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作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003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卷二十七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卷二十七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卷二十七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卷二十七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卷二十七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卷二十七作文.docx

《卷二十七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卷二十七作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卷二十七作文.docx

卷二十七作文

卷二十七

  原文:

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

  阚駰曰:

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

  县亦受名焉。

  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

  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

  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

  所谓沔汉者也。

  《尚书》曰:

冢导漾,东流为汉。

  《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

  东北流,得献水口。

  庾仲雍云:

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

  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

  故如淳曰:

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

  孔安国曰:

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

  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

  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浕水入焉。

  水北发武都氏中,南径张鲁城东。

  鲁,沛国张陵孙。

  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

  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烘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

  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濬谷,杳然百寻。

  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

  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

  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

  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

  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

  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

  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

  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

  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

  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

  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

  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

  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

  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

  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

  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

  亮薨,百姓野祭。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

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

  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

  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

  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

  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

  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

  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

  遗基略在,崩褫难识。

  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

  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

  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

  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

  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保而居之,力苻坚所败。

  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

  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

  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

  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

  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

  溪水又北径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

  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

  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

  度水南径阳平县故城东,又南径沔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

  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

  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

  池水通注汉水。

  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

  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

  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其水南注汉水。

  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

  远望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

  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

  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

  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

  诸葛亮《与兄瑾书》云:

前赵子尤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又云:

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

  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遥心眩目也。

  褒水又东南径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

  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

  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

  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

  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

  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

  刻石言:

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

  以为石牛道。

  来敏《本蜀论》云:

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

  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

  《蜀都赋》曰:

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

  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

  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

  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斜。

  褒水又南径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

  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

  褒水又南流,入于汉。

  汉水又东径万石城下。

  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

  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

  汉水又东径汉庙堆下。

  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

  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

  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东过南郑县南,县,故褒之附庸也。

  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

  至六国,楚人兼之。

  怀王衰弱,秦略取焉。

  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

  《耆旧传》云:

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

  桓公死于大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

  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

  萧何曰:

天汉美名也。

  遂都南郑。

  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

  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曰:

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

  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

  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

  自齐、宋、魏咸相仍焉。

  水南,即汉阴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

  有廉水出巴岭山,北流径廉川,故水得其名矣。

  廉水又北住汉水。

  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

  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焉。

  俗谓之獠子水,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水。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

  长柳,村名也。

  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

  汉水又东径胡城南。

  义熙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

  当出晓而云霁,乃觉城崩,半许沦水,出铜钟十二枚。

  刺史索邈奉送洛阳,归之宋公府。

  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径涉,故邑流其名耳。

  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

  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

  庾仲雍曰:

磐余去胡城二十里。

  汉水又左会文水,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

  长老云:

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

  东南流,径胡城北。

  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

  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

  水出北山,南流入汉。

  庾仲雍曰:

黑水去高桥三十里。

  诸葛亮笺云:

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

  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

  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常璩《华阳国志》曰:

蜀以成因为乐城县也。

  安阳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安阳隶焉。

  涔水出西南而东北人汉。

  左谷水出西北,即婿水也。

  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水口婿水。

  川有唐公祠。

  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

  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

  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

  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

  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

  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异。

  婿水南历婿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

  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

  婿水又东径七女冢。

  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

  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

  得一砖,刻云:

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

  世人疑是项伯冢。

  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

  婿水径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

  又东南径大成固北。

  城乘高势,北临婿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容百许人。

  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台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

  婿水东回南转,又径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也。

  汉水又东会益口,水出北山益谷,东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至城南,与洛谷水合。

  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右则水注之。

  水发西溪,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

  汉水又东径小成固南。

  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

  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

  通照汉水,东历上涛,而径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

  龙下,地名也。

  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

  自白马迄此,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

  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

  汉水又东径石门滩,山峡也,东会西水,水北出秦岭西谷,南历重山。

  与寒泉合。

  水东出寒泉岭,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原风雨之池。

  其水西流入于西水。

  西水又南注汉,谓之西口。

  汉水又东径妫虚滩。

  《世本》曰:

