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危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428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经济危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美国经济危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美国经济危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美国经济危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美国经济危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经济危机.docx

《美国经济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经济危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经济危机.docx

美国经济危机

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

——价格、信用与利率的模式

摘要:

次级信贷业运行需要在房价、信用和利率上存在一定的必要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在理性人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本文通过对次级信贷危机的房价、信用和利率三个角度的重新整合描述次级信贷危机发展过程的始末,来说明,信息不对称是次级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导致人们一定程度得出不理性判断的根源。

从而揭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混沌”的作用机制,进而深入思考政府在面临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且最后对现实政府干预经济危机的后果做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信用利率经济危机政府干预次信贷危机

一、前言

1.什么是次级信贷

什么是次级贷款?

一句话,就是给那些不能满足标准贷款信用能力的低收入购房者的非优质却高利率的贷款。

次级贷款本质是一种用高利润容忍高风险的新型金融工具,当然,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金融游戏。

截至1998年,美国的房价和人均收入还是相对均衡的关系(如图2-2和图2-3),然而,之后的十年,由于美国整体经济的萎靡不振,人均收入涨幅缩小,而房价却被虚高的评估机制搞得扶摇直上,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以能够贷款买到房为第一目标的购房者,他们并不在乎支付次级贷款的高昂的利率,而最在乎能否申请到贷款,从而买到房子,从而,次级贷款的一大批需求者产生了,次级贷款业也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

2.次级信贷的模式可以持久运行的三个必备前提条件:

(一)房价可以持续地保持增长

——因为抵押物不能比贷款本身价值还低

(二)买房的人可以不断地再融资还贷

——贷款公司不是慈善家

(三)利率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货币太贵,就不会有人买了

实际上,每一个在美国从事相关次级信贷业务的人员,甚至基本每一个有经济社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三个基本必备条件一个都不会永久甚至中长期地的成立。

这也就是说次级信贷的高利润模式也就不可能持久运行下去。

但是,在美国次级信贷业务中的各方包括经纪人、贷款公司、房产销售商、大规模的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等高智商人物的集合,却沉浸在次级信贷的虚假的高利润中,而且通过金融的各级杠杆作用导致风险指数级别地增大,一旦条件崩溃,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难道他们都是不理性的么?

是觉得危机并不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还是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三个条件一个都不可能成立?

还是像一些激进派别的说法认为他们就是天性贪婪和欺诈?

实质上,他们是理性的,任何在这个次信贷所包含的之中的个体都是理性的,而且也不想带来灾难,而且大多是道德善良的。

然而他们并没有像经济学的祖师亚当·斯密所期望的那样,每个人的理性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的福利最大化,甚至连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都没有做到(至少在局外人看来)。

因为,从根本上说,斯密的假设前提环境是一个完美的市场环境下,而他们并没有处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中,或者说没有处在一个市场可以充分其效能的环境中。

从而,他们在次级信贷的一系列混沌的机制中,通过一系列的理性的判断,混沌地得出了三个条件可以略有折扣地长期存在下去的荒谬结论,或者说,在他们看来,风险相对利润已经被转移得足够小。

显然,他们的理性思考因为一系列的混沌而得出了非常不理性的结论,从而带来巨大的不理性的灾难,而那些混沌的本质就是信息不对称。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在信息不对称下,人们的思考方式都有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就意味着市场存在着交易成本。

而交易成本就意味着要成立一个组织化的机构去减少交易成本,当然,要以这个机构的维持成本不要高于这个组织要去减少的交易成本为限,这个机构,在经济大危机中,就是政府。

任何经济危机的核心都是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结果,本质上都是现实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因此,在经济运行中,政府的根本作用就是尽可能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创造一个市场能够完全发挥效能的环境,而是使得个人理性的集合真的去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在这场危机中,政府既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还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

