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300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西省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

共25题

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特征。

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强调“天下一家”,突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同”,将“心”即文化观念作为是否属于同一“天下”的标准,可见古代中国的“天下”是以“文化认同”为区分的标准,故选C。

A、B、D均不符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

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承相府客馆丘虚而已。

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材料反映了西汉丞相公孙弘本来在自己的府邸建立了以招揽才学之士的“客馆”,但在公孙弘去世后,在历任丞相在任时期,公孙弘所建的丞相府客馆最终成为废墟、马厩、车库等。

可见此现象客观反映了丞相权力的逐渐被削弱,故选D。

材料未反映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问题,故A错误;B、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吕思勉指出:

“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之后儒学思想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汉朝以后儒学的经学成为正统的学问,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各种注释与阐释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种风气的蔓延导致经学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而成为繁琐的和无关正统的学问。

可见这种经学的泛滥与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相关,故选D。

A、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反映了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原因”,故排除。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乱频繁,商业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商业发达的城市遍布全国各地。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选C。

A、D不符合“变化”的题意,故排除;京杭大运河仅涉及中国东部的南北地区,故B错误。

 

5.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奸》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

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B.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宋代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有“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并以政治的主体自居,其思想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而到明朝后期王阳明的奏疏极少涉及朝政,失去前代思想家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说明此状况与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政治腐朽黑暗相关。

可见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成为上述转变的原因,故选A。

B为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

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D.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分析表格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秦汉至隋唐时期以来,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不断增加,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故选D。

A、B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随着封建经济发展,明清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故C错误。

 

7.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

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

这反映明初

A.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B.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D.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地方的管理制度。

材料反映了明初在地方实行“乡饮酒礼”时,在此前应先读律令并宣读刑部颁布的文件、致训诫辞;若被指摘为“顽民”,则按情节呈明政府,处以充军边疆。

可见明初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故选C。

A、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古代中国不可能出现民主政治的观念,故B错误。

 

8.美国人白齐文生性喜欢冒险,少年时就有到东方创立一个帝国的梦想,青年时开始周游世界。

后来到中国时参加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后与李鸿章屡有激烈冲突,被李免职。

白齐文忿忿不平,投奔了太平天国。

1865年,白齐文在厦门海关被清军逮捕。

依据当时法规,清政府将把白齐文

A.就地正法B.交美国领事审理C.无罪释放D.交国际法庭审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领事裁判权。

材料反映了美国人白齐文因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而触犯了中国国内法而被捕,但根据领事裁判权的治外法权,白齐文最终交美国领事审理,故选B。

A、C、D所述均不符合实际情况,故排除。

 

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

根据材料中“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可知,五四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爱国风潮,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重大觉醒,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选C。

A、B、D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0.下表为近代某一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比照表,据此判断该思想主张最可能是

近代某一思想传统观念

权力来源“天赋人权”说君权神授

权利主体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君权至上

经济政策经济自由重农抑商

人性个性自由、个人自由“克己复礼”、“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A.民主主义B.自由主义C.人文主义D.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世界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该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上的自由放任,而且包括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平等,可见此思想指自由主义思想,故选B。

A、C、D概念的内涵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1.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

后增设“计划部”,并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

此举

A.利于抗战时期的资源调配B.探索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C.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D.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等调整研究,后增设“计划部”着手经济计划的制定。

可见这些举措适应抗战的需要,有利于抗战时期的资源调配,故选A。

B既非手段也非目的,故排除;官僚资本的膨胀是在1937年后的全面抗战时期,故C错误;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

他们在这里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涉及整顿交通、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

“这个政府”是指

A.南京临时政府B.武汉国民政府

C.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D.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国共两党领导人如汪精卫、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何香凝、唐生智均在此国共合作的政府工作过,且作出涉及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反帝反封建的决议。

可见此政府应为具有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武汉国民政府,故选B。

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均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性质,故A、C错误;陕甘宁边区政府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领导人不包括国民党领导人,故D错误。

 

13.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

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D.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50、6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反映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即改变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边倒”,注重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发展与欧洲、加拿大和大洋洲的关系。

可见此阶段欧洲联合的加快,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崛起,导致国际力量出现了分化,中苏关系的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导致我国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故选C。

A、B均不能全面反映此阶段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故排除;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改革最终失败,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4.1984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说:

“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

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

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

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

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

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

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A.有助于缓解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B.有利于解决国营企业的雇工问题

C.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D.标志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材料中1984年邓小平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营企业雇佣工人的问题,提出不能轻易地否定、应允许其发展经营。

可见邓小平这段话所谈的允许私营企业雇工问题有助于缓解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故选A。

“傻子瓜子”属于私营企业,故B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并逐步确立在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故C、D错误。

 

15.罗马法规定:

丈夫是他妻子的法官。

假如妻子犯了错误,丈夫可以惩罚她;假如妻子喝醉了酒,丈夫可以谴责她。

后来,又规定对妻子的处理要得到由夫妻双方家庭所有成员参加的家庭法庭的批准。

上述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A.罗马法鼓励身体暴力和家族内部惩罚B.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

