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50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docx

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讲解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

一、选择题

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

C.葡萄糖的氧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1%B.19%C.25%D.78%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

A、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

C、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

D、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苏打水B.冰水C.石灰乳D.液氧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

B、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C、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  )

A.ClB.O2﹣C.

D.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会使微粒带电,从而变成离子.离子变成原子,则反之,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

A、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

B.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

C.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

D.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

答案:

C.

【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

 

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

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

【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肥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毒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  )

A.汽车表面喷漆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以及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汽车表面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选项错误;

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是为了隔绝水分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合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

A、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原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大,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

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

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

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

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

【考点】水的净化.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水的净化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

答案:

D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陌生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拓展应变,出错的机会就很大,因此要细致的分析.

 

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原理结合发生装置的特点、收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解答】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错误;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

C、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

D、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所以都不会用到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

 

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

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A、根据题意,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B、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久施NH4NO3的土壤被酸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肥的种类、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

A.NaOHB.BaCl2C.KNO3D.AgNO3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溶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则能存在于该溶液中的是不能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

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

C、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

D、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

故选项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NaOH和NaCl固体

分别加少量水溶液

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点燃后闻气味

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A.AB.BC.C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

B、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C、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进行分析.

【解答】解:

A、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浓硫酸欧吸水性,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

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故D错误.

故选:

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

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

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

D.根据青蒿素的热稳定性来分析.

【解答】解: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说明青蒿素能溶于乙醚中,故错误;

D.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由题干信息“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可知,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

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

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

【考点】纯碱的制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

B、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粉判断.

C、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HCO3+NaCl═NaHCO3↓+NH4Cl,该反应生成物是碳酸氢钠是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NH4HCO3、NaCl、NaHCO3、NH4Cl均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均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特征、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镁、锌金属活动性均比氢强,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由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最终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但无法得出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早已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b点时,镁产生的氢气多,锌产生的氢气质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c点时,锌与镁均均还没有完全反应,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的含义,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7.人们的吃、穿、行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

(1)低碳出行是为了减少 二氧化碳 的排放.

(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 Ca2+ .

(3)以下服装的饰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D (填序号).

A、真丝领带B、真皮手套C、羊毛围巾D、尼龙长袜.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和合成材料的种类进行解答.

【解答】解:

“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钙离子的符号是Ca2+;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尼龙属于合成纤维.

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Ca2+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8.我国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煤炭工业应重点关注煤炭安全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校转化.

(1)煤是一种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煤气化的主要反应有:

①2C+O2=2CO②C+H2O=CO+H2③CO+H2O=H2+CO2

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 反应.

反应②和反应③的相同点是 ABD (填序号)

A、都是置换反应B、水都发生了还原反应C、生成物都是可燃性气体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

【分析】

(1)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2)反应①是2C+O2=2CO,②C+H2O=CO+H2、③CO+H2O=H2+CO2,由置换反应的特征、还原反应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反应①是2C+O2=2C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反应②C+H2O=CO+H2、③CO+H2O=H2+CO2.

A、反应均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两个反应中,水都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生成物一氧化碳和氢气均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性气体;但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C、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0、+2价,生成物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化合价分别是+2、+4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不可再生;

(2)化合;AB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煤的气化的原理与流程,掌握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常见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一氧化碳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

(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 后 (填“前”或“后”).

(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Pd+4HCl+O2═2PdCl2+2H2O .

(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银、钯、铂 .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 银、钯、铂 .

【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题意,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进行分析解答.

(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氧化钯(PdCl2)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3)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结合银与Pd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钯,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说明钯不与稀硫酸反应,即钯排在氢的后面,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

(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P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