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893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1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docx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

8.4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8.4.1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其选型应根据地基土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使用要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宜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

【条文说明】筏形基础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类型,其选型应根据工程具体条件确定。

与梁板式筏基相比,平板式筏基具有抗冲切及抗剪切能力强的特点,且构造简单,施工便捷,经大量工程实践和部分工程事故分析,平板式筏基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8.4.2筏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的布置、地下结构底层平面以及荷载分布等因素按本规范第五章有关规定确定。

对单幢建筑物,在地基土比较均匀的条件下,基底平面形心宜与结构竖向永久荷载重心重合。

当不能重合时,在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下,偏心距e宜符合下式规定:

e≤0.1W/A(8.4.2)

式中:

W——与偏心距方向一致的基础底面边缘抵抗矩(m3);

A——基础底面积(m2)。

【条文说明】对单幢建筑物,在均匀地基的条件下,基础底面的压力和基础的整体倾斜主要取决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下产生的偏心距大小。

对基底平面为矩形的筏基,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抗倾覆稳定系数KF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B——与组合荷载竖向合力偏心方向平行的基础边长;

 e——作用在基底平面的组合荷载全部竖向合力对基底面积形心的偏心距;

 y——基底平面形心至最大受压边缘的距离,γ为y与B的比值。

从式中可以看出e/B直接影响着抗倾覆稳定系数KF,KF随着e/B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容易引起较大的倾斜。

表16三个典型工程的实测证实了在地基条件相同时,e/B越大,则倾斜越大。

表16e/B值与整体倾斜的关系

地基条件

工程名称

横向偏心距e(m)

基底宽度B(m)

实测倾斜(‰)

上海软土地基

胸科医院

0.164

17.9

1/109

2.1(有相邻影响)

上海软土地基

某研究所

0.154

14.8

1/96

2.7

北京硬土地基

中医医院

0.297

12.6

1/42

1.716

(唐山地震北京烈度为6度,未发现明显变化)

高层建筑由于楼身质心高,荷载重,当筏形基础开始产生倾斜后,建筑物总重对基础底面形心将产生新的倾复力矩增量,而倾复力矩的增量又产生新的倾斜增量,倾斜可能随时间而增长,直至地基变形稳定为止。

因此,为避免基础产生倾斜,应尽量使结构竖向荷载合力作用点与基础平面形心重合,当偏心难以避免时,则应规定竖向合力偏心距的限值。

本规范根据实测资料并参考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对桥墩合力偏心距的限制,规定了在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e≤0.1W/A。

从实测结果来看,这个限制对硬土地区稍严格,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适当放松。

8.4.3对四周与土层紧密接触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筏基和箱基,当地基持力层为非密实的土和岩石,场地类别为Ⅲ类和Ⅳ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处于特征周期的1.2倍至5倍范围时,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基底水平地震剪力、倾覆力矩可按设防烈度分别乘以0.90和0.85的折减系数。

【条文说明】本规范的8.4.3条为新增章节。

国内建筑物脉动实测试验结果表明,当地基为非密实土和岩石持力层时,由于地基的柔性改变了上部结构的动力特性,延长了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以及增大了结构体系的阻尼,同时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也改变了地基运动的特性。

结构按刚性地基假定分析的水平地震作用比其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因此可以根据场地条件、基础埋深、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等因素确定是否对水平地震作用进行适当折减。

实测地震记录及理论分析表明,土中的水平地震加速度一般随深度而渐减,较大的基础埋深,可以减少来自基底的地震输入,例如日本取地表下20m深处的地震系数为地表的0.5倍;法国规定筏基或带地下室的建筑的地震荷载比一般的建筑少20%。

同时,较大的基础埋深,可以增加基础侧面的摩擦阻力和土的被动土压力,增强土对基础的嵌固作用。

美国NEMA386及IBC规范采用加长结构物自振周期作为考虑地基土的柔性影响,同时采用增加结构有效阻尼来考虑地震过程中结构的能量耗散,并规定了结构的基底剪力最大可降低30%。

本次修订,对不同土层剪切波速、不同场地类别以及不同基础埋深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地震作用条件并与美国UBC和NEMA386规范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对四周与土层紧密接触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筏基和箱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处于特征周期的1.2倍至5倍范围时,场地类别为Ⅲ类和Ⅳ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按刚性地基假定分析的基底水平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可乘以0.90和0.85折减系数,该折减系数是一个综合性的包络值,它不能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5.2节中提出的折减系数同时使用。

