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561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6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 大学论文.docx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答辩论文最终版大学论文

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研究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作为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涉及了对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对城乡教师职业倦怠三个不同维度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职业效能的影响程度的比较、对导致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不同根源的比较,并深入分析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

经过研究,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均不严重,但是已经有部分城乡教师出现相对严重的职业倦怠,其中以情绪衰竭维度最为严重;总体上城市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与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不显著;城乡教师在学历水平、10-15年教龄、音乐学科任教、体育学科任教等几个维度上差异性显著。

[关键词]: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城乡教师比较研究

 

[Abstract]:

Inrecentyears,withthedeepeningofeducationreform,teachereducationsystemasavitalpart,moreandmoreattentionofthecommunity.Fortheteacher'sprofessionalismalso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andteacherburnoutproblemhasbecomeanimportantfactoraffectingteachers'professionalism.Thisstudyusedquestionnaires,interviews,comparativeresearchmethodsLanzhouurbanandruralprimaryschoolteachersandprofessionalburnoutcomparativestudyofthesystem,particularlytoacomparisonofurbanandruralprimaryschoolteacherburnoutsituation,differenturbanandruralteacherburnoutcomparingdimensionaldegreeofinfluence,comparisonofdifferentrootcausesofurbanandruralprimaryschoolteacherburnoutstatusof.Andmakesomeimprovementsinpoliciesforurbanandruralprimaryschoolteachersofdifferentprofessionalburnoutandcausesoftheproblem,hopingtoeasetheurbanandruralteachers'vocationalweariness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relevanteducationsector,andfurtherenrichtheteachingprofessionburnouttheory.thethroughanalysisand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somereferencevalue.

Afterthestudy,LanzhouUrbanandRuralPrimarySchoolTeachersprofessionalburnoutarenotserious,butithasbeenpartoftheurbanandruralteachersappearrelativelysevereburnout,emotionalexhaustiondimensionofwhichthemostserious;thewholecityandruralteachers'professionalburnoutteacherburnoutdifferencenotsignificant;urbanandruralteachersintheeducationlevelof10-15yearsofteachingexperienceonseveraldimensions,musiclessons,physicaleducationandothersignificantdifference.

[KeyWords]:

Primaryschoolteachers;Teachers’burnout;RuralandUrbanteacher;Comparativestudy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引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2

(一)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2

(二)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3

三、概念界定………………………………………………………………………………………4

(一)职业倦怠………………………………………………………………………………4

(二)教师职业倦怠…………………………………………………………………………5

四、研究方法、工具、对象和步骤………………………………………………………………6

(一)研究方法………………………………………………………………………………6

(二)研究工具………………………………………………………………………………6

(三)研究对象………………………………………………………………………………8

(四)研究步骤………………………………………………………………………………9

第二章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根源比较分析……………………………9

一、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比较分析……………………………………………9

(一)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和维度比较分析………………………………9

(二)从教师背景因素出发对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比较分析…………………11

二、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的比较分析……………………………………………22

(一)基于教师自身因素的比较分析……………………………………………………22

(二)基于学校因素的比较分析…………………………………………………………24

(三)基于社会因素的比较分析…………………………………………………………26

(四)基于家长因素的比较分析…………………………………………………………28

(五)基于同事因素的比较分析…………………………………………………………29

(六)基于学生因素的比较分析…………………………………………………………30

(七)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的特点分析…………………………………31

第三章研究结论………………………………………………………………………………31

一、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差异性………………………………………………31

(一)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31

(二)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具体维度差异性………………………………31

二、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根源上的差异性……………………………………………31

(一)基于学校因素的差异性………………………………………………………………31

(二)基于社会因素的差异性………………………………………………………………31

(三)基于家长因素的差异性………………………………………………………………32

(四)基于同事因素的差异性………………………………………………………………32

(五)基于学生因素的差异性………………………………………………………………32

第四章缓解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33

一、关注西部教师职业倦怠的城乡差异………………………………………………………33二、关注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学历差异……………………………………………………三、关注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差异……………………………………………………33

四、关注城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学科差异……………………………………………………34

五、关注班级人数过多的职业倦怠的影响………………………………………………………34

六、关注教师职业倦怠负面影响因素……………………………………………………………35

(一)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激发教师工情…………………………………………………35

