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042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幽梦影》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幽梦影》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幽梦影》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幽梦影》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幽梦影》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幽梦影》上.docx

《《幽梦影》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幽梦影》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幽梦影》上.docx

《幽梦影》上

《幽梦影》上

《幽梦影》清张潮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

张潮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

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葱花馆诗钞》等。

  张潮也是清代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从书》、《昭代从书》(山帙、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

[1]一读经宜冬  【原文】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物也。

  【原评】  曹秋岳曰:

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

  庞笔奴曰:

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译文】  冬天适宜诵读经书,因为在冬天可以集中思想在经书里驰骋;夏天适合读史,因为夏天白日时间长,时间比较充足;秋季适宜读诸子百家,因为秋天秋高气爽,人的韵致比较特殊,这时可以领会诸子精神的实质;春天适宜读诗词文章,因为春天可以体会出诗文的生机和春天散发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评析】  春夏秋冬时刻皆可读书。

作者认为经书简奥深邃,须平心静气,仔细寻味,而冬季天寒,不宜走动,则人的精神容易集中,故冬季是读经书的最佳时机。

史书记事,人事复杂,须慢慢梳理思绪,这样夏天长日漫漫,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品位,所以夏日读史最佳。

读诸子百家,派别不同风格各样,思想不同,须有海纳百川之胸襟,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情,人处其间思绪宁静,显然适合阅读诸子百家文。

诗词文赋是文学创作,春天生机昂然,适合敞开心扉对诗词文赋,所以读诗词春天最为适宜。

时间不同,心境不同对文章的了解也不同。

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读书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后果。

  经传宜独坐读  【原文】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原评】  孙恺似曰:

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

  王景州曰:

如无好友,即红友亦可。

  【译文】  《诗》《书》《礼》《易》《春秋》等著作适合一个人时静静的阅读,而历史著作适合和知己一起阅读。

  【评析】  读圣人经传,乃为了进德修身,首先是个人的事,所以要独自读;经传简约深奥,不认真品味揣摩,难得其神髓,故必须独坐读。

读史则可以广见闻,开心智,与友共读,既能相互切磋,互相发明,彼此启发,还可以达到学问共进,避免因个人阅历有限而误解误读丰富繁杂的历史。

  经书这类作品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名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

所以读这一类书须静坐冥思,细读慢慢品位其中的精髓,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修养,所以说经传易独自细细体味。

而历史著作在于领悟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涉及面广,而且各个方面无一不包,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文章,这样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

所以有些观点要和朋友一起探讨研究,这样才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问题,做到挖掘精髓的目的,从而真正的了解作品的主旨。

读书不在多,在于精,只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式,才可能摄取前人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无善无恶是圣人  【原文】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介不与,一介不取”之类),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之类),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原评】  黄九烟曰:

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

“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徵曰:

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

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

昔人云:

“善可为而不可为。

”唐解元诗云:

“善亦懒为何况恶!

”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译文】  没有做过善事也没有做过恶事的是具备极高品德的圣人;做善事多做恶少的是品质好才能高的人;做善事少恶事多的人是最平常的庸俗之辈;只做恶事而不做善事的是不知廉耻的小人;只知道做善事而没有做过恶事的是神仙和具有善根的佛家。

  【评析】  以做善事和做恶事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这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

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之中总是会出现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也许不是我们的目的,可是结果已经对别人造成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这就将事情分清了善和恶的不同。

  在这则文字中,作者将做善事和恶事的人分成了不同的几种人。

其实这一观点和现实中的许多例子是一致的。

可是要成为圣人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

所以在生活中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圣人,只要心存善念,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人就是好人。

因为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太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我们能为别人着想,那么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人为了社会上的贫困现象现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让我们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这也是在作善事。

  天下有一人知己  【原文】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o,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蕉以怀素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处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若松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

  【原评】  查二瞻曰:

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殷日戒曰:

二君究非知松、鹤者,然亦无损其为松、鹤。

  周星远曰:

鹤于卫懿,犹当感恩。

至吕政五大夫之爵,直是唐突十八公耳。

  王名友曰:

松遇封,鹤乘轩,还是知己。

世间尚有剧松煮鹤者,此又秦、卫之罪人也。

  张竹坡曰:

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

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

可见知己之难,知其难方能知其乐。

  【译文】  天下只要有一知己,就不会有遗憾了。

不只人是这样,万物也是这样的。

例如菊花把陶渊明视为知己,梅花把和靖视为知己,翠竹把子猷看作知己,杏树把董奉当作知己,莲花把濂溪视作知己,奇石将米芾当作知己,荔枝把杨贵妃视作知己,茶把卢仝、陆羽作为知己,香草把屈原作为知己,莼羹鲈脍把张翰视为知己,芭蕉把怀素视为知己,瓜把邵平视为知己,鸡把处宗视为知己,鹅把王羲之视为知己,芭蕉把王昭君视为知己。

他们之间相互交定,就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至于说像泰山松与秦始皇,春秋鹤与卫懿公那样就是彼此不能相交的缘故了。

  【评析】  万物皆是有灵性的,于是他们也就作为人的知己而存在着。

文章列举了一些除了人之外的自然界的有灵性的东西来阐释:

知己只要真心相惜不是只局限于一事一物的。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知音难觅得苦衷。

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有许多满腹经纶的学者才子,苦苦追寻,能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但是终究是在苦海中挣扎,最后由于郁郁不得志而抑郁终生。

  他们同时也慨叹就连动物灵长类都可以觅得着知音,可是作为有志之士却得不到重用,而空有才学无用武之地,要无所作为的虚度此生。

这是统治者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人的结缘在于知遇,同样知遇之缘在于了解和信任,所以要想得到知己必须给与对方充分的信任,这样才能得到知己。

  为月忧云  【原文】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原评】  余淡心曰:

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

  孙松坪曰:

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者耶!

  黄交三曰:

“为才子、佳人忧命薄”一语,真令人泪湿青衫。

  张竹坡曰:

第四忧,恐命薄者消受不起。

  江含徵曰:

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

  竹坡又曰:

江子此言,直是为自己忧蟹耳。

  尤悔庵曰:

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

  【译文】  为明月担心被云彩遮蔽住,为书本担心被蛀虫咬坏,为鲜花担心被风雨摧残、毁坏,为才子佳人担心他们命运无常,确实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呀。

  【评析】  月能不为云遮,圆而不缺;书能不被虫蛀,久而弥新;花能不早风雨摧残,四季芳香;才子能够施展雄才大略,佳人能够富贵尊容,当然是十分圆满的事情。

但是月有盈余这是自然界很正常的事情,过多的担心只是杞人忧天,枉费心思,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如果在此基础上,多一些经验作一些可以弥补的工作,这倒是将问题降到最低点的最有实效的办法。

假若只是一味的担心,而不采取任何解决事情的方法,那么再忧愁也是无用的。

就算是被人知道是菩萨心肠又有什么用处呢?

[2]二花不可以无蝶  【原文】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原评】  黄石闾曰:

“事到可传皆具癖”,正谓此耳。

  孙松坪曰:

和长舆却未许藉口。

  【译文】  鲜花不可以没有蝴蝶作伴,青山不可以没有泉水穿流其中,石头上不能没有青苔的点缀,水上不可以没有水藻的漂浮,乔木不可以没有藤萝的缠绕,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嗜好。

  【评析】  花与蝶、山与泉、石与苔、水与藻、乔木与藤萝,这五项事物恰是天工巧设,点缀生辉,缺少了这种点缀,便单调孤独而缺少诗意。

作者认为人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嗜好,便索然无味,缺少生机,没有意义。

  对于嗜好古人就有之,他们颐养性情,自得其乐,如陶渊明爱菊,刘禹锡咏荷、雍正皇帝鼓琴,他们沉浸其中,玩味无穷。

从这些前人看来人不能没有嗜好,没有嗜好的点缀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没有情调,没有趣味,平平淡淡,这样的生活一生岂不是在浪费光阴,虚度时光,亵渎生命吗?