8.4.4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按表8.4.4选用。

对重要建筑,宜采用自防水并设置架空排水层。

表8.4.4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

埋置深度d(m)

设计抗渗等级

埋置深度d(m)

设计抗渗等级

d<10

P6

20≤d<30

P10

10≤d<20

P8

30≤d

P12

8.4.5采用筏形基础的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内墙厚度不宜小于200mm。

墙的截面设计除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考虑变形、抗裂及外墙防渗等要求。

墙体内应设置双面钢筋,钢筋不宜采用光面圆钢筋,水平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竖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8.4.6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应满足柱下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条文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平板式筏基的板厚通常由冲切控制,因此平板式筏基设计时板厚必须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8.4.7平板式筏基抗冲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板式筏基进行抗冲切验算时应考虑作用在冲切临界面重心上的不平衡弯矩产生的附加剪力。

对基础的边柱和角柱进行冲切验算时,其冲切力应分别乘以1.1和1.2的增大系数。

距柱边h0/2处冲切临界截面的最大剪应力τmax应按公式(8.4.7-1)、(8.4.7-2)进行计算(图8.4.7)。

板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500mm。

(8.4.7-1)

τmax≤0.7(0.4+1.2/βs)βhpft(8.4.7-2)

(8.4.7-3)

式中:

Fl——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冲切力(kN),对内柱取轴力设计值减去筏板冲切破坏锥体内的基底净反力设计值;对边柱和角柱,取轴力设计值减去筏板冲切临界截面范围内的基底净反力设计值;

um——距柱边缘不小于h0/2处冲切临界截面的最小周长(m),按本规范附录P计算;

h0——筏板的有效高度(m);

Munb——作用在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不平衡弯矩设计值(kN·m);

cAB——沿弯矩作用方向,冲切临界截面重心至冲切临界截面最大剪应力点的距离(m),按附录P计算;

Is——冲切临界截面对其重心的极惯性矩(m4),按本规范附录P计算;

βs——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当βs<2时,βs取2,当βs>4时,βs取4;

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800mm时,取βhp=1.0;当h≥2000mm时,取βhp=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c1——与弯矩作用方向一致的冲切临界截面的边长(m),按本规范附录P计算;

c2——垂直于c1的冲切临界截面的边长(m),按本规范附录P计算;

s——不平衡弯矩通过冲切临界截面上的偏心剪力来传递的分配系数。

图8.4.7内柱冲切临界截面示意图

1-筏板2-柱

2当柱荷载较大,等厚度筏板的受冲切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在筏板上面增设柱墩或在筏板下局部增加板厚或采用抗冲切钢筋等措施满足受冲切承载能力要求。

【条文说明】2002版规范的8.4.7条拆成了本规范的8.4.6条与8.4.7条

N.W.Hanson和J.M.Hanson在他们的“混凝土板柱之间剪力和弯矩的传递”试验报告中指出:

板与柱之间的不平衡弯矩传递,一部分不平衡弯矩是通过临界截面周边的弯曲应力T和C来传递,而一部分不平衡弯矩则通过临界截面上的偏心剪力对临界截面重心产生的弯矩来传递的,如图19所示。

因此,在验算距柱边h0/2处的冲切临界截面剪应力时,除需考虑竖向荷载产生的剪应力外,尚应考虑作用在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不平衡弯矩所产生的附加剪应力。

本规范公式(8.4.7—1)右侧第一项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在集中力作用下的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换算而得,右侧第二项是引自美国ACI318规范中有关的计算规定。

 

图19板与柱不平衡弯矩传递示意

关于公式(8.4.7—1)中冲切力取值的问题,国内外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内柱的冲切破坏呈完整的锥体状,我国工程实践中一直沿用柱所承受的轴向力设计值减去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相应的地基净反力作为冲切力;对边柱和角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试验结果表明,其冲切破坏锥体近似为1/2和1/4圆台体,本规范参考了国外经验,取柱轴力设计值减去冲切临界截面范围内相应的地基净反力作为冲切力设计值。

