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064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docx

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

   第一篇古老的智慧:

科学的萌芽和兴起

   

   第二章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2.1、对自然的猜测和科学思想的摇篮

      人啊,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铭文

荷马史诗-泰勒斯和米利都学派-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里特与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

   

   西方科学的源头是在古希腊。

可以说,整个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方法,它的传统主要来自古希腊,这是大家基本上都公认的。

英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怀特海说:

"希腊终归是欧洲的母亲。

"它对人类科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根本性的贡献。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和有秩序的,他们相信这种规律和秩序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把握的。

这种理念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也就不会有近代科学。

一、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半岛本土,爱琴海东岸的爱奥尼亚地区(不是希腊半岛西部的爱奥尼亚群岛)、南边的克利特岛以及意大利南部的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一带的各城邦兴起。

水天浩渺,温柔恬静,蓝得让人沉醉的爱琴海,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沉淀了多少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粹。

克利特岛更是希腊古代文明的最早见证。

古希腊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正是盲诗人荷马生活的年代,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公元前776年希腊举办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希腊的历史一般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

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约400年,一般称为"雅典时期"。

而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前期的约300年,一般称为"亚历山大时期"。

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共历时约700年左右。

亚历山大时期学术的中心逐渐由希腊本土转到了埃及北部的亚历山大城,也常被称为"希腊化时期"或者"泛希腊时期"。

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制的国家,相对来说思想比较开放,各种学派共存,学术繁荣。

它东边通过爱琴海与古巴比伦接近,南边隔着地中海与古埃及遥遥相望,受其影响也是必然的。

从被认为是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开创者的泰勒斯到希波克拉底、从赫拉克利特到德谟克利特,到毕达哥拉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欧几里得到阿基米德,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致一时"言必称希腊"。

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关于心灵,关于行为和世界的所有问题,几乎没有一个是他们未曾讨论过的。

他们有着大量关于世界和人的直觉的猜测,现在统称为"自然哲学"。

其中有许多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

   古希腊文明的第一个伟大的作品是《荷马史诗》,它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

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在东方先后诞生了孔子(前551年~前479年)、老子(约前571年~约前480年)和释迦牟尼(前565年~前486年),他们分别成为以后儒、道、佛三家的创始人。

无论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这至少说明,东西方文明的发端在时间上有着有趣的对应关系。

   一般认为《荷马史诗》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它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荷马史诗》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在荷马的两部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译《奥德修记》)中,12位奥林匹斯山神被从众多的神袛中挑选出来,成为希腊人的神。

希腊人的众神是密切地卷入人类事物之中的,决定着人们的胜利、失败、灾祸与命运。

在希腊神话中,世界(大地之母该亚、高山和大河、黑夜与白昼等)都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

在古希腊神话繁荣的文化里,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开始了一种新的理智探求,试图超越具体个别现象的解释而进入一般原理性的认识,我们称之为"哲学"。

希腊语Philosophia的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这种希腊思想的特质,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在早期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及对它们的解答中,自然的人格化所占的地位越来越不显著,神从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中逐渐消失了。

他们眼中的这个有序的、可理解、可预言的世界的指称语是"宇宙"。

这些引入新的思维方式的哲学家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自然哲学家"。

二、古希腊哲学

现在已知最早的哲学家是来自爱奥尼亚(在今土耳其,与希腊大陆隔爱琴海相望)的米利都城。

由于他曾预言过一次日食,因而我们可以据此知道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

泰勒斯和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史称"三杰",以他们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对后来的学者的启示意义在于,在他们的思考和假说中,很少求助于神,而是力图从自然界本身追究万物的共同本原。

关于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是这样解说的:

"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

"这个观念,在今天的物理学中仍然适用。

   泰勒斯作为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他留下了一句名言:

"万物源于水"。

这可能是他观察到:

生命离不开水(我们人体就是由约75%的水构成的),种子只有在潮湿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我们大地就处在海洋的包围之中。

