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788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某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

1.1.2项目承办单位:

某市电力局

1.1.3项目拟建设地点:

1.1.4建设规模:

占地面积3065m2,总建筑面积3354.65m2

1.1.5建设总投资:

1982.72万元

1.1.6建设期:

一年

1.1.7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情况

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接受某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委托,即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勘察,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规范、协议,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形成此报告。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3.1可行性研究依据

1、某市电力局对本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委托书;

2、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某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5、某市电力局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

6、编制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等。

1.3.2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1.4研究概况

1.4.1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方针政策

2、是国家电网的区域调整和发展战略部署的需要

3、是保护国有资产、节约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4.2建设规模与方案

本项目拟将原某电力调度所迁移后的三栋建筑进行改扩建,从而为局属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办公场所,改造后建筑面积为3354.65平方米,用地面积3065m2。

功能为会议、办公用房及相应的配套用房等。

1.4.3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业主为某市电力局,为做好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拟针对本项目成立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建设管理,负责进行项目规划方案制定、征地手续的办理、项目报批、设计、招标、施工等工作。

项目建设工期为壹年。

1.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1982.72万元,资金来源企业自筹。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规模

备注

1

用地面积

m2

3065

2

总建筑规模

m2

3354.65

3

建筑层数

2-5

4

结构型式

砖混框架结构

5

绿化率

18%

6

容积率

1.09

7

建筑密度

38.5%

8

总投资

万元

1982.72

1.7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是某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建设项目。

项目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项目的建成,将充分利用国有资产并进一步解决电力局办公用房不足的问题。

经研究,无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建设都是必要的,可行的。

项目无论在经济、技术、社会及环境保护上都具有可行性,建议项目业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环境保护,同时,要积极做好项目有关前期工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质保量按施工进度安排完成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日建成,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某电力局前身为某电力公司,某电网是某省唯一的海岛电网,由于历史原因,某电力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全省进程。

某市电力公司自2003年以来由省电力公司代管。

2008年6月,某市人民政府与某省电力公司签署协议,双方一致同意,某市电力公司在实施厂网分开后无偿划入某省电力公司,由某省电力公司统一管理。

此后,某基本完成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厂网分开。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某电力公司无偿划转某省电力公司方案同时正式更名为某某电力局。

2.2项目背景

2.2.1区域概况

某,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省某群岛,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

某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某身居我国东海,位于长江口与某湾的交汇处,北靠富庶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与沿海发达城市上海、南京、某、宁波抵背相依,又与最具潜力的上海浦东开发区和宁波北仑开发区一衣带水,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普陀山、国家级生态公园朱家尖岛,海岛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是中国千岛城市--某市的县级区,是某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共有大小岛屿128个,总面积144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68.8平方公里,海域875.2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400多公里。

2.2.2项目建设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海岛孤立电网的实际情况,某电力只能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路子,海岛用电事业的发展长期处于滞后大陆的局面,难以跟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点多、面广、机小、网弱、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大桥时代的日益临近,城市对电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近几年来,电力部门在海岛电网建设、“户户通电”工程、有序用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缓解了某地区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

同时,电力公司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完成了电力体制改革,实现了发电厂和电网分开。

省电力公司最近加大了在某地区的电网建设投入,对原有的电力生产及调配基础设施进行大幅度的升级,实现220千伏某与大陆联网工程全面建成投运,实现某电网网架结构升级。

由于原某电力调度施、设备均已陈旧,其规模及电力调配能力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对电力的需求。

在整合原有资源基础上对电力生产调度系统进行调整,现有调度所被置换到其他位置。

为充分利用原调度所的建筑设施,拟将其进行改造处理并作为办公用房,从而使国有资产得以充分利用。

第三章现状分析及建设必要性

3.1建筑现状

原调度所位于某东海东路南侧、徐家桥路西侧。

占地面积近3100平方米。

由大小5栋建筑组成,层数一至五层不等,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功能为电力调度厂房及班组用房。

建筑建造年代较早、外表较为陈旧。

经现场踏勘及检测其整体结构稳定,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可以继续使用。

3.2建设的必要性

3.2.1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方针政策

3.2.2是国家电网的区域调整和发展战略部署的需要

3.3.3是保护国有资产、节约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

4.1.1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推进互动。

选址必须尽可能与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相适应。

同时,项目的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使之具有前瞻性。

2、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选址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规划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3、项目选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单位,最大限度地营造一个舒适、便利的办公和服务环境。

4.1.2选址评价因素

项目建设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影响项目选址三大方面的因素,即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选址工作,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建设选址方案进行了分析、决策,避免选址决策主观判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1.3项目场址确定

