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283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docx

管理学经济学理论

判断城乡工农业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常用办法是测算工农业反差系数,即二元结构强度。

所谓二元结构强度是指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

相对国民收入也称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产值对总产值之比与该部门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之比的比率。

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可以作为二元经济度量的一种方式。

一个部门的相对收入比重越高,劳动相对比重越低,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中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二元性就越强。

显然,二元对比系数越大就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性越强。

测算二元结构强度,即工农业反差系数是判断城乡工农业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常用办法。

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就是所谓的二元结构强度。

相对国民收入又称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产值对总产值之比与该部门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之比的比率,它可以作为二元经济度量的一种方式,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

一个部门的相对收入比重越高,劳动相对比重越低,相对国民收入就越高;经济中两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别越大,二元性就越强。

一言以蔽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大就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性越强。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1、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经济含义:

1、(核心)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又在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

2、贫困恶性循环,由供给循环和需求循环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

3、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缺陷:

1、它混同了储蓄水平和储蓄率,经济增长的启动力量来自储蓄比率而非储蓄水平.

2、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

3、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不高,不能只归咎于收入水平,还应当考虑到社会、政治以及其它制度方面的因素妨碍了对储蓄的刺激.

4、市场容量不足的说法有片面性.

5、该理论无视利用外资的可能性.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启示:

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使贫困地区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我国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表现在金融人才匮乏、金融机构服务缺位、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和低效率状态等方面,打破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各种金融优惠政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马太效应

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

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TheMarketforLemons)也称次品市场,也称阿克洛夫模型。

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

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

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破窗理论

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

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

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

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

瓜子皮呢?

你放哪儿了?

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

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

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

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

”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

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

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在中国,破窗理论破窗上升为了理论,并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当1998年我国南方发大水时,有学者曾经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论我国的经济将会因此而加快增长,这次9·11事件,给了破窗理论一个施展的机会。

破窗谬论在现实中真的可以成立吗?

不知道是否能找到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创造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因为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

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增加,所以孩童砸烂玻璃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眼下引进的经济理论,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地拼命引进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生产线一样,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引进高潮”。

拉动消费,归根结底还是在制度,而万万不能将宝押在“窗子”被打破这种预期行为上。

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总是在现有制度和制度预期下的理性选择。

要拉动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政府除了出台一般性的鼓励消费政策外,最终还是要改变制度和老百姓的制度预期。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百姓的储蓄率就低;东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老百姓的储蓄率就高,拿到钱后往往是紧紧攒着,为生老病死作打算,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说,有时常识比什么深奥的理论更实在,更容易让人作出正确的判断。

俗话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怕就是这层意思。

经济学家们,请收起你的“破窗理论”,打开窗户,呼吸和窗外的平民百姓同样的空气,跟他们聊聊家常,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向他们说说你的观点吧!

否则别怪他们要打破你的窗子了。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扩展和大范围扩展两种形式。

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照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的向广大地区扩展。

这是决定转移的方向就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接受并消化来自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和产品,以后随着产品生命的成熟和衰老,它们的生产再顺序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进一步向乡镇、农村转移。

之所以发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是由种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

大城市有信息优势。

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

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到市场动态、消费者心理、产品需求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等等。

市场信息与科技信息的结合会给有志于发展创造的人输入种种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产生创新的源泉。

大城市有科研优势。

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和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城市有产业聚集优势。

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

我们拿纽约的时装业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纽约是世界时装业的中心,这里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有剪裁缝纫厂、服饰加工厂、刺绣厂、纽扣厂、拉链缝纫厂、手工缝纫厂等。

由于分工细,各厂都有专业技术很高的技师、工人。

因此,一个厂家只要能设计出来一种新款式,不论加工技术怎样复杂,自己不能完成的工艺都可以靠协作完成,从而很快推出新产品。

另外,服装业产品的规格、款式变化很快,要想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迅速地按设计配齐所需要的衣料、绒、纽扣、拉链、服饰等,这在中小城市也难以办到。

时装业如此,其他行业的情况也类似。

大城市分担风险的能力强。

创新活动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国家或公司选择某些位于大城市中的,基础好、周围协作条件好的老厂进行试验生产,为它分担风险。

另外,如果是少数几个人,有了某项分明创造后,筹集了资金进行生产,他们为了分散风险,也会选择在大城市设厂,因为在那里容易找到所需的设备与厂房;而且只要集中生产出一些关键的部件,其他部件可以通过其他聚集在大城市的专业厂协作完成。

这样,即使创新失败,损失也有限。

大城市有市场网络优势。

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销售对象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或高收入的家庭。

由于产品需求频率低,限界值高,其经销单位必须占有很大一片市场才能盈利,因此,它们的生产只能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中,因为那里有伸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强大的商业系统。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的占有更大的市场,这正是处在高梯度地区的大城市的优势所在。

这种地区的不利条件是生活费用高、税收负担重、工资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等,但由于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产品往往享有很高的垄断利润,这些不利条件可以通过高利润弥补。

2、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转移的必要性在于:

随着技术的转让、同种工厂的增多,竞争也逐渐加剧。

这时的工厂以不能靠高额垄断利润弥补高成本消耗。

因此,做出新工厂布局的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接近市场区或原材料产地以节约运输费用、同时靠近劳动力费用较低廉的地点以节约工资支出。

同时,考虑其他的生产费用节约问题。

而在这些方面,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地区比第一梯度的地区有优势。

可能有人会说,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在这些方面的有时更明显,为什么产品生产不直接转移到这些地区呢?

