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2307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docx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

宁波习俗-岁时节物

传统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

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

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

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

“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

”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均同义。

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

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

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

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

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

“哦,元宝一跌。

”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

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

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

“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

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

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

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

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

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

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

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着月宫(广寒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上灯夜,兴吃芦穄汤果。

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呼:

“嗄去,哒去,赶到茅山(鄞县南乡地名)喂草籽!

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去吃烂番薯!

”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

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

有的行灯会与“社火”相结合。

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

相传有家富豪吃厌了山珍海味,要门下各丫环每日轮做一道时新小菜,有个丫环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调煮成羹,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

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

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后,灯会渐少。

70年代末起,有的团体举办彩灯展览,民间有孩童提灯活动。

    清明

    农事节气与习俗相融合。

旧时,各家的门、窗插、挂杨柳,妇女头发簪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寓“思青(亲)”意。

俗谚“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里上坟。

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

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

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

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

麻糍要切成菱形。

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称吃清明羹饭。

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

盘内鹅头颈则归族长吃,意为“带头者”。

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

有的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男桌2壶,有妇女的桌上放1壶)。

    建国后,扫墓寄托哀思,仍沿袭,做羹饭、烧纸钱改为送花圈,以缅怀先烈和祖先。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乡间称“彤红”。

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

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

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

此日,药铺结清赊帐,并向老客户赠雄黄、香料粉。

民间姑娘,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

此日午时有喝雄黄烧酒解百毒习俗,先将雄黄烧酒晒在太阳下,并掺放切细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谓可解毒。

又有喷雄黄烧酒于屋角,亦有倒写“蛇”字贴壁上。

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

尚有罕闻者,是日午时,有吃蜒蚰螺(蜗牛)炖蛋和清炖癞蛤蟆习俗,谓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药送节”。

有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谓食后可清凉解毒。

各家均裹粽子。

    旧时习俗,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

这天大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谓孩子可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说:

“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

”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过端午的另一习俗,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

是日,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示兽中之王),有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

与别地稍异者,宁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态各异,尚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

30年代时,曾有人收藏至150余种。

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供孩童添上红蓝等颜色戏玩,称“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谓可辟邪。

    解放后,端午节迷信色彩大减,吃粽子、小孩挂香袋、悬蒲艾仍行。

近年,未婚男青年(俗称毛脚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节礼品花费趋重。

    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天上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民间称“乞巧节”、“汰头节”。

旧时妇女于此日采摘槿树叶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头发,相传织女用槿叶汁洗头,故头发乌黑。

是夕,妇女陈列瓜果于月下,乞求得到织绣技巧,在月下以线穿针,以能穿过且穿得快者为“得巧”;仰望星空,认准一组七颗星,连念“锁星犁星,七簇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一口气念七遍,成者,谓乞巧。

亦有相约去茄树丛中卧地贴耳听声响,听得锵锵声音者以为织女来临,视为得巧。

亦有以三条长凳搭桥,两条相接,另一条搁于上端,少女相扶走过凳子,称七女“走仙桥”。

    在此季节,男子有吃“童子鸡”习俗。

农民于此时挑新鸡娘上市卖,每只一斤至一斤四两,论只出售,价稍贵。

鸡的煮法与平常不同,用陶罐放在镬里炖,用红稻草(早稻草〉烧,烧完三脚(撮)即可。

吃法亦异,要一人吃一鸡连汤喝光,谓可滋补。

    解放后,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仍广为流传,“乞巧”活动已不行。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

中秋,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演变成赏月、团圆的风俗,“月是故乡明”,使旅外游子思乡归里阖家团聚。

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

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已生日改之(见《桃源志》);一说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

以后传说各异,一说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另一说谓史浩之子史弥远,时任宰相,归途受官员宴请而延期,此说已为乾隆《鄞县志》纠误。

清时袁钧《鄮北杂诗》云:

“鄮峰(指史浩)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

”又记:

“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闻志以为弥远非也。

    清时万斯同《鄞西竹枝词》云:

“鄞俗繁华异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

”民国《鄞县通志》载:

“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

今则竞渡之风已息,演戏敬神者尚有之。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

“八月中秋月饼圆,节筵都作一天延;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

    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晶月饼别具风味。

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

解放后,每逢中秋,各家团聚、吃月饼,亲友间亦互相馈赠月饼。

一些团体举行联欢活动。

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拖糕等习俗。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鄞县通志》载:

“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汛酒饮之。

各家制角黍(昔时尚有牡丹糕,不知所昉,想亦象形),亲戚互相馈遣,谓之挑重阳担。

设酒馔以祀祖先,祀毕,家人欢聚享食。

惟登高之风,今已不行。

”尚有裹重阳粽子、吃重阳糕习俗,有谓糕与高谐音,寓登高意。

农历九月正菊花盛开,今常举办菊花展览。

  

    除夕

    岁末,叫“过年”。

除夕,称三十年夜,月小称廿九夜。

处于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一天。

旧时“过年”,多围绕祀神祭祖、祈求吉祥进行。

易门神,贴春联,房门贴写有“青龙吉庆”字样的青龙纸或笑呵呵和合两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

此夕,做年夜羹饭祭祖,祭毕,家人聚食,称“吃年夜饭”。

席间长辈挟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

对全鱼多不动筷,留至新岁,寓“年年有余”意。

餐毕,长辈分“压岁钱”给孩子,压于枕下。

此夜,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切好。

地也扫好,扫时要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

扫地毕,洗净扫帚,柄上扎元宝年糕,敬“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

以米筛盛酒馔搁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终岁平安。

农家还在地头祀“地孔大王”,牛栏、猪舍、鸡笼祀各神,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平安。

传灶神廿三夜上天,除夕夜下界,清点名册,故媳妇须在夫家过年。

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满水,米缸盛满米,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

各室点灯,大户人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从日落点起至初一日出止,谓之“接光”。

信佛妇女坐夜待晓,或径至寺庙坐夜“守岁”。

    解放后,破除迷信。

各家打扫卫生,筹办年货。

除夕晚合家聚宴,近年饭后观看电视,多不出门。

长辈分给小孩“压岁钱”,数额趋增。

除夕l2点来临,鞭炮齐响迎接新岁。

习俗

    吃露天米饭

    二月初二日,旧时女子相聚携米和炊具去郊外,搭起镬灶烧饭,还去偷割农家田园的菜煮羹,俗称“二月二吃露天米饭”,谓吃后人会聪明,乡间称吃“天野羹”。

在未吃前,先盛一些饭放在或抛在屋瓦上,让麻雀吃,叫麻雀捎信给百花娘子,祈求灵聪。

    包红指甲

    七月,凤仙花(宁波称“满堂红”)盛开,少女捣花汁以染无名指及小指,后发展为十指全染,谓之“包红指甲”。

包法,用满堂红花掺和少许明矾捣烂,睡前用豆叶或夏布缠裹指甲,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亦有以白花包者则成玉白色。

其色短期洗涤不去,日久渐退,故引人喜欢。

俗传包过红指甲的手,腌咸菜、苋菜股、臭冬瓜不易坏,如能延至次年正月初一不退色,能使老人看后眼睛不会昏花,更是讲得神乎其神。

    做年糕

    进入十二月后各家做年糕和米鬼,早者十一月下旬即已开始。

乡间挨户排好日子,除请年糕师傅(农民)外,多互相帮忙。

做法有磨燥粉、磨水粉两种。

宁波年糕柔滑细腻,久浸不糊,昔以梁湖米年糕、水底清年糕著称,今以慈城年糕较佳。

年糕,谢年时必供,吃年夜饭必食。

《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

“十二月忙年夜到,挨家挨户做年糕;送年送灶事才了,又把门神贴一遭。

 

时令节日

   立春

    农时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如遇到与正月初一同日则称“重春”。

明、清时,知县于先一日以彩仗迎春。

当天,县官从县衙至社坛祭芒神、土牛,然后下田扶一下犁把,举行试耕仪式,以示劝农,重视农事,祈求丰收。

届时,雇一名乞丐,饰以官服,令其坐在翻向的八仙桌上,由兵役抬着,跟在知县后面,称为“春官”,故俗谚“叫化子做春官,亦有一日”。

民国时,此俗已废。

此日,各家以艾草拌和米粉作春盘、春饼,饮春酒,谓之“接春”、“闹春”,祈求好收成。

现在的春卷,相传系春饼演化而来。

这天忌打破碗盏,以期太平。

    乡间还有报春牛、送《春牛图》习俗,丐头肩背褡裢、手持青铜小牛,唱门报春,进屋后,以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左右各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吉利话,并挨户送木版印刷的《春牛图》。

