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503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docx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

 

现代畜牧业-良种繁育-生鲜乳行业分析报告

一、现代畜牧业概况

现代畜牧业是“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市场化,途径是产业化,本质要求是集约、规模、效益。

现代畜牧业具有“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生态化”等基本特征,强调机制、体制创新。

现代畜牧龙头企业对畜牧生产统一规划、统一种源、统一防疫规程,统一饲料、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以生产优质、安全的畜牧产品。

现代畜牧业依靠科学合理的机制,把分散在不同环节的生产者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整体,从良种繁育、饲草种植到养殖管理、产品加工、销售网络等各个环节,都实现集约化、一体化经营。

现代畜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现代营销意识,着力于打造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产业组织形式。

二、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行业监管体制

我国畜牧行业实行国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行业主管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行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组织拟定行业标准与技术规划、专业生产许可的管理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牧业监督管理工作。

中国奶业协会是中国奶业各方参与主体组织的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产业及市场研究、代表会员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与意见、对会员企业的公共服务以及行业内部规范和自律管理等。

2、主要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对畜牧业的行业规范不断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相关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

现代畜牧业是新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等部委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鼓励政策,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等,从区域发展、养殖模式、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了畜牧业企业发展政策鼓励,明确提出要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并推进养殖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三、竞争格局和市场状况

1、我国畜牧业整体状况

(1)我国畜牧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强。

2007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6,865.7万吨、禽蛋产量2,513.4万吨,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4.7%和37.7%,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633.4万吨,占世界产量的5.4%,居世界第三位。

随着产量的增长,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持续上升。

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8.9公斤、2.4公斤和1.0公斤,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2.0公斤、19.0公斤和27.5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

畜牧业产值由1978年的209.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1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33%,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资料来源:

《农民日报》2008年12月11日)

2008年我国肉类总产量7,269万吨,比上年增长5.9%。

其中,猪肉产量4,615万吨,增长7.6%;牛肉产量610万吨,下降0.5%;羊肉产量376万吨,下降1.8%。

生猪年末存栏46,264万头,增长5.2%;生猪出栏60,960万头,增长7.9%。

牛奶产量3,651万吨,增长3.6%;禽蛋产量2,638万吨,增长4.3%。

(资料来源:

中国肉类协会)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加快推进的30年。

2007年初,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7万多个,约占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50%以上。

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

畜牧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已由“六五”末期的34%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

(资料来源:

《农民日报》2008年12月11日)

(2)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畜牧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以传统的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现代化养殖业的基础薄弱,缺乏规模效应;养殖科技含量低,动物防疫条件差;各类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低,尤其表现在粮食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为了提升我国畜牧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政府对畜牧业扶植与监管双管齐下,在加大对规模化养殖企业补贴扶助的同时,对企业各类技术设施、卫生防疫标准及环保要求不断增加。

因此,未来畜牧产业的进入门槛将不断提高:

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加,拥有土地资源、养殖技术资源的畜牧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土地资源决定了养殖环境。

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是提升畜牧产品生产品质的先决条件。

以牛奶为例,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新疆为我国牛奶产量最多的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生产的牛奶以高品质而著称。

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是我国传统优势畜牧业优势地区。

这些地区发展畜牧业有地理优势。

养殖技术资源决定了企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养殖技术低下带来的瓶颈与劣势开始逐步体现:

①动物防疫控制水平低下使得企业养殖风险无法分散;②良种繁育技术不发达制约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畜牧行业利润空间受限。

(3)现代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虽然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畜牧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能力、商品率及饲料转化率都处于较低水平,饲养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差。

我国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品改工作力度不强;畜牧业防疫密度不高,动物重大疫情时有发生。

多年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面临压力较大。

我国畜牧业质量控制手段落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畜牧业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畜牧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低,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连接不紧密,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中介组织和农牧户这四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现代畜牧业具有“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生态化”等基本特征,强化现代营销意识,着力于打造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树立绿色产业理念,推动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未来能够拥有领先于行业水平的养殖技术资源——完善的动物防疫技术和先进的良种繁育技术将决定养殖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此外,规模效应是畜牧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集约化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畜牧产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也为各类有专业特长的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种畜良种繁育行业概况

(1)良种繁育概况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国家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良种繁育体系由原种场(核心群)、扩繁场(繁殖群)和商品场(生产群)组成。

核心场和扩繁场主要从事测验和选育工作,并为商品场服务。

①原种场(核心群)