原因在于地区接受能力的差异。

当创新产品进入发展阶段以后,生产开始定型,技术密集程度有所下降,而且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零部件在公司范围内就可以得到,对外依赖程度降低,但它们在布局上对技术、协作等多种生产发展的条件要求仍然相当严格。

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拥有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较强的科技队伍以及较优越的信息、交通、金融与外部协作条件、市场条件,完全可以把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生产从创新地承接过来。

而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3、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经过长期的生产,产品由成熟阶段进入衰退阶段,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技术比较容易掌握,生产有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变为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完全不能享受垄断价格。

而且在市场需求上已接近饱和,增长极其缓慢。

这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高工资、高地租、高税负,在这时都成为这类产品生产的致命的弱点,继续生产无利可图,发达地区这时特别愿意向外转移这类产业,而经济发展落后的低梯度地区,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的限制,除了生产这一类型的产品外,别无选择。

两相结合,处在成熟阶段或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就大多布局在了经济发展最低梯度的地区。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理论、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像接力赛跑那样,由处在高梯度上的地区向处在低梯度上的地区一级一级的转移。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

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1、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

根据迈达尔的理论,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的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这时,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有时已经消失,它还可以向前发展。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讲,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了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集中的消费市场。

这些有利条件的结合,使发达地区对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创新部门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高新材料行业等,都布局在这些地区,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过去一些是原材料指向的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

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这对争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倾斜与优惠政策方面都比其他地区有利。

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

从现在世界总的发展形势看,骨干企业的合理规模与区域聚集经济规模仍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这使得发达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由于规模巨大的产业向发达地区集中,势必要求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在这些地区发展,如运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生产与修理行业等,这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

而人口的增多又要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的相应发展,从而促使人口进一步增长。

这就是乘数效应,这种乘数效应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分布的极化。

上述几种力的作用下,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就有可能在那里形成高度发达的城市、城市群、甚至城市带。

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变化的主流。

2、扩展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扩展效应也在起作用。

随着城市与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周围地区的经济也会在它的带动下,有程度不同的提高。

在扩展效应的作用下,那些处于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业。

随着城市密集带的发展,它们必须从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取得越来越多的农林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供应,因此,先进地区必须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产品收购等方式,促使广大不发达地区增加这些产品的供应,改善它们的供应状况。

初级产品要么是在加工过程中失重过多,要么是易于腐败变质,不经初步加工,不宜远运。

这就使不发达地区随着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初步加工工业也要相应的增长。

(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

(3)污染严重的企业。

(4)军事工业。

(5)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不发达的地区,由于上述的种种行业也要求布局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点上或交通线上,从而会扩大、兴起一批城镇。

它们只要达到了一定规模,在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也会不断的扩大,甚至有成为新城市带的可能。

回程效应是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

它在三个方面起着削弱低梯度地区,增强高梯度地区的作用。

其一,在资金形成上,发达地区在扩展效应作用下,向不发达地区投放的大量资本、贷款,到一定时期都要还本付息,这时,如果发达地区不能迅速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和消化这些资金,它将会源源不断的流回发达地区。

更为严重的是,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人民积蓄的资金也会因当地的投资机会少,利率低而通过各种渠道流向繁荣的发达地区。

这两者都会损害不发达地区的资本形成,加速发达地区的积累。

其二,在移民上,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第三,在竞争力对比上,发达地区总是占据优胜,使不发达地区只能发展那些衰退部门,无法改善落后的产业结构。

在这几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低梯度地区能从中获得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大小的对比。

但总体看来,极化效应是起主导作用的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因此,在迈达尔看来,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下,根本不存在可以自动调节地区差别的均衡机制。

要缩小地区差别,惟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之所以成为高梯度区域,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占有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建立了一个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商贸发达的银行、信息、科研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高梯度地区要保持现有的位置,就必须预防经济结构的老化,行之有效的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同时要果断的、有步骤的逐步淘汰那些已经进入成熟和衰退期的老产业。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个重要战略就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一批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成整体,以加速创新的进程。

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科学城,英国的剑桥科学公园等。

2、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

原先经济很发达,但由于没有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就会险入危机中,成为萧条区。

萧条区振兴经济的惟一办法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

3、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在这些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是初级产业与一些衰退部门。

因扩展效应只给它们带来了一些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如顺其自然,则永无出头之日。

低梯度地区要缓解这种处境,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策略,集中力量实现经济起飞。

首先是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依靠这些产业的发展来替代进口、扩大出口,创造利润,为地区的发展进一步积累资金;还可通过它们的发展来积累发展经验,培训人才,为地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采取灵活的引进外资策略,这些地区完全有可能循序渐进,从最低梯度向上攀登,进入先进行列。

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经济学者用梯度推移理论对世界和国家范围内的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进行了说明。

比如在工业革命初期,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正处于创新阶段,它们是当时发展水平最高的英国的主要经济支柱,而当这些产业进入发展阶段以后,它们的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了西欧以及美国、日本等当时还处于第二发展梯度上的国家。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些行业在发达国家以停止增长,并出现下降趋势,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西等,则介入了这些行业的生产。

尽管用梯度发展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但这种梯度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定位理论,它力图把世界各国、各地区固定在特定的阶段上,以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使富国永远富庶,穷国永远贫穷。

实践粉碎了这种错误的理论。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原来处在高梯度的国家、地区逐渐衰败下去,沦为二流、三流国家和地区,而原来一些处在较低发展阶段上的国家、地区,却后来居上,成为最发达的国家、地区。

这些都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造成区域发展梯度变化的原因及变化趋势。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辐射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互相传送能量的过程。

辐射有这么几个特点:

(1)辐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辐射的结果是随着能量的传递而逐渐拉平物体之间的能量;(3)一个物体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