因此,产生这样的联想是很自然的。

这个思想后来在恩培多克勒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发展成为"水、火、土、气"四元素说,后来又加上了构成天上("月上世界")物质的"以太"。

"以太"(ether)这个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高空、苍天,也含有"永恒"的意思,有些像中国古代所说的"元气"。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

"地在水中,水在空气里,空气在以太中,以太在宇宙中。

"这个观点与中国的八卦又遥相呼应,在《周易》中专门用一个坎卦象征水,用泽卦象征湿地---泽。

   后来这个思想又在"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那里形成了"体液学说",认为人身上有四种体液:

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它们是与生俱来的。

四种体液的比例适当,人体就健康,若比例失调,就会生病。

四种体液又分别对应着火、水、土和气,而土(对应黑胆汁)和气(对应黄胆汁)则与愁和怒相联系,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气质说"的由来。

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了平衡、谐调、中庸的生活才是理想生活的观点,认为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他强调医德,提出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注],因此被誉为"医学之父"。

古希腊医学逐渐从符咒和驱邪的巫医阶段摆脱出来而进入临床实践医学阶段,他们强调观察,强调经验,强调整体观和顺应自然,这都与大约同时期或更早一些时期的中医十分相似。

约成书于24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其中的阴阳平衡学说,就非常类似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平衡学说。

中医学"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治则治法与古希腊医学"通过改变饮食和环境来控制引起体液失衡的原因,而达到恢复健康"的治疗原则都有着十分惊人的平行性。

米利都学派的重要人物阿那克西曼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相传他是第一个绘制世界地图的人,也是第一个观察到天空是在围绕北极星旋转的事实的。

他认为大地是柱状的,像鼓一样,有两个彼此相反的表面,人就住在其中的一个表面上。

米利都学派的另一个学者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万物由气组成的观点,他气的浓密和稀散就造成了不同的物体,这已经有了后来爱因斯坦关于场凝结形成粒子思想的影子。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

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

因为一切都出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

这使人想起佛学中空幻,二者在不同的表述下,表达的是同一个思想。

人们常常把下面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说,以表明就是"最没有用"的天文学也还是有用的。

第一个故事出自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

说的是泰勒斯夜里专注于观察天空,没注意脚下,一不小心掉进了井里,这场景正好被一位女奴看到了。

她笑泰勒斯只注意天上发生的事情。

却连脚底下的事情都没有看见。

第二个故事出自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说的是泰勒斯一度很贫穷,有一年冬天,他运用他的天文学知识预测到来年橄榄将大丰收,于是他用很低的租金租下了当地所有的橄榄油榨油机。

到了收获季节,橄榄果然大丰收,榨油机的租金一下子上去了,泰勒斯一举发了大财。

这两个故事说明,热衷于仰望星空的人并不是不会赚钱,只是他们不屑于把自己的精力投放到那上面去而已。

依时间顺序,下面一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的,就是有名的毕达哥拉斯。

流传后世最有名的就是那个"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平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570年左右给出了它的初步几何学证明。

200年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它的严格的几何证明。

这个定理在中国成为"勾股定理",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故有此名。

它的发现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商高,因此也常被称为"商高定理"。

在估计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但没有给出它的一般形式的证明,这是非常遗憾的。

勾三股四弦五只是这个定理的一个特例,尽管是很优美的一个结果,但是再多的特例也不能代替普遍形式的证明。

由于中国古代数学注重算法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像西方数学那样注重逻辑推演和公理化系统的建立,所以就非常可惜地丢掉了这一重大发现的优先权。

三国时的数学家赵爽的证法用了"弦图"(即以弦为边的正方形)。

设勾为a,股为b,弦为c,则4个全等三角形加上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即:

  有证毕。

这个优美而且基本的定理曾经被古巴比伦、古埃及等许多国家的文明发现过,而我国则是发现这个定理最早的国家。

现在这个定理已经有许多证明的方法,据说多达400多种,这也许是几何定理中证法最多的一个。

    毕达哥拉斯学派实际上是一个神秘主义的宗教团体,在这个称为"毕达哥拉斯同盟"的团体中,财产是公有的,生活方式是统一的,科学的发现归于整个集体,而且有许多十分奇怪的戒律,比如"禁吃豆子,不要用铁拨火..."。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而他所说的数就是指正整数,并且相信万物之关系都可归结为整数于整数之比。

