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308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复习五

第五章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直接从英文SocialCasework翻译过来的,所以又称社会个案工作,意思是指把单个个人或者家庭作为服务对象,对其开展的各种专业的帮助活动。

第一节个案工作的本质

有效的个案工作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有什么本质特征?

要了解个案工作的本质,就需要回答这些个案工作的基本问题。

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许多个案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对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揭示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个案工作的内涵,我们先看看个案工作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然后从中整理出个案工作的基本内涵。

(一)个案工作的要素

不同的个案工作专家和学者对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其中有一些受到普遍的认同:

(1)最早对个案工作进行清晰界定的是美国社会工作专家玛丽.里士满,她在1922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中对个案工作进行了概括:

“个案工作包括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为着力点,通过对个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作有效的调整,以促进其人格的成长。

(2)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对个案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

“个案工作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尤其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扰或无法与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圆满适应的个体或家庭。

个案工作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的适应遭遇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恢复、加强或改造其社会功能。

(3)台湾社会工作学者廖荣利在1973年出版的《社会个案工作》一书中指出: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待助的个人或其家庭为入手的一种助人方法,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或其家庭处理困难和问题,预防原有的困难和问题的再发生,以及协助个人及其家庭的潜能的发展,以促进个人、家庭、团体和社会的福利。

(4)《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

“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以个别化方法,对感受困难、生活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案主)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比较总结以上个案工作的定义可以发现,个案工作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

这些基本要素包括:

第一,服务对象。

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

第二,个别化的工作方式。

个案工作采用的方法是一对一的专业服务方式,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各种活动和交流,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实施各种必要的帮助活动。

第三,服务目标。

个案工作的目标是协调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个案工作把个人视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注重人的社会方面的发展,帮助的目标是增进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和谐。

这是个案工作区别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方面。

(二)个案工作的含义

虽然个案工作专家和学者对个案工作具体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强调个案工作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

它拥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与一般的志愿者的公益活动根本不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2)个案工作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

它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影响服务对象的过程。

(3)个案工作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调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的活动。

个案工作非常注重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资源和能力,以增进服务对象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

(4)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表现在个案工作的整个服务活动过程中。

总之,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促进其正常生活的过程。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

个案工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不是把服务对象的困扰简单地归结为服务对象自身的某种不良心理特征,而是将其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考察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和方式。

可以说,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

这里的社会功能指的是社会赋予个人或家庭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应发挥的作用。

(一)社会功能的恢复

当服务对象寻求帮助时,通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法自己解决,无法完全承担社会所要求的责任。

因此,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的能力、提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水平、恢复社会所要求的功能,是个案工作的首要任务。

(1)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个人或者家庭具备基本处理困境的能力。

个案工作把个人或者家庭遭遇的困难与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个人或者家庭在与周围他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困扰,不仅表现为个人或者家庭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特定社会交往关系的损害。

通过个案工作帮助个人或者家庭强化其处理困境的基本能力,也就意味着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恢复。

(2)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

个案工作既关注个人或者家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注重周围环境对个人或家庭的影响。

在个人或者家庭具备了处理困境的基本能力的同时,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来协助个人或者家庭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3)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够相互促进。

个案工作的焦点是使个人或者家庭具有处理困境的基本能力,并能够与社会环境的改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善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水平。

(二)社会功能的增强

恢复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只是个案工作的一部分,个案工作同时还关注发挥个人或者家庭的潜在能力以及运用个人或者家庭周围环境的资源。

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不仅包括处理困境的能力,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

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也是个案工作本质的一部分,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了对个人或者家庭自身拥有的能力的关注。

除了提高个人或者家庭的困境处理能力之外,个案工作同时还关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帮助服务对象充分发掘和运用自身的资源,扩展发展的空间。

(2)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个人或者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

个人或者家庭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同时还表现为周围环境资源的充分发掘和运用。

借助发掘和运用周围环境的资源,个人或者家庭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

(3)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个人或者家庭困境解决能力和问题预防能力的同时提高。

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增强这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个人或者家庭解决困难能力的提高能为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提供保证。