原种场(核心群)处于繁育体系的最高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繁育体系和育种方案的要求,进行纯种(系)的选育和新品种(系)的培育,开展细致的性能测定、遗传评定和选种提纯工作,以期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

为此原种场必须有专门的育种技术力量,具备高水平或者某方面特长的畜群,拥有完善的测定设施。

在其繁殖的后代中,经过性能测定后,除保证核心群更新外,主要向扩繁场提供后备公、母畜、胚胎和种源,扩大或更新繁殖群,也可直接向生产群提供终端父本和种源。

②扩繁场(繁殖群)

扩繁场(繁殖群)处于繁育体系的中间层,起着承上(核心群)启下(生产群)的重要作用。

其主要任务是扩繁生产纯种母畜和杂种母畜,为商品场(生产群)提供优秀种源。

繁殖群选种的重点放在繁殖性能上。

繁殖群更新所需的后备公母畜应来源于核心群,不允许接受商品场的畜禽,也不允许向核心群提供种畜。

③商品场(生产群)

商品场(生产群)处于繁育体系的底层,构成繁育体系的基础。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杂交计划要求,组织好父、母代的杂交,生产杂优商品代,为市场提供优质的畜产品。

商品场的工作重点是提高畜群生产效率上,保证生产环境和畜群健康,及时淘汰性能低下、体质差、有外伤和老龄的种畜,组织好配种工作。

(2)我国种畜良种繁育状况

畜禽良种繁育是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体现了畜牧业科技水平的高低,也是畜牧业生产能否取得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品种大多是国外现代品种,国内自主掌握的良种繁育技术有限,每年花费的良种引进费用严重挤压了畜牧养殖产业的利润空间。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畜牧业较发达的省市已经建立了若干种畜禽场和家畜品种改良站,引进和培育了一些新品种(系),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我国在奶牛繁育领域的高新技术也获得重大突破,1978年通过手术获得胚胎移植牛犊,1980年非手术胚胎移植成功,1982年冷冻胚胎移植成功。

1991~1995年间,中国年平均超排供体牛300~500头次,移植1,000余头次。

1996~2000年间,奶牛胚胎移植受体牛3,964头次,妊娠率为51.5%(以冻胚为主)。

(资料来源:

中国奶业协会)

近几年来,我国在供体奶牛超数排卵技术、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和受体牛移植技术等常规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体外受精胚胎生产技术、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等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虽然我国良种繁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众多问题。

我国的原种场设备简陋,选育力量薄弱、规模小、数量多,与扩繁场、商品场的数量不成比例。

繁育品种质量与市场脱节,不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出现一些种畜禽生产过剩的现象。

同时我国种畜禽市场存在严重的以假充真现象,缺乏不同类型种畜禽的质量标准。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格局的变化,良种繁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日趋明显,难以适应当前畜牧业的发展需要,良种化程度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以奶牛为例,我国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奶牛平均每年单产为4.8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50%。

3、我国生鲜乳行业概况

(1)我国生鲜乳行业发展迅速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乳制品是营养最为丰富的食品之一,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菜篮子”产品,与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并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存栏快速增长。

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218.9万头,比1978年的47.5万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

二是奶类总产量持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3位。

2007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633.4万吨,比1978年的97.1万吨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分别比肉蛋高5.3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

其中牛奶产量3,525.2万吨,比1978年的88.3万吨增长了38.9倍,年递增率达到13.6%。

三是奶牛单产水平有所提升。

2007年我国奶牛单产水平为4.8吨,比1978年的3吨提高了60%。

四是奶类人均占有量有较大增长。

2007年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为27.5千克,比1978年的10.1千克增长了1.7倍。

五是奶牛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

2007年奶牛养殖业产值达847亿元,已占畜牧业产值的5.25%,占农业产值的1.73%。

(资料来源:

中国奶业协会)

(2)“三聚氰胺”事件促使我国乳品行业发展模式变革

2008年9月,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部分批次的婴幼儿奶粉中含有化学原料三聚氰胺,之后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对国内奶粉的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有22家奶粉企业生产的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调查结果表明,三聚氰胺来自于原料奶供应和收购环节,原料奶供应安全堪忧。

行业专家指出,造成“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即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监督存在漏洞、奶站间存在无序市场竞争以及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缺陷。

“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我国奶业生产模式的痼疾,我国奶业的经营模式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

四、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

1、我国奶业原有经营模式及弊端

从1998年至2007年,我国奶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从120亿元增至1,300亿元。

