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第六单元.docx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第六单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教案第六单元
教学案例
课题:
21.曹刿论战第__1课时总序第15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
。
2.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3.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 题解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
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文
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
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
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
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小大之狱——案件;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故克之——战胜。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公将鼓之——击鼓;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四、分析第一段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
“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三次
⑦曹刿否定了什么作法?
肯定了什么作法?
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五、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
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1.曹刿论战第__2课时总序第16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
。
2.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3.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复习回顾
二、 分析第2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
“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
“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反攻和追击
⑤讲述战争经过。
三、 分析第3段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⑤后为何又“可矣”?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
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
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
鲁庄公把
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
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
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
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
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五、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
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
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六、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论” 3、语言简练生动。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七、布置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1.曹刿论战第__3课时总序第17个教学设计
课型:
练习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
。
2.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3.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辙()乱旗靡()肉食者鄙()
2、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
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
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6、“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
了和,其中的“我”是指。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4)战则请从
8、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10、开放探究晏子辞千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方食方:
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
拜两次
C.进取于君进:
前进D.以振百姓振:
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分食食之②言之公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⑥婴闻之⑦以君之赐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第__1课时总序第18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3.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新课
二.相关知识介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
《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1. 实词
朝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廷(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修 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地方古义是两个词:
土地方圆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
莫:
无定代词,指人。
译为“没有谁”。
弗:
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
(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六、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
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
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
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研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第__2课时总序第19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3.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复习回顾
二、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1.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
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2.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 问
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
我孰与徐公美?
(亲昵) 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严肃)
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平淡)
4.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
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热情地赞扬)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逢迎应酬)
5.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
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6.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
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
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
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
“蔽甚”。
(这里由生活琐事
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
7.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
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
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纳谏 三赏————广开言路
三变————政治修明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三、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该详的地方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第__3课时总序第20个教学设计
课型:
练习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3.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臣妾(qì)昳丽(yǐ)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期年(qī)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暮寝(qīn)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A.君美甚B.能谤讥于市朝C.甚矣,汝之不惠D.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8.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
身高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衣服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9.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②皆以美于徐公③以告,则杀之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10.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忌不自信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1.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美甚,…!
”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
”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
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3.愚公移山第__1课时总序第21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
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
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
愚公实愚 反方:
智叟不智
正方:
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
如何享利?
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
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
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
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
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
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
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2.这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
我们。
做任何事。
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
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
这个神话式
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
妻和智叟的对比。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
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四、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3.愚公移山第__2课时总序第22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复习提问
二、分析文章内容。
1.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何?
"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
其如土石何?
"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
智臾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责备、轻视、挖苦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
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
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
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3.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两座山非常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
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
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
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
是"大智若愚"。
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
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
5.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访归纳中心意思。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
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三、一课一测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
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
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
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5、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①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
24.《诗经》两首第__1课时总序第23个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课执笔人:
李菊媛
预设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