3.文章的架构

因此,本文就是以次级信贷模式运行的三个必备条件【价格、信用、利率】破灭的过程为线索,重新整合描述次级信贷危机发展过程的始末,从而揭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混沌”的作用机制,进而深入思考政府在面临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且最后对现实政府干预经济危机的具体方式做出深入的探讨。

二、描述

4.价格

1)房价不可能保持持续的增长——经济周期必然性的理论视角

首先,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价格能够持续保持在高水平是不可能的。

商品的价格在短期是有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虽然房产是居民的必须品,也不可能不出现价格的大幅波动。

虽然从经济的长期上看,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上涨,房价总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但是也不可能去避免经济周期的作用,没有人可以保证经济处在的阶段是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总体上涨的趋势也是波动上涨的。

所以在有效运行的市场中,由于经济周期的作用,这个前提根本就不可能长期成立。

2)

起初房价上涨的动力——前7年经济的实质增长

图表2-1美国1987-2008年的房价指数

图表2-2美国1977年-2007年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

EconomicResearch,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http:

//research.stlouisfed.org

数据来源:

EconomicResearch,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http:

//research.stlouisfed.org

图表2-3美国1980-2010年间的人均收入增长率曲线图

数据来源:

EconomicResearch,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http:

//research.stlouisfed.org

然而现实中,如三个图表所示,美国的房产价格却保持了长达近20年的增长,尤其是1997年到2006年的九年间,更是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如图表2-2】。

根据笔者之前分析的,首先这要归功于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美国处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如图2-3表明,美国在1992年起到1999年一直维持了2%-4%左右的高度增长),从而使得美国在此阶段的房价随着整体经济的繁荣而繁荣,人均收入的增长有效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市场有效需求【如图表2-3】。

这是实质性的。

然而,这显然不能解释美国10年房价增长的全部,因为在这十年中,美国在2000年之后,GDP的增长率就出现了下降,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的局面,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美国的人均收入的增长也变得缓慢(如图美国人均收入增长在2000年开始了剧烈的下降),人们对房产的需求出现下降,但是房价全没有因此而停止快速的增长。

因此,一定还有一些其它非市场规律性的因素在影响着美国房价出现虚高,那就是房屋评估的过度高估,而且是严重的高估,从而为危机埋下了种子。

3)经济停滞后的房价的反常“坚挺”——房产价值评估价格虚高效应的模式

资产估值虽然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但资产评估师从原则上讲应该是中立的,公正的,应该严格按照规则决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除了市场数据以外,评估师的观点应该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也应该是随机偏高或随机偏低,而不是倾向一个偏向的偏差。

然而,贷款公司和抵押贷款经纪商向评估师支付薪水,所以,如果一个评估师严格按规矩办事的话,那么他将很难获得再次被抵押贷款经纪商邀请去评估的机会,自己的收益将会下降。

所以,在资产估值可以被允许在一定比例上下浮动的时候,资产评估师往往会为了自己的长期利益而选择去满足经抵押贷款纪商高估房屋价值的愿望。

由于房屋的评估一切操作即使都按照评估专业的准则进行,把一项评估值扩大5%-10%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正常的灵活处理与蓄意操纵之间的区别很微妙,所以,只要往高估房屋价值这一个方向去按准则灵活处理,那么合法的房屋价值的高估也就形成了。

当然,仅仅评估本身并不能产生虚高的房屋价格,毕竟,面对抵押贷款经纪商的高估的房产价值报告,定价格的是房屋销售方不一定愿意接收可能减少房产需求的高价,而真正提供贷款的贷款公司也不一定愿意接收这样的风险,贷款者更不一定愿意付出高价位去买房。

所以,以上三者如果全部愿意接受,在一个市场有效的经济体中看来是非常反常的,而在美国次信贷危机爆发前,的确就是如此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从而实现了反经济基本面的房产价格虚高。

这种反常机制是如此形成的,由于抵押贷款经纪商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在贷款交易成功后,贷款公司给予的收益利差费。

