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肿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14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妊娠肿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妊娠肿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妊娠肿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妊娠肿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妊娠肿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妊娠肿胀.docx

《妊娠肿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妊娠肿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妊娠肿胀.docx

妊娠肿胀

妊娠肿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方案(2009)

一、诊断

(一)  中医诊断:

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

据肿胀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别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名称。

如在妊娠七八月以后,只是脚部轻度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期常见现象,可不必治疗,产后自消。

(二)  西医诊断标准:

1、妊娠高血压妊娠时初诊血压≥140/90mmHg、无蛋白尿、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产后才能最终诊断、可能有子痫前期的其他征兆(如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症)

2、子痫前期

最低标准孕20周后血压≥140/90mmHg、蛋白尿≥300mg/24h或定性试验≥1+

确诊标准血压≥160/110mmHg、蛋白尿2.0g/24h或定性试验≥2+、血清肌酐>1.2mg/dl(除非以前即已升高)、血小板<10万/mm3、毛细血管病性溶血(LDH升高)、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痛

3、子痫子痫前期女性发生的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抽搐

4、叠加性子痫前期(在慢性高血压基础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

高血压孕妇新发蛋白尿≥300mg/24h、但孕20周前无蛋白尿、孕20周前有高血压和蛋白尿的孕妇其蛋白尿或血压的突然升高或血小板<10万/mm3

5、 慢性高血压

妊娠前高血压≥140/90mmHg或妊娠20周前即诊断

妊娠20周后初次诊断的高血压产后12周仍持续存在

二、证候诊断

1、脾虚型

主症:

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肿,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胀满

次证:

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

舌脉: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

2、肾虚型

主症:

孕后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

次证: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暗

舌脉: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3、气滞型

主症:

妊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于腿,皮色不变,压痕不显

次证:

头晕胀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

舌脉:

苔薄腻,脉弦滑

三、治疗方案

1、脾虚型

治法:

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推荐方药:

白术散《全生指迷方》加减。

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

2、肾虚型

治法: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推荐方药:

五苓散《伤寒论》。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3、气滞型

治法:

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推荐方药:

天仙藤散《校注妇人良方》。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

四、疗效评价

有效:

治疗后水肿减轻,伴随症状减轻或者消失。

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

无效:

所有症状没有减轻甚或加重,有发生抽搐的倾向,血压增高尿蛋白增加等。

中医所说妊娠肿胀除有西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还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慢性肾炎所致的低蛋白血症以及其他疾病,我们目前仅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药中医治疗来讨论,我们院里的中医人员通过对2009年的40份病例的观察做出如下总结:

1、脾虚型应以健脾除湿行水消肿为治疗原则我们原来以白术散为主方,现在加用猪苓泽泻肉桂桂枝四味药在于通阳化气行水,用于增加行水消肿之功效。

2、肾虚型当以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为治疗之则,原以五苓散《伤寒论》为主方加减,但临床观察其消肿效果不佳,现在加用真武汤以增强其温补肾阳之功,皆因为孕后阴血聚于下,有碍肾阳敷布,不能化气行水导致,但是孕期应慎用温燥之品故而所用药量应偏小避免伤胎动气。

3、气滞型当以理气行滞化湿消肿为治疗大法,以天仙藤散《方校注妇人良方》为主方加减,临床观察觉其化湿效果不良,现在加用四苓散旨在增进化校注妇人良方湿消肿之效。

妊娠肿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方案(2010)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

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

据肿胀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别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名称。

如在妊娠七八月以后,只是脚部轻度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期常见现象,可不必治疗,产后自消。

(二)  西医诊断标准:

1、妊娠高血压妊娠时初诊血压≥140/90mmHg、无蛋白尿、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产后才能最终诊断、可能有子痫前期的其他征兆(如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症)

2、子痫前期

最低标准孕20周后血压≥140/90mmHg、蛋白尿≥300mg/24h或定性试验≥1+

确诊标准血压≥160/110mmHg、蛋白尿2.0g/24h或定性试验≥2+、血清肌酐>1.2mg/dl(除非以前即已升高)、血小板<10万/mm3、毛细血管病性溶血(LDH升高)、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痛