(二)构建和谐同事关系改善教师工境…………………………………………………35

参考文献…………………………………………………………………………………………36

附录A………………………………………………………………………………………37

附录B……………………………………………………………………………………………38

致谢………………………………………………………………………………………………43

第一章绪论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节奏明显加快,各国对教育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师自古以来就肩负着传承文化和为国家的发展培育人才的重要责任,教师职业发展成了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然而,教师面临着社会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得教师队伍中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1974年第一次把“职业倦怠”这个概念用到心理学研究中。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使用“职业倦怠”,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倦怠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不可小看,它不仅关乎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关乎学生的健康学习,健康成长。

但是根据一些专家的调查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队伍正在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浩劫。

美国心理学家Farber调查显示:

美国教师中对自己的职业强烈不满意的高达30%-35%,而已经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达到5%-20%。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必须得到社会的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关键的是这些学生将是未来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紧迫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不良的教育现象,对教育领域及教师本人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从CNKI检索情况发现,针对不同地区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此来充实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

2.现实意义

本研究针对的是兰州市地区的小学教师,并且对农村小学教师和城市小学教

①FarberBA.Treatmentstrategiesfordifferenttypeofteacherburnout.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0,56(5):

675-689.

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不同表现、根源并针对各自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善策略,有助于指导兰州市小学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等。

使相关工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研究结果,针对当地的农村小学教师和城市小学教师的不同状况,做出相应的不同调整,以期缓解从农村到城市的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态。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1.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过程

费登伯格从临床视角出发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成因,他认为:

“在帮助人的行业中,职业倦怠是一种耗竭与疲劳的状态,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①

Maslach提出一个简明的发展过程,她指出助人工作者的理想、热忱,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会使工作者面临许多情绪的要求而产生情绪耗竭的现象,这是职业倦怠的一个层面。

情绪耗竭使工作者产生无力感,而企图减少与人的接触,于是采用“官僚”的待人方式,形成非人性化的态度,这是职业倦怠的第二层面。

非人性化会使工作者感到内疚、自贬,而导致个人成就感低落、负面的自我态度,这是职业倦怠的第三层面。

Cherniness认为职业倦怠形成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是工作压力阶段,在此阶段中需求与资源若不能相互对称、均衡,则产生工作压力。

第二是紧张阶段,工作者经历了工作压力之后,就会产生及时的短暂的情绪反应,显出精神紧张、身心疲惫及情绪易怒等现象。

第三是防卫应对阶段,在此阶段工作者工作上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主要是采取防卫应对,以应付工作环境中的所有情况。

2.职业倦怠的特点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社,2007.100-101、126.

②MaslachC.TheClientroleinstaffburnout.JournalofSocialIssues,1978,34:

111-124

③CherninessC.Professionatburnoutinhumanserviceorganization.NewYork:

Praeger,1980

皮特斯对职业倦怠描述是“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特征:

疲乏、冷漠、理想破灭、沮丧,显示个人耗尽其能源或适当的能量。

”①

马勒诗从三个方面来概括职业倦怠:

第一,情绪衰竭,指个体感到耗尽,用完;第二,低个人成就感,是指自我评价低和缺乏适应性;第三,去个性化,是指冷酷,麻木。

法贝一位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认为:

不同个体的身上会反应出不同的职业倦怠的特点。

其具体表现可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精疲力竭型,这种个体表现为对自己的工作放弃努力,并且通过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第二种是狂热性,这种个体对成功有着极强的信念,能认真地投入工作,但是现实的残酷常常打击着他们,使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坚持不了太长时间,到最后他们对成功的信念会突然塌陷,最终使得自己精力衰竭。

第三种是低挑战型,这类个体认为工作对他们来说毫无刺激可言,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拥有很强的能力却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是大材小用,以至于厌倦自己的工作。

我国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不限制时间搜索有11411篇,其中优秀硕博论文2470篇,会议论文649篇,期刊论文8292篇;其中以教育行业和医疗行业职业倦怠应用研究最为广泛,而纯理论研究甚少。

教育行业职业倦怠研究多集中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职业倦怠较少。

这也就说明,教师行业作为典型助人行业,职业倦怠情况严重。

(二)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1.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由来已久,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的,研究者们通常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个体因素

研究表明,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教育程度高的教师

①王小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567-572.

②MaslachC&LeiterMP.Thetruthaboutburnout[M].SanFrancisco:

Jossey:

Bass,1997.

③FarberBA.CrisesinEducation:

StressandBurnoutintheAmericanTeacher,JosseyBass,SanFrancisco,California,1991.

