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892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 电梯安装工程.docx

质量通病电梯安装工程

第11章电梯安装工程

11.1机房及井道

11.1.1机房土建工程缺陷

1.现象

机房门向内开启;机房内无消防设施;夏天室内温度过高;机房通井道的孔洞没有砌高50mm的台阶,机房内布置与电梯无关的上下水、采暖、蒸汽管道。

2.原因分析

设计单位没有按《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1995)设计,土建施工单位未按设计施工,建设单位擅自改变设计和机房使用功能,没有及时配备消防设施。

3.防治措施

(1)机房门必须改向外开启,机房增加通风散热措施,拆除机房内与电梯无关的管道,并配备消防设施。

(2)按机房内最终地坪高度,在与井道连通的孔洞四周砌高50mm以上的台阶。

(3)安装单位进场前,要按规范进行验收,不符合规范之处,整改好后开工。

11.1.2井道土建工程缺陷

1.现象

井道平面尺寸偏小,垂直度偏差过大,预留孔洞或预埋件相对尺寸偏差过大,各层站中心偏差大,电梯层门安装困难。

2.原因分析

土建单位未按图施工或施工质量差;建设单位更换电梯品种或型号。

3.防治措施

(1)尽早了解土建结构,对尺寸不符合安装要求的地方,及时提出,以便修正;不宜修正的方面,要与建设单位、土建单位和设计单位协商,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签订合同时,要仔细核对电梯型号、电梯厂提供的土建图与土建施工图。

尽量能在土建施工前与建设单位交底,井道的平面尺寸与图纸对照只能偏大,严禁偏小。

11.2井道测量与放线

11.2.1电梯井道铅垂线偏移

1.现象

电梯井道铅垂线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偏移;施工中铅垂线晃动严重,影响正常施工。

2.原因分析

样板架变形,样板架未固定好或底坑样板架移位,铅垂过轻,并未作阻尼处理。

3.防治措施

(1)制作样板架要选用韧性强、不易变形、并经烘干处理的木材,木料要保证宽度和厚度,并应四面刨平互成直角。

提升高度超过60m时,应用型钢制作样板架。

(2)样板架变形或移位应重新测量、固定样板架。

(3)铅垂一般应5kg重,当提升高度较高时,应用大于5kg的铅垂,铅垂线可使用0.7~1.0mm的低碳钢丝。

(4)样板架上需要垂线的各处,用薄锯条锯一斜口以固定铅垂线。

底坑样板架待铅垂线稳定后,确定其正确位置,用U型钉固定铅垂线,并刻以标记,准备铅垂线碰断时重新垂线用。

11.2.2安装标准线误差过大

1.现象

由于安装标准线存在误差,牛腿和墙面修凿工作量增加。

两部以上电梯并列安装时,各电梯不协调一致。

2.原因分析

样板架固定前没有根据各层井道平面尺寸、预留孔洞或预埋件位置进行测量,各层门地坎位置与牛腿本身宽度的误差没有全部考虑。

两部和多部并列的电梯未作为整体来确定其安装位置。

3.防治措施

(1)由于土建井道施工一般垂直误差较大,安装前应在最高层层门口作基准线,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数据,考虑层门及指示灯、按钮盒的安装位置,照顾多数层门地坎位置和牛腿宽度误差,通盘考虑。

