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335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内经大纲.docx

完整版内经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经选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教学大纲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本。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象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

附篇介绍了《内经》的注家和注本、五运六气以及《内经》的现代研究概况。

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提高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对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

72学时。

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主要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使用。

2.原文选读部分各章后均有参阅文献及思考题,可供学生自学时参考。

3.每个单元后均有“经文辑录”,所选原文可供课堂讲授时引用,亦可供学生学习时参考,可灵活使用。

4.教学时数的安排参考,各校可按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了解《内经》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2.《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及建构方法。

4.《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5.《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6.《内经》的学术价值。

7.学习《内经》的主要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

【教学要求】

1.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了解五行的演泽及在医学上的运用。

2.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3.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阴阳学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①解释生理;②解释饮食生化过程;③解释病因发病;④解释病机;⑤指导辨证;⑥分析药性功用;⑦指导诊法;⑧指导针刺治疗;⑨指导养生。

3.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

4.阴阳的可分性。

5.阴阳的升降变化、动而不已是事物生杀之本始。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

2.掌握藏象概念及五脏性能。

3.熟悉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

4.熟悉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掌握“魄门亦为五藏使”的临床指导意义。

熟悉奇恒之府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5.掌握水谷、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及“四时五脏阴阳”的含义。

6.掌握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熟悉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风邪湿邪致病的特性;了解脾的主时。

7.熟悉五脏和七窍的关系。

8.理解心不受邪的机理。

【教学内容】

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相互关系。

2.藏象的概念及五脏性能。

3.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

4.奇恒之府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的功有特点;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的功能特点。

5.魄门亦为五藏使。

6.水谷、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四时五脏阴阳”的意义。

7.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8.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及“阳道实,阴道虚”含义。

9.脾的主时。

10.五脏和七窍的关系。

11.心不受邪的机理。

【教学时数】8学时。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

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

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五单元经脉之道

【教学要求】

      了解经脉走向规律,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经络病的辨证等。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走向规律。

2.“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及十二经病候的启示。

3.络脉与经脉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时数】指导自学。

第六单元百病始生

【教学要求】

1.掌握《内经》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以及积的病因病机。

熟悉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2.掌握阳气的生理及主要病理,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了争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3.熟悉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

4.掌握“百病生于气”的病机。

5.掌握阴阳盛衰失调的病机。

6.掌握病机十九条。

熟悉病机十九条对临床的启迪意义。

7.熟悉上、中、下三气不足的病变。

8.理解发病与体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发病的机理及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3.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

4.积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5.阳气的生理功能。

6.阳气的病理:

阳失卫外,感受外邪;阳亢精绝;阳气厥逆;阳气偏沮;阳气内盛;阳气郁遏;阳气阻隔;病久传化。

7.阳气和阴精的关系。

8.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9.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

10.“百病生于气”的病机。

11.阴阳虚实盛衰的病机。

12.病机十九条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3.上、中、下三气不足的病变。

14.发病与体质的关系。

【教学时数】16学时。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

【教学要求】

1.掌握热病的概念,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治疗原则,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热病预后与胃气的关系。

2.掌握阴阳交、风厥、劳风等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则。

3.掌握咳的病因病机,熟悉辨证分类的方法及治法,了解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

4.掌握引起疼痛的病机,熟悉痛证的辨证要点。

5.掌握痹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症状特点、治疗及预后,痹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6.掌握痿的传变规律、症状特点,治瘘“独取阳明”的机理。

7.掌握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古今热厥的概念不同;熟悉昏厥的病机。

8.掌握水肿、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

9.掌握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10.掌握水肿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11.掌握脾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转归、治则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热病的概念,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

2.热病的治疗原则;遗、食复和禁忌。

3.两感于寒的传变规律及证候;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暑病与温病的区别。

4.阴阳交的病机、证候及预后。

5.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6.劳风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预后。

7.咳的病因病机;五脏咳、六腑咳的辨证分类和传变;“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临床意义。

8.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9.痹的病因病机、分类、症状特点、传变、治疗及预后。

营卫之气与痹的关系。

10.痿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11.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古今热厥的概念不同;昏厥的病机。

12.水胀、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

13.肠覃、石瘕的病位、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14.水肿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

15.脾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转归,治则治法,方药。

【教学时数】16学时。

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教学要求】

1.熟悉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诊合参的原则。

2.熟悉察五色、视精明的要领;掌握观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的意义;了解察四时脉象,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3.掌握平息调脉法,熟悉“闰以太息”的含义。

4.熟悉虚里诊的诊察内容及意义。

5.熟悉“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6.熟悉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及真脏脉和胃气脉的区别。

7.了解寸口脉与尺肤脉的合参;水肿、黄疸;胃疸病的临床特点。

8.掌握“四难”、“四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五实”、“五虚”的概念、转机及临床意义。

9.了解五脏之色的诊断。

10.熟悉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1.了解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12.了解医者诊病易犯的“五过”,以及必须遵循的“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13.了解“脱精”、“失营”的机理。

14.了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15.了解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教学内容】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2.四诊合参,决死生之分的纲领。

3.脉象主病:

视精明,察五色的善恶;察五脏得守失守;察形之盛衰以知五脏得强失强。

4.脉应四时。

5.尺肤诊的部位,脏腑的分布,诊断的意义。

6.平息调脉的意义。

7.四季的平、病、死脉。

8.虚里诊及其临床意义。

9.尺肤诊与脉诊合参;水肿、黄疸、妊娠的脉象。

10.“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11.胃气脉和真脏脉。

12.“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13.五实证、五虚证及其转机的临床意义。

14.五脏之色的诊断。

15.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6.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17.医者诊病的“五过”、“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18.“脱精”、“失营”的机理。

19.“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20.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九单元异法方宜

【教学要求】

1.掌握因地制宜、同病异治的治则。

2.掌握疾病轻重,形虚、精虚,因势利导,邪实,阴阳虚衰病变,气血虚实的不同治则。

3.熟悉“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4.理解“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

5.掌握治分标本的重要性,以及标本先后缓急的临床应用。

6.掌握“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概念和方法。

7.理解人有耐毒不耐毒,病有气反者,治宜适事为故。

8.熟悉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

9.了解妇人重身时治疗的注意事项。

10.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11.理解“人之精,莫不恶死而乐生”,施用精神劝慰疗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地势使然也”。

提示同病异治、因地制宜。

2.疾病轻重,形虚、精虚,因势利导,邪实,阴阳虚衰病变,气血虚实的不同治则。

3.“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4.“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

5.治分标本的重要性,以及标本先后缓急的临床应用。

6.“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概念和方法。

7.人有耐毒不耐毒,病有气反者,治宜适事为故。

8.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

9.妇人重身时治疗的注意事项。

10.正治、反治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11.掌握“人之精,莫不恶死而乐生”,施用精神劝慰疗法的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附篇: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