3、子痫子痫前期女性发生的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抽搐

4、叠加性子痫前期(在慢性高血压基础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

高血压孕妇新发蛋白尿≥300mg/24h、但孕20周前无蛋白尿、孕20周前有高血压和蛋白尿的孕妇其蛋白尿或血压的突然升高或血小板<10万/mm3

6、 慢性高血压

妊娠前高血压≥140/90mmHg或妊娠20周前即诊断

妊娠20周后初次诊断的高血压产后12周仍持续存在

二、证候诊断

1、脾虚型

主症:

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肿,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胀满

次证:

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

舌脉: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

2、肾虚型

主症:

孕后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

次证: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暗

舌脉: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3、气滞型

主症:

妊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于腿,皮色不变,压痕不显

次证:

头晕胀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

舌脉:

苔薄腻,脉弦滑

三、治疗方案

1、脾虚型

治法:

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推荐方药:

白术散《全生指迷方》加减。

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

猪苓泽泻肉桂桂枝(加用后四味药在于通阳化气行水)

2、肾虚型

治法: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推荐方药:

五苓散《伤寒论》合真武汤。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白芍附子(小于3g因为孕期需注意慎用温燥之药,以免伤胎)

3、气滞型

治法:

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推荐方药:

天仙藤散《方校注妇人良方》和四苓散。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四、疗效评价

有效:

治疗后水肿减轻,伴随症状减轻或者消失。

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

无效:

所有症状没有减轻甚或加重,有发生抽搐的倾向,血压增高尿蛋白增加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大多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一经发现就入院治疗,有一部分轻度的需要门诊观察无需住院的患者我们也建议他们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在用药的同时叮嘱其随诊,若有异常及时复诊,我们制定门诊协定处方如下:

赤小豆冬瓜皮陈葫芦玉米须河白草车前子各30g,水煎服。

以上各药可任选数味或单味应用。

同时病房里水肿较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较轻水肿的患者我们也应用此方

妊娠肿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方案(2011)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

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

据肿胀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别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名称。

如在妊娠七八月以后,只是脚部轻度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期常见现象,可不必治疗,产后自消。

(二)西医诊断标准:

1、妊娠高血压妊娠时初诊血压≥140/90mmHg、无蛋白尿、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产后才能最终诊断、可能有子痫前期的其他征兆(如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症)

2、子痫前期

最低标准孕20周后血压≥140/90mmHg、蛋白尿≥300mg/24h或定性试验≥1+

确诊标准血压≥160/110mmHg、蛋白尿2.0g/24h或定性试验≥2+、血清肌酐>1.2mg/dl(除非以前即已升高)、血小板<10万/mm3、毛细血管病性溶血(LDH升高)、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痛

3、子痫子痫前期女性发生的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抽搐

4、叠加性子痫前期(在慢性高血压基础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

高血压孕妇新发蛋白尿≥300mg/24h、但孕20周前无蛋白尿、孕20周前有高血压和蛋白尿的孕妇其蛋白尿或血压的突然升高或血小板<10万/mm3

5、 慢性高血压

妊娠前高血压≥140/90mmHg或妊娠20周前即诊断

妊娠20周后初次诊断的高血压产后12周仍持续存在

二、证候诊断

1、脾虚型

主症:

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肿,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胀满

次证:

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

舌脉: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

2、肾虚型

主症:

孕后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

次证: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暗

舌脉: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3、气滞型

主症:

妊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于腿,皮色不变,压痕不显

次证:

头晕胀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

舌脉:

苔薄腻,脉弦滑

三、治疗方案

1、脾虚型

治法:

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推荐方药:

白术散《全生指迷方》加减。

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

猪苓泽泻肉桂桂枝(加用后四味药在于通阳化气行水)

2、肾虚型

治法: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推荐方药:

五苓散《伤寒论》合真武汤。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白芍附子(小于3g因为孕期需注意慎用温燥之药,以免伤胎)