中国几大乳业巨头在市场竞争中大多选择了积极抢占下游的低成本扩张模式,也在不同阶段推动形成了中国以散养为主的奶源结构,以及以私人奶站为主体的原料奶收购模式。

中国目前主体的奶业经营模式为“公司+奶站+奶农”的模式,在此模式下,乳品企业一方面主要通过众多私人运营奶站从散养农户手中收购原奶,以进行加工生产;另一方面,又倾全力打广告搞营销,以市场销售来拉动上游生产,品牌、营销和价格战成了各家乳业公司竞争的关键,而对奶源基地建设的投资严重不足。

在“公司+奶站+奶农”的经营模式下,为数众多的私人奶站难以形成统一管理、规模经济的运营,相互之间产生无序竞争,而由于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尤其是对奶站监管的缺失,导致在生鲜乳收购和运输时产生了诸多的掺杂使假行为,而一些乳制品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沦为掺杂使假的帮凶,最终在一夜之间毁坏了业界和政府经过长期努力才培育出来的乳品市场。

我国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在整个奶业纵向产业链中,奶牛养殖、奶品加工、奶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投入比通常为7.5∶1.5∶1,利润比则为1∶3.5∶5.5(资料来源:

《中国奶业发展的新问题和对策及未来趋势》,《农业展望》2008年04期)。

其中,原奶生产环节成本最高、利润最低、风险也最大。

奶业价值链利益分配失衡将严重影响奶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正是由于目前奶农投入和产出的巨大悬殊,每次出问题受害最深的也是奶农。

2、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使很多乳制品企业认识的奶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自身奶源基地的建设。

但由于奶牛养殖的投入高、效益周期较长,奶牛集约化养殖对管理运营和技术准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乳制品企业大规模介入前端的奶牛养殖行业的可能性较小。

发展中国奶业的出路一方面是推进养殖方式转变,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场)等方式,加快推进养殖环节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逐步解决奶牛养殖规模小而散问题。

另一方面,要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

(1)奶牛集约化养殖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的重要道路,也是我国畜牧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实行奶牛规模化养殖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改良奶牛品种,能有效进行疫病防治,加之可以随时监测原奶各项指标,使生产能够更多、更快地满足市场或企业对原奶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

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

国家对养殖小区(场)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助。

地方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合理安排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用地。

《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指出:

到2011年10月底前,在推进养殖规模化、产销一体化、加工布局优化、全行业标准化,以及规范市场竞争、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力争使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30%左右。

奶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奶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达到新水平,现代奶业基础格局初步形成。

(2)对于分散的奶牛养殖户,政府鼓励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奶牛养殖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并经过一定的学习和技术培训。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户普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他们在奶牛购买、育种、饲养管理、挤奶、防疫等方面的技术匮乏,在购买饲料、冻精、兽药及奶牛健康等方面较为被动,在原奶销售方面更缺乏话语权。

但是,在许多低收入地区,饲养奶牛带来的收入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

虽然散养户确实存在着管理困难等问题,但决不能因此把他们排挤出牛奶生产者的行列。

一方面,目前我国小规模经营的奶农(散养户)生产的牛奶约占市场供应总额的60%。

我国小规模养殖的奶牛单产水平较低,目前很多地区散养奶牛产奶量只有3吨/年。

如能选用高产奶牛品种并采取科学饲喂,单产水平可达到6吨/年的水平。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奶农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希望其在维护奶农利益、协商原料奶收购价格、为奶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奶农合作社模式的发展在我国还有待市场和时间检验。

另一方面,以西部牧业为代表的部分现代畜牧龙头企业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正在大力发展以奶业专业化服务带动奶农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

对分散养殖的奶牛养殖户统一良种繁育、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奶厅设备,形成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通过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实现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及规模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奶业存在的问题。

五、进入本行业的壁垒

现代畜牧业产业组织化水平较高,同时对饲喂、防疫、检测、良种培育等技术要求较严格,进入现代畜牧业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1)生鲜乳收购市场准入制度

生鲜乳收购是奶农和乳制品生产者的中间环节,国务院2008年10月颁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生鲜乳收购市场准入制度。

条例规定,开办生鲜乳收购站应当取得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许可,符合建设规划布局,有必要的设备设施,达到相应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要求;生鲜乳收购站应当由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或者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办,其他单位与个人不得从事生鲜乳收购。

(2)种畜良种繁育生产经营许可

2006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确规定,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单位、个人,应当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在种畜禽的品种和配套系、经营单位的技术力量、繁育设施设备、防疫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种畜良种繁育存在一定的行业准入壁垒。