比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

就人格特质而言,神经质和性格内向的人由于不能从容的处理压力,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社会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儒德在《教育心理学》提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十分复杂,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而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

象普遍存在,这就使得教师每天都处于高负荷运转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与他们的劳动强度成正比,那么就会极易挫败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3)组织因素

多曼(Dorman)发现组织因素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组织因素包括过重的工作负担,不良的课堂氛围,以及领导因素。

利兹伍德主要从学校的领导因素入手,他认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改变学校领导的工作方式与风格。

校长的管理风格极大的影响着学校教师的士气和职业倦怠水平。

与民主风格的校长相比,集权的和自由放任的校长与教师职业倦怠的高水平相关。

教师的任何期望与校长的管理风格之间存在的任何差异都会引起教师职业倦怠。

三、概念界定

(一)职业倦怠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了职业倦怠的这个概念。

他给出的职业倦怠的定义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

”③

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并且职业倦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应激过程,第二是疲劳过程,第三

是防御性应对过程。

Etzion给的定义为:

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

①PinesAM.Burnout:

Existentialperspectives.In:

SchaufelWBetal.ProfessionalBurnout:

RecentDevelopmentsinTheoryandResearchWashingtonDC:

Taylor&Francis,1993.33-52.

②丁丽丽.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14.)

③马和民,刘晓红,何方.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91.

始时在个体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发展,毫无警报,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耗竭感就会突然出现,并且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不能将这种负性体验联系起来。

职业倦怠多维度理论的代表是Maslach。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

(二)教师职业倦怠

施建锋,马剑虹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

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压力或处理工作中各种挫折而体验地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情感状态。

Maslach尝试构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经验模型,就倦怠的三个基本成份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的发展过程,Maslach认为:

首先,个体因长期面对工作对象过度的情感需求,其有效资源逐渐被耗尽而产生情感耗竭;而后个体以防御性应对方式尽力使自己远离别人(人格解体),以减少情感的投入;最后,个体发现其实际工作状态与期望水平有很大差距,导致个人成就感明显降低。

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解答,主要代表观点有以下几种:

(1)奎内思总结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他们对学生家长和学生失去热情和耐心,往往把因自己主观因素而造成的问题客观化,把成就看成

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或者归咎于他人。

第二,他们对待教育教学情景的变化缺乏理想追求和乐观主义的激情,缺乏应变的动力。

第三,他们总是试图关注自己教学工作以外的事以充实自己的生活,转移自己的兴趣点,用教育教学工作以外的成就感来填补内心的空白①。

(2)北京师范大学的许燕教授根据职业倦怠的特点,从而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八个特点:

第一,生理耗竭:

他们极度疲劳,甚至身体虚弱;第二,才智枯竭:

空虚感,有知识被掏空的感觉;第三,情绪衰竭:

对工作没有热情,疲劳感一直存在,对自己任教的工作时常觉得负荷沉重;第四,人格解体:

教师为了减少对工作的情感投入,以至于用消极、麻木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第五,低成就感:

师逐渐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因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逐渐冷漠;第六,价值衰落:

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评价降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工作;第七,去个性化:

多疑、猜疑,同时对别人充满了批判性;第八,攻击行为:

对学生或同事的攻击行为会增加②。

(3)学者刘祥亚在其著作《职业倦怠自治手册》一书中,他总结出教师职业倦怠的10个具体表现:

第一,挫败感经常伴随工作中;第二,人际关系不融洽;第三,不愿参与并且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出现明显的自闭倾向;第四,不明原因的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第五,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经常生病;第六,对工作毫无热情;第七,无奈之下只好通过抽烟、嗜酒、暴饮暴食等方式来回避现实;第八,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可言,十分无趣;第九,对未来迷茫,得过且过;第十,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早衰。

自1974年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研究已颇为深入和全面,相关文献达数千篇。

九十年代后,我国开始有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探讨。

目前,在国内这一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我国东西部教育差距大,教育资源职业倦怠研究甚少。

分布不均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多以各地自身实际调研为主,对于西部教师.本次以研究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同一地域群体内部不同社会层级进行比较,以求了解两者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而深入分析原因,在政策倾向、社会支持、个人发展等方面对兰州市城乡小学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倦怠缓解策略。

四、研究方法、工具、对象和步骤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四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

1.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是广泛阅读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资料,查阅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以对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为继续研究提供理论与经验帮助。

2.访谈法:

根据访谈目的,查阅相关文献,编制访谈提纲,将分别对城市2名小学教师和农村2名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以此了解他们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了解他们对于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出的建议。

①林文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35-139.

②北京是社会科学联合会.解读心灵—心理健康手册[M].上海:

东方出版社,2005.35.

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甘肃省兰州市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原因,并分析比较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的差异所在。

通过对兰州市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