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963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docx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与建议

  摘要:

文章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整体的角度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问题,总结出研究特点为:

在主题上较多关注现状与对策,在研究方法上较多采用定量研究,在研究取向上多为理智取向。

为提高研究效果,需要拓展研究主题的范围,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协同合作,建立研究共同体;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增强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针对性。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15)04-0065-04

  一、研究提出

  21世纪以来,“农远工程”、“校校通”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条件。

与软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相对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却缓慢前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

因此,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篇名“农村”、“教师”作为关键词,选取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权威的八本期刊以及教育技术学全国硕博论文库作为文献来源,以2002年到2012年为起止年限进行检索。

对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出104篇论文(包括36篇硕博论文)。

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借助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

  二、研究现状

  1.文献的计量分析

  

(1)时间分布:

论文数量不断增多

  如图1所示,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数量稳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

2006年后,面向信息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入到讨论较为热烈的阶段。

  

(2)研究机构分布:

主要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

  由图2可以看出,在研究机构中,高校是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身处农村教育信息化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

究其原因,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经验,但缺乏对自身教学的理论反思能力,无法将感性认识提炼到理论高度。

  2.研究主题:

现状、对策研究居多

  对于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根据文献的主要内容,笔者将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分为五个主题,如表1所示。

  

(1)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该类研究主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不同的研究者对面向信息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切入点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两个问题上。

整体看来,研究者较多选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作为现状的考察点,较少探讨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形态等问题。

[1]

  

(2)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层面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赵慧忻从原则和措施两个方面讨论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策略。

[2]

  (3)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技术、人员支持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技术环境作为其硬件支持。

信息化环境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需要技术环境,还需要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进行实践指导。

  (4)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①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培训体系研究。

②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培训模式研究。

③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培训策略的研究。

④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培训绩效的研究。

十年来关注问题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关注培训的内容,到后来关注培训的模式以及现在较多关注培训的绩效问题。

  (5)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标准、评价研究。

例如,客观、科学的标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导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衡量指标。

  3.研究方法:

定量与实证研究比重很大

  由表2数据可知,在定量与实证研究中,基于问卷的调查研究所占比重很大。

这说明相关研究正在逐步摆脱思辨性局限,逐步走向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

有2%的论文中采用了实验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梳理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定性与思辨研究中,感悟性的思辨仍然占很大比重。

感悟性的思辨研究多是通过个人感悟、经验推理等思辨的方式进行的,是研究者个人观点的阐述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另一种研究方式为多学科思辨研究,即站在教育领域之外从其它学科的视角来分析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有2篇文章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4.研究对象:

从一般的教师到具体的年级和学科教师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农村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学教师面对的是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大体进行的是形式思维;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和运算人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事物;而学前教师所面对的是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学科知识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的特殊性。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十年来从最初的不对农村教师的特点加以区分的综合研究,到现在有针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阶段教师的具体研究。

在学科上,也有针对农村小学英语、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和农村化学等具体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5.研究地域:

关注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一方面,相关研究多聚焦于中、西部地区。

从2002年开始,我国就有针对不同地域的农村教师信息化的专业发展研究。

从数量上看,近80%的研究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研究,较多以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

虽然研究者意识到了地区的差异性问题,并较多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但在看到地区特殊性的同时,也要总结出可以普遍适用的结论。

目前,仅姚素青等研究四所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农村初中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策略,其比较研究的思路值得借鉴。

[3]  另一方面,研究者视野逐渐扩大,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

2007年以前我国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较多选取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是由于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陈旧,教学资源匮乏,迫切需要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农村教师,使得这一阶段教育研究者着重关注西部的农村教师。

2007年后,我国针对中、东部地区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也逐渐增多,这反映了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后,研究者将视野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

  三、研究反思

  1.研究主题呈阶段性发展

  统计分析研究的关键字表明,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题分为现状调查、培训提高和自我发展三阶段。

  在现状调查阶段,研究者大量对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并给出改善建议。

但是通过实践发现,研究者意识到仅仅关注这些,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在培训提高阶段,研究者提出了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培训的模式、策略、框架等。

但是,实践结果却出乎意料,培训效率低下,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

在自我发展阶段,部分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只有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意愿和自我发展的方法,才是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研究人员:

高等院校较多,缺乏多方合作

  在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机构中,高等院校教师或专家学者是主力军。

高校研究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真实的教育实践,难以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效契合,时常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农村教师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反映了他们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科研意识与水平有待提高。

而相关电教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对此也较少进行研究。

因此,高校教育研究人员与一线农村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研究。

由于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的支持,这种合作研究也会克服较多由时间、距离等造成的困难,值得高校研究人员和一线农村教师在多方合作研究时应用、推广。

  3.研究方法:

偏重定量的研究方法,应注重方法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虽无优劣之分,但是针对不同研究主题和不同研究目的来说,还是应该有较为合适的研究方法。

目前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较多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所以关于现状和培训的研究涌现出来。

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并没有达到研究者预期的效果,例如,研究者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样本数据,但被研究者可能面临被迫选择、无法表达真实想法,一些问题无法用问卷调查的分析维度进行测量等问题。

因此,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采用多种方法,除了需要占有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外,更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和归纳。

  4.技术手段:

从普通的信息技术到针对性的新媒体技术

  从论文的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研究者谈到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教学水平。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将研究视野从普通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扩大到其它的新媒体或者新资源,例如,开始关注利用网络社交软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和其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与其说是新媒体研究,不如说是新媒体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拓展应用,不仅仅是创造新的信息技术,而是重新组合利用现有技术,以达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目的。

  四、研究建议

  1.拓展研究主题的范围,加强基础研究

  2002年至2012年间,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教师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培训提高。

当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应用型研究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促使研究者转向事物原理性的基础研究,梳理以往的研究分析,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概括和构建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基本规律。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多为应用研究,与此相对的事物原理性的基础研究虽然不以直接运用为目的,但却给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间接影响应用研究的开展。

因此,研究者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应用性研究时,还应及时加强基础理论。

  2.加强协同合作,建立研究共同体

  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敏锐的专业眼光,而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果他们能建立研究共同体,开展协同创新,便会大大增强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在研究共同体中,高校研究人员通过一线农村教师实践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而一线农村教师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高校研究人员和一线农村教师共同作为研究主体,发挥各自优势持续不断地互动合作,能够使双方提高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及其应用效果。

  3.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增强跨学科的研究视野

  单独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教育领域的所有问题。

因此,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应互为补充、互相支持。

研究者应改变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做法,使教育研究方法从对立走向多元。

同时,除了从教育学科视角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外,也要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分析该领域的问题。

例如,基于生态理论,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置于整个教育生态环境之中,更系统地进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助于提高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绩效。

  4.增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针对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在现阶段不能超越学科、年级的特性对所有农村教师一概而论,需要进一步增强相关研究的针对性。

应该将儿童发展阶段、学科教学特点和农村教学现状等因素,作为划分、选取研究对象的依据和条件,推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需要对农村教师的特点加以区分,探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例如,针对农村小学英语、初中化学等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开展专业发展研究,引导他们将信息化教学理论融于一线教学实践,增强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禹,陈玲,余胜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57-61,77.

  [2]赵慧忻,袁虎廷.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53-55.

  [3]姚素青,彭立,徐扬.不同地区农村初中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4):

11-13.

  (编辑:

鲁利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