同样,个人或者家庭问题预防能力的提高能有效防止问题的再发生。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是社会工作者针对某类服务对象设计服务程序、开展专业服务的一套理论和理论指导下相对稳定的服务方式。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纷繁多样,这里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和家庭治疗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系统地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假设和治疗技巧。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开放性。

它在吸收众多不同理论之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逻辑框架,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三个方面的压力有关。

过去的压力是指服务对象在成长早期感受到的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被解决而产生的压力;现在的压力是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压力过大会使成长早期的问题表现出来;问题处理的压力是指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欠佳所导致的压力。

这三个方面的压力相互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根据服务提供的方式,可以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与此相对应,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

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支持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直接影响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调整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

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心理动力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的技巧;人格发展反思则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

除了直接治疗技巧之外,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还拥有间接治疗技巧,即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或者辅导第三方来间接影响服务对象。

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它扩展了个案服务介入的焦点,构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依据生理医学模式,把服务对象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实施阶段。

这三个实施阶段相互影响、紧密关联,形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自身的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阶段是指从第一次与服务对象接触到完成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资料的收集。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在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过程中,只有把服务对象放回到具体的人际交往的场境中,并把服务对象目前的内心冲突与以往的经历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揭示服务对象困扰产生的真实原因。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是指对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

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心理动态诊断是对服务对象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评估;缘由诊断是对服务对象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分类诊断是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出判断。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阶段是指对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调整和修补。

它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主要用于五个方面的治疗工作:

一是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二是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三是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四是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五是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原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治疗模式,它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其思想来源植根于行为治疗原理,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又称反射性条件作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以及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的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认知治疗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影响,成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重要思想来源。

为了扩展服务的效果,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寻求和探索将认知和行为因素结合起来的服务模式,形成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史华哲1982年对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1)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顾名思义,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

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假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日常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而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绪。

这样,认知、情绪和行为就会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形成相互影响的循环圈。

例如,很少在人前说话的小张认为自己在同学聚会中讲得不好,会遭到别人的笑话。

这样的认知就会伴随着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推动小张采取回避的行为方式,尽可能避免公开说话。

而这样的回避行为又会加强小张对自己的否定评价,强化不安、焦虑的情绪。

久而久之,小张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遇到公开说话的机会就会紧张、不安,并采取回避的行为。

可见,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把人的问题归结为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同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三种不同意识状态的层面:

意识、自动念头和图式。

意识处于意识状态的最上层,它是人们作出理性认识和判断的基础,监督和评估人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把人们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经验联结起来,并且为人们未来的行动作出规划。

自动念头是人们在实际处境中快速流动的意识状态,处于意识的下层。

它具有难以言表、快速消失,并且伴有强烈情绪反应的特点。

图式是意识状态的最深的层次,它由人们的一些核心信念组成,是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最基本认识,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处理。

如果人们遭遇问题,就会在意识的三种不同层面上表现出来。

当然,开展的治疗活动也就需要针对意识的三种不同层面。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

当然,它同时也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创伤经历和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等。

一般情况下,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的面谈。

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像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

每次面谈的时间大约45-50分钟,每周1次。

认知行为治疗的技巧包括个案概念化、合作式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以及认知重塑等。

(1)个案概念化。

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结构和问题的特性,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个别化,以适合具体的个案。

它要求从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设计针对具体问题的服务介入计划。

而不是相反,依据认知行为模式的原理直接安排治疗活动。

(2)合作式的治疗关系。

治疗师依据理解、友好、同理等原则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平等地合作治疗关系,组成调查研究小组,一起观察、一起建立问题的假设、一起设计和执行服务治疗计划等。

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中,服务对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们可以参加治疗计划的讨论,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3)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他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

社会工作中的苏格拉底式提问,即通过采用对话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的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强调让服务对象参与具体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强迫服务对象接受所谓的治疗理论和概念。

(4)结构化和心理教育。

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最充分地发挥面谈辅导的治疗效果。

而心理教育是指运用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呈现治疗的概念和要点。

当然,在运用心理教育的治疗技巧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如自助的读物、手册和量表等。

(5)认知重塑。

通过认知中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列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式,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的能力。