无理数的出现使他们大伤脑筋,毕达哥拉斯的门徒们竟将发现无理数的、也是毕达哥拉斯得意门生的希帕索斯处死。

吴学谋先生用诗的语言描述道:

希帕索斯是毕达哥拉斯虔诚的信徒

他崇拜师训凡数皆可公度

他从毕氏定理找到了无理的

  因而找到了毕氏的自我冲突

他被愤怒地扔进大海

他的躯体就葬身了鱼腹

灵魂却化成了天边地哀歌

哀歌用悖论照亮了科学地道路

   据说毕达哥拉斯有一次路过铁匠铺听到里面地打铁声时有变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不同重量地铁发出不同地声音。

回家后,他继续用琴弦做实验,发现了同一琴弦的不同张力与发声的音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使他想到,导致万物之差异的,可能并不是它的物质组分,而是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因此才有"数即万物"的提法。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字,因为10=1+2+3+4,因此行星应该有十个,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第十个行星,倒是第九个行星-冥王星,由于其体积太小和在其公转区域中不具备支配性作用,被取消了行星的资格而成为矮行星。

"什么是最智慧的?

――数","什么是最美的?

――和谐"。

美与和谐既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建立理论的原则,而这种美与和谐则是由数所决定的。

从美的原则出发建立宇宙体系,然后再尽量用逻辑来证明它,这种思想对以后物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说:

"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一产生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思想何其相似乃尔。

   毕达哥拉斯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

位于宇宙中心的是"中心火",所有天体都绕中心火作完美的正圆轨道的圆周运动(这必定对后来日心说的提出产生过启发作用)。

   人们认识赫拉克利特一般都是从他的那句名言开始的。

他说: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了。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之父。

请看这些论点: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

""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饿使饱成为愉快,疲劳使安息成为愉快。

""如果没有不义,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凡事都有两面性,"海水最干净,又最脏:

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

"它虽然没有后来黑格尔的辩证法那样系统,但却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智慧光辉。

他的那句有名的格言: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至今看来仍然是非常正确的。

   与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相反,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和不变的,看到的变化只是幻觉。

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赫拉克利特认为:

只有变动的东西才是可以认识的,而巴门尼德认为:

只有不变的东西才是可以认识的。

二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它们是辨证的统一。

   如果承认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是物质(无论是生成的还是构成的),那么原子的概念就是最重要的了。

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其实,只有原子和虚空。

"他的原子论一直发展到今天很精致的形式,成为西方近代物理学的主干内容。

在他之后一千多年,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原子论,又过了百年,1909年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现在我们知道,不但原子是可分的,而且原子核也是可分的。

而这与当初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概念已经很不相同了。

    德谟克里特所说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在希腊文中,"原子"()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为什么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么不一样呢?

古希腊原子论者回答:

这是因为组成物体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数量和运动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

他们把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质的差异还原成为一些量上的差异,这个意义非同寻常。

就是在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也还是对的。

组成一切物质的原子不都是由完全相同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吗!

    不过,原子论者把自然界的画面简化的有点过分了。

他们竟然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而关于生命的本质问题,在两千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类似原子论的学说,在同时代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也都出现过,只是没有像西方那样沿着这条路线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人后来主要是沿着"元气"那条路线发展的,而元气则非常类似于西方近代物理学中的"场"。

    在《墨子》中提出了"端"的概念。

"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

"即"端"是组成物体("体")的不可分割("无序",无可比较先后之意)的最原始的东西("最前者")。

"端:

是无同也。

"即一个"端"里,没有和它同类的东西,所以无可分割。

又说:

