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291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docx

高考三年高考地理高考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

2015-2017年三年高考历史解析分类汇编(精编版)

专题16高中历史选修(3-4)

考点一:

高中历史选修3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世纪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现,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的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的信中说: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分)

【答案】

(1)背景:

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6分)

(2)原因:

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9分)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维护和平的尝试

【名师点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如第一小题“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材料仅仅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他需要回答的内容均须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欧洲形势来回答。

第二小题“‘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材料信息同样有限,必须联系所学,从法德关系、当时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8分)

【答案】

(1)内容:

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

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开罗会议•《开罗宣言》的内容、意义和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以开罗会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开罗宣言》以及中美关系、大国外交的认识和理解。

本题对中美关系的考查也契合了当前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外交关系热点。

中美关系发展历史悠久,美国作为侵略的中国的列强之一与中国发生联系;在抗日战争中又与中国并肩反对法西斯主义;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中美之间关系陷入冰点;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美之间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国际关系、大国外交往往涉及到复杂而众多的因素和背景,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8分)

【答案】

(1)说明:

“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

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2)本题的解答,除了题干提供的内容还要依据历史事实来进行分析。

日本要建立的所谓东亚共荣圈的等一系列宣传都是为实现其对外殖民扩张目标而进行辩护,它的一系列的行径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只有苦难,没有“共荣”,它的共荣其实质上是为日本的军国主义者“荣”而遭受苦难的除了被其奴役的国家外还有日本本国的人民,日本发动的战争也仅是为其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又包含了对本国人民的欺骗。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日本的殖民扩张·日本殖民扩张的表现

【名师点睛】本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考点,日本殖民扩张是热门考点,要想考好这个点不太容易,本题的考查方式有新的亮点,依据史实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评价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问上。

第二问其实体现出的是日本侵略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殖民侵略本质的分析,这个分析要全面。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学生问,为什么日本与德国的侵略行径那么血腥与残忍,但为什么那么多的日本人会跟着军国主义者走上战场,本题正好考查了这个内容。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

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7分)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契合美国参加一战100周年的热点,考查考生对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认识。

本题材料与答案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更多需要从教材所学知识上思考组织答案。

启示:

战争与和平部分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建议加强对考生“概括”、“说明”类设问的解题方法训练。

02.(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十)文综历史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威廉二世性情冲动,头脑僵化,虽然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却是理想多于实际,爱慕虚荣,向以独裁者自居。

他即位不久就宣布:

“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

”他很希望成为一个超级军阀,虽然他使自己的国家在二十六年中没有投入战火,可是他的许多荒谬言论却早已足够使他在国际政治中成了一只斑螫。

1890年,他罢免了俾斯麦;第二年法国因为害怕这位德国的新主人,开始与俄国谈判,终于在1893年签订了防御性的同盟条约。

材料二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努力争取适合我们情况的政治权威。

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的话,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特将军《我们的前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2)材料二中德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

为什么1866年德国政府会“卑微”?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历史原因:

德国保留了普鲁士王朝的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性极强。

现实原因:

德国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质上德皇权力依然至高无上,且德皇威廉二世好大喜功,热衷于争夺欧洲霸权。

(2)倾向:

德国不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争霸世界。

原因:

1866年德国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政治地位“卑微”。

(3)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德国统一,且保留大量的普鲁士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帝国主义传统,作答时可以从此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小问可以依据材料一“爱慕虚荣,向以独裁者自居。

他即位不久就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德国的政体实质、德皇的性格方面进行作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等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回顾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0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1)【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

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

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6分)

【答案】

(1)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签约方地位平等;条约内容主要围绕合作。

(6分)

(2)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

(6分)

【解析】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拉巴洛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以《国际关系史》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拉巴洛条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属于比较类的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的《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这就要求考生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考上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熟悉。

04.(2016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第十一条

(一)兹特声明: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

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第十二条

(一)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

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第二十四条

(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第三十三条

(一)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第四十一条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实施其决议,并得促请联合国会员国执行此项办法。

此项办法得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

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联合国宪章》194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机制方面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者维护世界和平机制不同的原因。

【答案】

(1)不同:

国际联盟:

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

联合国:

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

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

(7分)

【解析】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问没有标准答案,实际上比较简单。

正确解答本问,即在于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以及带给人们的思考”角度,围绕相关内容展开。

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

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10分)

【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

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

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要考虑时代背景和两次战争的差异。

结合历史背景和战争差异才能知道他为什么要改变。

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其次就是战争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导致了他反战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战争的性质的变化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回答出来。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曼·罗兰

06.(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主力会战是指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是为了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倾注全力的斗争。

战争的实质是斗争,而主力会战恰恰又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主力会战必须永远被看作是战争的真正重心。

总而言之,主力会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相对其他战斗而言,它的独立性最大。

正因为主力会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它的胜负取决于它本身,换言之,只要有一线胜利的希望,就必须在主力会战中倾尽全力争取胜利。

在现代会战中,谁先耗尽对方的兵力就说明谁获胜了,所以与其它任何战斗相比,谁会在主力会战中放弃战斗,取决于双方所剩余的预备军的兵力情况,因为这种预备军的全部精神力量还保存着。

现代会战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会战过程中一切不幸与损失,因为,现代战斗队形的编组和部署,使预备队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下都能使用。

只要还有占据优势的预备队,一个看来就要遭到不利结局的统帅,是不会放弃会战的。

——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名称及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从败到胜的原因。

【答案】

(1)名称及理由:

斯大林格勒战役。

终结了德军的攻势,苏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阿拉曼战役。

结果是德意军队折损过半,全线西撤。

英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中途岛海战。

结果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每点2分,共6分。

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

(2)原因(9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国际:

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在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援。

国共两党战术的正确:

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同敌后战场的人民战争相互配合。

(每点3分,共9分。

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9分。

【解析】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力会战

07.(2016届河南洛阳高三下期3月统考文综历史(A卷))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

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

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

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

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

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

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答案】

(1)内容:

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

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

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

“长电报”:

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

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

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

08.(2016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卷)在伊拉克一家名叫拉希德的旅馆,正门大厅水磨地面上镶嵌着一幅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彩色画像,下有一行英文字:

“布什有罪”。

这幅画像很大,正好撑足一扇门,任何想进入旅馆的人都必须从布什的脸上踩过,很难避开。

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朝鲜战争B.中东战争C.越南战争D.海湾战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属新情境、新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前总统老布什”等信息可知应选D项,1991年发动海湾战争、进攻伊拉克的美国总统是布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与伊拉克无关,排除A、C项;中东战争时期的美国总统不是老布什,排除B。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名师点睛】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同时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军费最多的一场战争。

09.(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

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