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

  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

  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

  汉水又东径猴径滩,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受斯名焉。

  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

  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

  氏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余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

  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

  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讨,话令阴平太守萧垣攻拔之,贼退酉水矣。

  汉水又东,合蘧蒢溪口。

  水北出就谷,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径巴溪戍西,又南径阳都坂东。

  坂自上及下盘折十九曲,西连寒泉岭。

  《汉中记》曰:

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

  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途,杳然有不测之险。

  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民阻,地穷坎势矣。

  其水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

  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径平阳城。

  《汉中记》曰:

本西乡县治也。

  自成固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

  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

  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

  蠲复其乡,更名曰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

  城即定远矣。

  汉顺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汉中郡南郑县之西乡为定远侯,即此也。

  洋水又东,北流入汉。

  谓之城阳水口也。

  汉水又东历敖头。

  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

  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

  汉水又东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

  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又南径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

  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

  又东南历直谷,径直城西,而南流注汉。

  汉水又东径直城南,又东径千渡,而至虾蟆頧,历汉阳口,而届于彭溪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

  汉水又东,径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县治松溪口。

  又东径魏兴郡广城县,县治王谷。

  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

  汉水又东径鱼脯谷口,旧西城、广城二县。

  指此谷而分界也。

  又东过西城县南。

  汉水又东径鳖池南鲸滩,鲸,大也。

  《蜀都赋》曰:

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

  汉水又东径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而飕飕,故川谷擅其目矣。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

  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坚遣偏军韦钟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

  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

  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

  《地理志》:

汉中郡之属县也。

  汉未,为西城郡。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

  氏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城。

  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

  汉水又东为鱣湍,洪波渀荡,漰浪云颓。

  古耆旧言,有鱣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矣。

  汉水又东合旬水,水北出旬山,东南流,径平阳戍下,与直水枝分东注,径平阳戍,入旬水,旬水又东南径旬阳县,与柞水合。

  水西出柞溪,南流径重岩堡西,屈而东流,径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水。

  旬水又东南径旬阳县南。

  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不知所道。

  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

  旬水东南注汉,谓之旬口。

  汉水又东径木兰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

吴朝遣军救盂达于此矣。

  汉水又东,左得育溪,兴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

  汉水又东合甲水口,水出秦岭山,东南流,径金井城南,又东径上庸郡北,与关祔水合。

  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南径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

  南合丰乡川水,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

  京相璠曰:

南乡淅县,有故酆乡,《春秋》所谓丰浙也。

  于《地理志》属弘农,今属南乡。

  又西南合关淅水。

  关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

  甲水又东南径魏兴郡之兴晋县南,晋武帝太康中立。

  甲水又东,右入汉水。

  汉水又东为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

  汉水又东径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

  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

  具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

  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汉水又东径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

  汉水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

  译文:

沔水发源于武都郡沮县的东狼谷中,沔水又名沮水。

  阐驰说:

因为此水初发源处是一片湿流媲的洼地(沮枷),因而称为沮水,县也跟着叫沮县。

  发源后往南流,泉街水注入。

  泉街水发源于河池县,往东南流入沮县,一与沔水汇合。

  污水又往东南流经沮水戍,又往东南注入汉水,汇流处叫沮口,这就是所谓河汉。

  《尚书》说:

漾水发源于蟠家山,东流称汉水。

  《山海经》说:

汉水发源于鳅瞩山。

  往东北流有献水口。

  皮仲雍说:

此水南流至关城与西汉水汇合。

  汉水又往东北流,汇合沮口,这都是汉水的上源。

  因此如淳说:

这一带地方的人称汉水为沔水。

  孔安国说:

