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4585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docx

《金版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排查通关3

单元排查通关(三)

易错点1 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1)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底物浓度或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当底物浓度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增大。

当酶浓度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增大,但底物浓度或酶浓度没有改变酶活性。

易错点2 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

易错点3 ATP与ADP的转化并不是完全可逆的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从物质方面来看是可逆的,从酶、进行的场所、能量方面来看是不可逆的,即从整体上来看二者的转化并不可逆,但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易错点4 误认为ATP等同于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分子式可以简写为A-P~P~P,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高达30.54kJ/mol的能量,所以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易错点5 ATP转化为ADP也需要消耗水

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ATP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消耗水。

凡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易错点6 暗反应过程并非不需要光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在光下才能进行,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可以进行,但需要光反应的产物[H]和ATP,因此在无光条件下不可以长期进行。

易错点7 认为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1)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H]和CO2结合生成H2O,这两个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

(2)无氧呼吸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易错点8 误认为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都需要O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不需要O2,只有第三阶段需要O2。

非选择题在知识方面突出对教材重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在能力方面侧重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以及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由于试题综合性强,思维跨度大,学生普遍感到偏难。

长期以来,同学们对非选择题的认识和作答存在或多或少的、这样或那样的误区,答题技巧和规范性方面也有许多迷茫,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答题效果和得分率。

►技巧一 认真审题,全面、迅速、准确地获取题干中的信息

非选择题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全面、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是个硬功夫,审题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审题要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审阅题干时必须将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求解要求”等全部内容逐字看清楚,并画上横线,做上标记。

②理解要准:

即无偏差地领会题意。

如“细胞器”还是“细胞结构”,是让填“序号”还是“结构名称”,是“细胞”还是“生物体”,是让写“基因型”还是“表现型”,是问的“个数”还是“种类”等。

③提取信息要全:

要从文字、附图、附表、曲线甚至是几个小题之间的关系、答题的要求中获取信息。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词语或语句、图表的标题部分和小字注解部分等。

④巧借题目上下文之间的“提示”来解题。

(1)有些题目设置的情境较新,但是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就隐藏于题目信息中,审题时必须将这些信息挖掘出来。

(2)很多情况下,对答题者来说,题目中的很多信息既是一个提示,也是一个限制,而这些信息常被学生忽略,导致失分。

【例❶】 景天科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

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1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2所示)。

十字花科植物B的CO2同化过程如图3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____的薄膜上;可以用____________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研磨时,加入Ca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午1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细胞中C3含量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植物A生活环境最可能是________。

(5)将植物B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成右图的曲线。

其中A~B段CO2相对含量升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B~D段CO2相对含量下降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在一天当中,植物B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是在曲线的________点。

答案:

(1)类囊体 无水乙醇 防止研磨时色素分子被破坏

(2)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 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的和呼吸作用产生的 (3)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下降 (4)炎热干旱 (5)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 光照强度 F

技巧阐释:

本题是材料信息题,这类题目往往是以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新发现、新材料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加工、运用等能力。

解题思路:

阅读情境材料→理解、筛选信息→前后联系、思维整合→确定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

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有四个:

一是植物A“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和“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该信息是解答第

(2)小题的重要依据,抓住关键词“夜间”,就可以答出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没有光反应。

二是“在上午1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该信息是第(3)小题的重要解题依据,由于植物A气孔白天关闭,无法吸收空气中的CO2,所以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对植物A的暗反应没有影响。

三是“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该信息是解答第(4)小题的重要依据,我们思考为什么植物A的气孔白天反而关闭呢,可能是它生活在炎热干旱的地区,气孔白天不关闭就会导致植物A因蒸腾作用失水过多而死亡。

四是对坐标图中反映的信息的理解,A~B段和F~G段玻璃罩内CO2浓度升高,CO2浓度升高说明植物产生的CO2量大于吸收的CO2量,说明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