"'非半'弗则不动。

说在端。

"物分到不能再分成两半的时候,就不能再被击破,也就不动了。

这就是"端"。

在两千多年以前,能有此种思想,确实难能可贵。

在印度佛教学说中,则有类似的"极微"的概念。

古代的东方与西方,并无学术交流,却取得了这样基本相同的看法,说明科学的发展在东西方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途径。

三、古希腊哲学三圣

真正有系统地提出自己观点体系的古希腊哲学家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而柏拉图又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苏格拉底之死在世纪之交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事件,是因为至此以后,古希腊哲学的重点从科学形成时期的宇宙论发生了向政治伦理问题的转移。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在古希腊哲学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兴趣主要在伦理学方面,而对科学极少涉及,他认为只有心灵才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对象。

但是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批判精神,他善于辩论,为追求真理群追不舍的顽强意志,为科学的历史开了个好头,成为科学史中绕不过去的人物。

在科学方法上,他追究概念的确切含义,在归纳推理中的归谬法("苏格拉底讽刺"),对后世的科学方法不无启发作用。

他不怕死,他认为真正的自我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对检察官的起诉一一进行反驳,说:

他的死"这是一种预示,预示我遭遇的可能是一件好事,而认为死是坏事的人是错误的。

"在苏格拉底看来,死或者是一场没有梦的睡眠,或者就是灵魂移居到另一个世界里去。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的德行与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这与基督教思想是对立的。

基督教伦理学认为,一个人内心的纯洁才是最本质的,一个完全无知的人和一个有学问的人之间也可以找到共同的东西。

   希腊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主要还是在科学精神方面,当我们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那比诗还美的散文中读到第一个为信仰殉难的苏格拉底拒绝向当权者乞求赦免而英勇饮鸩赴死的记载,我们就明白了希腊精神的精髓,那就是坚定地维护思想自由的正当和必要。

崇尚理性,热爱智慧,热爱生活但也不惧怕死亡,为真理宁死不屈!

亚里士多德把惊异、闲暇和自由称为学术三原则,是哲学和科学产生的三个条件。

对大自然好奇心的缺失和对周围世界的淡漠,是不可能进入科学研究这块圣地的。

科学本身是无功利性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则是科学成长发展的灭火剂。

单纯经验的堆积,而对进一步的追究毫无兴趣的心态是不可能造就科学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当我们在赞美雅典城邦制度的民主和自由时,又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困惑。

要知道,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城邦的民主机器,即"五百人议事会",以281票比220票的投票结果判处死刑的。

苏格拉底之死是早期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事件之一,同时它也宣告了那种所谓"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神话的破灭。

那些主张把他处死的无知群众的愤怒是什么呢?

是因为他"蛊惑"和"教唆"那些醉心于辩论的青年们讨论诸如正义是什么?

美德的意义又是什么?

什么才是最好的国家?

这类让人无法明确定义的问题。

他们对这种要求精确定义、清晰思想和确切分析的"苏格拉底方法"感到苦恼和不可理解,反倒无知地认为他发问多于回答的诘辩使人们的思想比过去更加混乱了。

法官们有权赦免他,但是他拒绝了,他的朋友和学生柏拉图他们来狱中探望他并给他提供了一条很容易的逃走办法,他也拒绝了。

他相信他的精神不死,他对着正在伤心的朋友们说道:

"鼓起劲儿来,就算你们仅仅是来埋葬我的肉体的。

"然后从容不迫、神色不变地举杯喝下了毒药。

我们何曾见过如此视死如归的临终情景!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名门世家,从小受到了当时可能受到的最好的教育,由于他出色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希腊人称他为"阿波罗之子"。

他是苏格拉底最好的学生,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真正传人,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述,他的活动和学说都是由柏拉图记下来的。

传说在他成为苏格拉底学生的头天晚上,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天鹅落在膝上,很快羽翼丰满,唱着动听的歌儿飞走了。

苏格拉底的死给了柏拉图很大的刺激,他从此打消了年轻时立志从事政治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政治太丑恶肮脏了。