所以此文字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

  春听鸟声  【原文】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欺乃声,方不虚生此世耳。

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

  【原评】  黄仙裳曰:

此诸种声颇易得,在人能领略耳。

  朱菊山曰:

山老所居,乃城市山林,故其言如此。

若我辈日在广陵城市中,求一鸟声,不啻如凤凰之鸣,顾可易言耶!

  释中洲曰:

昔文殊选二十五位圆通,以普门耳根为第一。

今心斋居士耳根不减普门。

吾他日选圆通,自当以心斋为第一矣。

  张竹坡曰:

久客者,欲听儿辈读书声,了不可得。

  张迂庵曰:

可见对恶少J陴妻,尚不若日与禽虫周旋也。

  又曰:

读此,方知先生耳聋之妙。

  【译文】  春天听鸟叫的声音,夏天听蝉鸣的声音,秋天听虫子唧唧叫的声音,冬天听雪簌簌的下的声音;白日里听下棋的声音,明月当空时听吹箫的声音;身处在大山之中听松林风啸的声音,水边听摇橹声,这才算没有白长了这双耳朵。

假如听到无赖少年的呵斥和辱骂,蛮横女人的叫骂和恶言,真不如耳朵聋了的好。

  【评析】  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有美有丑,美丑对人们的影响不同,所以人们对美丑的反映也就不一样。

人们总是趋向于美好的东西,这样人们也就受到了美好的事物或邪恶的事物的影响,变得邪恶或善良。

一个人每天听到的声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境,甚至会影响到小孩子的成长。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就会有种想翩翩起舞的感觉;当我们听到谩骂声不绝于耳时,就会有种心烦意乱的感觉,这是就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所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就可以享受不同的乐趣。

  同时,不仅要善于听美妙的声音,还要善于听取善意的劝解,“兼听则明”这段文字,同时也暗示着统治者应该善于听取忠言逆耳,明辨是非,为人民服务。

  上元须酌豪友  【原文】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原评】  朱菊山曰:

我于诸友中,当何所属耶?

  王武徵曰:

君当在豪与韵之间耳。

  王名友曰:

维扬丽友多,豪友少,韵友更少。

至于淡友、逸友,则削迹矣。

  张竹坡曰:

诸友易得,发心酌之者为难能耳。

  顾天石曰:

除夕须酌不得意之友。

  徐砚谷曰:

惟我则无时不可酌耳。

  尤谨庸曰:

上元酌灯,端午酌采丝,七夕酌双星,中秋酌月,重九酌菊,则吾友俱备矣。

  【译文】  上元节要与豪爽大方的朋友畅饮,端午节要与漂亮潇洒的朋友对饮,七夕节要与擅长吟诗作对的朋友对饮,中秋节之时要和淡泊名利的清雅之士对饮,重九要与远离是非、隐居的朋友对饮。

  【评析】  不同的节气饮酒,要选择不同的朋友,这样才会有不一样的心境。

上元节是一年中的开始,都想以一种盎然有生机的生活开始自己新的一年的生活,这时如果与一味豪迈、胸襟开阔的朋友对饮,可以受到他们的感染,汲取力量,开始新一轮的生活。

端午节向来被认为是纪念英雄献身的精神的节日,在这一天作者选择漂亮潇洒的朋友饮酒,是想把过去的一切的悲哀的事情埋没,于是这新的日子将会更加美好。

七夕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这是适合饮酒作对,所以选择韵友可以吟诗酌酒其乐融融。

中秋之际,家家乐团圆,这是选择淡泊名利的友人对饮,且不论名利,只沉浸在欢乐中,这才是最好的。

重阳之日远离凡尘,和隐士登高远望,不适为庆祝节日的最好选择。

所以在不同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好友对饮,会有不一样的心情。

  鳞虫中金鱼  【原文】  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

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害之。

  【原评】  江含徵曰:

金鱼之所以免汤镬者,以其色胜而味苦耳。

昔人有以重价觅奇特者以馈邑侯,邑侯他日谓之日:

“贤所赠花鱼,殊无味。

”盖已烹之矣。

世岂少削圆方竹杖者哉!

