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docx
《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docx(5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200145230
课程性质:
学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
54学时
编写单位:
生命科学系
编写人:
马艳芝田立民
审定人:
乔永旭
编写时间:
2006年9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植物学》是四年制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而植物学是实验性学科,所以植物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和理解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等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了解常见植物分类系统,理解植物的演化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初步运用植物学知识和理论解决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掌握徒手切片、临时制片、生物绘图、植物标本制作等基本实验技术;能熟练地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植物显微结构、运用专业的语言正确描述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基本要求如下:
1.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来加深、巩固、扩大和丰富课堂及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使课堂上不宜讲清的问题在实验课上得到解决。
2.使学生掌握植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如显微镜使用、各种简易玻片标本的制作、腊叶标本及浸制标本的制作,学会生物绘图技术。
3.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
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植物学实验共17个,除实验十二为综合性实验、学时为6(课内)+12(课外)学时外,其余16个均为验证性实验,每个实验为3学时,其开设的顺序与理论课讲授相统一,具体为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实验二、显微镜的使用和常见故障维修保养;实验三、植物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四、生物绘图技术;实验五、植物细胞和组织类型观察;实验六、种子和幼苗观察;实验七、根的形态与结构观察;实验八、茎的形态与结构观察;实验九、叶的形态与结构及变态器官观察;实验十、生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观察;实验十一、单、双子叶植物根、茎、叶形态与结构比较观察;实验十二、植物的观察、采集、标本制作与检索表制作;实验十三、藻类植物;实验十四、菌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实验十五、蕨类植物;实验十六、裸子植物;实验十七、被子植物。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植物学为一年级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要经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所以培养其基本的实验习惯非常重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关雪莲王丽主编《植物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参考书
[1]刘穆主编,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
[2]马炜梁主编,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张景祥等编著《河北植物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叶创新等编著《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六、考核形式及要求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具体考试形式及要求如下:
1、本课程学生期末成绩由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合成,其中平时成绩(课堂考核和平时作业)占60%,期末试卷成绩占40%。
2、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笔答闭卷60分钟,实验操作30分钟,主要考察显微镜的操作、徒手切片、临时制片和生物绘图技术。
七、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项目
目的与要求
学时
要求
类型
每组
人数
必修
选修
验证性
演示性
设计性
综合性
其他
1
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显微镜的构造、工作原理&技术参数
3
√
√
1
2
显微镜的使用和常见故障维修保养
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常见故障维修保养
3
√
√
1
3
植物临时装片的制作
掌握徒手切片技术;
掌握显微临时装片的制作
3
√
√
1
4
生物绘图技术
掌握生物绘图技术
3
√
√
1
5
植物细胞和组织类型观察
掌握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结构组成;学会临时玻片的制作技术;了解植物细胞分裂的类型和特征;了解和掌握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征;理解植物不同组织间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统一性。
3
√
√
1
6
种子和幼苗观察
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
3
√
√
1
7
根的形态与结构观察
了解根系的类型和生长与分布;掌握单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和次生结构特征;了解根瘤和菌根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3
√
√
1
8
茎的形态与结构观察
了解和掌握茎、芽的类型和结构;了解茎尖分区和植物茎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掌握茎的初生、次生结构特征。
3
√
√
1
9
叶的形态与结构及变态器官观察
了解单双子叶植物叶的类型和形态组成;掌握单双子叶植物叶的基本结构特征;了解叶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3
√
√
1
10
生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观察
了解雌蕊类型和花芽分化过程和特征;掌握雌雄蕊的发育和结构特征;掌握双受精的过程和特征;了解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3
√
√
1
11
单、双子叶植物根、茎、叶形态与结构比较观察
掌握单、双子叶植物根、茎、叶形态与结构间特征的共性与区别;利用所学知识、植物切片技术、显微镜等手段,进行所观察对象的特征分析与归纳。
3
√
√
1
12
校园高等植物识别及植物检索表制作
通过标本的采集、花结构的解剖及其初步鉴定,了解植物物种的基本信息,包括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境、物候期等等。
进而为该植物(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使学生了解常见植物分类系统;掌握植物检索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识别鉴定常见植物的能力,为植物野外实习、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学习奠定基础
6
√
√
4
13
藻类植物
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形态特征和代表植物;
了解藻类植物的生活史。
3
√
√
1
14
菌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掌握菌类植物门的一般特征
掌握苔藓植物门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识别
3
√
√
1
15
蕨类植物
掌握的一般特征
掌握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掌握蕨类植物门代表植物的识别特征。
3
√
√
1
16
裸子植物
掌握的一般特征
掌握松的生活史
掌握裸子植物门代表植物的识别特征。
3
√
√
1
17
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纲
掌握双、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掌握被子的生活史
掌握被子植物门――双、单子叶植物纲各科植物的识别要点
3
√
√
1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200145241
课程性质:
学科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
生物技术
学时学分:
36学时1学分
编写单位:
生命科学系
编写人:
朱莲英
审定人:
李成会
编写时间:
2006年9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动物学》是四年制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而动物学是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课的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讲授所学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标本的解剖、形态结构,来加深、巩固、理解和丰富课堂及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使课堂上不宜讲清的问题在实验课上得到解决。
2.使学生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如显微镜使用,各种简易玻片标本的制作,不同实验动物的解剖方法,各种标本的制作方法,学会生物绘图技术。
3.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的端正学习态度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俭节约的作风,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1.学生课前预习。
2.上次实验报告点评,课堂预习提问,实验内容讲授。
3.学生实验操作,教师随堂的操作测试。
4.本次实验课总结点评及本次作业的布置。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实验课教学是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将收所学知识的途径。
熟悉动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组织解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生物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2、参考书
[1]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01重印)。
六、考核形式及要求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取笔试闭卷方式,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其中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考核以实验技能为主。
八、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项目
目的与要求
学时
要求
类型
每组
人数
必修
选修
验证性
演示性
设计性
综合性
其他
1
动物细胞与组织观察
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掌握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
√
√
1
2
原生动物的观察
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特点
3
√
√
1
3
腔肠动物—水螅、扁形动物—涡虫的观察
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扁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以及其皮肤肌肉囊和三胚层的体层结构
3
√
√
1
4
原腔动物—蛔虫的解剖与观察
学习解剖观察蛔虫技术;了解原腔动物门的一般特征
3
√
√
1
5
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
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学习解剖观察环毛蚓的技术
3
√
√
1
6
软体动物的解剖与观察
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解剖观察河蚌内部器官的技巧
3
√
√
1
7
节肢动物—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通过实验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学习蝗虫的解剖观察及绘图技术
3
√
√
1
8
棘皮动物、低等脊索动物、圆口纲动物观察
了解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及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3
√
√
2
9
鲤鱼(鲫鱼)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通过实验了解一般硬骨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学习硬骨鱼类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3
√
√
4
10
鱼类分类
了解鱼类分类的方法、测量方法和基本术语。
了解鱼类分类的的基础知识和分类依据
3
√
√
4
11
青蛙(蟾蜍)的外形及内部解剖与观察
通过实验了解两栖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征;掌握两栖动物的基础知识,学习青蛙(蟾蜍)的双毁髓方法、学习内部解剖方法
3
√
√
4
12
青蛙(蟾蜍)骨骼标本的制作
学会制作骨骼标本的方法,
3
√
√
4
13
家鸽(家鸡)的解剖与观察
熟识鸟类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了解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学习解剖鸟类的方法
3
√
√
4
14
鸟类分类
学习鸟类分类技术,了解鸟类分类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检索表
3
√
√
4
15
家兔的外形及解剖观察
了解哺乳动物内脏器官构造与主要特点,掌握解剖哺乳动物的基本技术
3
√
√
4
16
动物标本的制作技术
了解浸制标本、骨骼标本、剥制标本等的制作技术
3
√
√
4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20014524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
教学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
36学时1学分
编写单位:
生命科学系
编写人:
高凤菊
审定人:
张淑红
编写时间:
2006年9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所有知识均来自于实验。
本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四年制本科生物科学及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学习电泳、纸层析、比色、滴定、生化制备等基本实验技术,分析研究蛋白质、酶、核酸、等生化物质及某些代谢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及严格的科学作风,同时验证生物化学的某些基本理论知识,加深感性认识,并锻炼初步的综合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和药品及按实验指导要求得到正确数据,并学习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进行实验内容的讲授,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课结束前对实验的整体情况进行小结。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操作的规范和准确性,态度的科学严谨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情况对每一个实验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本课程与生物化学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总学时为36学时。
教师在使用本大纲时,对实验的次序、课时分配和教学内容等可进行适当的调整,除必做实验外,可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它配合深化《生物化学》课的教学传授生物化学的实验理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研究动力,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自编实验指导。
2、参考书
[1]《生物化学习题及实验技术》,于自然等,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李建武等,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六、考核形式及要求
考查课,闭卷考试。
实验总成绩:
考试成绩,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总60%,实验过程表现成绩占总20%、实验报告成绩占总20%。
七、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项目
目的与要求
学时
要求
类型
每组
人数
必修
选修
验证性
演示性
设计性
综合性
其他
1
生化实验基本要求、基本操作及常用仪器的使用
使学生了解生化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3
√
√
1
2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了解氨基酸滤纸层析法的原理;2.并掌握氨基酸滤纸层析的操作方法。
4
√
√
2
3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1.了解电泳分离蛋白质的一般原理;2.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3
√
√
2
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1.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技术。
3
√
√
2
5
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4
√
√
2
6
酵母核糖核酸的提取与组分鉴定
1.学习用酸性乙醇沉淀核糖核酸的方法从酵母中分离核糖核酸;2.掌握鉴定核酸组分的方法和操作.