B~D段CO2相对含量下降,说明B~D段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影响B~D段CO2相对含量下降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CO2浓度降低说明植物有机物积累,积累最多的点是CO2浓度降低的最低点。

►技巧二 规范答题

在表述性非选择题的答题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会而不对”和“对而不全”,这主要是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准确造成的。

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以下几个

(1)生物学专业术语或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

教材中的很多生物学术语、专有名词、结论性语句都需要我们准确记忆,否则即使会做,也很难得分。

(2)题干和材料提供,学生自己组织。

在一些试题中,命题者将答案隐藏于题干中,有些我们可以直接抄写下来,有些需要进行筛选、组织。

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个技能,就很容易造成无谓的丢分。

【例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的含量、温度等;其内部因素有酶的活性、色素的数量、C5的含量等。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A中横坐标代表光照强度,其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阶段影响光合速率,此时内部限制性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图A中横坐标代表CO2的含量,其主要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的产生影响光合速率,此时内部限制性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在不同季节或一天的不同时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一般不同,图B为验证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①本实验的原理: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光合作用中__________影响光合速率;一定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

②在实验过程中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度。

答案:

(1)光反应 色素的数量 

(2)C3 C5的含量 (3)①酶的活性 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 ②一定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气泡数(或气体的量)

技巧阐释:

考查发现本题第二、四、七个空的答错率很高:

很多同学将第二、四个空答为“酶的活性”,有些把“酶的活性、色素的数量、C5的含量”全部抄上,根本不理会题目中“最可能是”中的“最”字。

有些将第七个空答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气泡数(或气体的量)”,根本不理会第(3)小题题干中的“光合速率”和“一定时间内”这些“暗示”。

回答第二个空时,怎样筛选出“色素的数量”这个答案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题干给的影响因素——光照强度。

能将光能转化为其他能量的是色素,色素数量这一直接因素最关键的。

同理CO2需要与C5结合才能完成暗反应,故第四个空的答案为C5的含量。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

1.下图表示某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其中NADPH表示[H]),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阶段I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固定二氧化碳

B.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Ⅱ、Ⅲ

C.阶段Ⅲ可为细胞吸收Mg2+、Ca2+、PO43-等离子提供动力

D.过程④、⑤进行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解析:

阶段Ⅰ是光反应阶段,阶段Ⅱ是暗反应阶段,阶段Ⅲ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阶段Ⅰ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还原C3,A错误。

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光反应(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B错误。

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为生命活动(如离子的主动运输等)提供能量,C正确。

过程④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⑤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D错误。

答案:

C

2.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内物质的转变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过程产生ATP最多,②过程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ATP中

B.进行②过程的CO2都来自大气,产生的C6H12O6存在于液泡中

C.进行③过程时需有水参与,产生少量ATP

D.给植物浇灌H218O,根细胞会产生C18O2,④过程不会产生H218O

解析:

②过程是暗反应,此过程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进行②过程的CO2除来自大气外,还可以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合成的有机物存在于叶绿体中;③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产生少量的ATP;植物根细胞吸收的H218O运输到叶片参与光合作用生成18O2,18O2可进入线粒体参与④过程产生H218O。

答案:

C

3.下表是自变量为光照强度的条件下针对同一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植物所测得的一些数据,并据此描绘出的曲线图。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千勒克斯)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千勒克斯)

光饱和时

植物CO2

吸收量

[mg/(100

cm2叶·

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甲植物

1

3

18

10

乙植物

3

9

30

12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在乙植物的光饱和时单位时间内叶绿体和叶片释放的氧气量乙植物均高于甲植物,而在乙植物的光补偿点时则正好相反

B.在光饱和时乙植物单位时间内叶绿体中ATP的产生量高于甲植物,线粒体中ATP的产生量低于甲植物

C.与c点相比,b点叶绿体中的C3含量较低

D.若乙植物生长的环境中长期缺Mg,则b点将向左移动

解析:

当乙植物在光饱和条件时,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斯,此时甲、乙植物都达到光饱和状态,乙植物叶绿体(实际光合)和叶片释放氧气(净光合)的量分别为42×192/264mg和30×192/264mg,而甲植物叶绿体(实际光合)和叶片释放氧气(净光合)的量分别为28×192/264mg和18×192/264mg;当乙植物在光的补偿点时,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此时甲植物为光饱和状态,故乙植物叶绿体(实际光合)和叶片释放氧气(净光合)的量分别为12×192/264mg和0,甲植物叶绿体(实际光合)和叶片释放氧气(净光合)的量分别为28×192/264mg和18×192/264mg,A正确。

根据图表中数据可知,在光饱和时,乙植物单位时间内叶绿体中ATP生成量高于甲植物,线粒体中ATP生成量也高于甲植物,B错误。

c点是光饱和点,光照强,还原的C3化合物多,而b点是光补偿点,光照弱,还原的C3少,C3总量高,C错误。

若植物长期生活在缺镁的环境中,则植物需要更强的光照才能够达到补偿点,b点向右移,D错误。

答案:

A

4.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两点麦芽糖酶的利用率相同

B.若温度上升5℃,b点向下方移动

C.减少麦芽糖量,c点的催化速率一定下降

D.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

解析:

a点时由于底物麦芽糖量较低,所以酶利用率较b点低,A错误;图示为最适温度下的曲线图,所以再升高温度麦芽糖酶的活性将降低,b点向下方移动,B正确;一定范围内减少麦芽糖量,c点的催化速率可以不变,C错误;麦芽糖分解的产物是葡萄糖,二者都是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D错误。

答案:

B

5.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实验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下列操作或想法正确的是(  )

A.用滴管在加有2毫升未知样品的试管中滴加苏丹III染液,震荡后发现溶液呈现橘红色,于是判断未知样品为蛋白质

B.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石英砂和无水乙醇,研磨液呈黄绿色。

于是判断是菠菜叶用量太少导致

C.在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a含量最多

D.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颜色变浅是液泡里的色素发生了渗透

解析:

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鉴定脂肪,颜色为橘黄色,A错误。

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石英砂和无水乙醇,研磨液呈黄绿色的原因是没有加入少许CaCO3,叶绿素分子受到破坏所致,B错误。

在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从上至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a含量最多,C正确。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由于液泡吸水,细胞液颜色变浅,D错误。

答案:

C

6.某同学在研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

向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马铃薯块茎碎屑,并向瓶中充入N2,装置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锥形瓶中充入N2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B.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酒精发酵

C.实验前需对马铃薯块茎碎屑消毒

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也可以换成澄清的石灰水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故充入N2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乳酸发酵;为防止马铃薯块茎上杂菌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实验前需对马铃薯块茎消毒,检验CO2也可用澄清石灰水。

答案:

B

7.卡尔文等人在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14CO2,再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间后,从培养液中提取并分析放射性物质。

预测实验结果是(  )

A.光照时间越长,三碳化合物的积累越多

B.光照时间越长,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的种类越多

C.无论光照时间长短,放射性物质都会集中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D.只要给予光照,就会出现含14C的葡萄糖

解析:

三碳化合物不断产生同时不断消耗,维持含量相对稳定,A错误。

光照时间越长,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则越多,B正确。

CO2固定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是光反应阶段,C错误。

若光照强度较弱,光合作用速率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不会出现含14C的葡萄糖,D错误。

答案:

B

8.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设计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具:

100mL量筒、50W、100W、200W和400W的台灯、冷开水、NaHCO3、黑藻等。

实验步骤:

①准备4套如图所示装置,编号为1~4。

在瓶中各加入约500mL0.01g/mLNaHCO3溶液后用冷开水充满。

②取4等份长势相同的黑藻分别放入1~4号装置中。

③将4套装置放入暗室中,然后分别用50W、100W、200W和400W的台灯等距离地照射1~4号装置,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④30min后停止光照,读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的体积(mL)。

