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539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docx

湖北名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doc

高考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解说】

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谈高考古诗鉴赏能力训练。

一、正确理解词句

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例1】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客”指的是,“低”字意为。

例1中“客”应指诗人自己,如误为其他人,就说明未能准确抓住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诗人作客异地这一背景。

“低”字为动词,意为“使旷野之中的树显得低矮”,若解为“天的低矮”就是词性判定错误,也是未能分析前后句对仗结构的结果。

二、准确把握形象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

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中撷取信息,往往表观为对人物的年龄外貌等外部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来源作出阐释。

【例2】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

内蒙古的燕然山。

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

这里注意的就是景物的组合及传情效果分析。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像、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

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

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

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明显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这便是我们要重视的整体结构把握法。

2.表达技巧的赏析

这里首先要求我们能准确判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应澄清基本概念,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自的定义和特点;其次要特别重视抒情的直接与间接、描写中的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和点与面等技巧的处理,品味其妙处。

【例3】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解答此题,若注意到写景方法中的动静、点面问题,就能很快将答案明确为:

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描写,写动态。

3.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

如1997年高考题《望洞庭》、《题君山》的比较鉴赏中就涉及了比喻修辞格的判定与效果分析问题。

这一考查点首先要求我们能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

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如分析上文例3中前两句诗中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这里两处运用了比喻。

前句以眉喻月,写出了月亮的清丽形态;后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水的清澈明静。

此外,联想、想像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求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如分析上文例2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诗中的景物环境氛围,还要注意“白发”、“泪”、“家万里”、“燕然未勒”、“人不寐”等词句,这样我们就能明确该句蕴含了诗人久戍边疆而战功未成、边患犹在的遗憾以及久在边塞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悲壮。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积累感性认识,如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和柳永的婉约等;同时,诗歌的风格与作者的生平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的由盛转衰时期,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及苏轼受到儒道佛多方面思想的影响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背景因素。

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往往完成了一首诗歌的意境分析。

除了上述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之外,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还要做到“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

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和《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的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注意”做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课前诊断】

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C(陶渊明爱菊这是我们已有的知识。

“遍绕”和“日渐斜(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写出诗人赏菊入迷和流连忘返的情景。

最后两句转入议论,即直接抒情。

“此花开尽更无花”,是说菊花最后凋谢,这与“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一致的,完全不是渲染菊花的“高洁气质”。

C项的后一分句是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势来制造干扰,令人上当)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两首,一首是初中课本上学过的,所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是其中的名句。

对这一首《如梦令》的赏析,前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

本词用间接抒情法,主要是借景抒情,也有在对话(知否?

知否?

……)中抒发感情的)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

(1)-

(2)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

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D

(2)C(这首元曲是阿鲁威的小令“\[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人。

这两题,重点考的是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1)题侧重于对作品文句的理解,第

(2)题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艺术的分析。

(1)题,正确的选项是D。

A、B、C三项对作品文句的解说都没有错误。

作者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三位英雄人物:

曹操、孙权和诸葛亮。

但D项中却说作品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

刘备、孙权和曹操,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D为正确选项。

(2)题,正确的选项是C。

A、B、D三项对作品的分析都没有什么不恰当之处。

C项中说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的意愿,这还说得过去,但说作者有“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就不恰当了,因为作品中根本未体现出这一点)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1)B

(2)(D第

(1)题侧重于对两首诗字句的解说理解;第

(2)题侧重于对作品艺术思想的分析。

(1)题,A、C、D三项对两首唐诗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雍诗“烟波不动影沉沉”句,描写了君山映在湖中的景象,确实也给人风平浪静、凝重的感觉,但它没有点明是在“月光”下;刘诗“潭面无风镜未磨”句,因“潭面无风”,所以给人一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因湖面如同一面没有磨光的镜子,所以给人以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感觉,但这句中却不曾提到山的倒影。

现在B项却将这两句说成“都贴切地描绘了……”,显然这种解说是不恰当的。

(2)题,A、B、C三项对作品所作的艺术分析,都没有什么不恰当之处,而D项的分析就不恰当了。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确实很多。

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洞庭的特色,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如要说写得“高旷超俗”,勉强还可以,但从这两首诗中无论如何都难以同范仲淹说的“宠辱偕忘”联系起来,这两首诗不同于《岳阳楼记》,并没有抒发个人的胸襟和政治抱负。

因此说D项的分析是不恰当的)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B

(2)C(第

(1)题,A、C、D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

A、D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

“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思,在本诗里显然当做“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

C项说了关于“推敲”一词的来源。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解说正确的一项并不难。

B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

因为这一联主要是写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ào),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ǎo)。

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

(2)题C项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符合作品的内容。

对照本题A项可知,首联写李凝居处的环境,没有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意思)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C

(2)C(第

(1)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A、B、D三项对杜甫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都是恰当的。

诗人写月,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而是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

这首句诗与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A项的分析是恰当的。

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

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

所以B项的分析也是恰当的。

通读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经丧乱的诗人(首句中已出现了“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看成就是诗人自己)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

可见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

诗的第二句中,“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什么“江风吹打桅灯”,这一点我们从它与“江月”句的相对中也可看出。

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因此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

(2)题题干中将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提了出来,即每句写一个景,也即前人所说的“一句一绝”,要求学生从所给出的四首诗中找出在写法上与本诗相同的一首。

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前两句确实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

B项是唐代裴度(字中立)的《溪居》诗,全诗写出了他溪居的幽静,但第三句“红尘飘不到”(“飘”一作“飞”)却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红尘”一句,即闹市的飞尘也飞不到这个地方,显然这也不是一幅景。

D项是唐柳宗元的《江雪》诗。

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仔细看来,诗的一、二两句分别写景,但三、四两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

由此可见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提出的要求。

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

诗中“迟日”即“春日”。

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一阵阵香气袭来的中景;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四句诗也是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

因此,C项是正确选项)

7.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C(本题选项应是C。

赵师秀(?

~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著有《赵师秀集》二卷。

本题A、B、D三项对赵师秀《约客》一诗的赏析都是恰当的。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

因此A的赏析是恰当的。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可见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所以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

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但我们仔细体味一下,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由此可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1)C

(2)B(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1)题A、B、D三项都是恰当的。

C项不恰当,就在于“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诗人写到“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时,离愁别绪喷涌而出,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

“情无限”“比散丝”,何含蓄之有?

(2)题指明“将离别之情”寓于“景中”的写法是辨别、赏析的依据。

A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的“闻道”之语,“书信定应稀”之说,都是直接抒情;D项也写送别,但全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

B项“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是写景,写离别之地,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三四两句写离别,但离别之情含蕴在景物之中,含蕴在“独”字之中)

9.阅读下文,完成第

(1)-(3)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的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

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

“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

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

“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答:

(1)欢乐失意无奈(意思对即可)(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词人。

他这首《虞美人·听雨》是运用时空变化精练地概括人生道路的名作之一。

词人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

温馨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苦寂的“僧庐听雨图”。

三幅图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鬓已星星”)孤冷的特定的人生长卷。

这人生中三个阶段的心态渐次变化。

少年歌楼听雨,“红烛昏罗帐”虽属灯红酒绿的追欢逐笑,但温馨欢乐、缠绵的情怀显而易见,因为那是无忧无虑的岁月。

壮年听雨舟中,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构成背景,渲染气氛,强调风雨飘摇悲凉失意的心境。

下片“鬓已星星也”点明“而今”的年岁,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用议论表达对人生的认识,慨叹深沉,表达的是内心的惘然。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从“总无情”中产生的听雨僧庐下的无奈。

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听雨到天明吧,一切都无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