4
√
√
2
7
核酸的定量测定
1.掌握定量核酸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4
√
√
2
8
唾液淀粉酶活性分析
掌握酶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唾液淀粉酶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5
√
√
4
9
过氧化氢酶Km的测定
1.了解米氏常数的意义;2.掌握过氧化物酶米氏常数的测定方法。
4
√
√
2
10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1.掌握定量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2.加深理解维生素C的理化性质。
4
√
√
2
11
肌糖原的酵解作用
1.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糖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
5
√
√
2
12
脂肪酸β-氧化
了解脂肪β-氧化作用机制及学习一种研究代谢作用的方法。
4
√
√
2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200145245
课程性质:
实践课程
教学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
36学时1学分
编写单位:
生命科学系
编写人:
李艳梅、石洪凌
审定人:
李兴杰
编写时间:
2006年9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理解及掌握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承担对理论课知识的直观验证、感性理解等任务,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技术规范操作的严格训练,使学生熟悉掌握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实验。
它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微生物学实验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1)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
(2)油镜性能和使用方法;
(3)微生物的染色技术与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4)微生物数量及大小的测定;
(5)培养基的配制;
(6)消毒与灭菌;
(7)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8)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
①学会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②学会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③学会微生物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计技术;④学会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⑤学会运用简单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密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微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实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正确观察、纪录、分折、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法及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1)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原理。
(2)熟悉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各步骤的注意事项。
(3)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认真分析、得出结论,以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4)实验报告力求文字简明准确、绘图精致如实、图表简洁醒目。
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进行实验内容的讲授,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课结束前对实验的整体情况进行小结。
本课程与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总学时为36学时。
教师在使用本大纲时,对实验的次序、课时分配和教学内容等可进行适当的调整,除必做实验外,可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理解及掌握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承担对理论课知识的直观验证、感性理解等任务,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技术规范操作的严格训练。
熟悉掌握微生物学的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它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及食用菌学等其他后继课程实验技术的基础。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沈萍、范秀容、李广武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参考书
[1]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年.
[2]钱存柔、黄仪秀.《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杜连祥等.《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一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马放、任南琪、杨基先《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第一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六、考核形式及要求
考查课,期末笔试考试的形式是闭卷。
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
期末笔试占60%,平时实验技能操作占20%,实验报告占20%。
七、其他说明
教学方法可采取以下方法:
1)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演示,强调其要点。
2)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
3)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思;
4)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它们学会分析结果,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八、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项目序号
实验项目
目的与要求
学时
要求
类型
每组
人数
必修
选修
验证性
演示性
设计性
综合性
其他
1
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
√
√
1
2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1、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比较来自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2、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3
√
√
4
3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2、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4、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中的重要性。
3
√
√
1
4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
(一)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法。
3
√
√
1
5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
(二)
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法。
观察细菌的运动。
3
√
√
1
6
放线菌、酵母菌形态观察
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与细菌的区别。
3
√
√
1
7
霉菌的个体及菌落形态观察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3
√
√
1
8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
3
√
√
4
9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霉菌的分离纯化
1、明确微生物分离纯化原理。
2、学习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