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131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8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docx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

 ◇作者:

不详

 ◇年代:

东汉末年

 ◇载药:

365种

 ◇版本:

原书早佚,明清学者整理

 ◇内容、价值:

●记载中药基本理论。

四气五味、有毒

●“三品分类法”:

上、中、下三品。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总结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各药历用不衰,现教材:

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

陶弘景

 ◇年代:

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

730种

 ◇内容、价值: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补充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疾病。

  ●总结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

 ◇《雷公炮炙论》:

南朝刘宋-雷斅

  ●300种药物炮制方法。

  ●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

  ●分支学科产生标志。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

苏敬、李勣主持,23人参与。

 ◇年代: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

844种。

 ◇特点、价值:

  ●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图文并茂,增加药物图谱、图经。

  ●总结唐代以前药学成就。

  ●对中外后世药学发展影响深远。

宋金元时期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

唐慎微

 ◇年代:

1082年

 ◇载药:

1558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

 ◇版本:

原稿未刊行

 ◇价值:

●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

  ●总结宋代以前药学成就。

  ●首创附列大量方药。

  ●保存大量本草学史料。

◆药性理论进一步完善:

升降浮沉、归经

明代

◆《本草纲目》

 ◇作者:

李时珍

 ◇年代:

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

     出版1596年

 ◇载药:

1892种,新增374种。

 ◇内容、体例:

52卷,200万字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各论:

16部、60类。

 ◇成就、贡献:

  ●全面总结明代以前药学成就。

  ●完善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医药科技百科全书。

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

赵学敏

 ◇年代:

1765年

 ◇载药:

921种,新增716种。

 ◇成就:

  ●补《纲目》不足、纠《纲目》之误。

  ●新增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

  ●保存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内容。

◆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补充《纲目》不足,撷取《纲目》精粹。

 ◇重辑、注释发挥《本经》。

 ◇大批草药专著。

 ◇专题门类齐全:

炮制、辨药、药理、食疗。

民国时期

◆中医学校→中药学讲义,充实各药功用主治。

◆《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陈存仁辞典类工具书,200万字,词目4300条

◆现代研究起步:

品种,化学及药理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

◆本草古籍整理刊行。

◆中药新著,数量繁多、种类齐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中药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本草彩色图鉴》

 ◇《中华本草》:

(1999年)

  ●涵盖中药学几乎全部内容。

  ●总结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

  ●载药8980种。

◆三次全国性资源普查:

12807余种(1999年)

◆现代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瞩目成就。

◆完整的教育体系。

◆完备的产业体系。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产地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历史、产地、品种、产量、炮制、疗效。

◆道地药材的形成

 ◇生态环境的不同。

 ◇临床疗效的长期总结。

◆道地药材的确定

 ◇临床疗效◇产地◇品种◇质量

◆常见道地药材

 ◇四川:

黄莲、川芎、附子、川贝母、续断

 ◇江苏:

薄荷、苍术

 ◇广东:

藿香、陈皮、砂仁

 ◇东北:

人参、细辛、五味子

 ◇云南:

茯苓、三七

 ◇河南:

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山东:

阿胶

 ◇浙江:

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郁金

第二节采集

◆采集与药效的关系

 药效物质→→质、量、效的差异

      ↑

  采集季节、时间、方法

◆植物类药材

 ◇全草、茎:

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

  如:

益母草、小蓟、薄荷、桑寄生

 ◇叶:

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如:

枇杷叶

  特定品种须深秋或初冬霜后。

如:

桑叶

 ◇花:

含苞待放或初开时。

如:

菊花、辛夷

  花粉:

盛开时。

如:

蒲黄

 ◇果实、种子:

成熟时。

如:

枸杞、车前子

  特殊:

未成熟时。

如:

枳实

 ◇根、根茎:

秋末、春初(农历二、八月)。

如:

天麻

  例外:

半夏

 ◇树皮:

春、夏时节(清明-夏至)。

如:

黄柏

 ◇根皮:

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

     如:

牡丹皮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矿物类药材:

随时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

药物调剂、制剂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炙、修治、修制、修事)

◆药材(生药)→炮制

第一节炮制目的

◆增效: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疗效;

◆降毒:

消除、降低毒性、副作用、烈性;

◆改性:

改变药物性能,适应病情需要;

◆便用:

便于调剂、制剂、贮藏、煎服;

◆纯净:

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第二节炮制方法

◆修治

 ◇纯净:

挑、筛、簸、刷、刮、挖、撞。

 ◇粉碎:

捣、碾、研、磨、镑、锉。

 ◇切制:

片、段、丝、块。

◆水制:

洗、淋、泡、漂、浸、润、水飞

◆火制:

◇炒:

清炒:

炒黄、炒焦、炒炭。

    固体辅料拌炒:

土炒、麸炒、米炒。

 ◇炙:

液体辅料拌炒。

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

 ◇烫:

砂石、滑石、蛤粉。

 ◇煅:

直接煅:

明煅

    间接煅:

密闭煅或焖煅

 ◇煨:

面裹煨、纸裹煨、直接煨。

 ◇烘焙

◆水火共制

 ◇煮◇蒸:

清蒸、辅料蒸。

◇炖◇潬◇淬

◆其他制法

 ◇制霜:

压榨去油、重结晶、熬胶后残余骨骼

 ◇发酵◇发芽◇精制◇药拌

第四章药性理论

第四章药性理论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致病因素

     ↙       脏腑经络机能失常

 阴阳平衡→→→→→→→→→→阴阳偏盛偏衰

(正常机体)←←←←←←←←←(疾病状态)

              ↗

         药物偏性↗

         祛邪扶正

       协调脏腑经络机能

       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中药性能(偏性、药性):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一节四气

◆四气(四性):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性质:

寒、热

◇程度:

凉与寒,温与热

◆确定:

 ◇依据:

用药反应

 ◇基准:

病证寒热

◆功用:

 ◇寒凉:

阳证、热证

  ●清热泻火:

实热烦渴

  ●凉血解毒: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疮疡

  ●滋阴除蒸:

阴虚发热

  ●泻热通便:

热结便秘

  ●清热利尿:

热淋涩痛、黄疸水肿

  ●清化热痰:

痰热喘咳

  ●清心开窍:

高热神昏

  ●凉肝息风:

热极生风

 ◇温热:

阴证、寒证

  ●温里散寒:

中寒腹痛

  ●暖肝散结:

寒疝作痛

  ●补火助阳:

阳萎不举、宫冷不孕

  ●温阳利水:

阴寒水肿

  ●温经通络:

风寒痹证、血寒经闭

  ●引火归源:

虚阳上越

  ●回阳救逆:

亡阳虚脱

◆临床意义:

 ◇基本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程度恰当。

 ◇寒热错杂、寒热真假。

 ◇注意季节、地域。

第二节五味

◆含义:

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确定:

口尝味→功效味

◆功用:

 ◇辛:

散、行、润(芳香药性)◇苦:

泄、燥、坚

  ●发散:

表证●通泄:

腑实、血瘀、气滞

●行气:

气滞●降泄:

上逆

●活血:

血瘀●清泄:

实热

●滋润:

燥证●燥湿:

寒湿、湿热

 ◇甘:

补、和、缓●坚阴:

阴虚火旺

  ●补益:

虚证◇咸:

下、软

●和中:

脾胃不和●泻下:

大便燥结

●和药:

解毒、调和药性●软坚:

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

●缓急:

痛证●入肾:

补肾

  淡:

渗、利,附于甘●入血分:

肾属水,心属火、主血,

●渗湿利水:

水湿内停以水胜火而走血

 ◇酸:

收、涩。

  涩:

收、涩,附于酸

  ●收敛固涩:

滑脱不禁证

◆性味合参

 ◇角度不同、性味合参

 ◇气味相同,功效相近

 ◇气味相异,功效相异:

味同气异、气同味异

 ◇结合具体功效。

第三节升降浮沉

◆含义: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趋向。

◆临床意义:

同病位、逆病势

◆特殊: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

 ◇诸子皆降,苍耳子、蔓荆子独升

◆趋向的改变:

炮制、配伍

第四节归经

◆含义:

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确定:

 ◇理论基础:

脏腑经络学说

 ◇确定依据:

所治具体病证

◆临床意义:

 ◇辨证用药

 ◇区别功效相似药物,精准用药

第五节毒性

◆概念:

 ◇广义:

(古代)偏性

  ●毒药:

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性→偏性。

“药证相符,大黄也补;

          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狭义:

(现代)不良反应

  ●毒性: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副作用:

治疗目的以外的反应。

◆临床意义:

 ◇药不对证:

产生毒、副作用。

 ◇控制毒性:

药证相符、控制剂量、加工炮制、合理配伍

 ◇正确对待古籍论述,借鉴古代经验

 ◇注意临床报道,重视现代研究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概念

根据病情、药性,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二.配伍的意义

◆增效◆减毒◆适应复杂病情

三.配伍的内容

配伍七情:

单味药应用、

   药与药之间配伍关系。

 ◆单行:

单味药治疗疾病。

 ◆协同:

常用

  ◇相须:

两药性能相似,合用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

主、辅药部分性能相似,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降毒:

选用

  ◇相畏:

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抑制。

  ◇相杀:

一药消除另一药毒副作用。

 ◆拮抗:

避免

  ◇相恶:

一药降低、破坏另一药功效。

 ◆产毒:

禁忌

  ◇相反:

两药同用产生毒副作用。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内容:

 ◇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一.配伍禁忌

◆含义:

药物合用产生毒副作用、降低和破坏药效,应避免。

◆内容:

相反、相恶

 ◇“十八反”: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甘草反海藻、甘遂、大戟、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朴硝,水银—砒霜,狼毒—密陀僧

巴豆—牵牛,丁香—郁金,牙硝—京三棱,

川乌、草乌—犀角,人参—五灵脂,官桂—赤石脂

 ◇“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正确对待“十八反”、“十九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