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11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docx

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doc

2019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练习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7.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 把握分类标准 理清物质类别

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题组一 理解概念,准确判断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9)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10)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题组二 高考试题概念判断汇编

2.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2015·安徽理综,9D)

(2)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2014·四川理综,2A)

(3)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2014·四川理综,2B)

(4)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2014·四川理综,2D)

(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7D)

(6)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2013·四川理综,2A)

(7)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2013·四川理综,2D)

(8)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2013·天津理综,1D)

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

CO、H2

(2)天然气(沼气):

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

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

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

(5)水玻璃:

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

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

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

(8)肥皂:

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

(9)碱石灰:

NaOH和CaO的混合物

(10)铝热剂:

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

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考点二 认识物质性质 理解物质变化

1.认识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通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现为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理解物质变化的“四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

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

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十四化

①熔化

②汽化

③液化

④升华

①氧化 ②风化 ③钝化

④催化 ⑤皂化 ⑥歧化

⑦硝化 ⑧酯化 ⑨裂化

⑩油脂的硬化

注意 ①化学变化: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4·5H2O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

②物理变化:

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③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4.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

(1)高考有关“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试题的选材热点总结

①安全与健康——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食品添加剂;有关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材料等。

②环境保护新进展——“雾霾”的产生、危害和治理;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废电池对饮用水和土壤的污染;绿色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导向作用等。

③新能源的使用——新型的燃料电池、高能绿色电池;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新进展。

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绿色化学的特点

研究对环境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化学试剂、化学制品和化学工艺。

它包括:

①开发绿色反应,将原子利用率提高到100%;

②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③选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

④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

⑤发展“绿色工艺”;

⑥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题组一 化学与优秀传统文化

类型一 “传统文化”与物质变化

1.(2017·郑州模拟)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答案 C

解析 “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化学变化。

2.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中从化学角度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古文或谚语

化学角度解释

A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焰色反应

B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发生了分解反应

C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微观粒子不停运动

D

一场雷雨一场肥

自然固氮

答案 B

解析 “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焰火在化学学科中涉及的是焰色反应,是指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颜色的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描述的是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只是发生了分解反应,B项符合题意;不用风吹,麝香的香味就能闻到,从化学角度解释是分子在不停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一场雷雨一场肥”是指下雨时,氮气在打雷闪电的情况下和氧气发生两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雨水相遇生成硝酸,硝酸随雨水进入土壤并和土壤中的盐类生成硝酸盐,给土壤补充氮元素,这一过程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变成了化合态的氮,所以属于氮的固定,D项不符合题意。

类型二 辨识传统化学工艺原理

3.(2015·北京理综,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的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答案 C

解析 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4.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积淀,在下列古代发明和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孔明灯B.用树皮、棉、麻造纸

C.烧制彩陶D.淘黄金

答案 D

解析 孔明灯是利用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将灯放入高空,无论燃料是什么,都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造纸的过程经过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

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机物逐渐被除去,无机氧化物之间进行反应生成硅酸盐类物质,生成物以晶粒的形式存在,其生长过程为形核和晶粒合并长大,C项不符合题意。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形式存在,打捞起河里或湖里的淤泥后,用淘盘将淤泥洗去,可以得到金,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项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从古代书籍文字中,找到有关化学信息,感受化学学科的久远与魅力,能够在阅读中考核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信息的提取与联系能力,也是合格高中毕业生应有的化学学科素养。

这样的命题方式,雅中带趣,是学科综合的典范。

题组二 化学与STSE

5.(2017·全国卷Ⅱ,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答案 C

解析 A项,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符合通式Cm(H2O)n,糖类最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正确;B项,维生素D主要功能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正确;C项,蛋白质是C、H、O、N、S、P等元素组成的物质,错误;D项,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摄入过多对人体产生危害,正确。

 

6.(2017·全国卷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答案 C

解析 A项,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正确;B项,绿色化学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正确;C项,煤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产物,加入的CaO可与SO2反应生成CaSO3,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CaSO4,从而减少SO2的排放量,减少酸雨的形成,但CaO与CO2反应生成的CaCO3在高温下又会分解为CaO,故不能吸收CO2,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错误;D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液化石油气的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燃烧产物为CO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所以这两类燃料均是清洁燃料,正确。

7.(2016·全国卷Ⅰ,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答案 D

解析 A项,蚕丝属于蛋白质,灼烧时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人造纤维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经过溶解、纺丝加工制得的化学纤维,灼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正确;B项,食用油经过反复加热,可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食用油的营养价值降低,还会产生对人们身体有毒害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聚合物、杂环胺和稠环芳烃等物质,正确;C项,病毒由遗传物质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而杀死病毒,正确;D项,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错误。

8.(2016·全国卷Ⅱ,7)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答案 B

解析 A项,温室气体包括CO2、CH4等气体,正确;B项,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废气,会造成大气污染,错误;C项,用液化石油气减少燃油中硫等杂质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正确;D项,燃料不完全燃烧会产生CO,CO易与血红蛋白结合,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正确。