漾水东流称为沔水,是因为它与沔水汇合。

  流到汉中又称汉水,水名可互相通用。

  沔水又向东流经白马戍南面,洱水注入。

  烬水发源于北面的武都氏中,向南流经张鲁城东面。

  张鲁,是沛国张陵的孙子,张陵曾在蜀郡鹤鸣山学道,把他的道术传给张衡,张衡又传给张鲁。

  张鲁到了这里,待人仁厚,四方百姓都来归附他,学道所供给的费用,以五斗米为限,所以称为五斗米道。

  初平年间

(一),刘焉封张鲁为督义司马。

  张鲁深居汉中,断绝了阁道,靠近峭岭修建城邑,周围五里,东边频临深谷,谷深百丈,西北两面都是连绵的山峰和崖壁,无穷无尽地伸展向远方;往南是盘旋的山径,上登约二里有余。

  洱水又往南流经张鲁治东面,烬水西边的山上有个张天师堂,至今百姓仍在信奉。

  庚仲雍称此山为白马塞,称此堂为张鲁治,东边面对白马城,又名阳平关。

  烬水往南流,注入酒水,汇流处叫洱日。

  此城西边环绕着烬水,南边面临污川,城旁两水交汇,因而又称为烬口城。

  酒水又往东流经武侯垒南面,这是昔日诸葛武侯屯驻过的地方,南临酒水,南岸有诸葛亮昔日的营垒,背山面水,其中有个小城,有山川纤回阻隔,很难到达。

  酒水又往东流经两阳县老城南面,按老的说法,这座城是汉高祖在汉中时萧何修筑的。

  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兼并了刘璋,北定汉中,开始设立祭坛,在此登上汉中王之位。

  此城南面靠近汉水,北面是通衡大道,南面靠水岸一边,至今已崩塌了三分之一。

  就从这留下来的部分来看,此城当时的风貌大体上还看得出来。

  此城南面正对定军山。

  曹操南征汉中时,张鲁投降,于是命令夏侯渊守城。

  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杀了夏侯渊,占有了汉中。

  诸葛亮死后,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安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高筑坟垄,现在那里唯有一片翁鬓的松柏,一丛丛的浓荫布满山野,而他的坟墓却不知究竟在何处。

  山的东面叫高平,是当年诸葛亮宿营的地点,建有诸葛亮庙。

  诸葛亮死后,百姓在野外致祭。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同上表说:

我们听说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越王为了怀念范氢的功绩,铸了一尊金像纪念他。

  诸葛亮的德行可以作为天下的典范,功勋空前绝后,今天王室之所以能不衰败下去,靠的全是他。

  而今让百姓在街巷里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这不是纪念他的德行和功勋,追思他节操的办法。

  今天若要完全顺从民心,那么就会流于淫滥而违反典章制度;如将祠庙建于京城,又势必侵逼宗庙,这正是圣上心里犹疑不定的原因。

  我们以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河阳立祠,这样就可以断绝民间的私祭,尊重正规的礼仪。

  这座祠庙就是在习隆、向充启奏后修建的。

  钟士季征伐蜀国时,曾亲自来此祭祀。

  坟地东面,就是诸葛亮摆八阵图的地方,遗址还在,但崩塌荒废,很难辨认了。

  酒水又往东流经西乐城北面。

  城在山上,周围三十里,十分险要坚固,城侧有个山谷,叫客裘谷,有道路通益州。

  山上有很多撩人居住着,诸葛亮修筑此城以防他们骚扰。

  梁州刺史杨亮,凭借这天险和坚固的城防,想要守城安居,却被符坚攻破。

  后任刺史姜守、潘猛也相继守卫此城。

  城的东面,容裘溪水注入污水,这条水俗称洛水,发源于南方的巴岭山,向东北流,水的左面有一座老城,利用山势险处而建,四面阻绝。

  昔日先主派遣黄忠据守于此,以抗拒曹公。

  溪水又向北流经西乐城东面,向北注入汉水。

  汉水在左边流到度口。

  度水发源于阳平北山,有两个源头:

一条叫清检,出产鲜美的鳃鱼;另一条叫浊检,出产顶瓜瓜的螂鱼。

  通常在二月、八月钓捕,能尝到这些水产的美味。

  度水往西南流经阳平县老城东面,又往南流经酒阳县老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继续东流,右边流汇合温泉水口。

  此口的水发源于山北的平地,那里有个方圆数十步的温泉,泉源腾涌如沸,冬夏都是滔滔滚滚,看上去一片水汽弥漫,据说能治百病。

  人们沐浴后,身上都留有硫磺气味,赶去沐浴的常有上百的人。

  池水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往东流,黄沙水从左边注入。

  此水发源于北方的远山,那里山谷深幽险阻,人迹罕至。

  有溪叫五丈溪,水边有个黄沙屯,是诸葛亮所开。

  溪水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南面有座女郎山,山上有座女郎墓,远远望那山坟,只见巍峨高起的样子,走近那地方,才显出坟墓的形状。

  山上有一条直路通往山下,不长草木,民间称为女郎道。

  山下有女郎庙和祷衣石,据说这位女郎就是张鲁的女儿,有一条小溪涧往北沐入汉水,峨女郎水。

  汉水又往东流,汇合了褒水。

  褒水发源于西北面的衙岭山,往东南流经大石门,流过旧时的栈道下谷,俗称千梁无柱。

  诸葛亮《与兄瑾书》说:

先前赵子龙退兵时,烧坏了赤崖以北沿着山谷周围的阁道百余里,阁梁一头通入山中,另一头在水中立柱。

  现在山水大而急,已无法立柱,困难已到了极点,不能勉强了。

  又说:

近时山洪暴发,赤崖以南的桥梁阁道全都冲毁了,当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在赤崖驻防屯田,一个驻于赤崖口,双方只能沿崖互相呼叫,还能听到而已。

  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了栈道,就指这条栈道。

  自此以后,那些按照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

  过往行人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经过,无不提心吊胆,头晕目眩。

  褒水又向东南流经三交城,因为此城坐落在三条水的汇合处,所以得名。

  这三条水,一条发源于北方的长安,一条发源于西北方的仇池,一条发源于东北方的太白山。

  城名就是因此而来的。

  褒水又向东南流,有丙水口。

  丙水上源承接丙穴,穴中出产嘉鱼,通常在三月出穴,十月入穴。

  穴口宽五六尺,离平地七八尺。

  有一条泉水从上而下注入,鱼从穴下钻进来,游入这条水中。

  穴口向南,丙属南,因而叫丙穴,穴水向下注入褒水。

  所以左思说:

嘉鱼出于丙穴,良木集于褒谷。

  褒水又往东南流经小石门,石门凿山开出通路,长六丈有余,门口刻着:

汉明帝永平年间

(一),司隶校尉键为杨厥所开。

  到了桓帝建和二年(),杨厥的同郡老乡、汉中太守王升为了表彰他开凿通道之功,刻石颂扬他的功绩,这条路就是石牛道。

  来敏《本蜀论》说:

秦惠王想攻打蜀国,但不知路怎么走,于是做了五头石牛,把黄金放在尾巴下,扬言说石牛能拉出金子。

  蜀王命令五位壮士凭力气一路将石牛拖到蜀国。

  秦国派遣张仪、司马错循路尾随灭了蜀国,因而把这条路称石牛道。

  这条路大概就是把石牛道拓宽而成的。

  《蜀都赋》说:

为石门所阻,就指这地方。

  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

  褒水又往东南流经褒口,就是褒谷南面的山口。

  北面的山口叫斜谷,所谓北出褒斜,就指这地方。

  褒水又往南流经褒县老城东面,就是褒中县,过去原是褒国。

  褒中县于汉昭帝元凤六年(前年)设置。

  褒水又往南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往东流经万石城下,城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