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浅成金成矿系统与剥蚀保存临界点找矿郑庆道.docx
《中生代浅成金成矿系统与剥蚀保存临界点找矿郑庆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生代浅成金成矿系统与剥蚀保存临界点找矿郑庆道.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生代浅成金成矿系统与剥蚀保存临界点找矿郑庆道
中生代浅成金成矿系统与剥蚀保存‘临界点’找矿(郑庆道)
中生代浅成金成矿系统与剥蚀保存临界点找矿Discussiononcriticalpointofgoldbearingdepositmineralgeniticsystemdenudation-retentioninJiamusilandmassanditseastmarginZhengQingdaoHeilongjiangBGMOutline1.佳木斯陆块及东缘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床分布Distributionofgoldbearingdepositmineralgeniticsystem2.佳木斯陆块及东缘中、新生代古地理演化EvolutionoflateMesozoic-earlyCenozoicPaleao-GeographyofJiamusilandmassanditseastmargin3.佳木斯陆块及东缘金矿床矿石、脉石矿物组合分带Mineralizationassemblagetypesofepithermalgoldmetalogimicsystem4.成矿系统分带模型Modelofverticalzonefor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5.剥蚀保存临界点分析Analysisofthe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ofthecriticalpoint6.剥蚀保存临界点找矿探讨DiscussionandconclusionMethod1.中、新代古地理演化EvolutionoflateMesozoic-earlyCenozoicPaleao-Geography2.浅成金矿床矿石、脉石矿物组合分带Mineralizationassemblagetypesofepithermalgoldmetalogimicsystem3.金浅成成矿系统分带模型Modelofverticalzonefor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PurposeExplorationforEpithernalgolddeposit一、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床分布斑岩型铜矿床区;浅成热液金矿床区;浅成热液金矿床与斑岩铜矿床区1-陆块;2-微陆块(裂解、拼合)(①-额尔古纳陆块;②-扎兰屯陆块;③-松嫩陆块;④-佳木斯陆块);3-6造山系(3-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4-天山兴安造山系;5-昆祁秦造山系;6-蒙古鄂霍茨克锡霍特造山系);7-研究区;8-太平洋岛弧带;9-陆缘活动带Distributionofgoldbearingdepositmineralgeniticsystem1.浅成成矿系统1、成矿系统可定义为:
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统、矿化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翟裕生,1999)2、区域成矿系统研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不仅重视矿床微观成因的研究,特别强调了区域宏观成矿背景、成矿动力背景演化、各类成矿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成矿作用产物,尤其是矿床环境变化及矿床经受的变化改造。
3、矿床环境是指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温度、压力条件和深度。
对特定的区域构造动力体制下成矿环境的认识以及区域成矿系统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
从成矿系统研究的角度,成矿环境对于那些具有许多过渡类型特征的成矿系统,更便于总结宏观区域成矿规律和认识叠加系统;对于总结相对微观的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复杂多样的矛盾也是一种探索;4、对研究成矿后矿床的变化、剥蚀深度的初步判别,指导找矿勘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5、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定义为在1500m深度内和502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热液矿床(Lindgren,1933)。