  【译文】  长有鳞片的金鱼,生有羽翼的紫燕,可以说他们都是动物中的尊者和神仙。

就像避世于风云叵测中的东方朔,别人是伤害不到他的。

  【评析】  水中的金鱼,空中的紫燕,虽然同为各自族中的一类,但他们却凭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个性,而在同族中鹤立鸡群。

就像东方朔身在朝廷,伴君之侧,却无不测之虞,庶几近之。

  神仙逍遥,多在仙山极乐世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生活自然安静了不少;而东方朔伴如虎之君,金鱼、紫燕与世人混处,在这种情势之下,神仙也不一定会过的像他们一样好。

  这节文字在比喻上有几处称奇:

神仙由人修成,称物类神仙,此一奇;鳞、羽类动物多不胜数,但是不提及其他,而偏偏就金鱼、紫燕而论,此二奇;将金鱼、紫燕比东方朔,他们虽非同类,但是却同样能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此三奇。

比类新鲜、生动,妙趣无穷。

  人世须学东方曼倩  【原文】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

  【原评】  江含徵曰:

武帝高明喜杀,而曼倩能免于死者,亦全赖吃了长生酒耳。

  殷日戒曰:

曼倩诗有云: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此其所以免死也。

  石天外曰:

入得世,然后出得世。

入世出世,打成一片,方有得心应手处。

  【译文】  入世应当学习东方朔,出世应该学习佛印了元。

  【评析】  所谓出世入世是一个十分难把握的问题。

身担重任,身不由己时想逃避现实,这谈何容易;身在佛门中人大多数都不能自如的摆脱束缚。

而这东方朔和了元法师却做到了这一点。

  身在皇宫,侍奉君王,实在是“伴君如伴虎”,一言不适,便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在历史上也不鲜见。

又说宦海浮沉,随时有翻船的危险,这在古时官场,同样也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事件。

而像东方朔,身为官太中大夫,“常在侧侍中”,为武帝明鉴是非,老死为帝所宠,的确少见。

究其原因,还在于他身在庙堂,心却能以朝廷为避世之所。

有了这种思想,他自然不会去与人去竞争;更不会为功名利禄而坑人他人,最终搞的身心疲惫;不会太过执著,斤斤计较;甚至常常伪装自己。

除此之外,他经常假装滑稽,同僚欢喜,君主欢喜,皆大欢喜,东方朔也得其所哉。

这就是他这些年为官的座右铭。

  所谓“出家须学佛印了元”,乃是对出家逃禅者来说的。

了元十五岁出家,十九岁往庐山参见开先善暹。

但是他并没有被佛门的清规戒律所束缚,而与苏轼兄弟的交往,相互“以诗颂为禅悦之乐”。

他认为修佛在于修心,并不一定过拘于形式,并非在深山丛林中足不出户就是入世之道。

出世后在入世,不被形式所拘泥,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了元的地方。

[3]三赏花宜对佳人  【原文】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原评】  余淡心日:

花即佳人,月即韵人,雪即高人。

既已赏花、醉月、映雪,即与对佳人、韵人、高人无异也。

  江含徵曰: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张竹坡日:

聚花、月、雪于一时,合佳、韵、高为一人,吾当不赏而心醉矣。

  【译文】  观赏花卉应该有佳人相伴,对月畅饮应该有吟诗作对的朋友助兴,把玩赏雪应与高雅隐士为伴。

  【评析】  美学上,审美的一般规律是从它的欣赏角度而言,它要求被欣赏对象必须具有美感,这样才能完成欣赏美的全过程。

就这则文字而言,欣赏之物——花、月、雪无疑都是具有美感的景观,这就为审美创造了足够的条件去完成审美。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观赏把玩后的绝妙好辞,他们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方面。

