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394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登岳阳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杜甫《登岳阳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杜甫《登岳阳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杜甫《登岳阳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杜甫《登岳阳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登岳阳楼》.docx

《杜甫《登岳阳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登岳阳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登岳阳楼》.docx

杜甫《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记》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

指春秋战国时的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

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

坼(音彻):

裂。

此句是说洞庭湖把东南之地裂为吴、楚。

乾坤:

指日月。

《水经注湘水》:

湖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戎马句:

指吐蕃入侵,长安戒严。

轩:

指楼上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简评〗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经典岳阳楼对联赏析

上联: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散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下!

下联: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

潴者,流着,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楹联是清朝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由云南省罗平县文人窦序撰文,湖南省道县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盾雕刻的。

楹联共102字,高度地概括了岳阳楼有关的历史人物,绘形绘色地描写了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此联写了四位著名历史人物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件著名的事:

杜甫的诗、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吕洞宾的轶事。

其中关于范仲淹的文,没有直说他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而是只说其"两字关情"——将一篇三百六十多字的著名文章归结为两个字,而这两个字之所以要紧,只因一个情。

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这两字,当然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二字。

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

如果您记下了这了这副对联,那么您对岳阳楼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这首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冬日。

这年正月,杜甫告别了居住两年的夔州(奉节),经过江陵、公安,然后横渡洞庭,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

他凭栏远眺,面对着浩渺无际的天下名湖,不觉逸兴遄飞,写下了这首杰作。

诗的首联以“昔闻”“今上”一对而起,节奏迅快,流露出宿愿得偿的欢欣之情,并为下句蓄足气势。

接着推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海涵山负的壮词伟句,高格独标,气象顿开。

“吴楚”兼具地域和历史二义。

洞庭湖不仅分隔吴楚,它还是吴楚两国争霸、刀兵血火的战场。

一个“坼”字,便透出了兵争之乱象,是语带双关、力抵万钧之笔。

这样用词还有影射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的意味。

“乾坤”句则进一步发挥联想。

《水经注》云:

“湖水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这里将“日月”换为“乾坤”有一种夸张的效果,似乎天地乾坤都在湖中起伏。

杜甫的《江汉》诗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咏怀古迹》中有“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之语,皆以“天地”“乾坤”连用,以形容寥廓浩荡、无有际涯。

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知几云梦。

”老杜之胸襟气象真可谓妙夺造化了。

诗重章法,老杜尤甚。

当颔联已将诗境营造到如此雄浑壮丽的地步,如何接下去就成为一大难题。

然而正如叶燮《原诗》所说:

“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变化而不失其正,惟杜甫为能。

”“杜甫,诗之神者也,夫神,乃能变化。

”诗人到此笔锋一顿,推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颈联。

这是以小形大、以苦衬乐的对比手法,营造出两联巨大的落差:

将诗人老病缠身、音信断绝,一家老小托命孤舟漂泊无依的悲苦状态写到极致,令人为之凄然。

中二联由阔大的自然转入孤寂的身世,转变极大,尾联如何着笔呢?

杜甫毕竟是非同凡响圣手,笔锋一转便推出收结之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四字破空而下,别开奇境,上应“吴楚”“乾坤”之壮阔,下开涕泗横流之哀时,可谓天设地造之绝唱,顿时将个人的老病哀伤之感提升到国运民生的关怀上来,极大地突显诗人胸襟之高远、博爱之无垠了。

大家知道,杜甫是位奉行儒家仁政的爱国诗人,他的政治主张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使》)以及“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奉先咏怀》)的王道理想。

正如叶夔《原诗》所说:

“杜甫之诗,随举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见其忧国忧民,悯时伤乱。

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

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说得太好了,可谓此诗的确解。

李东阳以“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故人情”赞美此诗,钱大昕则以“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心”评价之。

正是这种孤舟老病而不忘社稷民生的大爱深情与宏规远略,赋予此诗以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力量。

这样的千古绝唱,必将光景长新,与大地山河同其永久。

属于写景抒情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时间对照,一昔一今,自有感慨在其中。

此处落笔在洞庭,非岳楼,就一下见出视野宏阔,把岳楼放在洞庭浩渺波涛之中关照,这种写法在滕王阁序中体现的很多。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起笔不凡,当然这样写有三层原因:

1、是古人注重视野宏阔。

只有如此才能立意高格。

见识见识,见多识广,见阔识深。

这样便于提高立意的深度与高度。

2、便于从历史的视角着笔。

历史代表着一种文化。

这样也很便于选材。

这就叫挖深。

3、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在里边。

江汉之间是古老楚文化的核心地带,虽然古今之间有所变化,然而汉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一支则是可以肯定的;古今之间江汉之地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变化,八百里洞庭不再,高大威武的城楼不再,可是地理山川大势却没有改变,这里还是大江、大河、大湖集中之区,还是由南北东西的高山所环绕着的一片低地,还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还是南北东西九省通衢之地,还是八方文化的融通之地。

因此,汉派文学或汉味小说的风格与气象总体上还是云蒸而霞蔚、江河而奔流、奇诡而高蹈,与巴蜀作家群、草原作家群和西部作家群及其作品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

没有“千湖之省”的地理环境,没有“波撼岳阳”的气象,没有“不服周”的思想传统,没有神秘奇诡的民间歌舞,哪里来的汉派文学呢?

