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26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29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2

 

1.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  )

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解析:

选A。

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

D与题干无关。

2.“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选C。

开创了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A项说法错误;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故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本题选C;D项不符合题意。

3.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  )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B.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解析:

选A。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缓解经济困难,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选D。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项不正确;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实行政治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能力遭到削弱,B项不正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不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

1953年

下台:

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

1964年

下台:

1982年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

结果如何?

解析:

(1)题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

(2)题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结果: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

选B。

图中场景反映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

2.赫鲁晓夫任职期间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材料中的“强有力手段”指的是(  )

A.突破斯大林模式,放弃对农业的计划管制

B.允许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

C.强化对农民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

D.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安排农业生产

解析:

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项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所阐释的改革制度是自行编制计划,并非是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安排生产,排除D项;C项是赫鲁晓夫曾经采取的改革措施。

故选C。

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

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

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

解析:

选C。

材料中“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的信息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斯大林模式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

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

选C。

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

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

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

5.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

邻居说:

“加加林上天了。

”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

邻居说:

“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

”记者说:

“没关系,我可以等。

”邻居迟疑了一下说:

“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

”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

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

解析:

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弄清楚材料中幽默笑话讽刺的主要对象——买菜排队等的时间比航天员从天上回来还要慢。

反映出当时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的现状。

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解析:

选C。

两者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是其失败的根源所在。

7.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8.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

解析:

选A。

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二者改革意图的相似性,即“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也就是力图冲破斯大林模式的羁绊。

只有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可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苏联军事工业增长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军事工业的迅速增长?

(3)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1)问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作用;第

(2)问实际考查了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的掌握;第(4)问需要对三次改革进行总体概括和比较。

答案:

(1)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日用品供应不足,人们生活水平下降;赫鲁晓夫改革后,苏联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2)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先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失败后,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4)基本历程:

探索——停滞——深化——失控的艰难历程。

一、学思之窗(教材P100)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提示:

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改变国家垄断贸易。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模式僵化。

二、本课测评(教材P101)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

其结果如何?

提示:

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和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转向了政治领域。

结果: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

苏共“二十八大”使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三、学习延伸(教材P101)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1)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2)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3)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优秀教案岳麓版必修3

【单元规划】

本单元有6课:

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理性之光,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7课综合探究:

破解“李约瑟难题”。

本单元从思想和科技两个方面集中阐释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第12课到第15课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到理性主义的兴起,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思想上走向成熟,这几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讲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形成以及人类跨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情况。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则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命运及其原因。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理性时代的到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两次工业革命,教学中应关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两者间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重视理性和近代科学形成发展间的互为因果关系。

本单元可以安排7个学时,其中第16课2学时,其他各课均为1学时。

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从容说课】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的起始课,重点讲述了古代希腊作为人文精神之源形成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分三小目进行讲述:

第一目“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教材首先分析了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最早的哲学产生,接着简单介绍了哲学的含义及“哲学之父”——泰勒斯,最后分析了“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主张及其影响。

第二目“知识即美德”。

教材着重介绍了开创希腊哲学新方向的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目“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教材重点介绍了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土多德的思想。

在本节课的讲述过程中,结合教材列出的解析与探究的主要问题,用讨论法,分析法来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

泰勒斯、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主张,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的思想。

2、理解:

泰勒斯“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3、运用:

(1)引导学生探究古代希腊作为人文精神之源形成的背景,理解人文精神的含义,先哲们的思想主张与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引导学生探究人文精神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2)引入有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材料,增强学习的直观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

2、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后的观察、发现,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先哲们的思想及实践,使古代希腊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以后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的倡导人们追求知识、真、善、美,并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的思想和实践,打破了传统的以宙斯为首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家族观,他们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华。

【教学重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的主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的哲学观点。

2、“滥觞”、“人文主义精神”等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

1、多媒体及课件。

2、有关泰勒斯、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学时安排】

1学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访问不同层次的人们,统计人们对古代希腊先哲了解的百分比,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知道人们对古代希腊先哲的了解程度,你有什么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导入法

(多媒体播放录像:

希腊文化的资料片,展示古希腊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过渡,引入主题)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导入二:

调查研究导入法

问题1:

知道古代希腊先哲及其思想的同学请举手。

(统计人数,计算知道率,并进行肯定。

问题2: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古代希腊先哲及其思想的?

