其成就:

纺织业:

纺织业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汉:

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纺织品销售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

宋元:

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明:

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冶金业:

夏商周:

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春秋战国:

出现了铁器,掌握了淬火技术;

西汉:

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东汉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陶瓷业:

①原始社会:

彩陶出现。

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陶发展过渡到瓷。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

唐三彩是陶器;瓷器有:

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

景德镇制瓷中心,青花瓷。

⑤明清:

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3.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3)部门众多,长期世界领先。

④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首先在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三、商业

 ①夏商周时期,商业被官府垄断(“工商食官”);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秦:

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半两钱(圆形方孔钱)

②汉:

专门的管理机构(“工官”);对外贸易发达,“丝绸之路”形成;对商人进行严格限制,商人地位较低;实行盐铁官营。

③六朝时:

形成了草市(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各地又有俗称,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扵,北方称集。

)。

④唐朝时:

唐都长安“坊”(居住区)“市”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⑥明清:

出现会馆与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开始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清时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

四、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

②基本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

③影响:

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但不利于经济的全面发展。

到明清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海禁政策:

①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海禁又称洋禁,清时称“闭关锁国”。

②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明朝中后期):

(1)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2)出现的时间、地区和行业:

明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区、纺织业。

(3)标志:

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

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

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

机工就是早期雇佣工人。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不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造成国内市场狭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②把土地和房产当作财富的传统观念使手工业缺乏资本,难以扩大再生产;③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政府严格限制办厂;④重农抑商等传统政策及观念的影响,科学技术不能使生产力发生质变。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背景:

①经济: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思想:

“学在官府”被打破,“士”阶层思想活跃,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代表及主张:

墨家:

代表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利益。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道家:

老庄。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道为万物的本源。

老子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法家:

韩非子及商鞅等战国时期的改革家。

认为“今世必胜过前世”,主张政治变革、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都和法家有关。

法家的思想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需要,也符合争霸的需求,故被采纳】

百家争鸣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春秋末期):

(1)政治思想:

提出“仁”、“礼”;“德治”(苛政猛于虎);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3)孔子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孟子(战国):

①“仁政”学说(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战国末期):

(1)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礼法并用。

(2)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在等级秩序下,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智者学派的人文思想是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高潮的形势下,倡导“以人为中心”,与民主政治相呼。

同时,注意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大家彼此相互友爱;而儒家的“仁者爱人”则强调的是统治者要“爱人”。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著《春秋繁露》。

(1)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揉合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开始赋予儒家思想以哲学和神学的内涵。

(2)目的:

满足汉武帝将君主权力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3)内容:

①提出“大一统”的主张;②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这些主张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的需要。

2.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措施:

①尊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倡儒:

中央设太学,用儒家“五经”教育青年子弟;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

地方设郡国学校,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三、宋明理学:

宋朝时产生

1、背景:

儒家思想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把儒、道、佛三家融合,产生新的儒学体系,这就是理学。

2、代表:

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即今武夷山市。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

①哲学观点(理气关系),主张先有理后有气,理是世界的本源。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社会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的“克己复礼”相似;“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犯和等级秩序。

③认识论:

“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4、影响:

①对维护专制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但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异端”思想家李贽(著《焚书》、《藏书》):

(1)“异端”思想产生的原因:

①理学占统治地位,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②商品经济发展,形成竞相逐利的社会风气。

③李贽出身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世家,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2)观点:

①挑战正统思想:

针对“存天理、去人欲”,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强调人正常的私欲,主张个性自由;抨击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

以此反对礼教虚伪和官场欺诈。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背景:

①君主专制的强化。

②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理学和八股取士的僵化。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黄宗羲:

①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限制君权主张。

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著《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批判八股取士,注重实学。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

王夫之:

从哲学的高度来否定君主专制。

强调经世致用。

【三者都批判君主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这些主张的产生,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

(3)评价:

①他们强烈抨击君主专制,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②“经世致用”治学方法开启了清代考证之风。

③局限性: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未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4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

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13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欧洲。

③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火药:

①唐初记载了火药的成份。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

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楷书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法:

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如图中的行书“马”)

唐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在楷书造诣颇高;张旭、怀素擅狂草。

3.中国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唐阎立本善《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

宋代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商品经济发展,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三、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诗是土风歌谣,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

屈原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与《诗经》里的风并称“风骚”。

3.唐诗辉煌的原因:

①政治上:

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

国力的强盛;③文化: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4.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时民族矛盾尖锐、国家积贫积弱,文人以“长短句”舒发情感。

宋词两流派:

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表达内心感慨。

5.元曲:

由散曲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6.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小说的特色: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四大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1296-1370)《水浒传》、元末明初罗贯中(1330?

~1440?

)《三国演义》、明吴承恩《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四、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清末,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最大剧种。

◆京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生、旦、净、丑”。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中国古代史总结性的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争鸣。

①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破坏,兼并战争,社会动荡;各国变法,制度创新;分裂走向统一趋势。

②经济上:

进入铁器时代。

井田制走向瓦解;“男耕女织”基本形成。

“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重农抑商政策也开始推行。

③思想文化上: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出现。

“百家争鸣”。

2、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大一统。

①政治上:

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定型,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②经济上: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

③思想文化上:

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隋唐时期阶段特征:

繁荣强盛。

①政治上: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②经济上:

经济空前繁荣。

③思想文化上: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4、明清:

封建制度的衰落。

①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②经济上: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发展,与西方相比,我国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③思想文化上:

传统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并表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出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学艺术繁荣兴盛;传统科技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

④对外交往上:

逐步闭关锁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

5、几个重要的朝代与时间:

周含西周和东周(前770-前221。

);东周含春秋(前770-前476。

此时希腊各地相继建立起众多奴隶制城邦国家,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出现。

)和战国(前475-前221。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颁布《十二铜表法》。

)。

秦(前221-前206年)、西汉(前206-公元23年,跨公元前后的朝代。

罗马进入奴隶制帝国时代。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明(1368-1644年。

西方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等运动,也开始了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