因此,抵押贷款经纪商一定尽全力来使贷款交易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前提就是一定让房屋的评估价值至少不低于房屋的购价。

因为,对于决定是否贷款的贷款公司而言,为了减小风险,会把房屋购价与评估价值之间的最低值作为房产的最终价值进行抵押贷款。

而一旦评估价低于房屋购价,那么购房者就需要用自己的钱去弥补高于评估价的房屋购价部分,这部分是得不到贷款公司的贷款支持的,显然,房屋销售商更不可能愿意去自己补这个差价。

但是,绝大部分申请次信贷的贷款买房者现金异常拮据,根本就不能承受这个自己需要弥补的差价,因此,贷款者就会放弃买房,这个笔贷款买房的交易也就会失败了。

而抵押贷款经纪商绝对不允许自己利润的流失,所以一定要去虚高高估房屋的价格。

而销售商同样为了交易的成功而愿意接收高估的价值报告,而价款人由于高估的房价暂时不是由自己的货币去支付而是由贷款去支付,所以相比买不到房子而言,房屋价格高估也是一个合意的结果。

最后,就剩下贷款公司是否愿意接收这价值高估的高风险的贷款了,结论是肯定的,因为,贷款公司的利润同样取决于业务成功交易的数量,次贷借款人越多,公司预期的利润就越大,虽然这些利润在今天看来只是黄粱一梦。

更重要的是,贷款公司关心的风险仅仅限于贷款是否会被购买其贷款的更大规模的贷款公司或者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被回购,而并非贷款本身的质量,虽然前者与质量是相关的。

因为,贷款公司已经通过把次级贷款打包包装并且增值卖给更大规模的贷款公司或者投资银行的方式,将主要风险成功转移到了次信贷链的上层。

所以,只要贷款公司有各种正当或不正当手段保持其发行的次级贷款不被那些将自己的风险吸纳的大型贷款公司所要求回购,就能够充分享受扩大贷款价格带来的高额利润,而这些手段根本上就没意味着必须保证其贷款的优良性,尤其是房价是否被虚高。

因此,在贷款公司最后的接收下,这个使得房产在经济萎靡的时代创记录地价格飞涨的神话机制,就被虚高的评估效应所创造了。

在2000年以后,在房产有效市场需求减小后,全美房产的快速的甚至违反经济基本面的价格高涨,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虚伪资产评估价值的虚高效应。

设想,如果评估程序是正常进行的,那么就会有很多次贷借款人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支付高于评估价的房屋购价部分而拒绝买房。

那样,就会用市场的力量(需求减少),迫使房屋销售方去调低房产价格,这样,房产价格就不会反经济规律地暴涨,房产价格高于真是价值的泡沫也就会慢慢地消逝,而不是像美国现实中那样剧烈的爆发。

4)虚高内部的爆破——虚高效应与问题核心的思考

自2006年五月起,在美国的房价较80年代末起整整上涨了一倍后,终于开始了大幅了下跌,仅用一年的时间就下跌了约70%。

次级贷款的相关各利益方不会想到的是,房价下跌的原因恰恰是虚高估值,这项本来是用来提高房价的机制的本身。

由于次贷借款者一旦出现进一步的资金困难而无法偿还贷款,那么他就要用房产进行抵押。

显然,房产抵押的价值要按照当时市场的公允价值计算,这样,贷款公司得到的仅仅是真是的公允价值,而贷款的价值却是依据虚高估计的房产的价值设定的。

虽然贷款的价值会低于当初借款时房屋的价值,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在这个时期实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房屋的真实价值下跌的非常快速,以至于无法弥补当时高估的房产值与贷款值之间的差价,所以,即使房子被按照公允价值卖掉,贷款公司同样还是会出现大额的亏损。