(2)除考虑井道内安装位置外,要同时考虑各部电梯层门及门套与建筑物的配合协调,逐步调整样板架放线点,确定电梯安装标准线。

11.3机房设备安装

11.3.1曳引机、导向轮的固定不可靠、不紧密

1.现象

承重梁螺栓孔用气割开孔或电焊冲孔,开孔过大,损伤工字钢立筋;承重梁斜翼缘上使用平垫圈固定,螺栓与工字钢接触不紧密;当曳引机弹性固定时,两端无压板、挡板。

2.原因分析

不了解施工方法和作业要求,工作责任心差,固定承重梁时测量不正确,造成承重梁偏移,开孔后修正时损伤立筋,或开孔过大。

3.防治措施

(1)加强对标准、规范的学习,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性和操作水平。

(2)承重梁位置应根据井道平面布置标准线来确定,以轿厢中心到对重中心的连结线和机器底盘螺栓孔位置来确定,保证在电梯运行时曳引绳不碰承重梁,安装时不损伤承重梁。

(3)当曳引机直接固定在承重梁上时,必须实测螺栓孔,用电钻打眼。

对螺栓孔过大的,必须进行加固,对严重损伤工字钢立筋的应更换承重梁。

(4)用与承重梁斜翼缘斜度一致的斜方垫圈固定曳引机,使螺栓与承重梁紧密接触。

(5)弹性固定的曳引机,在曳引机的顶端用挡板固定,在后端用压板固定,防止曳引机位移。

11.3.2曳引轮、导向轮垂直度、平行度超差

1.现象

曳引轮、导向轮(复绕轮)垂直度超差,两轮端面平行度超差,使曳引绳与曳引轮、导向轮(复绕轮)产生不均匀侧向摩损,引起曳引绳的振动,影响电梯的乘座舒适感。

2.原因分析

曳引轮、导向轮安装时没有按要求反复测量、调整。

只注意空载时的垂直度,满载后垂直度超差。

只注意两轮的垂直度,而没有注意两轮间的平行度。

3.防治措施

(1)根据曳引绳绕绳型式的不同,先调整好曳引机的位置,注意应按轿厢中心铅垂线与曳引轮的节圆直径铅垂线,调整曳引机的安装位置。

(2)曳引机底座与基础座中间用垫片调整,使曳引轮的空载垂直度偏差在2mm以内,并有意向满载时曳引轮偏侧的反方向调整,使轿厢在满载时曳引轮的垂直度偏差在2mm以内。

(3)调整导向轮,使曳引轮与导向轮的不平行度不超过1mm(在空载时)。

11.3.3制动器调整不合格

1.现象

制动器抱闸闸瓦不能紧密地合于制动轮工作表面上。

松闸时不能同步离开,其四周间隙不平均,而且大于0.7mm。

2.原因分析

出厂时抱闸制动瓦没有修正,闸瓦不能紧密地合于制动轮工作表面上,制动器没有调整好。

3.防治措施

(1)安装前应拆卸电磁铁的铁芯,检查电磁铁在铜套中能否灵活运动,可用少量细石墨粉作为铁芯与铜套的润滑剂,调整电磁铁,使其能迅速吸合,并不发生撞芯现象,一般应保持0.6~1mm的间隙。

(2)修正瓦片闸带,使之能紧贴制动轮,调整手动松闸装置。

(3)调整松闸量限位螺钉,使制动带与制动轮工作表面间隙小于0.7mm,调整时可一边调整后再调另一边;调整制动瓦定位螺钉,使制动瓦上下间隙一致。

(4)调紧制动弹簧,使之达到:

1)在电梯作静载试验时,压紧力应足以克服电梯的差重。

2)在作超载运行时,压紧力能使电梯可靠制动。

11.3.4曳引钢绳头制作缺陷

1.现象

钢绳与锥套歪斜,钢绳松散。

曳引钢绳绳头“巴氏合金”浇注不密实,没有一次与锥套浇平或锥套小端孔口处无少量合金溢出。

2.原因分析

浇注时锥套没有垂直固定好,钢绳捆扎方法不对,扎紧长度不够。

“巴氏合金”加热温度不够高,锥套没有预热或预热温度不够,合金未渗至孔底。

3.防治措施

(1)清洗锥套内部油质杂物及应弯折的钢丝绳头,用0.5~1mm的铅丝将钢绳松散根部扎紧。

(2)“巴氏合金”加热熔化后应除去渣滓,温度应在270℃~300℃之间,浇注时将锥套大端朝上垂直固定,并在小端出口处绕上布条或棉纱,把锥套预热到40℃~50℃,然后将溶液一次性注入锥套。

