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787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秋的古籍记载.docx

立秋的古籍记载

立秋的古籍记载

【篇一:

古代文化常识

(1)】

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手册

一、政治制度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是哪个朝代?

它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组织制度叫做什么?

2、夏朝以前,部落联盟领袖的更替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3、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这“九州”指的是哪九州?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的战役是发生在我们新乡的什么战役?

5、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改朝换代的战役是发生在我们新乡的什么战役?

6、完备于隋唐的中央行政机构的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和“六部”各指的是什么?

7、在科举制度实行以前,汉代实行的官吏选拔制度是什么?

魏晋以至隋唐实行的官吏选拔制度是什么?

8、明清之际科举考试共分哪几级?

每一级考中分别叫做什么?

其中最高一级考中前三名的分别叫做什么?

9、“秋闱”指的是哪一级考试?

第一名叫什么?

“春闱”指的是哪一级考试?

第一名叫什么?

10、中国的七大古都,我们河南占了几座?

它们分别是现在的哪几座城市?

二、学术思想教育

1、“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

2、“十三经”指的是哪些书?

3、什么是“三教”?

什么是“九流”?

4、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指的是什么?

5、儒家的创始人是谁?

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6、先秦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两位?

其代表著作是什么?

7、儒家的“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8、儒家的“四维”“五德”各指的是什么?

9、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其代表著作是什么?

10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

代表著作是什么?

11、先秦时期杂家的代表著作是哪部书?

它是由谁主持编撰的?

12、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以此奠定了儒家思想做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地位?

13、《周易》提出的哪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

14、“五行”说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15、“程朱理学”的程、朱各指的是谁?

16、“陆王心学”的陆、王各指的是谁?

17、孟子说的“心之四端”指的是什么?

18、先秦时期兵家最著名的代表著作是哪部书?

它的作者是谁?

19、中国古籍影响最大的分类法是什么?

20、“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指的是哪四部书?

他们的编撰者分别是谁?

21、中国的第一部字典是什么?

它的编撰者是谁?

中国的第一部词典是什么?

2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的是哪一部史书?

这部史书的编撰者是谁?

这部史书首创了我国史书上的

哪种体例?

23、汉字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4、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我国古籍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是什么?

25、《说文解字》首创了哪种汉字检字法?

它总结的用来解释文字的“六书”指的是什么?

26、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27、佛教传入中国后衍生出很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个宗派?

28、两汉至南北朝时,国家最高学府叫什么?

隋唐以迄明清,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叫什么?

29、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制度兴起,当时最有名的四大书院是哪四大书院?

30、“《春秋》三传”指的是哪三部书?

31、蒙学“三百千”指的是哪三部书?

32、我国古代有很多家训,内容涉及面最广、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是哪一部家训?

它的作者是谁?

三、科学技术

1、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

2、天干、地支各是什么?

3、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四立、二分、二至指的是什么?

4、朔、晦、望、既望分别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

5、中国古代一天分多少时辰、多少刻?

6、中国古代一夜分几更?

从现在的几点算起,到几点结束?

7、中国在没有发明纸以前,文字主要书写或刻在什么上面?

8、中国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是哪部书?

9、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哪一部书?

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是哪一部书?

其作者是谁?

10、战国时秦国的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兴建了一项举世闻名的水利灌溉工程,这项水利工程叫什么?

11、隋朝开凿的沟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叫什么?

12、勾股弦定理最早见载于我国的哪一本书?

13、东汉张衡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叫什么?

14、东汉的哪位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

他的主要著作是什么?

15、北宋的一部笔记体著作,首次记载了活字印刷术和石油的使用,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部书叫什么?

它的作者是谁?

四、文学艺术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它一共收录了多少首诗?

2、屈原在楚地方言民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诗体,这种新诗体叫什么?

屈原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

3、被誉为“乐府双壁”的是哪两首诗?

4、唐朝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李贺分别被后人誉为什么?

5、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是哪一部书?

6、东晋陶渊明的哪一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画?

7、“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这幅对联说的是那位大诗人?

8、“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幅对联说的是那位大诗人?

9、我国古代的五声指的是什么?

10、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书圣”的是谁?

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11、中国的“四大国粹”是什么?

12、“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幅对联说的是哪三位父子?

1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这幅对联说的是哪位文学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14、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的两个代表人物是谁?

15、“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些人?

16、哪四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它们的作者都是谁?

17、清朝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哪四部小说?

18、与古体诗对应的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形式?