本规范中的角柱和边柱是相对于基础平面而言的。

大量计算结果表明,受基础盆形挠曲的影响,基础的角柱和边柱产生了附加的压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滕延京和石金龙在《柱下筏板基础角柱边柱冲切性状的研究报告》中,将角柱、边柱和中柱的试验冲切破坏荷载与规范公式计算的冲切破坏荷载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角柱和边柱下筏板的冲切承载力的可靠指标偏低,约为1.45和1.6。

为使角柱和边柱与中柱抗冲切具有基本一致的安全度,本次规范修订时将角柱和边柱的冲切力乘以了放大系数1.2和1.1。

图20边柱Munb计算示意图

1-冲切临界截面重心;2-柱;3-筏板

公式(8.4.7—1)中的Munb是指作用在柱边h0/2处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弯矩,对边柱它包括由柱根处轴力设计值N和该处筏板冲切临界截面范围内相应的地基反力P对临界截面重心产生的弯矩。

由于本条款中筏板和上部结构是分别计算的,因此计算M值时尚应包括柱子根部的弯矩Mc,如图20所示,M的表达式为:

Munb=NeN—Pep±Mc

对于内柱,由于对称关系,柱截面形心与冲切临界截面重心重合,eN=ep=0,因此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弯矩,取柱根弯矩。

图21不同

条件下筏板有效高度的比较

1-实例一、筏板区格9m×11m,作用的标准组合的地基土净反力345.6kPa

2-实例二、筏板区格7m×9.45m,作用的标准组合的地基土净反力245.5kPa

国外试验结果表明,当柱截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值

大于2时,沿冲切临界截面的长边的受剪承载力约为柱短边受剪承载力的一半或更低。

本规范的公式(8.4.7-2)是在我国受冲切承载力公式的基础上,参考了美国ACI318规范中受冲切承载力公式中有关规定,引进了柱截面长、短边比值的影响,适用于包括扁柱和单片剪力墙在内的平板式筏基。

图21给出了本规范与美国ACI318规范在不同

条件下筏板有效高度的比较,由于我国受冲切承载力取值偏低,按本规范算得的筏板有效高度稍大于美国ACI318规范相关公式的结果。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平板式筏基,尚应验算作用地震地震组合的临界截面的最大剪应力τE,max,此时公式(8.4.7-1)和(8.4.7-2)应改写为:

 

式中:

VsE——作用的地震组合的集中反力设计值(kN);

ME——作用的地震组合的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弯矩(kN·m);

As——距柱边he/2处的冲切临界截面的筏板有效面积(m2);

γRE——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8.4.8平板式筏基内筒下的板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8.4.8筏板受内筒冲切的临界截面位置

1受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8.4.8)

式中:

Fl——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内筒所承受的轴力设计值减去内筒下筏板冲切破坏锥体内的基底净反力设计值(kN)。

um——距内筒外表面h0/2处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m)(图8.4.8);

h0——距内筒外表面h0/2处筏板的截面有效高度(m);

η——内筒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影响系数,取1.25。

2当需要考虑内筒根部弯矩的影响时,距内筒外表面h0/2处冲切临界截面的最大剪应力可按公式(8.4.7-1)计算,此时τmax≤0.7βhpft/η。

【条文说明】Venderbilt在他的“连续板的抗剪强度”试验报告中指出:

混凝土抗冲切承载力随比值um/h0的增加而降低。

由于使用功能上的要求,核心筒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因而距核心筒外表面h0/2处的冲切临界截面周长是很大的,在h0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核心筒下筏板的受冲切承载力实际上是降低了,因此设计时应验算核心筒下筏板的受冲切承载力,局部提高核心筒下筏板的厚度。

此外,我国工程实践和美国休斯顿壳体大厦基础钢筋应力实测结果表明,框架-核心筒结构和框筒结构下筏板底部最大应力出现在核心筒边缘处,因此局部提高核心筒下筏板的厚度,也有利于核心筒边缘处筏板应力较大部位的配筋。

本规范给出的核心筒下筏板冲切截面周长影响系数η,是通过实际工程中不同尺寸的核心筒,经分析并和美国ACI318规范对比后确定的(详见表17)。

 

表17内筒下筏板厚度比较

筒尺寸(m×m)

筏板混凝土强度等级

标准组合的内筒轴力(kN)

标准组合的基底净反力(kN/m2)

规范名称

筏板有效高度(m)