以上实验重复三次,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水的体积/mL

次数

1

2

3

4

50W

100W

200W

400W

第一次

5.0

12.0

21.0

19.2

第二次

5.3

11.5

20.0

18.5

第三次

5.0

12.0

20.0

19.0

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该实验中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自变量是__________,列出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个)。

(2)根据装置图,上表中水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的体积。

(3)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光照强度从50W至400W,光合作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一直增强。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请在下面的坐标系中完成柱形图。

解析:

由图和题意可知,光合作用强度是因变量,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无关变量为CO2浓度、温度、pH、黑藻的长势等。

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气体,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将水分排出瓶外,所以排出水的体积和黑藻释放的氧气量相等,光照强度在200~400W之间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有下降的趋势,说明在此之间有最适光照强度。

绘制柱形图时要注意标明横纵坐标所代表的含义。

答案:

(1)光合作用强度 光照强度 CO2浓度(或NaHCO3溶液)、温度、pH、黑藻的长势 

(2)黑藻释放氧气

(3)不能 (4)如图所示

9.一科学家对某海岛的A、B两处海湾的水质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两处的海水中的悬浮物,结果如表:

地点

悬浮物/(mg·L-1)

海湾A

20.5

海湾B

3.0

(1)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________(填“A”或“B”)处海底的动物较多,原因是该处到达水底的光量多,因此有较多的________,为海底动物提供了较充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赤潮在A海湾出现时,该科学家记录了在赤潮处海水的溶氧浓度,并与B海湾的正常海水的数值作比较,结果如图。

①上午6时至下午15时,A海湾溶氧浓度________,原因是白天光线充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从藻类释放出并溶入水中。

②赤潮发生时,在夜间和清晨鱼类容易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赤潮的消亡阶段,鱼更容易死亡,甚至白天也会出现死鱼现象,原因是藻类死亡产生大量遗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什么赤潮中的藻类,其生长不受悬浮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表格信息可知,海湾B处的悬浮物较少,因此该处到达水底的光量多,因此有较多的植物,为海底动物提供较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故海底的动物较多。

(2)上午6时至下午15时,由于白天光线充足,水中大量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氧气含量逐渐上升。

夜间和清晨,由于藻类无光合作用,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水中大量的氧,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鱼类容易死亡。

在赤潮的消亡阶段,水中的好氧细菌在分解动植物遗骸时消耗了大量的氧,导致鱼类更容易死亡。

因为藻类大都在接近水面的地方生长,所以赤潮中的藻类,其生长不受悬浮物影响。

答案:

(1)B 植物(或藻类) 食物和栖息场所 

(2)①(逐渐)上升 水中有大量的藻类,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②藻类无光合作用,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水中大量的氧 ③水中的好氧细菌在分解动植物遗骸时消耗了大量的氧(还可能产生有毒物质)

④该藻类在接近水面的地方生长

10.根据有关材料作答。

Ⅰ.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也不增加,该点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a~d4种植物的单个植株在自然CO2浓度及最适温度下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如下表。

植物种类

光补偿点/klx

光饱和点/klx

a

1~2

30~80

b

0.2~0.3

50~80

c

0.5~1.5

20~50

d

0.1~0.2

5~10

(1)植物细胞产生CO2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CO2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0.4klx时,表格中________________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多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

(3)仅考虑温度和CO2含量的影响,在温度较高,CO2较少的密闭温室中,植物的光补偿点较__________________。

大田玉米群体的光饱和点比单株玉米的光饱和点要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科学家在黑暗时把叶绿体基粒放在pH=4的溶液中,让基粒类囊体膜腔的pH值下降至4,然后将基粒移入pH=8并含有ADP和Pi的缓冲溶液中(如下图)。

一段时间后,有ATP产生。

(4)为获取叶绿体,先要破碎叶肉细胞,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分离。

(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基粒类囊体合成ATP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据此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