浇注前应将钢绳与锥套调正成一直线,浇注要饱满,表面平整一致,并留出一至半个绳股,以便能观察绳股的弯折。

11.3.5曳引绳安装缺陷

1.现象

钢绳没有擦洗干净,曳引绳头固定前没有充分松扭;曳引绳头装置紧固后,销钉穿好没有劈开或未穿销钉;各绳张力不均匀,其相互偏差大于5%。

2.原因分析

没有将曳引绳放开拉直检查,放绳场所不清洁,没有用柴油或汽油擦洗钢绳,测量张力的方法不正确。

3.防治措施

(1)截绳前,应选择宽敞、清洁的地方,把成卷的曳引绳放开拉直,用柴油将绳擦洗干净,并消除打结扭曲、松股现象。

(2)曳引绳头装置紧固后,立即穿好销钉并将其劈开。

(3)根据电梯曳引钢绳的长短,用100~300N的弹簧测力计,在轿厢停在井道2/3高度处,测量对重侧每根钢丝绳沿水平方向,以同样的拉开距离时的张力值,并对曳引绳头装置进行调整,调整后需将电梯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调整。

使张力值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

Fmax——张力最大值;

Fmin——张力最小值;

Favg——张力平均值。

11.4轿厢、层门组装

11.4.1层门地坎与轿厢配合尺寸超标

1.现象

轿厢地坎与各层门地坎间距不一致、不平行,偏差超标。

开门刀与各层门地坎、门顶滚轮与轿厢地坎间隙大于10mm或小于5mm。

2.原因分析

层门地坎安装时放线不准,两线不平行或层门地坎与轿厢间距离算错。

层门地坎安装产生误差。

3.防治措施

凿去高出地坎边沿垂直平面的部分。

层门地坎安装前,应根据精校后的轿厢导轨位置的样板架,悬挂放下的标准线确定层门地坎的精确位置。

安装时注意标准线不能走动。

11.4.2层门地坎安装不符合标准

1.现象

层门地坎水平偏差大于2/1000,地坎没有高出最终地坪面,且无过渡斜坡,地坎晃动,不稳固。

同一楼面的电梯层门地坎不在同一标准平面内。

2.原因分析

层门地坎的安装高度没有按最终地坪(如地毯面等)计算。

层门地坎下没有用混凝土浇实或未保养好,就安装门框等,造成地坎移位。

3.防治措施

(1)依据土建提供的地坪标准线,一并考虑地面的最终装饰面(包括地毯),确定地坎上平面的标高。

(2)地坎下面的地脚铁上好后,用C20以上细石混凝土或同等强度的砂浆浇埋地坎,按标准线及水平标高的位置进行校正稳固,并应注意地坎本身的水平度。

地坎浇埋稳固后,要保养2~3d方可安装门框等部件。

(3)地坎高出地面2~5mm,并应做1/110~1/50的过渡斜坡。

装饰地面(包括地毯)可不做过渡斜坡。

11.4.3层门地坎牛腿边外凸

1.现象

地坎边沿的垂直平面、牛腿边及混凝土外凸。

2.原因分析

没有按地坎安装标准线测量牛腿尺寸,地坎安装前未作处理。

3.防治措施

牛腿高出地坎边沿的垂直平面位置,应在地坎安装前按标准测量确定后,将高出部位凿去,等地坎安装好后用砂浆找平。

11.4.4层门门套与门不垂直,开启不平稳,层门有划伤

1.现象

门与门套不垂直、不平行,开门不稳,有跳动现象,门中与地坎中未对齐,门与门套间隙过大或过小,层门外观有划伤、撞伤旷

2.原因分析

门套安装不垂直,层门安装后没有调整好,层门导轨、地坎导槽不清洁,层门安装和调整中没有注意保护层门外观。

3.防治措施

(1)门套安装前检查门套是否变形,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2)门套与地坎联结后用方木将门套加固,并测量门套垂直度,要求不大于1/1000,横梁的水平度不大于1/1000。