C.罗马法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D.罗马妇女与男子的家庭地位逐步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材料反映了罗马法规定即使丈夫是法官,如妻子犯了错,丈夫才可以惩罚她,如妻子喝醉了酒,丈夫才可以谴责她,后来又规定对妻子的处理要得到夫妻双方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法庭批准,可见上述变化的规定反映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故选B。

A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C、D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故排除。

 

16.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希腊的生活》中写道: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亦是最充实的,最狭隘是指其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之少。

”那么,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相比,雅典民主政治“最充实”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B.法律至上C.轮番而治D.议会选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不同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即“最狭隘”和“最充实”的结合,前者指享受民主政治权力的范围及人数;后者应指享受民主政治权力的充分程度,即雅典公民的轮番而治、轮流坐庄,故选C。

A、B、D所述均符合与西方民主政治一致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7.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

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B.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实现世俗权与教权的分离,打破了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增强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对德意志民族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可见路德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

A、D不符合材料信息及题意,故排除;材料反映改革对德国近代化是深远影响,并非直接作用和影响,故C错误。

 

18.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据此判断,以下各项最有可能属于“第二次重大打击”的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D.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材料中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朴实的自恋”即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受到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日心说代替了地心说。

据此推断第二次则是“创世论”被生物进化论所取代,即宣称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可见“第二次重大打击”为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故选C。

哥白尼的“日心说”应属于“第一次重大打击”的内容,故A错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第一次综合概括和总结,故B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19.“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

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

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A.天才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的发展轨迹B.历次工业革命很少将科学原理付诸实践

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材料突出了工业革命进程中强有力刺激的作用,提出作为新发明的基础和原理早在此前已出现,但由于缺乏刺激而未被应用于工业,可见此观点强调了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故选C。

A、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B所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抬头,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

这一现象表明

A.英国责任内阁体制的出现B.首相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

C.行政制衡立法的机制形成D.国王丧失对立法权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在试图改革时,遭到国王及被国王收买的议员的反对,后首相解散议会实行大选,最后新议会支持首相的改革和主持内阁17年。

可见上述现象体现了首相、内阁与议会之间的行政制衡立法机构机制的形成,故选C。

1721年沃波尔时期形成责任制内阁,故A错误;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1.美国建国之初,宪法制定者们逐渐形成了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两大派别,前者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后者主张维护州权。

两派在时而斗争、时而妥协的谈判中,宣告了美国宪法的诞生。

这说明美国

A.两党达成了轮流执政的意愿B.两党的治理方式趋向一致

C.宪法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诉求D.两党拥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中美国建国之初形成了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的两大派别,在建立中央政府和维护州权方面时而斗争、时而妥协,最后宣告宪法的诞生。

在美国宪法诞生过程中,上述两种政治派在治国原则上没有区别,体现了两党拥有共同的政治利益,故选D。

A、B、C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故排除。

 

22.1872年,马克思提出:

“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工人阶级力量强大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工人运动的发展。

材料中“1872年”即巴黎公社运动后;马克思否认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不一定采取像巴黎公社革命式的同样的手段,提出有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包括荷兰的工人甚至可能用和平夺权的手段达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

上述国家工人之所以采用和平的手段,在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充分、工人阶级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代议制民主制比较完善,故选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均得到较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定型,故A、B错误;D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3.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

此外,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

材料表明胡佛

A.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创者B.对危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

C.固守自由放任,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D.干预经济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材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初期,胡佛政府立即召集了号召企业界领袖保持工资和物价稳定的一系列会议,此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对各州修筑公路的补贴,之后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

上述材料表明胡佛政府曾对危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故选B。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开创与凯恩斯、罗斯福相关,故A错误;C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胡佛政府的挽救危机的措施仍以自由放任为指导,不同于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的政策,故D错误。

 

24.大卫·科兹写道:

“我们已经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了。

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

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

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

”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B.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解体。

材料中“某些党国精英”即苏联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把自己变成资本家”“抛弃旧体制”反映了苏联党的领导人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材料的观点表明了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错误的指导思想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终结,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故选D。

A、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仅反映党的领导人指导思想的错误,并非关于社会阶层的分化,故B错误。

 

25.下图是西方某位美术大师的代表作《亚维农少女》,该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所谓“理性”的束缚,在表现技法上强调抽象、变形和夸张。

下列作品在创造风格上与它一致的是

A.《马拉之死》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向日葵》D.《格尔尼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美术成就。

分析图片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该作品具有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及采用抽象、扭曲、夸张等表现手法,属于现代主义流派的风格特征。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故选D。

A、B、C作品分别属于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后期印象画派的作品,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

材料一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这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

……1862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

……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

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

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

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l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退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

1990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张建华《世界现代》等著作

材料二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

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

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呢?

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

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

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