大多数这些矿床(近年来分类)是在大于200℃温度下形成的。
因此浅成低温热液这一词系指一种成因分类,而不是依据温度的分类(Lain.M.Groves,1996)。
本次研究将火山潜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爆破角砾岩热液角砾岩型等成矿环境相似的此类矿床统称为浅成热液矿床。
2.浅成成矿类型据B.Beigei和Detra(1992)按不同构造环境的温压条件将矿床归为五类:
①岩浆分凝;②中成;③高温浅成;④动力热液;⑤低温浅成。
每类矿床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压力范围。
按不同构造环境的温、压条件对矿床进行分类(据B.Berger和P.S.Detra,1992)3.金矿床类型认识的复杂性金的成矿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对金矿床的分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由于对金矿床分类的准则不同,所以分类方案有很大差异。
有的按矿床成因进行分类;有的按成矿物质来源进行分类;有的按成矿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分类;有的按容矿岩石进行分类;有的按矿石建造进行分类;蚀变矿化、高硫(低硫);有的按矿石工业类型进行分类等。
4.金、有色金属浅成成矿系统矿床特征对比金、有色金属浅成成矿系统矿床特征对比Mineralizationassemblagetypesofepithermalgoldmetalogimicsystem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火山潜火山热液)与斑岩热液成矿系统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热源、区域分布、成矿深度及垂直分带等存在着一定的生成联系。
对其矿石(脉石)矿物、矿石类型组合及分带研究可以定性地判断已知矿床的大致剥蚀深度。
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与班岩系统及矿床分带模型1岩浆上侵方向;2同源流体运移方向;3深部流体运移方向;4幔源流体运移方向;5大气水运移方向;6地幔岩浆;7花岗质岩浆;8基底(花岗绿岩带);9断裂构造及其次级构造;10金(铜)矿体及编号;11兴东群(花岗群岩带);12碳酸盐岩建造(灰岩、大理岩);13长英质侵入岩(潜火山)类;14热液角砾岩(爆破角砾岩);15明矾石硅化高岭石蚀变带;16含碳质碎屑岩金、铜矿体编号:
①金厂沟铜(金)矿床;②金厂金矿床、团结沟金矿床;③金矿富矿囊;④先峰北山、古利库金矿床;⑤四平山金矿床;⑥老沟老沟西金矿床、砂宝斯金矿床;⑦大安河金矿床;1.Modelofverticalzonefor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2.浅成(热液)成矿系统金矿床成矿模式佳木斯陆块早白垩世原型盆地分布图1剥蚀区;2泛滥平原沼泽相;3河流相;4山麓洪积相;5推测隐伏断裂;6原型盆地边界;7恐龙化石、叶肢介;8植物化石EvolutionoflateMesozoic-earlyCenozoicPaleao-Geography佳木斯陆块晚白垩世古地理格局1剥蚀区;2沉积区(湖泊相);3推测及隐伏断裂;4原型盆地边界;5鱼化石;6恐龙化石、叶肢介;7植物化石EvolutionoflateMesozoic-earlyCenozoicPaleao-Geography老第三纪沉积区与剥蚀区分布图1剥蚀区;2湖沼相;3河流湖沼相;4河流相;5推测及隐伏断裂;6原型盆地边界;7植物化石;8油页岩晚第三纪沉积区与剥蚀及残留盆地分布图1剥蚀区;2新第三纪残留盆地;3已剥蚀区(原型盆地剥蚀范围);4推测及隐伏断裂;5剥蚀保存界线临界点;6原型盆地边界1.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剥蚀与保存找矿临界点运用历史思维研究矿床,还应注意矿产形成后的变化,包括矿床、矿体本身所经历的改变和矿床所在环境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翟裕生,1985,1994,1999)。
成矿系统也可理解为控制矿床的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
它着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成矿物质从原地的活化、运移并以更富集的形式堆积,以及在以后地质历史中将它们保存下来的作用(A.L.Jaques,1994)。