更何况,在经济基本面不佳的年代,房子基本是卖不出去的,人们在等待更加低廉的抄底价格。

而原来追求的高估幅度越大,在经济危机发生后,亏损的越多。

过度的虚高房价的机制本来就是极其脆弱的,只要房产的真实价值下跌到使得出现足够数量的贷款者拒绝还贷,那么带来的就是全面的呆账坏账,将是连锁的杠杆放大至少100倍的损失。

可见,市场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认为的虚高机制只能挡住有经济周期决定的公允价值下跌的一时,从这次危机上看,在虚高的价格违背市场机制而维持高价约维持了四年左右,根本也没有做到使实际价值增长,哪怕是中期的增长,而且反而对实际的公允价值与贷款价值之间的偏离起了加速的作用。

因此,就在房产公允价值下跌到购买者觉得已经觉得可以完全用房屋去抵押贷款更加值得的时候,大的信贷危机就爆发了。

我们看到,造成这种虚高模式怪圈的原因很难归咎于参与次贷运行过程的任何一方。

任何一方与另一方都是有联系的,任何一方都是把风险用转让贷款等方式把风险一定程度转移到了他方,因此,每一方看来,价格虚高的风险都仍然可以接收,然而,对于整个市场来讲,如此巨大的反经济基本面的风险是无法承受的。

这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有限理性造成的整体的严重不理性,也就是说,每一方实际都不是根本上的责任,责任在于次信贷这个系统本身,由于它本身是严重的不可控的信息不对称下的产物,所以,它似乎不可能完全在市场下运行,或者说,即使有政府的干预,它是不是应该存在还是一个问题。

所以笔者在信用,第二个必要条件中,将详细描述这个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如何创造出每一方都能接收的所谓风险能够承受的信用。

5.信用

信用,即买房的人能否可以不断地再融资还贷,这不是一个仅仅针对买房人或者借款人的问题,而是针对在整个次级信贷机制链条中每一方都要问,都必须一直同意的问题。

只有抵押贷款经纪商、贷款公司、大规模贷款公司、投资银行、GSE(房地美、房利美)、评级机构等全部一致同意这个基本原则后,次级贷款才能真正大规模地运行。

然而我们知道,其实从贷款人和贷款经纪商之间,链条最底层开始,信用就已经不符合这个原则了,但是,最后链条上层的每一个参与集团却都愿意接收潜在极大的具有欺诈性的次级贷款。

如此不理性的决定必然是由于次贷特殊的链条机制导致的,因此,笔者在此深入描述次级信贷的层层链条的信用建立机制(如图2-4),从而引发对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5)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整体链条机制

 

图2-4次贷形成及证券化链条的机制

 

 

 

 

 

通过图2-4这个次级贷款逐步证券化的复杂机制,可以看出,如果最开始的链条,借款人和经纪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那么随着整个链条的深入,贷款证券化的规模增大,风险是不可估计的巨大的,将导致整个信用链条的坍塌。

然而现实中,就是在借款人的信用极其差的前提下,这个建筑在天空中的城堡便形成了,而铸成空中楼阁的就是那些信息不对称市场下的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性的意念。

这些意念甚至认为,整个链条是安全的,至少不安全的因素没有占主要部分。

6)链条基础的腐蚀——贷款经纪商与次级贷款人

a)次级信贷贷款人的真是信用状况

首先,我们先关注一下次级贷款人真实的信用状况,当然,他们显然是因为无法满足申请标准类贷款的要求才会选择次级信贷的。

然而,实际上,他们的信用程度糟糕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

他们大多偿债缓慢,都有以前延迟还债的记录,而且生活坎坷,属于离婚者、生意失败者、医疗事故受害者以及收入水平及其地下者。

他们信用极差,一大批几乎没有信用记录,如果有信用记录,就很可能是信用滥用者。

截至1998年,美国的房价和人均收入还是相对均衡的关系(如图2-2和图2-3),然而,之后的十年,由于美国整体经济的萎靡不振,人均收入涨幅缩小,而房价却被虚高的评估机制搞得扶摇直上,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以能够贷款买到房为第一目标的购房者,他们并不在乎支付次级贷款的高昂的利率,而最在乎能否申请到贷款,从而买到房子,从而,次级贷款的一大批需求者产生了,次级贷款业也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

