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196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docx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水产养殖来说非常重要,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动物能否健康生长和养殖的成败。

养殖过程中水质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水色及其理化指标。

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采取相应用药和调水措施来改善水质。

而底质又是水质的基础。

底质和水质构成了水产养殖动物的栖息空间和生物、能量、理化因子循环的载体空间。

所以养殖水体环境的修复问题至关重要。

1、为什么说溶解氧是养殖水体中的生存必要条件之一?

1、溶解氧的影响

(1)溶解氧与水产养殖动物生存、生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是保证养殖对象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

也是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必需物质。

(2)对水产动物:

溶解氧缺乏会导致浮头,甚至泛池、窒息死亡;对水体:

溶氧不足,硝酸盐和硫化物等还原为NO2-盐、H2S等式有毒物质,迅速达到危害程度。

连续处于低溶氧环境也被认为是鱼类细菌感染的前奏。

(3)溶解氧过高(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会发生气泡病。

2、溶解氧的来源

(1)主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2)水对流,空气中氧的溶入。

3、溶解氧的控制标准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用水的溶解氧(DO)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有16个小时以上时间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mg/L.实际中,一般来讲养殖(育苗)水体的溶解氧优质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不低于3mg/L.高密度精养后期不得低于4mg/L。

4、导致水体溶解氧不足的因素

(1)温度:

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

(2)养殖密度:

养殖动物放养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大,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3)无机物的氧化作用:

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

从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4)水体中浮游动物多,呼吸作用耗氧大,导致水体溶解氧减少。

5、增氧措施

(1)注入新水(最好的最方便办法);

(2)开动增氧机、充气机或喷灌机;

(3)按规定使用久氧等增氧剂,再施放池底安等水质改良剂;

(4)若水体浮游动物较多,可按规定使用原虫清、混杀安等杀灭,再进行增氧。

二、水体酸碱度(pH值)高低如何调节?

水产养殖用水pH值一般控制在:

淡水6.5~8.5,海水7.0~8.5。

1、水体pH值偏高如何处理?

原因:

藻类繁殖过盛,光合作用较强,若中午pH超过9.5,水中硬度大,应注意预防碱中毒;pH值过高也有可能是不正当使用某些消毒剂造成。

对策:

(1)适量排换水(30~40厘米左右);

(2)用碧水解毒安3-4亩·米/瓶(1000ml)+赛伏活菌2亩·米/袋(500g)(每袋添加5公斤红糖化水浸泡2-3小时),全池均匀泼洒。

2、水体pH值偏低如何处理?

原因:

(1)藻类、水生生物的呼吸、排泄物及残饵过多,池底有机物腐败,池底酸化;

(2)水体清瘦,透明度比较高,水中缺乏藻类或连续阴雨天。

对策:

适量排水,引入pH值高的良好水源,可干洒生石灰5~10公斤/亩·米,调高酸碱度,并施生肽肥水膏10亩·米/桶(10kg)+益水素4-6袋(1000g/袋)/亩·米培养藻类。

间隔两天再用一次,第二次用量减半。

三、pH与溶解氧的关系

pH、溶解氧是水中最主要的化学因子,能够反映出水体是否稳定、自净能力的强弱。

光合作用越强,pH及溶氧越高,反映净水能力越强。

(1)当pH变化不超过0.5,溶氧在4~8mg/L时这是水质稳定的标志,不需要处理。

(2)当pH变化超过0.5而溶氧仍在4~8mg/L时,此时意味着水体的总碱度不够。

应投放碳酸钙或碳酸氢钠(小苏打)5公斤/每亩·米,直到pH恢复正常。

(3)当pH变化超过0.5及早上溶氧低于3mg/L,且中午高于8mg/L时意味着藻相开始发生变化,即池底开始富营养化,建议用碧水解毒安、赛伏活菌、益水素调水,用池底净来改良底质。

(4)当pH、溶氧持续下降,意味底部老化酸化,建议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每亩用量5公斤左右),隔天用池底安4-5亩·米/袋+久氧1-2亩·米/袋改良底质。

(5)当pH溶氧持续上升,说明藻类繁殖快,光合作用强。

首先适量排换水(30~40厘米左右)。

其次用碧水解毒安3-4亩·米/瓶+赛伏活菌2亩·米/袋(每袋添加5公斤红糖化水浸泡2-3小时),全池均匀泼洒。

四、养殖期间为什么要解毒?