  但作者这里所说的还不仅是独赏,他于被欣赏物之外,再添了一项内容,就是与人共赏。

如此,被添的内容与被欣赏物就要讲究其是否和谐了。

本段文字“花即佳人,月即韵人,雪即高人”,佳人、韵人、高人因为其与景观的交融,相互映衬,也使得花、月、雪由静而动,静冻结合,平添了审美的机趣。

对欣赏者来说,造成了极大的感官冲击力。

  对渊博友  【原文】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原评】  李圣许曰:

读这几种书,亦如对这几种友。

  张竹坡曰:

善于读书、取友之言。

  【译文】  和学识渊博的朋友在一起,就像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奇书;同风流儒雅的朋友在一起,就像在读名人的诗文创作一样;同严谨的朋友在一起,就像读名人贤士所著的经传;同诙谐风趣的朋友在一起,就像在阅读传奇小说一样。

  【评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丰富、具体、生动的书。

那么文字诉诸的是人们经历过后的事情,纵然是作者的语言天赋极高,也不能完全表达事物本身作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

那么,读书和同一个经历过具体事物的人交往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同样与各种人交往,就像在读多部各具内容的书。

  人生这部大书里有着比书本更鲜活、更实用的知识。

所以,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与朋友交往也会受益匪浅。

人各有不同,不同的朋友有着不同的风格。

学识渊博者,见多识广,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与知识渊博的朋友交往,好像在读一部无所不包的奇书,让人为之一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风流儒雅者才情不凡,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潇洒与雍容,给人一种大气、豁达之感,当然与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恰似在欣赏名人诗文创作,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圣经贤传讲经、谈道,教人以规范;而品行端庄,为人严谨者当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与此等人交往,其言传身教,更具感染力。

诙谐多趣者言多趣谈,行为诡异,与诙谐滑稽的朋友交往,像在读一部妙趣横生的传奇小说,引人发笑。

  朋友不同,韵致各别,愿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风格不同的朋友,为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

  楷书须如文人  【原文】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

  【原评】  程桦老曰:

心斋不工书法,乃解作此语耶!

  张竹坡曰:

所以羲之必做右将军。

  【译文】  楷书要写的像文人那样,曹叔写的要想名将那样,而行书书写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就像晋代羊叔子那样缓带轻裘,则是最好的。

  【评析】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历史又取得辉煌成就的艺术门类之一。

它分为真、草、隶、篆、行诸种,他们风格不同,形式各异,既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这则文字,主要谈了楷、草、行风格上的区别与联系。

  楷书即真书,又称正书,以形体方正,可作楷模。

说的是楷书书写,要端庄凝重,圆润利落,沉静有致,方为得法,才算达到了楷书真正的书写要求,这正如文人,秀雅端庄,具有文气气质。

  草书又有章草、独草、连绵草诸多称法。

其产生,在于流便省简。

草书最讲流畅,要写得舒卷浩荡,这也恰如雄猛潇洒的名将的气度,冲折起伏,气势磅礴,淋漓酣畅,不失大气。

  行书是介于楷隶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它要求行书的书写,驾驭自如,笔势流畅,笔墨精到,气度安闲,书韵隽永,文字中以“羊叔子缓带轻裘”作比,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可谓恰切。

  人们品评书法,多以“文人气息”、“将军气息”作判语,张潮以文人、名将等区别不同书体间相别的风格,可谓得其三昧。

  人须求可人诗  【原文】  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

  【原评】  龚半千曰:

物之不可入画者,猪也,阿堵物也,恶少年也。

  张竹坡曰:

诗亦求可见得人,画亦求可像个物。

  石天外曰:

人须求可入画,物须求可入诗,亦妙。

  【译文】  人要有可以入诗的韵味;物要有可以入画的美感。

  【评析】  本段文字,作者在说:

人应该有可以人诗的韵味,物应有可以入画的美感。

人可入诗,物可入画,这是作者对审美的一种遐想。

张潮是一个文人,所以他看问题,颇有些唯美主义思想倾向。

  人要入诗,必须具备诗的灵动的特质,要有某种高贵吸引人的品质,并且对观者这一项事物感兴趣,只有这样,才会被人在诗里吟咏、赞颂。

可以入画的人,不讲究美丑,只要是有某种气质、或是某种特征可以吸引别人,那么你就有了可以入诗的条件。

绘画作为一门艺术,讲求气韵生动,高雅脱俗。

物要入画,必须美丽、有神韵。

如山川、鲜花、陶瓷、雪景等。

但是作者自在文中表现的却是另外一层意义,它启示人们不断加强修养,做一个高品位的人;物,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

  其实,在生活中,可入诗、入画的事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张潮这则文字为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的人类理想生活境界,是晚明社会思潮的继承和发扬。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  【原文】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

  【原评】  江含徵日:

今之钟鸣漏尽、白发盈头者,若多收几斛麦,便欲置侧室,岂非有少年襟怀耶!

独是少年老成者少耳。

  张竹坡日:

十七八岁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成。

  李若金曰:

老而腐板,定非豪杰。

  王司直日:

如此方不使岁月弄人。

  【译文】  青年人需要有老年人的那种成熟的见识和老成,老年人需要有少年的激情与热忱,这样才能有精彩丰富的人生。

  【评析】  少年人和老年人想来都有很大的不同,少年人阅历浅,还不知道天高地厚,做事容易冲动;但是在这种冲动的背后也凭着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有时会有很大的作为。

相反,老年人生活阅历丰富,阅尽世事沧桑,对世事看的精辟透彻,甚至可以一眼洞穿事情的真相。

张潮就是从青年和老年这两者之间的不足而发出了感叹。

两者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张潮认为:

少年人缺陷在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缺乏磨炼,做事无所顾忌,感情容易冲动,对问题的处理也会因理智不够而失之偏颇。

而老年人不足的是:

老年人多有暮气,有时会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缺少激情与热忱。

  张潮主张老少互补,少年人学习老年人办事情多一些沉稳与厚重,少一些浮浅与鲁莽,学习老年人的老成持重,就会将事情处理的完美了。

老年人应当有年轻人朝气蓬勃的胸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观念更新,这样才可以跟上时代的变化,用激情创造生活中的惊喜。

若少年人与老年人能互取所长克己所短,那么,少年人与老年人都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4]四春者天之本怀  【原文】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原评】  石天外曰:

此是透彻性命关头语。

  袁江中曰:

得春气者,人之本怀;得秋气者,人之别调。

  尤悔庵日:

夏者,天之客气;冬者,天之素风。

  陆云士日:

和神当春,清节为秋,天在人中矣。

  【译文】  春天生机勃勃,是大自然本有的情怀;秋天萧瑟一片,是大自然的另一种情调。

  【评析】  俗话说: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经过漫长的寒冷的冬天,当迎来春意融融的春天的时候,好像万物都是欣喜的。

这春意昂然的季节,好像会给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世界顿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

  而秋天则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是也是走向冬天的预兆,于是有人就把秋天看成是万物萧瑟的季节。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农人们看着将要收获金灿灿的粮食是脸上的那份喜悦,则向我们展示秋天是一个喜悦的季节。

同样秋色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唐诗不是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肃杀的秋天同样有着它的美丽,也是让人深深的叹息它的消失。

秋正如是,天高云淡,北燕南飞,金子般的颜色美则美矣,但飒飒秋风已显萧杀之气,预示着寒冬即将来临。

这时的大自然,恰如人生暮年,气力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