不考虑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影响

考虑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影响

11.3×13.0

C30

128051

383.4

GB50007

1.22

1.39

ACI318

1.18

1.44

12.6×27.2

C40

424565

453.1

GB50007

2.41

2.72

ACI318

2.36

2.71

24×24

C40

718848

480

GB50007

3.2

3.58

ACI318

3.07

3.55

24×24

C40

442980

300

GB50007

2.39

2.57

ACI318

2.12

2.67

24×24

C40

336960

225

GB50007

1.95

2.28

ACI318

1.67

2.21

8.4.9平板式筏基除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外,尚应验算距内筒和柱边缘h0处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当筏板变厚度时,尚应验算变厚度处筏板的受剪承载力。

【条文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平板式筏基内筒、柱边缘处以及筏板变厚度处剪力较大,应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8.4.10平板式筏基受剪承载力应按式(8.4.10)验算,当筏板的厚度大于2000mm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的双向钢筋网。

Vs≤0.7βhsftbwh0(8.4.10)

式中:

Vs——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基底净反力平均值产生的距内筒或柱边缘h0处筏板单位宽度的剪力设计值(kN);

bw——筏板计算截面单位宽度(m);

h0——距内筒或柱边缘h0处筏板的截面有效高度(m)。

【条文说明】2002版规范的8.4.9条拆成了本规范的8.4.9条与8.4.10条

通过对已建工程的分析,并鉴于梁板式筏基基础梁下实测土反力存在的集中效应、底板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以及实际工程中底板的跨厚比一般都在14~6之间变动等有利因素,本规范明确了取距内柱和内筒边缘h0处作为验算筏板受剪的部位,如图22所示;角柱下验算筏板受剪的部位取距柱角h0处,如图23所示。

公式(8.4.10-1)中的Vs即作用在图22或图23中阴影面积上的地基平均净反力设计值除以验算截面处的板格中至中的长度(内柱)、或距角柱角点h0处45°斜线的长度(角柱)。

国内筏板试验报告表明:

筏板的裂缝首先出现在板的角部,设计中当采用简化计算方法时,需适当考虑角点附近土反力的集中效应,乘以1.2的增大系数。

图24给出了筏板模型试验中裂缝发展的过程。

设计中当角柱下筏板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时,也可采用适当加大底层角柱横截面或局部增加筏板角隅板厚等有效措施,以期降低受剪截面处的剪力。

图22内柱(筒)下筏板验算剪切部位示意图23角柱(筒)下筏板验算剪切部位示意

1-验算剪切部位;2-板格中线1-验算剪切部位;2-板格中线

 

图24筏板模型试验裂缝发展过程

图25框架-核心筒下筏板受剪承载力计算截面位置和计算

1-混凝土核心筒与柱之间的中分线;2-剪切计算截面;3-验算单元的计算宽度b

对于上部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平板式筏形基础,设计人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或根据实测确定的地基反力来验算距核心筒h0处的筏板受剪承载力。

当边柱与核心筒之间的距离较大时,公式(8.4.10-1)中的Vs即作用在图25中阴影面积上的地基平均净反力设计值与边柱轴力设计值之差除以b,b取核心筒两侧紧邻跨的跨中分线之间的距离。

当主楼核心筒外侧有两排以上框架柱或边柱与核心筒之间的距离较小时,设计人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慎重确定筏板受剪承载力验算单元的计算宽度。

关于厚筏基础板厚中部设置双向钢筋网的规定,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要求。

日本Shioya等通过对无腹筋构件的截面高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梁的有效高度从200mm变化到3000mm时,其名义抗剪强度(

)降低64%。

加拿大M.P.Collins等研究了配有中间纵向钢筋的无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表明,构件中部的纵向钢筋对限制斜裂缝的发展,改善其抗剪性能是有效的。

8.4.11梁板式筏基底板除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外,其厚度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受剪切承载力的要求。

【条文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本条规定了梁板式筏基底板的设计内容:

抗弯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受剪切承载力计算。

为确保梁板式筏基底板设计的安全,在进行梁板式筏基底板设计时必须严格执行。

8.4.12梁板式筏基底板受冲切、受剪切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板式筏基底板受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F1≤0.7βhpftumh0(8.4.12-1)

式中:

Fl——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图8.4.12-1中阴影部分面积上的基底平均净反力设计值(kN);

um——距基础梁边h0/2处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m)(图8.4.12-1)。