2、技术壁垒

在良种繁育方面,要成为龙头企业需要多年的实验数据积累和众多的技术人才储备,新进企业要介入良种繁育领域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在养殖技术方面,现代畜牧业养殖技术不单是程序化的流程,更是科技生产人员多年摸索积累的结果。

牛羊饲养的各个环节,比如繁育、饲料、饲养、防疫等各方面都必须依循科学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任何生产管理措施或技术水平不到位,都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

饲养企业必须经过长期的摸索,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并不断总结完善,才能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成熟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

因此,是否拥有成熟的养殖技术也是进入本行业的障碍之一。

3、规模化养殖的进入壁垒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的监管日益加强,尤其是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技术设施、卫生防疫标准及环保要求更加严格,行业进入壁垒逐步提高。

规模化养殖场所要求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排水通畅、环境安静,远离山区无风口。

规模化养殖场所要有充足良好的水源和优质的草场基地,以保证生活、生产及人畜饮水和牧草供应。

规模化养殖场将产生污水、粪污等污染物,同时动物排泄物及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悬浮物及致病菌,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规模化养殖场需要采用机械清理方式,对动物粪污定时清理,及时收集,并利用其制作有机肥或制作沼气和沼渣沼液。

规模化养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员团队,因此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

4、自然环境壁垒

对于大规模奶牛饲养而言,防疫是关键,对饲养环境要求较高。

奶牛饲养场地一般要选择在地势高、隔离条件好、周边人员活动少、污染源少的区域。

对于大规模生产企业来说,需要奶牛饲养所在地具备较大环境可承载负荷。

六、市场供求状况及发展趋势

1、生鲜乳需求状况

牛乳被誉为营养价值最接近于完善的食物,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我国,乳制品逐渐成为人民生活必需食品。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工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奶类产量、乳制品产量成倍增长,乳制品消费稳步提高,成为仅次于印度、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牛奶生产国。

目前,我国人均奶类占有水平仅27.5千克,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12。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乳制品作为重要的动物蛋白和钙质来源,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食品。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将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

目前全国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预计到2015年有望实现2,500万中小学生在校喝奶,年消费牛奶约200万吨。

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扩大了对乳制品的需求。

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将会多消费乳制品5公斤。

日益扩大的乳制品消费需求,为原料乳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预计中国奶业发展增速平稳,其中液态奶的发展速度在近5年内可保持在20%-40%。

近期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我国的原奶产量规划从2007年的3,500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4,410万吨,预计到2020年将到达6,700万吨。

2、对奶牛养殖户专业服务的市场前景

(1)分散养殖是我国的国情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分散经营政策。

目前,我国小规模经营的奶农(散养户)生产的牛奶约占市场供应总额的60%。

另外,在许多低收入地区,饲养奶牛带来的收入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

虽然,这些散养户目前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决不能因此把他们排挤出牛奶生产者的行列。

(2)为分散养殖的农户提供专业服务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我国广大分散养殖户饲养规模小、养殖条件差,他们大多不掌握现代饲喂、防疫技术,为广大分散养殖户提供专业服务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奶产品的质量控制等一整套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有利地促进奶业的整体发展。

作为连接奶牛养殖户与乳品企业的桥梁,现代畜牧综合龙头企业为分散养殖的奶牛养殖户提供统一良种繁育、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奶厅设备等专业服务,形成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专业服务为奶农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取稳定可持续回报的投资机会,不仅解决了农户分散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一条稳定的增收之路。

专业服务符合社会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趋势,符合中国奶业发展的国情,在加强监管和自律的基础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良种繁育需求状况

目前,我国优势区纯种荷斯坦奶牛不到50%。

成年牛平均单产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6吨、发达国家8.5吨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高产奶牛核心群较少,优质奶牛数量增长缓慢。

优势区域内大部分种公牛站的种公牛培育体系尚未建立,同时缺乏自主种公牛培育能力,种公牛的质量还不高。

良种化程度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国家农业部于2009年2月4日发布了《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奶牛优势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建设重点和主推技术等作出了明确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2008-2015年期间,我国奶业的建设重点之一就是奶牛良种繁育。

具体内容包括:

加强奶牛良种的繁育和推广,适当引进国外优良种牛遗传物质,提高高产核心群奶牛质量;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提高区域内奶牛的良种化水平。

根据规划,新疆属于西北奶牛优势区,本区域包括新疆、陕西、宁夏三省(区)的68个县(团场)。

2007年,68个县奶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