矿床形成后的变化特别是剥蚀与保存条件的研究,在区域成矿系统研究中仍是薄弱环节,也是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利用浅成金成矿系统与斑岩铜矿系统联系及垂直分带模式,通过成矿后及成矿期早白垩世、第三纪沉积盆地保存与剥蚀古地理演化历史的研究,发现第三纪沉积原型盆地剥蚀后保存的盆地边缘线,与研究区中生代燕山中晚期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剥蚀与保存关系密切,一定程度上指示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金矿体出露地表的位置,是研究区中生代燕山中晚期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矿床剥蚀与保存临界点的新认识,提出剥蚀与保存临界点找矿新观点。
第三纪原型盆地沉积盖层剥蚀范围,以及剥蚀后残留的第三纪沉积盆地边缘界限,即剥蚀与保存临界点,对指示寻找燕山中晚期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0350沸腾带)地表金矿床非常有利。
由于剥蚀区古地理地貌及剥蚀的原始坡度影响,向着剥蚀区方向,距临界点距离越远,浅成热液金矿床被完全剥蚀的可能性就越大。
距临界点找矿的最大距离为15003600米。
2.剥蚀保存析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及晚白垩世早期剥蚀保存区分布图1燕山期火山岩;2燕山期花岗岩;3沉积区(湖泊相);4中酸性火山岩;5砂砾岩6基底;7爆破角砾岩;8推测金成矿系统;9原型盆地边界;10推测及隐伏断裂;11线环形影像;12金,铜矿床(点)晚白垩世早期,依舒断裂以东剥蚀较强烈,早期盖层剥蚀殆尽,处于埋藏保存的老柞山叠加型浅成热液金矿床、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床等,可能开始遭受剥蚀;依舒断裂以西早期遭受剥蚀的团结沟、东安一带被盖层掩埋得到保存;其他地区仍遭受剥蚀。
剥蚀程度总体上表现为东强西弱。
Analysisofthe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ofthecriticalpoint(lateCretaceous)2.剥蚀保存析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及早白垩世剥蚀保存区分布图1燕山期火山岩;2燕山期花岗岩;3剥蚀区;4,5,6沉积区(4-泛滥平原沼泽相;5-河流相;6-山麓洪积相);7基底;8酸性熔岩(爆破角砾岩);9推测金成矿系统;10原型盆地边界;11推测及隐伏断裂;12金,铜矿床(点);13动物化石;14植物化石早白垩世晚期沉积原型盆地范围较大,老柞山叠加型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处于埋藏保存环境;推测在四平山一带存在同沉积期的热水(或地热)金成矿系统。
团结沟、大安河、东安及四山地区处于剥蚀环境,总体上呈西部遭受剥蚀,东部接受盖层沉积与保存。
Analysisofthe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ofthecriticalpoint(earlyCretaceous)2.剥蚀保存析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及老第三纪剥蚀保存区分布图1燕山期火山岩;2燕山期花岗岩;3剥蚀区;4,5,6,7沉积区(4-湖泽相;5-河流湖沼相;6-河流相;7-砂砾岩);8中酸性火山岩;9推测金成矿系统;10原型盆地边界;11推测隐伏断裂;12金,铜矿床(点);13植物化石;14油页岩老第三纪沉积范围较广,除大安河、东风山地区遭受中等剥蚀外,其他地区接受盖层沉积与保存,总体上处于保存环境。
Analysisofthe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ofthecriticalpoint(earlyTertiary)2.剥蚀保存析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与新第三纪已剥蚀区及残留盆地分布图1燕山期火山岩;2燕山期花岗岩;3剥蚀区;4新第三纪残留盆地;5已剥蚀区;6中酸性火山岩;7推测金成矿系统;8剥蚀保存界线临界点;9原型盆地边界;10推测及隐伏断裂;11矿床(点)新第三纪原型盆地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继承了老第三纪古地理格局,在伊春北部、东风山大安河、张广才岭、四平山等几处剥蚀裸露区,并环绕剥蚀裸露区边缘,最终形成第三纪原型盆地范围。
总体上,盆地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局部变化,个别地区的浅成热液金矿床开始遭受剥蚀。