然而,次级信贷的借款人都具有一个特性,就是高风险,他们基本无钱付首期,没有足够的收入获得贷款资格,因此,满足这类贷款人的次贷行业,实际上,从源头上就意味着了终结

如此信用记录之差的贷款人,为何抵押贷款经纪商还要去为其办理贷款业务呢?

而且贷款公司大多也欣然接受?

b)抵押贷款经纪商的逐利性

前文说过,贷款公司对于成功贷款交易给予经纪商收益利差费,这是经纪商想要尽可能办理成功更多贷款交易的主要动力。

但是,从常理看,这种贷款交易的成功还具有其它的约束,比如,贷款公司一定会对具有欺诈行为的经纪商要求回购贷款或者赔偿;贷款人不一定很愿意接收经纪商带来的高额利息费用,虽然,利息不是他们的关注主要方面。

然而经纪商由于自身的特性,却摆脱了这些束缚,成为了一个大量次级贷款交易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至2000年为止,全美有尽25万多家抵押贷款的经纪商。

但是,国家政府以及任何的州都没有对这项业务提出经营许可要求,进入的门槛及其低。

因此,在准入制度极端缺失的前提下,经纪商的平均净资产都没有超过5万美元,也就说,最多就可以回购25万美元的贷款,这甚至连一笔贷款的数目都不到。

所以,经纪商是没有任何能力去回购贷款的。

因此,贷款公司虽然在名义上有要求经纪商就不良贷款要求回购和赔偿的权力,但是,事实上,由于注入制度的缺乏,和无力回购贷款的经纪商诉诸法庭只能带来高昂的诉讼成本。

从而,经纪商得以脱身,继续去大量签订次级贷款的合约,而贷款公司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去约束经纪商,而是想各种手段怎样把高风险定时炸弹式的次级贷款卖掉,从而实现风险的转移和利润的高回报。

标准类的抵押贷款的竞争很激烈,经纪商的收入通常只有2%不到,尤其当美国经济疲软的时候,利润不到1%。

然而,次级信贷借款人由于主要担心的是贷款能否通过审批,因此他们的利率敏感度低于优质贷款的借款人,这使得经纪商可以要求更高的利率和费用,从而牟取暴利。

而且,经纪商在法律上甚至没有义务去兑现公告的利率和费用,只要把贷款费用的预算表修改成过户费用表一模一样后,借款人在签字之后,可以随时更改贷款和利率,而着重关注贷款能否批准的借款人对此也无能为例。

从而,通过以上机制,经纪商一定不顾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大范围签订贷款协议,而且是次级贷款协议。

7)证券化与风险的同步深入——贷款公司、投资银行与评级机构

c)贷款公司与投资银行的默契

如前文所述,贷款公司关心的风险仅仅限于贷款是否会被购买其次级贷款的更大规模的贷款公司或者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回购,而并非贷款本身的质量,因为,贷款公司已经通过把次级贷款打包包装并且增值卖给更大规模的贷款公司或者投资银行的方式,将主要风险成功转移到了次信贷链的上层。

就像贷款公司与贷款抵押经纪商默契的关系一样,贷款公司和购买其贷款的投资银行或投资机构的关系也处于一种特殊的默契之中。

这种默契最简单的说就是:

对于投资银行等机构而言,虽然知道其购买的贷款公司的次级贷款不是信用优良的,但是,由于投资银行有要求贷款公司回购的权力,所以一旦信贷出现问题,只要由下级的贷款公司承担即可,自己不用承担过多的风险,尤其是贷款公司并不像经纪商那样净资产缺少而不能回购,投资银行就更加放心先买入而暂时不考虑风险问题。