19、清朝由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这部古代散文集叫什么?

共收录了多少篇古代散文?

20、清朝最著名的一部讽刺小说是哪部小说?

它的作者是谁?

21、“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小说形式是什么?

22、魏晋时期志人、志怪小说的代表是哪两部书?

它们的作者都是谁?

23、“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

24、“画中四君子”指的是什么?

25、从形式上看,中国文人画是哪四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26、作为中国石窟艺术杰出代表的四大石窟是哪四座石窟?

28、中国古典园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

其中代表皇家园林最高水平,被誉为“万园之园”的是哪座园林?

29、江南哪座城市的私家园林最集中、水平最高?

五、社会生活礼俗

1、农历“除夕”指的是一年当中的什么时候?

2、农历的哪一天被国人视作中国的“狂欢节”?

3、农历的哪一天被国人视作中国的“情人节”?

4、民俗节日“端午”和“重阳”分别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

5、中国文化史上的“谋圣”“武圣”“钓圣”是我们新乡的谁?

6、古代文人的所谓“文房四宝”指的什么?

7、《三字经》上所说的“六谷”“六畜”指的是什么?

8、中国古代左右位次以什么为尊?

乘车则以什么为尊?

9、中国古人方位概念中,左右各指哪个方位?

10、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做什么?

把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又叫做什么?

11、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对人的称谓,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

对人称自己的子女为什么?

称对方的父母为什么?

称对方的子女为什么?

12、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在军事上实行重要的改革,而这次改革却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用马、服饰的习惯,这项改革叫什么?

13、古人把两膝着地、臀部着于脚跟之上的姿势叫什么?

把两膝着地、挺直身子的姿势叫什么?

14、中国古时候宴饮是分餐制还是聚餐制?

15、中国古代一个男子到几岁就标志着成年?

这个年龄又叫什么?

一个女子到几岁就标志着成年?

这个年龄又叫什么?

16、中国古代对一些年龄有专门的称谓,请说出一个男子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九十岁、一百岁各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一、政治制度

1、秦朝、郡县制2、禅让制3、冀州、兖州、青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4、夏商之际的鸣条之战5、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6、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7、汉代:

察举征辟制;魏晋至隋唐:

九品中正制8、三级;乡试、会试、殿试;状元、榜眼、探花9、乡试、解元,会试、会元10、三座:

安阳、洛阳、开封

二、学术思想教育

1、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易》、《论语》、《孟子》、《孝经》、《尔雅》3、三教:

儒、释、道;九流:

儒、墨、道、法、阴阳、纵横、农、名、杂4、礼、乐、射、御、书、数5、孔子、春秋6、老聃《道德经》;庄周《庄子》7、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8、四维:

礼、义、廉、耻;五德:

温、良、恭、俭、让9、墨翟、《墨子》10、韩非、《韩非子》11、《吕氏春秋》、吕不韦1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阴、阳14、金、木、水、火、土15、程颢、程颐;朱熹16、陆象山;王守仁17、仁、义、礼、智18、《孙子兵法》(《孙吴子》);孙武19、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20、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21、《说文解字》、许慎;《尔雅》22、《史记》、司马迁;纪传体23、甲骨文、金文、篆、隶、草、行、楷

24、《四库全书》25、部首检字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6、东汉初年27、禅宗28、太学、国子监29、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30、《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31、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32、《颜氏家训》、颜之推33、王公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三种

三、科学技术

1、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2、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3、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

春分、秋分;二至:

夏至、冬至4、朔:

农历每月初一;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

农历每月十五;既望:

农历每月望日的第二天5、十二个时辰、100刻6、五更、晚上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7、竹简、木牍、绢帛8、《黄帝内经》9、《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10、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11、京杭大运河12、《周髀算经》13、浑天地动仪14、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5、《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四、文学艺术

1、《诗经》、305首2、楚辞《离骚》3、东汉《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辞》4、诗佛、诗仙、诗圣、诗鬼5、《昭明文选》(梁〃萧统)6、《桃花源记》7、李白8、杜甫9、宫、商、角、徵、羽10、王羲之《兰亭集序》11、书法、针灸、武术、京剧12、苏洵、苏轼、苏辙1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4、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15、郑光祖、关汉卿、马致远、白朴16、《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17、《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18、律诗和绝句19、《古文观止》220篇20、《儒林外史》清〃吴敬梓21、唐代传奇小说22、志人: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怪:

干宝《搜神记》23、松、竹、梅24、梅、兰、竹、菊25、画、诗、书、印

26、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27、琴、棋、书、画28、圆明园29、苏州园林

五、社会礼俗生活

1、农历年最后一天的夜晚2、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3、农历七月初七4、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九月初九5、姜太公(姜尚、姜子牙)6、笔、墨、纸、砚7、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8、以右为尊、以左为尊9、左为东、右为西10、阳、阴11、家严、家慈,犬子、犬女,令尊、令堂,令郎、令嫒12、胡服骑射13、坐、跽(长跪)14、分餐制15、

20岁、加冠(弱冠)、15岁、及笄16、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花甲)、古稀、耄耋、期颐(说明:

以上内容为教师选手准备范围。

【篇二:

五行非五材】

五行非五材,五行是指气的5种运动方式。

五行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揭示出的自然界一年之中气的运动变化规律

中医理论与五行学说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从物候观察,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便名以“木”气;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火”气;秋季是气的内收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金”气;冬季是气的潜降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水”气;而长夏是气的平稳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土”气。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叫五行相生;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为序相制约、相抑制,叫五行相克。

有相生则不会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会造成某行的太过,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态。

《内经》把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五行学说是古代人类研究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黄帝内经》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从气的运动方式,讨论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非五材

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

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黄帝内经》里,又把五行叫作“五运”。

这些都说明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

因此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五行的属性和归类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

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仰观天文,斗柄指东;俯察地理,地面为春。

在这个季节微风和煦,冰雪消融,种子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伸、枝叶上层。

蜷曲成团而冬眠的熊,在春风的呼唤下,爬出树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盘成圆盘而冬眠的蛇,被春风唤醒,伸展身体,慢慢爬出了山洞,开始了一年的新生活?

?

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春季阳气布陈、发散、发陈的论述,皆提示,在春季,是气的展放、疏泄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因树木的根须和枝条皆喜展放条达,故古人便将气的展放、疏泄运动形式,以“木”来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并不是指具体的树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气的展放疏泄运动。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在中医学里,称肝和春气相应,也就是说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气的疏条展放之气相应,临床通过调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疗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疗妇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泄展放的功能,但有的书上说肝主“升”,春气主“升发”,这就值得商榷了。

而肝主生,春气主生发、展放,则是《黄帝内经》的本义。

斗柄指南,地面为夏,气候炎热,草木在地下的根须长势明显减缓,而在地面上的枝叶则繁茂生长,动物更加活跃,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蒸蒸向上的景象。

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阳气至夏洪盛、夏气扬蕃秀之令、万物蒸蒸向上、养长之道的论述,皆提示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火性炎上,故以“火”字来命名。

因此主升的是火气,而不是木气。

木气的运动一旦由“生”变成“升”,那就是木郁化火,郁火上炎,那就是病态了。

斗柄指西,地面为秋,气候凉爽干燥,草木枝叶枯萎,根须末端干枯,养分向主干内收,向果实和种子内贮藏;冬眠的动物此时在体内积聚了大量脂肪,以致显得臃肿肥胖,以便等待严冬到来,进入冬眠状态后慢慢利用这些能量。

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至秋要收敛神气、养收之道、秋气正收敛之令的论述,皆说明在秋季,是气的内收、收敛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金属密度大,象征着收敛密集,故以“金”来命名。

斗柄指北,地面为冬,气候严寒,万物闭藏。

种子深藏土中,生机潜闭,处于滞育状态;冬眠的动物深居洞中,基础代谢降至最低水平。

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冬季地户闭塞、阳气伏藏、阳气下沉、地气下降、冬气正养藏之令的论述,皆提示在冬季,是气的下降、潜藏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水性就下,象征着下降、潜藏,故以“水”来命名。

从春至夏,是由木气的展放到火气的上升,为气的阳性运动;由秋到冬,是由金气的内收到水气的潜降,为气的阴性运动。

其间由阳转阴,需经由夏秋之交的转折过度,此时中医称之为“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去,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

此时草木枝端长势减缓,已经开花结果,正在化育种子和果实;动物孕育胎儿,繁育后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跃。

由此推知,此时是平稳运动的气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也就是气的展放和内收运动相均衡,上升与下降运动相均衡,保持了一种动态的稳定,而土性最为敦厚平稳,于是便用“土”字来命名。

其实由春季木气的展放,转为夏季火气的上升;由秋季金气的内收,转为冬季水气的潜降;由冬季水气的潜降,转为春季木气的展放,都存在着平稳过渡的一段时间,于是《黄帝内经》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