图中心绘有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或手牵牛绳紧走,或看牛在吃草,四周环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日子和潮水涨落时辰,相传以此可预卜当年农事的忙闲。

农户对报春者酬以钱或年糕。

解放后多已不行,近又复见。

    立夏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系夏季开始。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

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是日,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

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有立夏秤人习俗,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

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是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

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

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札上红头绳的。

    解放后,吃茶叶蛋习俗仍行,长辈用彩色线编织蛋套挂悬孩子胸前。

吃脚骨笋者亦不少。

    立秋

    二十四节气中作为秋天开始。

是日,吃西瓜,用萝卜籽、蓼面和薄脆饼等捣碎饵儿童食,叫“祓秋”,说孩子吃后会长大得快。

今已不行。

    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中有霜期开始。

清代有“迎霜降”习俗,此日驻宁波的浙江提督率兵士以金鼓、军器开道,自提督署至大校场,祭军牙六纛之神。

入民国,此俗废。

    冬至

    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

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

先供灶神,再全家吃。

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

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

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

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

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

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

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

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

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

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

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间信仰

    花朝节

    二月十二日,俗称百花娘子生日,古称花朝节。

少女用绸缎缝作(内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谓可望像百花娘子一样美貌聪明、会绣百花。

是日,妇女停止刺绣和针线生活,并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

清时,母亲为女儿缠足、穿耳孔,有择此日者。

    民国时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

“二月百花生日临,妇女十四(注:

应为十二)作停针;风光最好是初二,闺女露天烧点心。

    太阳生日

    三月十九日,俗传为太阳生日,旧时各寺庙设醮诵经。

有谓太阳生日为十一月十九日,而三月十九日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缢死煤山之日,清时为隐讳,遂改。

俗传《太阳经》有“太阳明明朱光佛,三月十九午时生,家家户户点红灯”等语。

昔日有吃“朱天菜”者,自三月二十日起至五月初十止,此俗已废。

    浴佛日

    四月八日,传为释迦牟尼生日,旧时信佛者去庵堂寺院拜佛、买鱼放生(放于寺内放生池)。

此日,又谓牛生辰,耕牛休息放耕,农家以老酒、鸡蛋喂牛食。

    葛仙翁生日

    四月初十,俗传为葛仙翁生日。

葛洪(284~364)晋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系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后被神化为仙。

相传葛洪尝居镇海灵峰(今属北仑区邬隘乡)炼丹采药、为民治病,后于95l年(后周广顺元年)建灵峰寺。

旧时俗俚:

“寿全斋(宁波老字号药店)眼药(后移交柴桥一家药店生产,改柴桥眼药),灵峰关牒。

”迷信“灵峰关牒”灵验者,于此日顶礼膜拜领(不能叫买而称领)牒,有三步一拜上山以示虔诚者。

光绪《镇海县志》卷四十一《风俗》载:

“四月十日,相传为葛仙翁生日,灵峰香市最盛,闰月及壬申日尤盛,端午山中松枝折取殆尽,云可疗病兼驱蝗虫(新纂)。

”有“四月种田落洋生(指出海捕捞),有钱人拜我生,银子一千两”,“灵峰转茅洋(鄞县茅山上旧有普安寺),银子好打墙”,“茅洋转灵峰,银子一稻桶”等迷信俚语传布。

民国时每年上山礼佛者约数万人。

解放后迷信关牒者日少,近年又趋盛。

    关帝生日

    五月十三日,传为关武帝(关羽)生日。

旧时募钱会祭、赛会,谓之“关帝会”。

是日遇雨,称“磨刀雨”,谓关公已磨好青龙偃月刀,可镇邪禳灾。

    吕祖下丹日

    六月初一日,各家于五更或黎明,挑河水贮缸中,谓之六月初一水,亦称“伏前水”。

相传吕祖(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于此日在水中下丹药。

伏前水还用作三伏时制作酱品。

    狗浴日

    六月初六日,俚语“六月六,黄狗猫汰浴”。

此日养有狗猫者,牵狗抱猫于河中洗浴,谓可避虱蚤。

大人为孩童洗浴,谓可免病痛,小孩会象狗猫一样易养易长,无痛无痒。

此日亦有为刚学步的孩童“割脚绷”,由肖虎的成年人持刀砍断放在地栿上的草绳,扶孩童开步跨过地栿,再由一个肖龙的成年人在后面吹着吹火管,意为割掉脚绷绳盘缠,以后脚劲好,走路不会跌倒。

