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266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公共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docx

《公共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基础知识.docx

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本知识

目录

一、政治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4、毛泽东思想概论

5、邓小平理论概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科学发展观

8、和谐社会及新政策

二、法律

9、法理学

10、宪法学

11、民法

12、刑法

13、行政法

14、经济法

15、诉讼法

三、行政

16、行政管理

17、公务员法

18、公文写作

四、经济

19、宏观经济

20、微观经济

21、国际经济

22、科技文史

 

第一部分政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导论

一、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论)。

2、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剩余价值、唯物史观。

3、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哲研究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

2、马哲理论来源(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3、马哲根本特征;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特殊,贡献在于它结束了把哲学称之为“科学之科学”的历史。

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谁为第一性;唯物论和唯心论

形态

优点

缺点

唯物主义

朴素

形而上学

辩证

唯心主义

主观

客观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哲学重要问题——世界怎么样: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二者之间相对立的四个表现——是否用联系、发展、全面、矛盾,其中最大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的根本动力。

第二节唯物论

一、物质观

1、概念;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予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观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3)相对静止的表现;A、位置没有变:

B、性质没有变。

(4)相对静止的意义;A、是事物存在条件;B、是物质分化的条件;C、是运动的量度。

3、时空观

(1)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2)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要求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做出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更有益的事情。

二、意识论

1、起源

2、发展

(1)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感觉心里——人类意识

(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主要是劳动和语言的作用

3、本质

(1)生理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强调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

(2)社会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方面,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敢叫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到达予人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就会产生意识,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观点立场等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意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4、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1)作用的表现:

A、认识世界;B、改造世界;C、对人的调控。

(2)作用的不同性质: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质,要么统一于物质,要么统一于精神;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质,物质和精神,二者同时并存,既无先后之分,又无决定与并决定的关系。

马哲站在一元论的角度看问题,并且是物质一元论,

2、二元论的错误是;A、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B、否认世界统一性;C、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3、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方法论: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前)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后)的统一。

第三节辩证法

1、两大总特征

(一)普遍联系

1、概念;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特点;它具有客观、普遍、多样、条件性

3、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4、方法论:

用联系的方法看待一切事物——人际关系中要经常联系。

(二)永恒发展

1、概念:

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性的上升运动。

(新事物产生的标志:

符合客观规律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的前途。

2、特点:

永恒性、普遍性。

3、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的不拿回发展是无始无终的。

4、方法论:

做事情要往前看,不能原地踏步,要有创新精神(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变通)

二、三大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核心

1、基本属性:

统一性和斗争性,

2、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应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方法论:

成败从自身检查。

3、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各具有特色。

它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A、从性质看,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B、

从矛盾群看,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从单个矛盾看,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3)矛盾的解决方式:

A、一胜一负;B、同归于尽;C、相互融合

(4)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相互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但特殊性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B、相互联系:

包含与被包含,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

C、相互转化: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5)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二)质量互变规律:

状态

1、认识事物的顺序:

质——量——度

2、度是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度要求我们在做事时要注意把握分寸)

3、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质变又巩固以前的量变(量变——质变——新量变——新质变)

4、方法论:

厚积薄发。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向

1、把握事物的顺序:

肯定——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

2、辩证否定:

自我否定,扬弃,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3、否定之否定:

这一阶段是新事物进一步完善的标志,只有走完这一步,矛盾才真正的完全解决。

4、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规律,在内容上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形式上是事物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5、方法论: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五大基本范畴

(一)原因与结果

1、特这:

(1)引起与被引起;

(2)先后顺序(前因后果)

2、意义:

总结经验教训

(二)现象与本质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分真象和假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2、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日久见人心0

(三)形式与内容

1、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事物的构成要素、内在特征、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

形式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

内容易表,形式相对稳定。

2、意义:

注重内容,并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

(四)偶然与必然

1、必然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比较稳定;二偶然性居于次要地位,不稳定。

2、意义:

认清事物的必然规律,同时不可忽视事物的偶然性,要善于抓住某个偶然现象,他有可能转化为必然。

(五)可能与现实

1、可能性是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包含内在根据的、符合必然性的现在存在。

2、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是制定方案的前提,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发生的可能性,把应该发生的各种因素考虑在方案中。

(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第四节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

名称

构成要素(主体、客体、手段

基本关系(形式)

本质

实践

人、对象、工具

生产、社会、科学

改造世界

认识

人、对象、中介

实践、认识、价值、审美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关系

实践:

决定作用:

来源、发展、目的、检验标准

认识:

导向作用:

对象、手段、结果。

三、方法论:

知行观:

先行再知,知行并行。

四、认识的过程: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一)构成和关系

两种认识

构成要素

关系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基础、有待于发展到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有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参透

(二)认识的两次飞跃:

感——理——实

5、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获取第一手材料;

(2)用科学思维处理材料。

6、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要真确;

(2)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五、真理

(一)特点:

客观性、价值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二)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1、相互连结: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哈卓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透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三)方法论:

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第五节唯物史观

一、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相同)

二、三个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社会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对社会起决定作用。

表现在;

1、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3、它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革。

三、社会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名称

构成要素

生产力

劳动者——决定作用,生产工具——社会进步的尺度,劳动对象,科技越来越重要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地位和交换,分配关系。

2、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概念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琳娜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2、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

(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2、最终动力:

生产力(因为它是最活跃的因素)

四、社会形态

(一)按生产关系性质分: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

(二)按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分: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和电气时代、电子时代

(三)按人的发展状态分: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质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社会

五、社会意识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负责。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3、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平衡。