从此他离开了雅典,出外游历十年,约在公元前387年他40岁时回到雅典,在雅典西北郊建立了一座享誉后世的"柏拉图学园"(当时的名字是阿卡德米学园),招生讲学,研究学问。

这个学园存在了900年之久,一直到公元529年罗马查士丁尼大帝将它封闭。

他在这里逐步建立起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有意思的是,在学园的大门口立了块碑,上书:

"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这里的几何学当然也是泛指数学。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论是"理念论"。

他认为:

真正的实在是纯粹的理念,日常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通向理念世界这个纯思想王国的唯一路径就是数学。

   柏拉图的思想基本上都是由对话的形式保留下来的,而这种形式也确实是一种"真与美并存并行的"比较好的表达媒介。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理想国》中认为,现实的有形的世界和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理念"的复制品。

这种复制品总是不完美的,而且是不断在变化着的。

据此,他在《斐多篇》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认识论。

他认为"学习实际上只是一种回忆。

"而感觉只是起一种唤起记忆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把灵魂导向对理念的真正认识。

在感觉经验中,我们所研究的只是一只只个别的狗,而客观存在的则是那所有的狗背后共有的特征。

如果我们把这个思想的进路反过来分析,那么这就和近代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非常接近了。

尽可能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建立理想化模型,甚至设计实际上不可能进行的思想实验,以掌握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正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突出特征。

惯性定律、自由落体定律正是在排除了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得到的。

不过,柏拉图走过了头,他只承认那些共性(理念)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承认具体个体存在的客观性。

   柏拉图唯一流传到后世的连贯的自然哲学著作是《蒂迈欧篇》。

在这里,他把宇宙描述为:

造物主按照一个理性的计划,从混沌中创造了宇宙,使尚未赋予形式的物质具有了秩序。

因此,宇宙中的秩序不是内在的,而是从外部强加给它的。

   柏拉图的"几何原子论"是很有趣的。

他认为三角形是最基本的由三角形可以组成自然界仅只存在的五种正多面体:

四个等边三角形构成正四面体,还有正立方体(六个正方形)、正八面体(八个等边三角形)、正十二面体(十二个等边五边形)、正二十面体(二十个等边三角形),四面体对应火(最小、最锐利和易变动)、立方体对应土(最稳定)、八面体对应气、二十面体对应水、而十二面体对应整个宇宙(最接近球体)。

这样一来,他就把恩培多克勒的宇宙四元素与几何学的基本图形联系起来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又可以把它与天体、人体巧妙地对应起来,构建出一个具有最高合理性和尽可能完美的、易于领悟的宇宙。

   

   从雅典时期到亚历山大时期这个转捩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几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他从小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长大,17岁时即被送去雅典,师从柏拉图。

作为学园的一员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柏拉图去世才离开。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训练,他和柏拉图的关系很好。

但是,他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老师柏拉图关于理念第一性的观点。

他曾经说过:

"我敬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认为,个别可感物体的那些特性,并不是先验地存在于理念世界,而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体本身的,亚里士多德称它为"实体"。

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

他的这个观点当然是更合于实证科学的思想的。

   柏拉图去世以后,他穿过爱琴海,到小亚细亚游历和讲学。

后应邀回到马其顿担任年轻的亚历山大(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年近50的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在吕克昂建立了自己的学园,从事教学和著述。

吕克昂有一座花园,他和他的学生们常常边散步边讨论学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c),并以此著称于世。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他总结了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理论,在几乎每一个学术领域,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都留下了自己的著作。

从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物理学著作《物理学》(物理学学科的名称正是来自亚里士多德这部著作的书名)到《论灵魂》《分析篇》《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他的著作几乎遍及各个领域,他确实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学说在西方的影响长达两千年,在中世纪经过宗教神学的改造,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其理论基础,可见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是形式逻辑和演绎推理三段论法的创立者。

从个别事物开始的归纳,以及把普遍性当作演绎前提获得知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方法论是很深刻的。

当然,单纯的演绎并不能得到新知识,因为结论其实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