这天书香门第、藏书之家,在庭院曝晒书籍,谓可不生蠹鱼(虫)。

寺院、庵堂亦于是日招集念佛婆婆帮助晒经,谓之念晒经佛。

    彭祖诞

    六月十二日,相传为彭祖生日。

彭祖寿高八百,旧时谓于是日做寿材、裁寿衣,可讨“长命百岁”彩头。

    观音成道日

    六月十九日,相传为观音成道日。

旧时寺庵大作佛事,善男信女朝拜者络绎于途。

    火神诞

    六月二十三日,相传为火神生日。

旧时,有些妇女在这天不吃饭、不饮茶、不吃一切受过烟火的食物及红色食物,通常以瓜果作食,谓之“火神素”,俗称“吃饿菜”。

    雷尊诞

    六月二十四日,相传为雷公生日。

旧时男子有在六月间吃“雷斋素”者,至此日开荤。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相传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菩萨生日,是月敕游魂野鬼(饿煞鬼)入人间受供食,故迷信者相信七月为多鬼祟之月。

旧时,有的地方初一放开门焰口,月半放七月半焰口,三十夜放关门焰口。

有的会社请僧、道、念伴,拜忏醮祭,做“盂兰盆会”,唱“八剧头”,焰口完毕,或放水灯,或唱滩簧、四明南词等,过午夜始散。

有在战船街江心寺放水灯,或结草为船,浮于江,或纸糊水灯,或用木板作船,上设隔层置祭盘,摆水灯羹饭。

有祀产的宗祠,轮流当办做七月半羹饭,祭祖宗,供族内子孙享食。

    地藏王生日

    七月三十日夜,相传为地藏王菩萨生日,平时地藏王闭目不开,此夕人间插地藏香才开眼。

天将暗,各家先在门栿上或在屋檐滴水处放一条肥皂,插上三炷香,燃烛一对,以净茶供祀,祈求布施法水,供毕用此水洗眼,谓可眼目清亮,夏天不会患红眼睛病。

同时,各家儿童沿石板缝或在泥地上插地藏香。

此夜禁忌,不可在地上倒水,不可随地小便,不可跨地藏香行走。

次晨清早,儿童竞拔香梗,拔多者示为本事大。

《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

“七月秋风海角凉,儿童竞插地藏香,连宵焰口江心寺,万盏红灯放水乡。

”记的就是此一情景。

    此俗,民国时渐废,解放后已不行,民间插地藏香偶有所见。

    灶神诞

    八月初三,传为灶神诞。

乡间以新早稻米磨粉,渗以早稻草灰汁,加糖,做成半圆形米粉米鬼蒸熟,叫灰汁团。

掏新种芋艿做菜,祀灶神,俗称“尝新”,亦称“开芋艿门”。

    九月半社火

    “社火”,又叫“社夥”。

城厢各坊,抬着祠庙神像出巡,导以仪仗彩亭,金鼓杂剧,各相竞赛,观者塞路,俗称“九月半会”。

宁波有大庙,即镇明路仓桥头灵应庙,祀晋鲍盖。

此日大庙菩萨乘轿出殿,时有抢菩萨轿顶风俗,谓谁能抢得轿顶并顶着游行,以后肩不痛、脚骨健。

更有奇者,有偷拔大庙菩萨胡须的怪俗,谓将拔得的胡须藏在米缸,米缸会孵出米来。

《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

“九月城中菩萨忙,佽飞庙(祀唐刺史黄晟)斗白龙王(龙王庙);尤推大庙最奇特,争窃胡须孵米缸。

”清时袁钧《鄮北杂诗》:

“暮秋胜事在中旬(指九月),奔走城乡各赛神;吾里赛神兼赛富,年年社火闹江滨。

”又注云:

“九月中旬,城乡秋报为灯会,名社火,嘉靖志作社夥。

非吾里社火最盛,神姓沙(注:

沙诚),元时封协佑侯,附祀忠佑庙,东庑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