(3)浇灌水泥砂浆时,采用分段浇灌法,以防止门套变形。

(4)在吊挂层门门扇前,先检查门滑轮的转动是否灵活,并应注入润滑脂,清洁层门导轨和地坎导槽。

(5)用等高块垫在层门扇和地坎之间,以保证门扇与地坎面间隙。

通过调整门滑轮座与门扇连接垫片来调整门与地坎、门套的间隙。

(6)层门中与地坎中对齐后固定钢丝或杠杆撑杆。

注意旁开式门各铰接点间的撑杆长度相等,各固定门的铰链位于一条水平直线上。

钢丝绳传动的层门钢丝绳须张紧。

(7)注意保护层门外观,外贴的保护膜在交工前再清除。

11.4.5轿厢组装结合处不平整,厢板划伤严重

1.现象

轿厢板结合处不平整,高低明显,缝隙过大,厢板有严重划伤、撞伤。

2.原因分析

安装顺序不对,轿壁板装好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在临时运输或调试时损伤壁板。

3.防治措施

(1)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壁板:

1)先将组装好的轿顶临时固定在上梁下面(如未拼装的轿顶可待轿壁装好后安装)。

2)装配轿壁,一般按后壁、侧壁、前壁的顺序与轿顶、轿底固定,通风垫与镶条以及门灯、风管等应同时一起装配。

3)轿门处前壁和操纵壁垂直度应不大于1/1000,轿壁拼装时要注意上下间隙一致,接口平整。

(2)壁板装好后,在正式交付前要用木板或纸箱板保护壁板。

11.4.6轿顶反绳轮垂直度超差,缺安全防护装置

1.现象

反绳轮垂直度超过1mm,与上梁两侧间隙不一致,反绳轮没有安装保护罩和挡绳装置。

2.原因分析

反绳轮安装后没有调整,安装钢绳后没有及时装保护罩和挡绳装置。

3.防治措施

(1)轿厢安装后要对反绳轮的垂直度进行测量、调整,并应检查上梁与立柱的联结处是否紧密,有无变形。

(2)钢绳安装后立即安装保护罩和挡绳装置。

11.5底坑设施安装

11.5.1底坑积水

1.现象

底坑或墙体渗水,底坑积水无法清除。

2.原因分析

土建防水层没有做好,或安装打孔破坏防水层,底坑无集水井,积水清除困难。

3.防治措施

(1)安装前应严格验收,保证底坑不漏水或渗水,有条件时增加排水装置。

(2)在安装导轨支架、缓冲器、栅栏时应注意保护防水层,一旦防水层破坏,应及时修补。

11.5.2缓冲器安装不牢固,安装精度超标

1.现象

缓冲器底座与基础接触面不平整,接触不严实,所垫垫片过小,紧固无弹簧垫;缓冲器不垂直,两缓冲器不能同时接触;液压缓冲器工作不正常,放油孔有漏油现象。

2.原因分析

不严格按标准规定施工,不熟悉电梯说明书要求,当液压缓冲器油路不畅通或锈蚀时没有清洗。

3.防治措施

(1)基础应处理,根据规程要求和缓冲器型式确定安装高度,用垫片来保证两缓冲器顶面在同一高度,缓冲器底座垫片应大于底座接触面的1/2。

(2)液压缓冲器应测量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3)认真阅读理解安装说明书,并检查有无锈蚀和油路畅通情况,必要时进行清洗,清洗后更换垫片,并按说明书要求注足指定牌号的油。

11.6导轨组装

11.6.1导轨支架安装不牢固、不水平

1.现象

导轨支架松动,焊接支架间断焊、单面焊;支架不水平,外端下垂,膨胀螺栓伸出墙面过长,砖墙用膨胀螺栓固定支架。

2.原因分析

支架地脚螺栓或支架埋深不足120mm,膨胀螺栓的钻孔太大,混凝土强度低,灌注时墙洞未冲净湿透,导轨支架临时固定后未测量水平度或支架固定水泥砂浆未完全凝固,就作支撑,安装其它支架。

3.防治措施

(1)埋入式:

1)支架埋入孔洞深度大于或等于160mm。

2)支架开脚后,应用水将墙洞冲净湿透,用设计规定的混凝土固定,并用水平尺校正上平面。

3)先安装上下两个支架,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把标准线捆扎在上、下两支架上,然后按标准线逐个安装。

(2)焊接式:

1)所有焊缝应连续,并应双面焊,焊接时应防止预埋铁板过热变形。

2)支架点焊在预埋铁板上后,应检查水平度,达到标准后再焊接。

(3)用膨胀螺栓固定时应选用合格的钻头打孔。

11.6.2导轨垂直度超差

1.现象

电梯晃动、抖动,导靴磨耗过快,导轨局部明显弯曲。

2.原因分析

导轨安装时垂直度超差,导轨顶面间隙过小,导轨连接方法不对,导轨弯曲;安装前没有调整;导轨用螺栓直接固定或焊接固定,导轨热胀冷缩时,使导轨弯曲。

3.防治措施

(1)导轨安装前先检查,对弯曲的导轨要先调直。

(2)用专用校轨卡板自下而上初校,导板与导轨的连接螺栓暂不拧紧,用导轨卡板精调时,逐个拧紧压板螺栓和导轨连接板螺栓。

(3)用螺栓直接固定或焊接固定的导轨,应改用压板固定。

11.6.3导轨接头处组装缝隙大,台阶修光长度不够

1.现象

电梯在接头处晃动,导靴磨耗快。

2.原因分析

导轨工作面接头处有连续缝隙,或局部缝隙大于0.5mm,导轨接头处有台阶,且大于0.05mm,台阶处修光长度短。

3.防治措施

(1)在地面预组装,先采用装配法,后用锉刀修正接头缝隙处,预组装后将导轨编号安装。

(2)导轨校正后进行修光,修磨接头处,用直线度为0.01/300的平直尺测量,台阶应不大于O.05mm。

修光长度应在150mm以上。

11.6.4导轨下端悬空

1.现象

电梯运行后或安全钳动作后,导轨走动。

2.原因分析

导轨下端悬空底坑,导轨下无导轨座。

3.防治措施

在安装底坑第一根导轨时,先放人导轨座,导轨座应支承在地面,导轨下应放入接油盒。

11.7电梯电气安装

11.7.1电线管、线槽敷设混乱,动力、控制线路混敷

1.现象

线管、线槽敷设不平直,不整齐,不牢固,控制线路受静电、电磁感应干扰大,电梯调试和运行时发生误动作。

2.原因分析

不按标准、规范施工,动力线与控制线没有隔离敷设,配线不绑扎,且没有接线编号。

3.防治措施

(1)应严格按标准规范施工,电线管用管卡固定,固定点不大于3m,电线管管口应装护口,与线槽连接应用锁紧螺母;电线槽每根固定不少于两点,安装后应横平竖直,接口严密,槽盖齐全、平整、无翘角。

(2)阅读说明书,动力线与控制线隔离敷设。

对有抗干扰要求的线路应按产品要求施工。

(3)配线绑扎整齐,并有清晰的接线编号。

11.7.2电气设备接地不可靠

1.现象

电器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未接地或接零,且连接不可靠,接地线互相串接后再接地,在中性点接地的9N系统中,电气设备单独接地,零、地线混接。

接地线未用黄绿相间的绝缘导线,计算机控制的电梯,其“逻辑地”(信号地)未按说明要求处理,而按电气设备安全接地处理。

2.原因分析

未按标准、规范施工,没有理解说明书要求。

3.防治措施

(1)认真学习标准、规范和安装说明书,提高业务水平。

(2)按标准要求接地,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绝缘导线。

电气线自进入机房,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3)在TN系统中,除在电源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PE线及PEN线的终端重复接地。