在乌拉嘎、民主等地区,新第三纪盆地沉积层内砾岩金矿(古砂金矿)的形成,表明这一时期在剥蚀区已经有金矿床开始遭受剥蚀。
Analysisofthe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ofthecriticalpoint(lateTertiary)3.Discussionandconclusion1.第三纪原型盆地沉积盖层剥蚀后残留的第三纪沉积盆地边缘,正是晚燕山中晚期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及金矿床刚刚遭受剥蚀和保存的界线,既剥蚀与保存临界点。
Theminergeneticsystemdenudationretention,justisthecriticalpoint。
TertiarybasinedgeistheboundaryofEpithernalgold-bearing2.剥蚀与保存临界点,对指示寻找燕山中晚期浅成热液金成矿系统(0350沸腾带)地表金矿床非常有利。
CriticalpointsareadvebtageousinprospectingEpithernalgold-bearingminergeneticsystem(depthofboilingzone0350m).Discussionandconclusion3.剥蚀区古地理地貌及剥蚀的原始坡度影响,向着剥蚀区方向,距临界点距离越远,浅成热液金矿床被完全剥蚀的可能性就越大。
ItismorefurtherpossiblefortheEpithernalauriferousoredepositbetotallydenudated.fromcriticalpointalongthedenudatedareamore4.该距离(水平距)为古地貌剥蚀坡度角的正切涵数。
最大成矿深度(H)为1500米,当剥蚀的原始坡度角()为4525时,距临界点找矿的最大距离为(L)。
计算公式:
L=h/tg。
距临界点找矿的最大距离为15003600米。
Themaxdistancetothecriticalpointis1500-3600m.中生代新亚洲洋成矿动力背景理论思考几点新认识2、省内分布的这类矿床与环太平洋成矿带分布的浅成热液矿床特征相似。
成矿时代略有不同,省内以中生带成矿为主体,与俄、蒙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分部的金,铜(金)矿床具有更相同的成矿时带,成矿区域背景。
环太平洋成矿带,是世界公认的大型、超大型主要有色、贵金属矿产分布区。
成矿时代更新。
中生代新亚洲洋成矿动力背景理论思考几点新认识4、主构造应变球体,空间上呈马蹄型规律的变化。
由西向东;表现为北西-南东挤压,逐步转为南北向挤压;在东部;表现为东西向挤压,逐步转为北东--南西向挤压。
总体呈马蹄型变化。
主要张裂面及追踪张裂面成为主控矿构容矿造。
这一动力过程与中生代新亚洲洋闭合消亡关系极为密切。
中生代中、俄、蒙黑龙江(右岸)乌苏里江流域恰好处于新亚洲洋大陆边缘,形成上黑龙江凹陷东西向大型逆冲推覆剪切构造;以及得尔布干、嫩江--新开岭、依舒、敦密、牡丹江等大型推覆或走滑剪切与次及断裂。
重要构造的形成与复活并强烈活动,成为重要的导岩、导矿、控矿构造,与之派生的次级构造成为主要容矿构造。
中生代新亚洲洋成矿动力背景理论思考几点新认识5、形成中国东部唯一的中生代海相、海陆交互沉积的含煤岩系。
空间上;由海盆象陆内逐渐过渡为山间盆地或山麓堆积的含煤岩系。
时间上,三期;侏罗纪(上黑龙江凹陷、结亚盆地);白垩纪(四大煤矿);第三纪(乌云、三江)--已经进入经典的滨西太平洋弧--盆和陆内盆岭体系的动力体制。
1.中生代新亚洲洋活动陆缘有色、贵金属浅成成矿系统2.中生代新亚洲洋活动陆缘成矿区3.中生代有色、贵金属找矿突破战略方向及部署寻找中生代新亚洲洋陆缘活动带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实施一岸四带二区重大找矿突破工程开展黑龙江右岸,即一岸;塔源新林新裂带两侧、新开岭段裂带两侧、牡丹江断裂带两侧(即佳木斯陆块西缘)、敦密断裂带两侧,即四带;危急矿山深部及外围地区,已矿床(化、点)集中区,即二区,寻找大型、超大型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
4.中生代有色、贵金属找矿突破保证措施加大1;5万矿调基础公益类地质调查面积。
三个结合,六个坚持。
点、线、面结合,生产、科研、人才培养结合,政府找矿突破目标与承担项目单位和探矿者近期、远期利益有机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启动项目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及专项研究经费。
围绕找矿突破确定不同尺度,宏观、微观研究项目,为找矿突破提供技术、方法、理论支撑。
加大非能源勘查开发。
突破政策瓶颈开创一切宽松的找矿突破环境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