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1235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docx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晚山行

殷遥

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

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

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

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

【注】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

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

(1)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请简要分析。

 

(2)简要说明诗人“忘归”的原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注]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时值安史之乱的前期。

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

曾作客鄱阳,南行途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写了这首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犹”字,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B.颔联用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所感,写的是船中常景,是看惯了的舟行生活,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逢”字,将“愁鬓”与“秋色”熔于一炉,移愁情于秋色,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乐景哀情,愁绪倍增。

D.“万里归心对月明”,作者借“明月”言乡情,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

E.尾联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请分析颈联和尾联的抒情方式。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①渭桥:

即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

②辞汉月:

指离开京城。

③天骄:

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

“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

④星芒尽:

指战争结束。

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得月轮空”的句子。

⑤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

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

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越的功勋和荣誉。

⑥霍嫖姚:

即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

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

西湖桥名。

④韦曲:

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⑤斜川:

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⑥“见说二句”:

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

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

”此句代用刘禹锡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

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11分)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请赏析颔联“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2)请分析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的原因。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秋霖[注]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濛处并无舟。

濛濛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苦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秋霖:

秋天的淫雨。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两项是(  )(  )

A.诗歌的首联中“独眺”起到统领的作用,下面的景色都紧扣“眺”字展开。

B.诗歌的颔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两个观察角度进行描写:

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诗歌的颈联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

D.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

E.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害”“更”“霜雪”更能突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2)诗人“独眺江天起暮愁”,那么,“秋霖十日”引发了诗人哪些“暮愁”?

请结合诗句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

①丁零:

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

戍边的城堡。

③何摧兀”:

多么险峻。

④漠南:

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1)请简析这首唐诗五、六两句的作用。

 

2)请赏析后两句“但见”与“谁怜”的妙处。

 

8.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

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

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

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

②龙

蛇:

比喻双方军队。

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④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下面有关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概括了敌我双方战争的酷烈以及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惨淡”写出了战争阴惨恐怖的气氛。

B.颔联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气氛,描写了山河改色、血雨腥风和满目凄然,宗庙社稷所遭厄运的惨烈尤其可见。

C.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忧心如焚,只恨自己报国无门,无力回天,自己的冤屈像精卫一样无以填海。

D.诗的前两联描写、叙事、渲染,就是为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慨怀抱积蓄气势,也突出了诗的主旨。

E.在故国沦亡之秋,诗人寄希望于“并州豪杰”,呼唤爱国将士,虽然狂澜已倒,兵败如山,但我们气势不能丢,还要直捣井陉!

(2)诗中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小阑干

【元】萨都刺

去年人在凤凰池①,银烛夜弹丝。

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宥谁知。

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

【注】①凤凰池:

中书省翰林院的所在地。

这首词写于元宁宗至顺四年(1333年)春,此前一年,作者被从京都外放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

(1)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最后三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请作具体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③。

[注]①这首诗

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

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

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

②沧洲:

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③拂衣:

指辞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苑外江头坐不归”中的“坐不归”,表明诗人迷恋江头美景而在此坐了多时。

B.“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

C.“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恬适而富有情趣。

D.“纵饮久判人共弃”,言下之意为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我排遣。

E.第三联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含蓄委婉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牢骚之盛。

(2)请结合全诗解读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参考答案

1.

(1)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野花飘落、果实初成,江燕引雏飞,柳枝飘拂等,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从嗅觉角度写景。

②动静结合。

如“暗草薰苔径,是写静景,“江燕引雏飞”、“晴杨扫石矶”是写动景。

(2)①山中幽静而富有生机,景趣良多。

②诗人向往宁静脱俗的生活。

解析:

(1)回答此题,要熟知描写景物的角度有哪些,然后再对号入座。

描写景物的角度有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表现手法角度、修辞角度等。

本诗颔联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句从嗅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静态景物,“晴杨扫石矶”是

(2)解答此题,除理解诗句内容外,还要知人论世,由注释“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可知,作者的思想是和王维一样的,向往山水田园式宁静闲适的生活。

“忘归”句在结尾处,“忘归”的原因在前面,前三联是写景,景物的特点是幽静而富有生机的,这正是向往山水田园式宁静闲适生活的作者所喜爱的,因而“忘归”。

2.

(1)B

(2)颈联借景抒情,将愁绪移情于秋色,怀乡之情寄托于明月;尾联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旧业”因“征战”而“尽”,令人生厌的“鼙鼓”,都是作者对战争的直接控诉。

解析:

(1)B.没有“所感”,该句仅仅写了所见所闻,并借此抒情。

C.“乐景哀情”说法有误,秋色在诗歌中不能称作“乐景”。

(2)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

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

最后两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

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3.

(1)AB

(2)①间接(侧面)描写(衬托):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

、催马前进的鞭声,从则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直接(正面、动作、细节)细节:

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③用典:

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

(1)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D.尾联确实或有讽刺之意。

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

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故选A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形象以及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先指明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

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

“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从“弯弓”到“插羽”,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

尾联用霍去病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诗词赏析]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

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

“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

“插羽”,安上箭。

“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

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

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

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

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

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

“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清人王琦云:

“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

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

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

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

”(《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

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

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

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

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4.