(学生七嘴八舌:

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神话故事书、中小学课本、旅游中看到的希腊古迹遗存等。

教师褒扬。

问题3:

古代希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古希腊神话、建筑、奥运会、文学艺术等。

引入:

古代希腊曾经辉煌一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先哲。

他们从大约公元前7世纪开始,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来取代了先前相当长时期内的以传统的宙斯为首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家族观,这就是先哲们倡导的人文精神。

〖新课讲授〗

(教师板书并多媒体显示)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多媒体显示课文导语)

师:

通过阅读课文的导语,请你说说本课主要讲述哪些内容?

生甲:

本课主要讲述人文精神之源。

生乙:

本课主要讲述古代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生丙:

不对,本课主要讲述古代希腊先哲及其思想。

师:

三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古代希腊先哲及其思想,也就是人文精神的滥觞。

(概念的解释与理解,在教师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概括,多媒体显示)

人文精神: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个性,反对神学对个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一、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1、最早哲学的产生

(多媒体显示)⑴时间:

公元前7世纪。

⑵概念:

哲学

⑶内容:

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

集中体现了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

师: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都力求在宗教神话之外凭观察思考探讨世界万物的本原以及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称为自然哲学家。

他们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但他们忽略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

⑷代表人物:

“哲学之父”泰勒斯

(投影图片)图片《泰勒斯像》

师:

这位就是泰勒斯,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师:

为什么他会被称为西方的“哲学之父”呢?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2页相关内容)

(师生总结)这主要是从他的哲学主张来说的:

他认为,“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

首次用观察得到的经验来解释纷纭复杂的自然现象,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他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⑸意义:

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师:

此后,在这种精神觉醒的推动下,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2、智者学派

〖问题探究〗

本目内容由学生阅读,教师提出问题

(媒体显示)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

⑴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生甲: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生乙:

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生丙:

不对,除了这两点,还应该与前面讲到的哲学产生的影响有关系。

……

师:

几位同学都回答得都有道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概括一下主要背景有哪些:

①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②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③此前已经开始具有的自主意识和精神的觉醒。

(尤其是第③点,学生一般都会忽略掉,应该予以强调。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

⑵概念:

(教师提问,多媒体显示)什么是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是谁?

有何主张?

(多媒体显示)“智者”

(师生总结)“智者”与“智者学派”的含义:

“智者”:

“哲人”,指非常聪明的人物;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

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辩论学,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辩证法一词是就它的古代意义说的,是从对立意见中发现真理的方法)。

“智者学派”:

从原来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排除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转向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的一个学派。

(多媒体显示)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⑶主张:

(先由学生阅读,教师总结)

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⑷代表人物:

普罗塔哥拉

〖问题探究〗(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列材料: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秉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师:

①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

②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怎样生活才算幸福?

生甲:

依据材料可知普罗塔哥拉强调个人需求。

生乙:

依据材料中所说“人生是短促的”,可知以他以人的需求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的需求满足了,生活就是幸福的。

生丙:

有教养的人,生活才算幸福。

生丁:

反对迷信和神(“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

师: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

(多媒体显示)

①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

解题关键:

人的需求。

思路引领:

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答案提示:

这句名言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强调个人选择。

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这样一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完全是正常的现象,人们不应该强求一律。

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怎样生活才算幸福?

解题关键:

智者对幸福的看法。

思路引领:

智者的观点。

答案提示:

以人的需求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一种共同的习俗和法律下,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大家公平、自由地生活。

(教师过渡)那么如何去看待“智者学派”的观点呢?

也就是说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

⑸影响:

〖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52-53页相关内容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后总结):

……

(师生总结)积极方面:

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同时,他们作为教师,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

消极方面:

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到了后来只注重传授给有钱人子弟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或巧言善辩的能力,引起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批判,被人称为“诡辩学派”。

师:

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还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就是苏格拉底。

(教师板书并由多媒体显示)二、知识即美德

(多媒体显示)图片《苏格拉底塑像》

师:

谁能介绍一下苏格拉底?

生甲:

他生于公元前469年,去世于公元前3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