9.(2016·全国卷Ⅲ,7)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化学性质

实际应用

A

Al2(SO4)3和小苏打反应

泡沫灭火器灭火

B

铁比铜金属性强

FeCl3腐蚀Cu刻制印刷电路板

C

次氯酸盐具有氧化性

漂白粉漂白织物

D

HF与SiO2反应

氢氟酸在玻璃器皿上刻蚀标记

答案 B

解析 A项,Al2(SO4)3和小苏打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生成Al(OH)3、Na2SO4和CO2,可以用于泡沫灭火器灭火,正确;B项,FeCl3和Cu反应生成FeCl2和CuCl2只能说明Cu的还原性比Fe2+强,并不能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错误;C项,次氯酸盐可以转化为氧化性更强且具有漂白性的HClO,故漂白粉可以漂白织物,正确;D项,氢氟酸中的HF可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SiF4气体,所以可用于在玻璃器皿上刻蚀标记,正确。

考点三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胶体知识“9”提醒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等。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

(6)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

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7)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8)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

其原因:

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

(9)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

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题组一 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1.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往往把其渗透到某个选择题的选项中。

下面是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的组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制备Fe(OH)3胶体,可以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2016·全国卷Ⅱ,13A)

(2)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3)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4)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

Al3++3H2O===Al(OH)3↓+3H+(×)

(5)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原理是加热促进了Fe3+水解(√)

(6)将0.2mol·L-1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7)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8)处理废水时可加入明矾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

(9)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10)PM2.5(微粒直径约为2.5×10-6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题组二 纳米材料的“不寻常”应用

2.(2017·合肥高三调研)纳米是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如由铜制成的“纳米铜”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下列关于“纳米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

B.“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去电子

C.“纳米铜”比铜片的氧化性强

D.“纳米铜”的还原性与铜片相同

答案 D

解析 “纳米铜”只是物质的颗粒变小,但不影响其化学性质,故选D。

3.国防科大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超强吸附能力的新型超轻纳米材料(基本微粒直径为1~100nm)。

这种材料结构上由一维氮化硼纳米管和二维氮化硼纳米晶片复合而成,整个材料内部充满气孔。

这种材料耐高温,且用它吸附完有机物后,可以通过点燃的方式实现重复使用。

下列关于该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将该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丁达尔效应

B.该材料的基本微粒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该材料在2000℃的高温下,还可以保持结构完整,可正常使用

D.该材料在航空航天高温热防护、有毒化学物质吸附和清除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答案 B

解析 该材料的基本微粒的直径为1~100nm,将该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该材料的基本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A项正确,B项错误;氮化硼晶体属于原子晶体,可耐高温,结构稳定,C项正确;该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性,D项正确。

纳米材料本身不是胶体,当它分散到其他分散系中时才能形成胶体。

题组三 “雾霾”与“胶体”

4.下列有关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PM2.5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能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B.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C.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

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 B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专题强化练

1.(2017·北京理综,6)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生活中物质的主要成分。

A项,瓷器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物;B项,丝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属于有机物;C项,茶叶中的成分主要有咖啡因、糖类等,属于有机物;D项,中草药成分较为复杂,成分主要为有机物。

2.(2017·海南,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蔗糖可作调味剂B.细铁粉可作食品抗氧剂

C.双氧水可作消毒剂D.熟石灰可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 D

解析 A项,蔗糖具有甜味,且对人体无害,因此蔗糖可以作调味剂,正确;B项,细铁粉可以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正确;C项,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消灭细菌和病毒,因此双氧水可作消毒剂,正确;D项,熟石灰不具有吸水性,不能作干燥剂,错误。

3.(2017·天津理综,1)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C.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

D.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

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答案 C

解析 A项,石灰和碳酸钠的溶液均呈碱性,能与酸反应,正确;B项,可溶性的铝盐、铁盐在溶液中均能发生水解分别生成具有吸附性的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杂质,正确;C项,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用沉淀法,可加适量硫化钠,用氯气不能除去,错误;D项,烧碱与含高浓度NH

的废水反应产生氨气,可回收利用氨,正确。

4.(2017·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  )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日照澄洲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答案 B

5.(2017·济宁市高三教学期末质量检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鸡蛋清溶液所形成的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水玻璃、双氧水、漂粉精、硅胶都是混合物

C.直径在10-9~10-7m的NaCl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能形成胶体

D.“陶成雅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答案 C

6.(2017·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是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答案 D

7.(2017·廊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雾霾的一个因素,尾气中的下列成分与雾霾不相关的是(  )

A.硫氧化物B.碳氧化物C.氮氧化物D.固体颗粒物

答案 B

解析 雾霾是由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形成的烟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出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故B符合题意。

8.(2017·荆州市五县市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变化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

B

C

D

陶瓷的烧制

活字印刷排版术

鞭炮和烟火的燃放

司母戊鼎表面出现铜绿

答案 B

9.(2017·邢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化学反应及相关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和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B.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解析 A项,冰和水是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二者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项,二氧化碳等非电解质溶于水也能导电,错误;C项,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正确;D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如3O2===2O3,化合价没有改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10.(2017·海南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