况且投资银行实质和贷款公司一样,其主要关心的还是利润,并且把次级贷款继续打包卖给其它的对冲基金和国内外的广大投资机构,同样可以继续转移风险。

因此,虽然贷款公司有回购贷款的风险和义务,但是和投资银行的相互风险默契还是使得次级贷款的证券化深入了。

d)投资银行与评级机构的“双赢”

最后,就剩下了证券化的最后一步,就是“贴合格标签”的过程。

即评级机构与投资银行的关系。

实际上,和资产评估师的价格高估机制差不多,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

公司不再花钱订阅评级服务,而是为自己的债务评级的支付费用。

这加之以前的法案规定,导致了抵押证券评级是一个暴利的行业,因为

评级机构的报酬和发行与证券的发行规模成一定比例

评级机构的评判即使有重大的不妥之处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显然,这直接就导致了投资银行与评级机构的双赢。

投资银行为了自己购买贷款的证券化发行能够得到更高的利润,当然希望评级机构评级越高越好。

而评级机构同样为了自己的利润希望债券发行量的上涨。

而且,评级机构即使高估也不会承担责任。

所以在经济危机爆发时,我们看到了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以及对冲基金的破产,却没有看到评级机构有什么大的损失。

甚至,他们依然在危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继续评估现有证券级别的高利润的任务。

如果是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还需要相互的默契,那么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之间就是完全的利益一致。

显然,在经过这一系列证券化的过程之后,风险不但没有减小,还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而增大,但是利润却越来越高,而且相互监管越来越少,相互的共同默契发行次级贷款证券的动机越来越大。

这就是信用——这个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们的有限理性,即:

每个参与者都是在推动利润的动机下,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忽视了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政府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或许状况可以慢慢地缓解,然而,不幸的是,政府不但没有去加强监管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而且还乱用利率的信号作用导致情况的恶化。

6.利率

8)次级信贷业需要较低的平稳利率

次级信贷业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是利率要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这样,首先低利率加上一定的利润率后给借款者的借款利率才不会很高,借款者才愿意接受贷款的协议,即借入货币的价格才不是很高,同时银行吸纳资金的成本也不会很高(存款利率低)。

另外,较低的利率能够促进投资的增长,从而是得经济基本面一直保持比较“热”的状态,大量的投资需求才会建更多的房屋,从而是未来的次级贷款者的需求就越大,而大量的投资需求才能使贷款数量更大,赚到更多的利润。

利率是否市场化一直是一个受争议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至少前后的政策应该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如果之前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就最好不要在经济基本面还尚可的时候,随便调整利率,导致给金融市场非常错乱的信号,从而在基本面不理想的前提下,还同样引发金融市场的崩溃。

9)美国的利率及其政策变动对次信贷业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看美国近年来在利率上到底先后做了什么

e)利率的市场化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揭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序幕。

此后的6年中,美国分阶段废除了“Q条例”,而于1986年3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所谓“Q条例”,即第Q项条例。

美联储按照字母顺序排出了一系列条例,该条例规定,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

源于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对金融市场存款利率的上限机制管制。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而“Q条例”执行的结果是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

这一方面使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银行的吸存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在保留银行存款特点的同时,已经成功地绕开了最高存款利率的限制。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绕行”并没有影响经济秩序。

,人们普遍认为,严格的金融管制只能降低金融运行的效率,因此废除了。

紧接着,1982年,《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允许了浮动利率的抵押贷款

1986年《税务改革法案》禁止下调消费者贷款利率,但是允许下调主要住房的抵押贷款利率,从而很大刺激了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也就是一定程度促发了次级信贷业的发展高潮。

f)美联储的致命利息游戏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一个准非政府组织,成员大多是终身制,而且有私人银行成员组成,因而有较大的自治权。

可以通过注入或抽出基础货币来影响国家经济,它只需要在在纽约公开市场上买卖美国国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