根据《某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使用单位情况,该项目选址利用原某电力调度所原有厂址,并对附属建筑物进行改扩建。

4.2建设条件

4.2.1自然条件

1.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年平均温度16氏度。

2.大气环境

项目区大气环境良好,新区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应标准;

3.声环境

环境噪声方面,监测结果显示,环境噪声达到了相应功能区要求;

4.其它环境

天然放射性各项指标总体水平处于我省天然辐射背景值范围内,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合量及总放射性水平接近我省相应水体中的放射性背景值水平。

4.2.2地质条件

工程场地通过地段场地总体稳定性好,无活动断裂通过,适宜建筑。

4.2.3地震烈度

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应按有关规范设防。

4.2.4基础设施条件

1、给排水

地块有完善的市政给水和排水管网,可保证项目建设期及建成后的用水和排水需要。

2、供电

该地块有供配电线路,可满足项目用电需求。

3、通讯

项目区现已全部架设开通全国直拨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可满足项目固定和移动通讯要求。

4.2.5建设材料及运输条件

工程所需的建设材料如:

钢材、木材、水泥、电缆等均可通过汽运,由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供应。

第五章建设规模与内容

5.1建设规模

5.1.1项目规模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规模

备注

1

用地面积

m2

3065

2

总建筑规模

m2

3354.65

3

建筑层数

2-5

4

结构型式

砖混框架结构

5

绿化率

18%

6

容积率

1.09

7

建筑密度

38.5%

8

总投资

万元

1982.72

本项目新征土地面积为3065m2,总建筑面积3354.65㎡

5.1.2主要技术指标

1、用土地面积:

3065m2

2、建筑面积:

3354.65㎡

3、率:

18%

4、积率:

1.09

5、筑密度:

38.5%

5.2建设内容

5.2.1规划依据

1、《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

2、《某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项目业主提供的各项基础资料。

5.2.2建设内容

本项目某电力调度所旧房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3065m2。

并完成其水、电、路面硬化、绿化等辅助工程的建设。

改造后的办公楼以标准化办公室为主配备一定的会议室、职工活动室、职工餐厅等配套设施。

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

6.1建筑结构方案

6.1.1设计依据

6.1.1.1建筑设计

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建设部2003年4月);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6、《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7、《某省建筑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8、各相关专业设计规范、规定等。

6.1.1.2结构设计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6.1.2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建筑设计的指导思念与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结构与功能

体现功能明确、分区科学、统分结合、运行节约的原则。

应注重合理的功能分区,减少相互干扰,单体平面各功能空间组织合理、分区明确、面积合适;满足日常工作的使用,使得工作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2、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力求简洁、明快,又不失庄重大方。

建筑形象注重时代特征,同时体现现代的气质的公共事业建筑,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

主体比例关系明确,梯度严整有序。

精致的细部尺寸把握,建筑立面体现现代建筑理性、严谨的风格。

6.1.3建筑方案

本建筑平面设计为开角120°L型结构,各功能分区间建筑采用长廊和楼梯连接,对房屋采光及通风较为有利。

本工程均采用外墙外保温,保温材料为无机聚合物保温砂浆,厚度30mm。

外墙门窗均采用平板中空玻璃断桥隔热铝合金窗。

6.1.4结构方案

1、抗震设计及荷载取值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有关要求,框架按照“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进行设计,以增强其延性和耗震能力。

对非结构件采用设置拉墙筋、构造柱、水平系梁等构造措施增强其抗震能力。

荷载取值:

不上人屋面活荷载为0.5KN/㎡;

上人屋面活荷载为2.0KN/㎡;

其他荷载根据具体情况另定。

2、主要结构材料

⑴混凝土

砖混结构: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构造柱、圈梁为C20。

框架结构:

基础、梁板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填充墙内构造柱、圈梁为C20。

⑵钢筋:

HPB235、HRB335、HRB400。

⑶钢结构型钢、预埋件等均采用A3钢,焊条采用E43、E50。

3、墙体

⑴砖混结构:

±0.000以下砖为MU10实心砖,M7.5水泥砂浆砌筑,±0.000以上用MU10多孔粘土砖,M7.5混合砂浆砌筑。

⑵柜架结构:

±0.000以下砖为MU10实心砖,M5水泥砂浆砌筑,±0.000以上用A3.5加气混凝土砌块,M5混合砂浆砌筑。

4、承重结构体系

根据本项目各建筑物高度和平面使用功能的要求,全部采用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受力合理、自重轻、整体性好、空间分隔灵活等优点。