(4)“逻辑地”按说明书要求处理。

11.7.3电缆悬挂不可靠,电缆过短或过长

1.现象

随行电缆两端以及不运动电缆固定不可靠,当轿厢压缩缓冲器后,电缆与底坑和轿厢底边框接触。

随行电缆运动时打结或波浪扭曲。

2.原因分析

未按标准要求固定,轿底电缆支架与井道电缆支架不平行,电缆过长,未充分退扭。

3.防治措施

(1)将电缆沿径向散开,检查有无外伤、机械变形,测试绝缘性能和检查有无断芯。

将电缆自由悬吊于井道,使其充分退扭。

(2)计算电缆长度后再固定。

保证电缆不致拉紧或拖地。

绑扎随行电缆,其绑扎长度应为30~70mm,绑扎处应离电缆支架钢管100~150mm。

(3)轿底电缆支架应与井道电缆支架平行,并使随行电缆处于井道底部时能避开缓冲器,并保持一定距离。

(4)多根电缆同时绑扎时,长度应保持一致。

11.7.4轿顶配线防护不可靠

1.现象

轿顶无法排线管,配线没有防护。

采用金属软管防护时固定不可靠,端头固定距过长。

2.原因分析

未按标准、规范施工。

金属软管无固定点,固定困难。

3.防治措施

(1)轿顶配线应走向合理,尽量用硬管配线,无法配管的部位用金属软管保护。

(2)如需用软管应事先加工安装固定点,保证端头固定距不大于100mm。

(3)软管与箱、盒、设备连接处应使用专用接头。

11.7.5传感器安装缺陷

1.现象

传感器及支架不能调整;传感器及支架松动。

2.原因分析

支架采用焊接固定;支架及传感器调整后没有可靠锁紧。

3.防治措施

改焊接固定为螺栓固定;支架及传感器调整后可靠锁紧,螺母要加弹簧垫。

11.8安全装置

11.8.1安全钳不能同时动作,轿厢变形

1.现象

安全钳动作时,两侧安全钳不能同时动作,使轿厢发生变形。

安全钳动作后安全钳急停开关未动作,电梯控制电路未切断。

2.原因分析

两侧安全钳的工作面间隙不一致,上梁横拉杆、杠杆没有调整好,拉杆弯曲,安全钳急停开关未调整好位置。

3.防治措施

(1)安装前先校正垂直拉杆,调节上梁横拉杆的压簧,固定主动杠杆位置,使主动杠杆、垂直拉杆成水平,两侧拉杆提拉高度一致。

(2)调整钳楔块工作面与导轨侧面间的间隙,间隙应均匀一致。

(3)调整急停开关位置,检查电路,先作模拟试验,动作正常后再作正式的安全钳试验。

(4)检查轿厢底水平度,轿厢变形时要重新调整。

11.8.2安全保护开关不灵

1.现象

电梯运行过程中安全保护开关误动作,使电梯无故停车。

出故障时安全保护开关不动作。

2.原因分析

安全保护开关安装位置不对,固定不可靠,电路发生故障。

3.防治措施

(1)各安全保护开关和支架应用螺栓可靠固定,并有止退措施,严禁用焊接固定。

(2)检查各开关,不能因电梯正常运行时的碰撞和钢绳、钢带、皮带的正常摆动使开关产生位移、损坏和误动作。

(3)对控制柜和控制线路作模拟试验,模拟试验可带电动机,但禁止带动轿厢运行。

(4)模拟试验正常后可以进行慢车试验,试验时所有安全装置应全部接通,一般情况下不能短接。

(5)检查不动作或误动作开关的位置和电路,重新调整。

11.9试运转

11.9.1平层不准确

1.现象

电梯平层不准确,尤其是轿厢空载时与满载时平层不准确。

2.原因分析

电梯调整平层前没有先做平衡系统凋整,平层调整时电梯额定重量不正确,平层运行速度太快。

3.防治措施

(1)平层的调整应在平衡系统调整后及静载试验完成后进行。

平层运行速度应符合说明书要求。

(2)在电梯中加50%的额定重量,以楼层中层为基准层,调整感应器和铁板位置。

(3)固定调整好感应器后,在调整其它楼层平层时只调整铁板位置(应反复多运行几次进行调整)。

11.9.2不做安全钳试验,试验后导轨不修光

1.现象

导轨工作面两侧无试验痕迹,说明没有做安全钳试验;试验后导轨工作面不修光,导靴磨耗快。

2.原因分析

没有认识到试验的重要性和试验后不修光导轨的后果。

3.防治措施

电梯检修速度运行时,在机房人为操作让限速器动作,试验后应检查擦痕,并立即进行修光和检查轿厢是否变形,调整安全钳间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