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后18天,都是平稳运动的土气占主导地位。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

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当然季节更替的决定因素,乃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周期性变化相关,并不取决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过是观察天象的参照物罢了,但却是五行归类的内容之一。

五行的生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定状态。

只有这样的稳定状态,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衍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相促进,这叫五行的相生,也就是《春秋繁

露》所说的“比相生”。

春季木气的展放,为夏季火气的上升创造了条件,叫木生火;秋季金气的内收为冬季水气的潜降提供了前提,叫金生水;火气升至极点,必将停止上升而转为稳定,叫火生土;长夏土气的平稳,随着秋季的到来,则将转为金气的内收,叫土生金;而冬季水气潜降,生机闭藏,则为来年春季木气的疏泄展放蓄积保存了能量,这就是水生木。

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制约、相抑制、相克制,叫五行的相克,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说的“间相胜”。

如木气的展放,抑制土气的过度平稳,以防其壅实内收倾向过早出现,叫木克土;土气的平稳,可制约水气的过度潜降,叫土克水;水气的潜降抑制着火气的过度上升,叫水克火;火气的上升,抑制着金气的过度内收,以防其过早沉降,叫火克金;金气的内收,制约着木气的过度展放,叫金克木。

五行之间,有相生则不至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致造成某行的太过。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定状态。

只有这样的稳定状态,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衍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于是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伤寒卒病论集》说: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

”,尽管有人认为这段话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原话,但肯定不是现代人的话,可见古人显然没有把五行当作地球上的5种具体材料、物质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万事万物的气的运动规律,甚至称其为“五常”。

由于五行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运用五行对自然界以及人体脏腑器官的分类上,出现不同的认识,这完全可能并且客观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道家、丹家、兵家、儒家,根据各自学派之所需,对五行学说进行附会改造,这也都是历史事实。

但是,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原本是古代人类研究天地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中医学是依据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

d4

【篇三: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是一门很专门的学问,是古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天文、数学、物理等各个科学领域。

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的人,只学一点中国古代历法与文史有关的内容就可以了,不可能也无必要搞得很深。

(1)年、岁和岁实

(2)置闰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两个月一大一小共59日,这一点与阴历完全相同。

但如果完全按照阴历安排一年12个月,354日,历法月虽然同朔望月基本符合,可是一年比回归年却少了11日多,三年就少了一个月多,过十六七年就会在三伏天里过新年,历法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就乱套了。

为了既使历法

月同朔望月符合,又使历法年同回归年符合,就用置闰的方法来补1

足这每年11日多的差额。

闰者多余也,就是到一定时候增加一个多余的月,不致使历法年同回归年完全脱节。

置闰的方法,是逐步完善的。

起初,例如商周时期,似乎只知道三年一闰,到战国时就已经知道十九年七闰的闰周了。

19年7闰,共235个朔望月。

按中国古代大多数历法采用的“四分历”的岁实和朔策(朔望月的长度),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是相等的,它们的关系是:

也就是说,阳历的19年等于阴历的19年,阴阳历就完全调和起来了。

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的日数完全相等,那就说明,任何节气,经过19年又必然回到同一天去。

假如今年正月朔日朔旦立春,过19年后也一定是正月朔日立春,只是合朔和交节的时刻相差了0.25日,必须经过4个19年(76年),合朔和交节的时刻才能又回到原来的一点(朔旦)上。

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把19年叫做一章,4章76年叫做节。

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同今天测用现代仪器实例的长度也基本符合。

如19回归年总长6939.6018日,235朔望月总长6939.6879日,二者相差2小时4分16.3秒了。

闰月放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

西汉中叶以前都放在年末,如殷周叫“十三月”,秦和西汉初叫“后九月”。

从汉武帝施用太初历开始,就规定闰无中气之月。

此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十九年七闰法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之一。

(3)分至和气

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这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和关键内容,属于阳历系统。

一年之中分至定气准了,历法就比较准确了,而分至中的关键又在于定冬至点。

定冬至点的办法比较复杂,要进行天文学上的测试,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在我国古代,定冬至点的办法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起初,人们大概是以冬天日影最长的一点为冬至点,到我国战国时天文学发展了,就改用日月相会于某一星座为冬至点了。

冬至点是一回归年的起点,地球绕太阳一周再回到冬至点的长度,就是一回归年。

这个长度的中分处就是夏至点,二分则在二至的中点,一定是昼夜平分的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