所以说这里的昔日闻的洞庭应该是这样的文化历史內容。

这里有欣赏和敬畏的情感在里边。

可见起笔写洞庭有三因:

1便于立意高。

2便于选材深。

3便于抒深情。

今上岳阳楼,问什么不用“登”?

和后文联系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什么不用“独”?

“上”可见意有可寻之思之意,不用独是前面有昔字限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意为划分着吴楚之地,承担着乾坤日月。

坼对楼,浮对水。

前句写地理方位,后句写时空位置。

吴楚东南边,星辰日夜浮不好吗?

坼字写出动态,写出气势,写出岳楼的威力。

乾坤指天地指社会历史,这就把岳楼的作用升华了,比写星辰大气,厚重,有力度。

可谓气足裂吴楚。

势强担乾坤!

不写担写浮更好凸显洞庭水之力有万均。

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这样就把岳楼和历史与社会还有文化扭在一起。

超越了单纯描摹自然的局限。

这里还使我想到“气盛言宜”的说法。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

在《答李翊书》中提出: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后面的无和有相对。

山和水相对。

亲和朋,老和病。

一字与孤舟。

同义复指。

字舟也关情。

有舟为什么不去找?

戎马关山北,所以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地),乾坤日夜浮。

(天)

亲朋无一字(人),老病有孤舟(物)

戎马关山北(事),凭轩涕泗流(情)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

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

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

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

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

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如果说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的极致,那么这首《登岳阳楼》也可以说是杜甫的五律压卷之作,把他的爱国之心写到哀恸千古,的确是他非常杰出的代表作。

  杜甫原来在严武(唐朝中期大臣、诗人)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因严武的突然去世,杜甫失去了生活的依赖,便离开成都,来到重庆的奉节(夔州),住了两年以后就打算经过湖北回到洛阳。

  于是他买了一叶扁舟,带着自己的家属沿着江陵公安来到了洞庭湖上的岳阳楼。

  这个时候的杜甫已是老病之身,有肺气肿、风痹等多病缠身。

到了岳阳以后,他还是带着病重的身体登上了岳阳楼,写下了《登岳阳楼》这首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五律诗写得特别的沉郁悲壮,忧国伤民,给后人以极大的影响。

他把对自然的赞美,对民生的苦难融合在了一起。

  首先,前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他以淡墨平起引入话题。

有人说这首里边有"喜初登也"之意,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一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喜字,没有喜的意思。

  它主要起到的作用是烘托第二句,也就是颔联,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是讲浩荡的洞庭湖把吴国和楚国冲裂冲为两半。

  这个"坼"字画龙点睛,是一个磨炼出来的极有力度的诗眼。

"乾坤日夜浮",是说星光日月都好像浮在浩渺的洞庭湖的波光之上。

这个浮字也是极有力度的,这个意象可以说千古以来无人能及。

  第二句颔联达到这样的高度以后,第三联就是曲高难继了。

  

  但是伟大的杜甫在这里角度一变,由写自然的壮美转而写到个人生活上的戚苦,他本来是想从湖北到洛阳去,赶上了战火,亲戚失联,他去不了了。

  这一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对老病,无一字对有孤舟,这是绝美的对句,把这种戚苦无助老人的现状深度的再现出来,他是通过这样的对比,使这局变得开阔而沉挚。

  最后怎么办呢?

诗写到了这个程度,接尾是非常难接的,但是伟大的杜甫毕竟不同凡响,"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关山的北边,即河南河北一带还在混战,我抚着船上的栏杆,我爱国忧民的感情使我老泪浪浪。

  这首诗把一个伟大的诗人这种关怀国家,关怀民生的一种大爱和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与伦比,可以说屈原以后仅此一人,这首诗在中国诗坛上那是有着崇高的地位。

  我们说诗歌是言志的,中国的诗歌在这方面体现了三个要素,一种是悲悯情怀,他不光是为自己,他是为万千民众的苦难而动情;一个是忧患意识,这里面都是忧国忧民,充满着忧患意识;再一个就是时代的沧桑感。

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应该关注社会的三个要素,在本诗体现得非常充分。

  当代诗人讲诗词理论的时候也提出了三个要素,叫"三度空间",即纵向的时间感,横向的地域感和交叉的现实感,这首五律诗中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

  他从昔年开始写到现在,就是时间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最后到"戎马观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出了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代。

  空间感不用说了,他讲到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个空间是无限大的,他把天地乾坤都呈现在笔底了。

  最后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就是与时空、历史相交叉的现实感的完美体现。

  所以,按照现代诗词理论来说这首诗也达到了极致,这就是经典,这种经典必然是光景常新,不可超越,难以重复的,所以一直传颂到现在。

  和杜甫这首诗相类似的还有一个比他大20几岁的孟浩然的一首诗,叫做《望洞庭赠张丞相》,这首诗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是奇笔写出的山水名篇。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怎么理解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

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比较:

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

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

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

(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此时的杜甫呢?

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