5、加固、改造措施

(1)碳纤维技术

以纤维为增强材料、合成树脂为基料复合而成。

对于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受力时各项材料能够形成新的统一体而协同工作,既可充分利用表层纤维的高强特性,又可充分利用原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和剩余强度。

(2)粘钢(包钢)技术

采用具有良好性能的高强结构胶,把钢板牢固地粘在混凝土构件的外表面,补充构件内部的配筋不足,以达到加固补强的目的,从而恢复或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3)化学植筋(锚栓)

将钢筋植入混凝土结构,相当于结构体加上了预埋钢构件。

对植筋后的钢筋抗拔试验表明,对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满足植筋深度要求以后可以将钢筋拔断。

植筋用粘结构材料抗腐蚀、耐老化、粘结强度远大于混凝土强度,且固化速度快,能使植入钢筋尽早承受外力作用。

用于加大基础、加层改造、新老混凝土连接、漏放钢筋、节点连接加固、增梁加柱等工程处理中。

(4)裂缝修复

 用于混凝土结构稳定裂缝修补,恢复构件的整体性,从而达到使用功能的目的。

裂缝化学灌浆加固采用低黏度、高抗拉强度灌浆材料,通过压力灌浆(0.2-0.4MPa)注入混凝土构件的裂缝、空洞中,扩散、胶凝、固化,达到粘结、键合、恢复构件整体性的目的。

用于修补混凝土结构所出现的裂缝(温度缝、收缩缝、受力缝、沉降缝),恢复其整体性和使用功能。

(5)钢砼构件无损开洞切割

 采用先进的金刚石钻孔、切割设备、快速在砼、石材、砖墙上成孔、开洞;尺寸准确,施工精度高;无震动、无噪音、无粉尘,符合环保要求;对周围结构无损伤;设备体积小,使用灵活,。

(6)灌浆料加大截面技术

采用高强无收缩自流平灌浆料、钢筋浇注,来增大原混凝土截面面积,达到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地目的。

       灌浆料加大截面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优点是强度高,新老界面结合紧密,加大截面部分浇注容易密实,养护时间短,使用面广,用于一般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7)锚杆桩基础处理技术

锚杆桩是锚杆和静力压桩结合形成的一种桩基础施工工艺。

它是通过在基础上埋设锚杆固定压桩架,以建筑物所能发挥的重荷载作为压桩反力。

用千斤顶将桩段从基础中预留或开凿的压桩孔内逐段压入土中。

然后将桩与基础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控制沉降的目的。

(8)承重墙托换.

通过新增框架结构,将原上部承重墙的荷载转移到新增框架结构上,等新增框架达到设计要求时,拆除需要被托换的承重墙,形成大空间。

6.2安装工程

安装工程主要包括给排水、消防设施;供配电;通讯;通风空调等。

6.2.1给排水

6.2.1.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1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3、业主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设计要求

6.2.1.2设计范围

建筑内给水、雨污排水、消防系统。

6.2.1.3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设计

⑴水源

综合大楼近邻城市规划道路,设有DN400的市政给水干管,水源拟由该给水管网供给。

从市政管网上分别接两根DN150的进水管,供水压力约0.30Mpa,能够满足建筑用水及项目运营需要。

⑵生活用水量

设计用水量主要包括:

综合生活用水量;浇洒绿地用水量;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量。

①综合生活用水量

本项目按照编制定员60人设计,取行政、事业机关日用水量定额200L/人天,用水量为200L/人·d×60人=12m3/d,不可预见及其它按其10%考虑,即1.2m3,则最高日用水量为13.2m3/d。

②浇洒绿地用水量

本项目绿化面积约为:

458m2,用水定额按1.5L/m2·d,每日一次计,则用水量为:

0.68m3/d。

③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量

大楼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计,为1.32m3/d。

④合计用水量

以上三项合计用水量为15.2m3/d。

⑶管材

①管道、管件及阀门的工作压力为1.0MPa。

②水表井和阀门井均采用砖砌筑。

井盖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位于行车道上者为重型;位于非行车道上者为轻型。

③给水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螺纹连接。

2、污水工程设计

⑴城市污水管道情况:

位于本工程北侧市政道路有城市污水管道,允许本工程污水排入。

⑵本工程采用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的管道系统。

⑶生活污水排水量:

排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90%,则最高日污水量为:

11.88m3。

⑷生活污水汇集经化粪池处理汇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⑸室外排水管道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接口,并采用混凝土基础。

⑹本工程采用砖砌检查井,全部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

⑺排水管均采用U-PVC管,连接方式:

粘接。

3、雨水工程设计

⑴本工程旁的道路上设有城市雨水管道,允许本工程雨水排入。

⑵室外道路边适当位置设置平箅式雨水口、收集道路、人行道及屋面雨水。

⑶雨水管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接口。

并设混凝土基础。

⑷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均采用砖砌筑。

⑸屋面雨水的排除均采用外排水。

6.2.1.4消火栓系统

1、设计依据

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⑵《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2、给水现状

综合楼北侧道路上有城市自来水管道,供水压力0.3Mpa,可以满足要求。

在综合楼内设置DN125消火栓环状管网,以满足本项目消防所需的水量及水压。

3、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最大用水量为20L/S,室外消火栓最大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

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在室外DN150环状给水管网上均匀设置一定数量室外地上式消火栓。

4、管材

消火栓管道采用内外热镀锌管。

5、其它灭火设施

建筑内均按规范设置干粉灭火器,轻危险级和中危险级配置2A级磷酸铵盐灭火器,严重危险级配置3A级磷酸铵盐灭火器。

6.2.2电气工程

6.2.2.1设计依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8、《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9、《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6.2.2.2设计范围

建筑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

6.2.2.3负荷等级及电源

消防设备,安防设备,应急照明,值班照明、通讯电源及计算机系统电源等属二级负荷,其余日常用电属三级负荷。

电源由当地供电公司提供,由综合楼外外引来一路10KV电源。

采用10KV交联聚乙烯铠电缆直埋引到建筑内变电所。

6.2.2.4负荷容量估算

用电负荷量为120.8KVA,用电指标为25VA/㎡,建筑面积3065㎡。

6.2.2.5照明系统

1、光源及灯具

综合楼内照明灯具均选用节能灯,其中办公室内均采用一般节能日光灯;走廊及楼梯间均采用环管节能荧光灯,灯具形式为吸顶灯或壁灯;地下车库内采用一般节能白炽灯;所有光源均要求其显色指数大于或等于80。

2、室外照明

草坪上采用草坪灯,光源采用节能灯;室外照明灯具的外观形式根据具体场景和建设方要求而定。

3、照明控制

室内照明均采用就地控制方式;有多组灯具的场所按平行外窗方向分别控制;楼梯间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利于节能。

室外照明采用集中分组或光控开关控制,在深夜关掉部分路灯,节约电能。

4、线路敷设

室外线路均采用直埋方式,建筑物内除特殊场合外,均于墙、板、柱内暗敷。

6.2.2.6防雷与接地系统

1、本工程均为三类防雷建筑物,采用10﹟圆钢沿女儿墙通圈明敷做避雷带,屋面采用40×4热镀锌扁钢暗敷做避雷带,屋面网格不大于15×15m,利用结构柱中两根主筋通焊做引下线,上焊避雷带,下焊接地体。

2、利用基础中两根主筋通长焊接做接地体,地梁中两根主筋通长焊接彼此焊接做接地体,接地体阻值不大于1欧姆。

3、各单体工程均做总等电位连接,卫生间做局部等电位连接。

4、路灯和庭院灯均作独立接地极。

6.2.3弱电工程

本工程弱电系统范围包括电话、有线电视、信息网络等。

6.2.3.1电话系统

1、综合楼内设程控自动数字交换机系统,外线由电信部门负责引入。

2、各办公室内设电话终端机,方便内部沟通。

楼内采用RVB2×0.5分配到各终端插座。

6.2.3.2有线电视系统

1、阅览室、会议室、活动中心等设置电视终端插座。

2、有线电视部门负责提供光节点的信号输出,并负责将信号引入有线电视前端装置。

3、室外线路均采用电缆直埋的方式。

4、系统内部采用SYWV-75-5同轴电缆引到各电视终端。

6.2.3.3信息网络系统

1、建筑内使用的宽带网络由电信部门提供,采用光纤接入。

经路由器分配到各办公部门。

2、所有办公室、阅览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处均设置网络接口,实现网上办公,以便司法信息及时上传下达。

6.2.4采暖空调工程

本工程不考虑采暖系统设计,项目建设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购买空调设备,本次投资不考虑。

通风采用自然进风方式,出风采用排气扇直接排风。

第七章环境保护

7.1环境保护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某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6、《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7、《地面水质量标准》

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9、《城市区域环境震动标准》

10、《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1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

7.2环境影响分析

7.2.1施工期影响

1、噪声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包括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

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噪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各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源及其声级见表。

声级最大的是电钻,可达115dB(A)。

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主要是各施工阶段物料运输车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