(1)AE

(2)愉悦之情:

莺歌燕舞、春意深厚。

→惜春之情:

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

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

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

解析:

(1)A项“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表述有误,此处抒发的应是“朝不保夕”的哀愁;E项“豪放派的词风”错误,张炎是婉约派词人。

(2)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

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

“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

“断桥斜日归船”,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

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

笔锋一转,“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

“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

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

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尽管春天尚未归去,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

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

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

“当年燕子知何处?

”在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诗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如今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

而且不光如此:

“见说新愁

,如今也到鸥边”。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

贵公子和隐士。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5.

(1)梅独自屹立在暮色苍茫的天地中,开辟出一片春天。

运用拟人与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梅的生气勃勃,铁骨铮铮,梅不是附属于春天,而是春的主人。

(2)梅花傲霜开放、生机勃勃、空色相、不斗精神。

诗人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名利,与梅意气相投。

【解析】

(1)本题是诗歌炼句题,答炼句题时首先释句,接着结合手法分析感情。

本题释句时要补充出主语“梅”,再按照文言翻译的原则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倒装句的需调语序。

注意“独立”理解为“独自屹立”,“开”理解为“开辟”;梅独自屹立,用了拟人修辞,“开天地春”有夸张之意,写出了“梅”具有主导地位,不是春天的依附者。

(2)本诗全都写的是“梅”,这就表明本诗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即为借物抒怀,则需理解“物”和“怀”的联系性,即“梅”的形象和诗人“情感”之间的相通处。

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世外”顾名思义远离尘世、遗世独立。

从诗中发现符合此意的词语有“冰霜磨炼、独立、空色相、谁与斗”等,由物及人,可知人的特点是远离喧嚣、淡泊名利。

6.

(1)CD

(2)①空旷寂寥之感。

秋雨绵绵,连日不晴,空中只有南飞的大雁,江面一片空蒙没有船只。

②担心征夫,同情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

天雨路滑,征夫远骑,闺房中思妇惦记、思念着征夫。

③担心并同情农人。

秋天

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诗人因担心农人而内心愁苦。

④人生短暂之苦。

阴霾不仅损害庄稼,更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白发上头,从而生出人生苦短之慨。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C项,“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错,应该是两幅画面。

D项,“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错;这应该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理解的能力。

“暮愁”是诗眼,因为整首诗表达的就是连日阴雨,给行人出行带来不便,给农人收成造成了损失;诗人由此生发出“暮愁”。

此外,诗人也因此而产生人生苦短的慨叹。

所以先结合诗句概括再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秋雨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征夫、思妇和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之情。

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

扣“眺”字,诗人继而具体描绘了秋空低沉、寂寥大雁南飞(仰视)、空蒙江面无舟(俯视)、路滑征夫远骑、闺房思妇落泪、阴霾秋雨损害作物的场景。

这六幅画面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愁苦之感。

尾联中“害”“更”“霜雪”这一系列有表现力的词语,突显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及自己内心的愁苦。

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水、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是运用联想(由实及虚或虚实结合)、比喻来表现的。

7.

(1)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

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

渲染了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伤感。

(2)“但见”与“谁怜”,所写内容一实一虚,对比鲜明,(2分)谴责了当政者不吊慰死者又不抚恤生者的冷酷无情,表达了对戍边将士及遗孤的同情。

(2分)

【解析】

(1)陈子昂,曾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对于近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

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

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

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

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

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

(2)这是一道炼字题。

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

“但见”的意思是只看见,作者说“但见”的是战士沙场死,“谁怜”句是说谁怜悯战死的战士。

本诗中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

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

“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8.

(1)CE

(2)①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②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及品析作者意图的能力。

鉴赏时要抓住形容词和动词等关键词,再从整体上把握诗意。

C项对“精

卫有冤填瀚海”理解有误,作者是以精卫自喻,披露克敌复仇的志向,而不是诉说自己的冤屈。

E项对“莫”理解有误,“莫”是没有人的意思,是说如今竟没有人能领军直下井陉,和“今何在”对应。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诗人自比、反比或类比,根据典故的含义及诗歌的整体思想情绪,不难得出答案。

[诗词赏析]

当时元好问任左司都事,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于是饱蘸血泪写下了这组律诗。

首联概括了敌我双方战斗的酷烈以及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

诗人感慨这场大战直杀得天昏地暗,连老百姓都死无葬身之地。

颔联承上,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惨烈,山河改色,血雨腥风,满目凄然。

颈联以下转为抒发感慨怀抱。

面对着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只恨报国无门,力难回天。

诗人以精卫自比,“瀚海”一语双关,既指神话中的浩瀚大海,又指沙漠瀚海,将矛头指向蒙古,披露了克敌复仇的志向。

申包胥尚能到秦

国痛哭,诗人感慨自己无力回天,也无法痛哭,顿挫跌宕,令人扼腕。

颈联为极沉痛之语,尾联转入对他人之慨。

并州民风矫健尚武,多豪杰之士。

在这故国沦亡之秋,诗人寄希望于“并州豪杰”,也是呼唤爱国将士的出现,但狂澜既倒,兵败如山倒,只能发出“今谁在”的浩叹,而生发感慨:

如今竟无人准备派出大军直下井陉!

9.

(1)上片回忆自己去年在翰林院任职时,宾朋宴集、弦索消夜以及春夜静眠的情景。

下片写如今被外放后独倚阑干、冷落寂寞的心情。

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词人对自己被当政者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