2当底板区格为矩形双向板时,底板受冲切所需的厚度h0应按式(8.4.12-2)进行计算,其底板厚度与最大双向板格的短边净跨之比不应小于1/14,且板厚不应小于400mm。

(8.4.12-2)

式中:

ln1、ln2——计算板格的短边和长边的净长度(m);

pn——扣除底板及其上填土自重后,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基底平均净反力设计值(kPa)。

3梁板式筏基双向底板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Vs≤0.7βhsft(ln2-2h0)h0(8.4.12-3)

式中:

Vs——距梁边缘h0处,作用在图8.4.12-2中阴影部分面积上的基底平均净反力产生的剪力设计值(kN)。

4当底板板格为单向板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本规范式第8.2.10条款验算,其底板厚度不应小于400mm。

图8.4.12-1底板的冲切计算示意图8.4.12-2底板剪切计算示意

1-冲切破坏锥体的斜截面;2-梁;3-底板

【条文说明】2002版规范的8.4.5条拆成了本规范的8.4.11条与8.4.12条

板的抗冲切机理要比梁的抗剪复杂,目前各国规范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都是基于试验的经验公式。

本规范梁板式筏基底板受冲切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源于《高层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6-80。

验算底板受剪承载力时,规程JGJ6-80规定了以距墙边h0(底板的有效高度)处作为验算底板受剪承载力的部位。

本规范GB50007-2002版在编制时,对北京市十余幢已建的箱形基础进行调查及复算,调查结果表明按此规定计算的底板並没有发现异常现象,情况良好。

表18和表19给出了部分已建工程有关箱形基础双向底板的信息,以及箱形基础双向底板按不同规范计算剪切所需的h0。

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取距支座边缘h0处作为验算双向底板受剪承载力的部位,並将梯形受荷面积上的平均净反力摊在(ln2﹣2h0)上的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的板厚以及按ACI318计算结果是十分接近的。

表18已建工程箱形基础双向底板信息表

表19已建工程箱形基础

8.4.13地下室底层柱、剪力墙与梁板式筏基的基础梁连接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墙的边缘至基础梁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图8.4.13):

2当交叉基础梁的宽度小于柱截面的边长时,交叉基础梁连接处应设置八字角,柱角与八字角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50mm(图8.4.13a);

3单向基础梁与柱的连接,可按图8.4.13b,c采用;

4基础梁与剪力墙的连接,可按图8.4.13d采用。

(a)(b)

(c)(d)

图8.4.13地下室底层柱或剪力墙与梁板式筏基的基础梁连接的构造要求

1-基础梁;2-柱;3-墙

8.4.14当地基土比较均匀、地基压缩层范围内无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柱网和荷载较均匀、相邻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且梁板式筏基梁的高跨比或平板式筏基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时,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

筏形基础的内力,可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进行计算,计算时基底反力应扣除底板自重及其上填土的自重。

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筏基内力可按弹性地基梁板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条文说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黄熙龄和郭天强在他们的框架柱-筏基础模型试验报告中指出,在均匀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柱网和荷载分布较均匀,且基础梁的截面高度大于或等于1/6的梁板式筏基基础,可不考虑筏板的整体弯曲,只按局部弯曲计算,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

试验是在粉质粘土和碎石土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层上进行的,筏基平面尺寸为3220mm×2200mm厚度为150mm(图20),其上为三榀单层框架(图21)。

试验结果表明,土质无论是粉质粘土还是碎石土,沉降都相当均匀(图22),筏板的整体挠曲度约为万分之三。

基础内力的分布规律,按整体分析法(考虑上部结构作用)与倒梁法是一致的,且倒梁板法计算出来的弯矩值还略大于整体分析法(图23)。

图20模型试验加载梁平面图图21模型试验(B)轴线剖面图

1-框架梁;2-柱;3-传感器;4-筏板

图22(B)轴线沉降曲线图23整体分析法与倒梁板法弯矩计算结果比较

(a)粉质粘土(b)碎石土1-整体(考虑上部结构刚度);2-倒梁板法

对单幢平板式筏基,当地基土比较均匀,地基压缩层范围内无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柱网和荷载较均匀、相邻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上部结构刚度较好,筏板厚度满足受冲切承载力要求,且筏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时,平板式筏基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

筏形基础的内力,可按直线分布进行计算。

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宜按弹性地基理论计算内力,分析时采用的地基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