4、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二)社会意识的形式:

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宗教、科学艺术、哲学等。

六、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群众观只有马哲承认,与唯心史观对立标志之一)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要求我们做到:

1、相信群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4、一切对群众负责。

(二)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伟大人物、杰出人物)

1、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

2、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3、是历史人物的领导者。

七、社会进步

(一)社会革命

(二)社会改革

(三)社会进步的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八、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包括食欲、性欲、自我保护等。

二是社会属性,包括依存关系、交往、合作、道德、法律、

(二)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马哲强调后者。

(三)人的发展:

全面、自由、充分。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导论

一、创立的背景

(一)实践:

十九世纪欧洲三大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工人起义。

(二)理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的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1867年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二、经济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

2、决定性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

(二)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的方式之一)的基本瑰丽

1、价值规律(最基本规律)体现为价格: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2、供求规律(影响因素)

3、竞争规律(固有规律)

(三)四种不同概念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它与商品经济相对应;

计划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与市场经济相对应。

第二节商品经济基本原理

一、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它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二、商品二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

价值——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是具体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否有用。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量的一种比例关系,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商品价值量——商品的数量关系,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抽象劳动决定价值

2、社会具体时间决定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

四、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基本职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表现为价格

2、流通手段,基本职能,是现实上的货币,流通货币量=(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流通速度

3、支付手段,重要职能,是现实上的货币,用于支付工资、租金、赋税、利息、还债等。

4、贮藏手段,重要职能,是现实上的金币,是财富的象征。

5、世界货币,重要职能,黄金白银(美元、欧元)

第三节剩余价值

一、劳动力成为特殊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特殊商品的特殊在于它创造了比它本身更大的价值。

二、资本总公式:

G——w——G1=G+M(剩余价值),其中w是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

三、剩余价值M

1、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从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2、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资本家最求的是剩余价值最大化。

3、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延长工作时间,一般在十六小时以上,在早期最为常见。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八小时不变,但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第四节资本

一、资本的特点:

增殖性(根本特点),返还性,运动性。

二、资本的分类:

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劳动力资本)。

按价值周转方式分:

固定资本(按折旧费来计算)和流动资本(一次性全部耗掉)

三、工资

(一)工资的来源:

购买劳动力的成本,这是区分劳动与劳动力的方式之一。

(二)工资的分类:

按基本形式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按发展趋势分为名义工资和实物工资。

四、成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从而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

五、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

六、利润、利息和地租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等量,实质也是剩余价值的一种。

利息是货币资本家由借贷关系所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实质也是剩余价值的一种。

地租是农业资本家出租土地所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民),按它的基本形式可分为级差地租(土地好坏)和绝对地租(必须缴纳)

第五节资本的运行

一、资本循环(购——产——销)它们分别对应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二、资本周转

(一)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

劳动时间(八小时)和非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生产的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

购买时间、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三、资本运行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类: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节空想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博立叶、欧文

(一)优点:

1、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2、提出了一系列积极主张和合理设想,3、它的历史观有向着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趋势。

(二)缺点:

1、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种种改革方案,2、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3、拒绝用武装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核心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1、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自身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二、基本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七个方面

1、前提: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根本特征:

生产资料全民所有

3、劳动关系:

平等合作

4、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5、无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6、阶级和国家最终将消灭

7、精神文明高度发达。

第三节列宁科学社会主义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

二、革命一国胜利论:

它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过个国家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决定的。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对人民的专政和对敌人的专政。

四、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机关和工具。

五、民族理论:

把民族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六、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即允许农民在缴纳了一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交换,2、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3、实行自由贸易,4、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七、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500多年的历史)

15世纪早期资本主义18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50年代当代资本主义至今

第四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导论

一、形成时间:

土地革命中后期

二、科学内涵: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二节理论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一)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

(二)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总路线——推翻三座大山。

(三)农村包围城市

1、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2、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为战略根据地,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

3、农村包围城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基本的内容。

(四)、革命纲领

1、政治:

国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中,构成它的四大基本力量是: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

2、经济:

没收封建土地归农民,没收四大家族资本归国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意义: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经济制度的完成,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等一起,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真正地确立。

三、社会主义建设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标志。

2、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八大经济指导思想:

总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关于正确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党在政治领域的一次主要探索。

4、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四、文革时期1966——1976

第三节主要理论

一、思想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二、政策和策略——党的生命

1、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2、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3、既要善于斗争,又要善于妥协

4、不要四面出击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三、统一战线

四、军队建设

1、武装斗争是中国馆革命的重要形式,“枪杆子里出政权”,其他和平形式是解决不了。

2、人民战争:

兵民是胜利之本。

3、根本原则:

党指挥枪。

五、党的建设

1、思想建设——是党建的首要任务,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改造党员的世界观。

2、组织建设

(1)内容:

民主集中制(根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核心)、党员队伍建设。

(2)党内团结: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3、作风建设: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外交政策

1、建国前夕外交三大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

2、1954年周恩来在印度进行访问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20世纪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外交思想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导论

一、科学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续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形成背景

1、时代主题:

和培育发展

2、苏共经验教训

3、中国改革与现代化的经验

三、形成阶段:

1978——1987——1992—1997

四、形成意义:

四个“新”

第二节总论

一、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内容:

一是性质——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二是发展程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

2、特征

(1)生产力落后;

(2)区域发展不平衡;(3)体制不完善;(4)农业人口、自然经济比重大;(5)科教文卫落后;(6)人民生活水平较低;(7)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

3、100年不动摇(1956——21世纪中叶)

二、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