(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在行为治疗模式基础上结合认知治疗的要素而产生的,它形成的目标就是想克服行为治疗模式和认知治疗模式的限制,把人的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和外部的行为调整结合起来。

因此,认知行为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行为治疗模式和认知治疗模式,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非常注重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变和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的内部信息加工的特点,把人的内部意识的变化过程也作为考察的内容。

这样,借助于对人的内部意识过程的了解,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服务对象行为变化的规律,把认知和行为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行为治疗模式注重人的行为的改变和学习规律,认知治疗模式强调人的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

实际上,人的行为改变一定涉及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同样,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改变通常也会带来人的行为的变化。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既看到人的行为改变的规律,又看到人的认知加工的特点,使内部和外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工作。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提出的。

由于对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方法和行为治疗模式的不满,艾利斯开始尝试创立自己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从服务对象的理性、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着手,彻底消除服务对象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困扰。

他与哈帕合作,在1955年正式提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理性情绪治疗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个案辅导的一种重要治疗模式。

(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

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这种趋向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种倾向是发展出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倾向则发展出不良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是相对的,它受到环境和周围他人的影响。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比较有影响的ABC理论。

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是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通常认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是由引发事件直接导致的,但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的影响。

如果服务对象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发事件,像要求自己所遇到的人都喜欢自己,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促使服务对象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

所谓非理性信念是指那些把特定场境中的经验绝对化、普遍化、抽象化之后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想法和观点。

所谓绝对化是指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希望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普遍化是指服务对象把自己对某件或者某些事情的看法概括为所有事物的普遍特性,如经历几次失败之后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笨;而抽象化是指服务对象把具体场境中得出的经验抽象为一般的准则,例如,强调如果自己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自己。

因此,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最有效方法是协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形成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比较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服务介入技巧,不仅仅局限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本身,但就它自身的治疗技巧来说,主要包括非理性信念的检查和辩论。

(1)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即对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

它主要包括:

一是反映感受。

让服务对象具体描述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各种感受,从而识别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二是角色扮演。

让服务对象扮演特定的角色,重新体会当时场境中的情绪和行为,了解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三是冒险。

让服务对象从事自己所担心害怕的事,从而使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呈现出来。

四是识别。

根据非理性信念的抽象、普遍和绝对等不符合实际的具体特征分析、了解服务对象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2)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即对产生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和辨析的具体方法。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主要包括:

一是辩论。

让服务对象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质疑,动摇非理性信念的基础。

二是理性功课。

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非理性信念的语言模式,如“必须…”、“应该…”等,从而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三是放弃自我评价。

鼓励服务对象放弃用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逐渐消除非理性信念的影响。

四是自我表露。

借助社会工作者表露自己感受的方式,让服务对象观察和学习理性的生活方式。

五是示范。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具体的示范行为,让服务对象理解和掌握理性的行为方式。

六是替代性选择。

借助替代性方法的寻找,帮助服务对象逐渐克服喜欢极端化的非理性信念。

七是去灾难化。

让服务对象尽可能设想最坏的结果,直接面对原来担心害怕的事件(灾难),从而使服务对象担心害怕中的非理性信念显现出来。

八是想象。

让服务对象想象自己处于困扰的处境中,并通过设法克服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方式学习和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特点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的检查和辩论为中心形成了目标清晰、要求明确的治疗方法的特点,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和巩固辅导效果。

1、明确辅导要求

在服务对象接触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做的,除了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外,还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清晰简洁地介绍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让服务对象认识到真正导致自己情绪、行为困扰的原因是自身拥有的非理性信念,而不是引发事件。

2、检查非理性信念

当服务对象了解了困扰产生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时,就需要鼓励服务对象寻找这些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且协助服务对象理解这些非理性信念与具体的情绪、行为困扰之间的联系。

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找到了非理性信念之后,服务对象接着面临的任务是与这些非理性信念展开辩论,认识和了解这些非理性信念的不切实际的地方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并且采取具体的行动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

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了解了非理性信念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之后,服务对象就需要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并且与具体合适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连接起来,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5、巩固辅导效果

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帮助服务对象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运用理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