3、气滞型

治法:

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推荐方药:

天仙藤散《校注妇人良方》和四苓散。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单方验方:

赤小豆、冬瓜皮、陈葫芦、车前子、河白草各30g水煎服。

四、疗效评价

有效:

治疗后水肿减轻,伴随症状减轻或者消失。

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

无效:

所有症状没有减轻甚或加重,有发生抽搐的倾向,血压增高尿蛋白增加等。

产后发热(产褥期感染)诊疗方案(2009)

一、诊断

(一)  中医诊断:

产后持续发热不解,或突然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为产后发热。

若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常有轻微发热,不兼有其他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此非病态。

(二)  西医诊断:

1、自然分娩后体温超过38℃,剖宫产三天后体温超过38℃

2、全身及局部检查仔细检查心肺、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

3、辅助检查B超、彩超多普勒、CT等检测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血清C-反应蛋白>8mg/L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4、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

二、症候诊断:

1、感染邪毒型

主症:

产后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

次证:

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暗紫,其臭秽,面赤汗出,烦躁口渴,便秘溲赤,

舌脉:

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有力

2、外感型:

主症:

产后发热恶寒

次证:

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

舌脉:

舌苔薄白,脉浮紧⑵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血虚型:

主症:

产时或产后失血量多,微热自汗

次证:

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四肢麻木,小腹绵绵作痛

舌脉:

舌淡红,脉细无力

4、血瘀型:

主症:

产后寒热时作,

次证:

恶露不下,或下而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不欲饮

舌脉: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数或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感染邪毒型: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黄芩。

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2、外感型: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荆芥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地黄

3、血虚型

治法:

补血益气

方药:

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

4、血瘀型:

治法:

活血化瘀,佐以清热

方药:

丹归活血汤《中医妇科临床方剂》加柴胡、黄芩。

丹参当归赤芍红花川芎桃仁甘草

四、疗效评价:

有效:

身热渐凉,诸症减退

无效:

热度不退,愈演愈烈,甚或谵妄,热血妄行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产褥期感染的危害的重视,现在的产科分娩后都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产褥期感染,所以现在病房里所见得细菌性感染发热大为下降,我们的病房里产后发热许多为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所致,对于此类发热我们基本运用中医药治疗,效果甚好,对于外感(风热)型现在可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淡豆豉甘草芦根)加减

产后发热(产褥期感染)诊疗方案(2010)

一、诊断

(一)  中医诊断:

产后持续发热不解,或突然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为产后发热。

若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常有轻微发热,不兼有其他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此非病态。

(二)  西医诊断:

1、自然分娩后体温超过38℃,剖宫产三天后体温超过38℃

2、全身及局部检查仔细检查心肺、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

3、辅助检查B超、彩超多普勒、CT等检测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血清C-反应蛋白>8mg/L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4、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

二、症候诊断:

1、感染邪毒型

主症:

产后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

次证:

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暗紫,其臭秽,面赤汗出,烦躁口渴,便秘溲赤,

舌脉:

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有力

2、外感型:

主症:

①产后发热恶寒②发热,微恶风寒

次证:

①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②头痛,咳嗽,口渴,微汗出或无汗

舌脉:

①舌苔薄白,脉浮紧⑵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血虚型:

主症:

产时或产后失血量多,微热自汗

次证:

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四肢麻木,小腹绵绵作痛

舌脉:

舌淡红,脉细无力

4、血瘀型:

主症:

产后寒热时作,

次证:

恶露不下,或下而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不欲饮

舌脉: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数或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感染邪毒型: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黄芩。

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2、外感型: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①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荆芥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地黄

②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淡豆豉甘草芦根

3、血虚型

治法:

补血益气

方药:

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

4、血瘀型:

治法:

活血化瘀,佐以清热

方药:

丹归活血汤《中医妇科临床方剂》加柴胡、黄芩。

丹参当归赤芍红花川芎桃仁甘草

四、疗效评价:

有效:

身热渐凉,诸症减退

无效:

热度不退,愈演愈烈,甚或谵妄,热血妄行

由于住院分娩政策的施行,产褥期感染已经很少了,现在剖宫产率较以前大为提高了,不可避免的有刀口的感染或是潜在的感染,我们通过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除了学习先进的技术也带回了不少好的经验,对于刀口发红或者周围有硬结但是还没有发热的病人上级医院提前予以干预避免其造成严重后果,用中药大黄和芒硝按照1比3的比例配成磨成粉末装在棉布袋子里覆盖在刀口上,待药物变硬或结成块时及时更换,这样以消肿散结活血化淤,效果较好,我们现在也现学

产后发热(产褥期感染)诊疗方案(2011)

一、诊断

(一)  中医诊断:

产后持续发热不解,或突然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为产后发热。

若在产后一二天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常有轻微发热,不兼有其他症状,一般能自行退热,此非病态。

(二)西医诊断:

1、自然分娩后体温超过38℃,剖宫产三天后体温超过38℃

2、全身及局部检查仔细检查心肺、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

3、辅助检查B超、彩超多普勒、CT等检测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血清C-反应蛋白>8mg/L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

4、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

二、症候诊断:

1、感染邪毒型

主症:

产后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

次证:

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暗紫,其臭秽,面赤汗出,烦躁口渴,便秘溲赤,

舌脉:

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有力

2、外感型:

主症:

①产后发热恶寒②发热,微恶风寒

次证:

①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②头痛,咳嗽,口渴,微汗出或无汗

舌脉:

①舌苔薄白,脉浮紧⑵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血虚型:

主症:

产时或产后失血量多,微热自汗

次证:

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四肢麻木,小腹绵绵作痛

舌脉:

舌淡红,脉细无力

4、血瘀型:

主症:

产后寒热时作,

次证:

恶露不下,或下而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不欲饮

舌脉: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数或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感染邪毒型: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黄芩。

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2、外感型: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①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荆芥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地黄

②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淡豆豉甘草芦根

3、血虚型

治法:

补血益气

方药:

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

4、血瘀型:

治法:

活血化瘀,佐以清热

方药:

丹归活血汤《中医妇科临床方剂》加柴胡、黄芩。

丹参当归赤芍红花川芎桃仁甘草

(二)外用药物治疗

大黄芒硝按照1:

3比例配成,磨成粉装入透气的棉布袋,敷于红肿热痛处,待其结成块状或者变硬及时更换,一天数次。

四、疗效评价:

有效:

身热渐凉,诸症减退

无效:

热度不退,愈演愈烈,甚或谵妄,热血妄行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2009)

一、诊断

(一)疾病诊

l-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l)病史:

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

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

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

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

两膝酸软。

次症:

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

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症:

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

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脉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症:

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5.肾虚血瘀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

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

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二、治疗方案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证

治法:

补肾益气安胎。

推荐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苎麻根、杜仲。

中成药:

保胎灵等。

2.脾肾两虚证

治法:

固肾健脾安胎。

推荐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党参、炒白术、淮山药、黄芪。

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等。

3.肾虚血热证

治法:

滋肾凉血安胎。

推荐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

孕康口服液等。

4.气血虚弱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安胎。

推荐方药:

胎元饮<景岳全书》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中成药:

保胎丸等。

5.肾虚血瘀证

治法:

益肾祛瘀安胎。

推荐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加味圣愈沥《兰室秘藏》加减。

黄芪、党参、当归、参三七

2009年的30份病例中多数为早期先兆流产,我们通过观察其用药后的临床症状以及B超检查制定了疗效评价标准,如果用药无效我们必须及时更改用药,标准如下:

有效:

治疗后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有所减轻。

B超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无效:

治疗后阴道出血不能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甚至流产。

B超检查胚胎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2010)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l)病史:

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

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

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

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

两膝酸软。

次症:

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

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症:

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

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脉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症:

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5.肾虚血瘀证

主症:

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

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

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二、治疗方案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证

治法:

补肾益气安胎。

推荐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

菟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