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已经成为当今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养殖模式。

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除养殖自身的污染外,其中主要来源于水源的污染。

如重金属(汞、铅、锌、铝、锰、铜等)、抗生素、消毒剂、藻类毒素、有机磷残留、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引起肥水困难、藻类死亡、放苗时成活低、游塘、厌食、烂鳃、生长缓慢,并同时引发疾病。

解除毒性的方法:

(1)放苗前或肥水前使用碧水解毒安;

(2)当由于藻类死亡、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引起中毒时用碧水解毒安+解毒保水素;当硫化氢、亚硝酸盐超标引起中毒时用池底安;当抗生素使用不当引起中毒时用解毒保水素;当水中余氯超标引起中毒时用应激解毒灵(或水产专用VC),按产品规定量加倍使用。

五、养殖过程为什么要补钙?

(1)养殖用水要求有一定的硬度。

水体中钙、镁离子含量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水质和底质的pH,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

(2)藻类生长需要钙镁磷等营养元素,缺钙会限制藻类的生长。

(3)钙是甲壳动物甲壳的重要组成部分,钙参与机体代谢、蛋白质的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农历初一、十五的前三天或后四天是虾蟹蜕壳期,应提前在饲料里添加应激钙宝、体康素促进虾的蜕壳,同时,一旦发现虾蟹开始蜕壳并出现软壳现象,就需要立刻用应激钙宝全池泼洒,同时用赛伏活菌调节水质,蜕壳后可在营养拌料和水体处理上再次采取上述措施。

六、水体氨氮超标如何处理?

1、氨氮超标原因:

(1)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

(2)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3)外来的污染:

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

2、氨氮控制指标

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0.02~2.00mg/L。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

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3、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

(1)先适量排换水,加注新水。

(2)上午全池泼洒碧水解毒安4-5亩·米/瓶。

(3)下午用池底安6-8亩·米/袋+久氧1-2亩·米/袋,同时增氧机要多开(尤其下午和下半夜)。

七、亚硝酸盐超标如何处理?

据养殖试验和走访实践建议,实际养殖中养殖前期亚硝酸盐要低于0.05毫克/升;中期要控制在0.05~0.1毫克/升;后期要低于0.1毫克/升。

1、池塘中亚硝酸盐超标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大,投喂量高,粪便和残饵造成含氮有机物增多,而溶氧常常不足,造成亚硝酸盐积累;

(2)不恰当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硝化细菌等微生物通通杀灭,阻断了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造成亚硝酸盐集聚。

2、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

(1)预防:

经常使用池底净、赛伏活菌、益水素等微生态制剂,每隔7-10天左右按产品规定量泼洒一次。

(2)控制措施:

先减少投料或3天不投料,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久氧1-2亩·米/袋,使池水有充分的溶氧,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再按产品规定量使用亚盐底质宝、亚硝净去除亚硝酸盐;对于偏瘦水体,之后最好按产品规定量增施生物肥水素、单胞藻激活液,促使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对于偏肥水体,则再用解毒保水素500g/亩·米+池底安6-8亩·米/袋全池抛洒;有条件的定期换注新水、排污,按产品规定量施益水素、赛伏活菌。

八、硫化物(硫化氢)超标怎么办?

1、产生原因:

淤泥中硫酸盐、有机物、粪便、残饵、蛋白质、生物尸体等在缺氧条件下由厌氧菌转化为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

2、硫化氢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

养殖水质中硫化氢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

实际养殖生产中,硫化氢的浓度也应控制在0.1mg/L以下,虾蟹育苗水体中应严格控制在0.05mg/L以下。

3、硫化氢的控制措施:

(1)排换适量池水,增氧机多开;若pH值低于7.3,可用生石灰调节酸碱度,降低硫化氢毒性。

(2)定期按产品规定量使用池底安、池底净、解毒底安、底改先锋改良底质。

九、下雨后水体分层怎么办?

1、分层的原因:

上层水与下层水比重不同,藻类下沉所致。

2、解决分层的办法:

按产品规定量全池泼洒碧水解毒安+应激解毒灵,并在晴天开增氧机或划船混合上下层水。

十、引起池底发黑、底臭的原因有哪些?

应对措施有哪些?

1、引起池底发黑、底臭的原因:

(1)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不符,造成底部溶氧不足,底泥发臭。

夏季因温跃层则更易造成底部溶氧缺乏而引起底臭;

(2)投饵料量大,饵料利用率低或投喂冰鲜料过多造成消化不良,以致池底中有大量的残饵或粪便而底质发黑发臭;

(3)砂质底吸附氨等有害物质的能力差,底部易发黑发臭;

(4)不适当的用药,如经常用一些消毒剂破坏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或经常使用一些吸附性、络合性底改造成大量有机物沉积,底泥易发臭。

2、应对措施有哪些?

(1)按产品规定量全池泼洒碧水解毒安+底改先锋。

(2)定期使用底改先锋、池底安、池底净等底改产品改善底质。

十一、养殖池塘常见的水色变化有哪些及形成原因?

如何判断优劣及调控措施?

1、养殖水体良好的水色:

(1)茶色、茶褐色水:

主要含有硅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藻等,为养殖的最佳水色,这些藻类是水产养殖幼体的优质饲料。

但这种水色维持时间短。

对这类水色要注意控制池水过肥藻类死亡向老水转化。

(2)淡绿、翠绿或浓绿色(绿豆青):

主要含有绿藻。

绿藻能吸收水中的氨氮,净化水质。

(3)黄绿色:

是硅藻、金藻、绿藻的混合水色,是养殖中的优良水色。

上述水色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

可用赛伏活菌、益水素等生物制剂保水,维系水色。

定期用池底安、池底净改底调水、定期用生物肥水素、单胞藻激活液肥水。

2、养殖水体不良的水色:

(1)蓝绿色:

主要原因是水温高、有机物增加,此时水体中的藻相组成以微囊藻、胶鞘藻为主,当其大量繁殖时,可在水面上形成铜绿色水花,养殖动物尚存活但发病率高。

对策:

先排1/3~1/4的上层水,然后用优溴(或强氯精)在池塘下风处使用,杀死过量的蓝藻,并注意增氧。

同时使用池底安5亩·米/袋改良底质。

并及时使用碧水解毒安4亩·米/瓶+赛伏活菌或益水素解毒调水。

(2)黑褐色与酱油色:

此类水色多发生在精养池。

由于残饵淤积,导致池中鞭毛藻、夜光藻、裸甲藻、多甲藻大量繁殖,出现水色呈铁锈色或浓酱油色水、黑褐色水色养殖动物易中毒死亡。

对策:

用碧水解毒安4亩·米/瓶+池底安6亩·米/袋改底调水,连续使用2-3次。

(3)黄色水:

主要含有金黄色鞭毛藻,俗称“黄酸水”,池中积存太多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池水酸碱度下降,不适养殖。

对策:

可用消毒剂优溴在下风处杀死部分藻类,再用池底安改良底质。

引进新水后用单胞藻激活液培养藻类。

同时定期用碧水解毒安、赛伏活菌、益水素调理水质。

(4)白浊色灰白色水:

原因:

(a)有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不能被利用;

(b)水体中含有大量有机碎屑和粘土微粒;

(c)氨氮、亚硝盐高引起的水体白浊。

对策:

(a)可用原虫清或者混杀安杀死水体的浮游动物;

(b)对白浊水的处理都应该适当引入新水(引进藻种)后再用单胞藻激活液肥水,并加倍使用赛伏活菌或益水素等有益微生物,保持菌相和藻相的平衡,同时补充水体缺乏矿质元素。

(5)澄清色:

早期出现水清

(a)不施肥或施肥不足;(b)越施肥水越清;(c)藻相不稳定又未能及时施肥;(d)青苔、丝状藻类、浒苔过多。

对策:

(a)、(b)、(c)引进新水或藻源丰富的池塘水,并施用单胞藻激活液+生物肥水素或生肽肥水膏+赛伏活菌。

对(d)建议用一些安全的除青苔药物——苔草净,对少量青苔可人工捞出,同时抬高水位。

(6)浑浊水、黄泥水:

用药物过量、水位较浅、养殖动物发病、天气的变化容易造成土池塘倒藻引起浊水(有些水浊到像泥汤水一样)。

处理方法:

(a)全池干撒净水先锋+池底安;

(b)全池均匀泼洒碧水解毒安4-6亩·米/瓶解毒。

十二、在养殖过程中,如何保持透明度的相对稳定?

1、加深池水,保持水温不会波动过大;

2、大雨过后,水体变化较大,易引起藻类的死亡,水色变清,因此应开动增氧机,以免水体分层;

3、及时追肥,生物肥水素配合单胞藻激活液,保持水体中适宜的营养及硅酸盐类。

4、藻类浓度过大、透明度过低时,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光照不足,会引起藻类的大量死亡,发生转水(倒藻),应使用碧水解毒安调水,稳定水质,用池底安和久氧改底增氧。

十三、水质变清的原因及对策

1、原因:

主要是由藻类和微生物突然大量死亡所致。

往往出现在暴雨过后或消毒或使用过多无机化学肥料。

2、对策:

可在加新水后,用碧水解毒安解毒调水,再用赛伏活菌+生物肥水素+单胞藻激活液即可改善水质。

十四、“泥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如何处理?

1、原因:

残饵、粪便的沉积在池底,或者由于水体透明度过高,使底栖藻类在池底大量生长,形成泥皮,当气温升高时,这些物质浮到水面,严重的在下风口处可闻到一股臭味。

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处理,遇到刮风下雨,便会扩散到全池水中,使水质浑浊恶化。

2、处理方法:

用解毒底安2亩·米/袋+苔草粒粒净200g/亩·米进行治理。

十五、清塘后放苗前水肥不起来的原因及对策

1、原因:

(1)水体营养不足,缺乏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盐类,水质清瘦缺乏藻种;

(2)过量使用毒性较大的消毒剂(如酚类、氯制剂等);

(3)长期使用化学肥料肥水,造成水质偏酸;

(4)浮游动物或者滤食性贝类过多;

(5)池底出现青苔;

(6)水质指标(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超标。

2、对策:

水体营养不足或水质清瘦时应施单胞藻激活液、生肽肥水膏+生物肥水素,并注入藻种多的池水引入藻种;同时用池底净+碧水解毒安进行解毒改底。

浮游动物过多时切勿用杀虫剂杀浮游动物,待塘中食物缺乏时就会自动死亡,此时应注意增氧。

待浮游动物死亡后引进新水重新肥水。

十六、水体倒藻的处理

水体倒藻后水质突然变清、变红、变黑的原因是浮游生物死亡后尸体分解缺氧引起的,由清到黑缺氧程度加重。

1、水体倒藻主要原因:

(1)环境的突然变化;

(2)水体的营养不足。

2、对策:

上午用碧水解毒安或解毒保水素+池底安改良底质,下午用赛伏活菌或益水素调水。

第二天用单胞藻激活液、生物肥水素或生肽肥水膏肥水培养藻类。

十七、天气突变或连阴雨天如何稳定水质?

连续阴雨天或天气突变应防止水变(倒藻)、缺氧。

因此改良底质,保持水质稳定最为重要。

对策:

注意天气变化,减少投饵或加大充氧(增氧)。

全池泼洒碧水解毒安、应急解毒灵。

晚上用久氧。

十八、池塘泡沫或油沫或水发粘稠的处理

1、原因:

(1)藻类丰富,光合作用强,在晴天上午或下午出现,此时有大量泡沫,一般无害。

(2)藻类或其它浮游生物死亡后水面上出现大量泡沫或油沫这是水质恶化的症状。

(3)投饵量过大,水面常有粘状物出现,此时养殖动物可能有肠炎发生。

2、处理方法:

全池泼洒益水素或赛伏活菌+池底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