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762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6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到第九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从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

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三、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

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

(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

相同吗?

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

(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的活动,你有甚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第29页

2.完成练习六第4题

七、板书设计

从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前面右面上面

正对平视

八、教后记

 

2.观察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前面、上面、右面观察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盒交流,进一步学习利用食物或图形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阐述观察物体的兴趣,乐于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和想象的活动过程,探寻不同的摆法,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难点:

体会例题图形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醒转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提出要求:

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成以下形状(摆成一排;后面三个,左起第一个的前面放一个)

2.提问:

请同学们说说从他们的前面、上面、左面和右面看,分别看到了甚么形状?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3

(1)想一想,此时从前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形状?

(2)从右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形状?

从上面看,你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3)小组汇报,并分别演示出各种摆法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小结指出:

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能相同的。

2.这样摆可以看到什么?

(先摆1个再在旁边摆3个)

(1)现在还是原来的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提问:

如果此时你从其他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为什么?

(2)让学生看一看,记住你所看到的,画下来。

提问:

如果此时你从其他几个方面去管擦,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

为什么?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1、2题

2.完成练习六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谈话:

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动脑筋,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

谁能谈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30、31页

六、板书设计

观察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

可能有相同的视图,

可能不同。

七、教后记

 

3.练习六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

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

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

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完成练习六: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3个正方体摆一个物体。

(1)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竖着的两个正方形,有几种摆法?

(2)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横着的两个正方形,有几种摆法?

(3)你还能像这样问同学吗?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用4个正方体照样子先摆一摆,再根据题意观察,并回答问题,先同桌交流,再集体讲评。

4.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用4个正方体按照要求先摆一摆,再观察,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2)还有其他摆法吗?

学生交流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32、33页

六、板书设计

练习六

(1)

 

七、教后记

 

3.练习六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

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

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

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

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

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

是什么形状?

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

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

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34、35页

六、板书设计

练习六

(2)

 

七、教后记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

1.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

2.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回执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

教具准备

课件、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准备好一张练一练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记录。

)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调查记录,你能看明白吗?

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张记录表中读出了哪些数据?

(指名回答)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

1.学习统计表。

(1)说一说统计表里已经有了哪些数据?

是从哪里来的?

还有哪几个空格要填写,这些数据到哪里寻找?

(2)说一说“合计”的意思以及求合计人数的方法。

(3)学生独立填写空格里的人数。

(4)填写完整后让学生观看统计表,读其标题,明白统计表的内容,写出年月,表明统计的时间,说说人数,表述统计表里的数据。

(5)和用“正”方法记录数据,统计表在表示数据方面有什么优点?

2.学习条形统计图。

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根据统计表制作的统计图,想不想看看?

(1)观察横轴,看看上有什么?

(明白横轴上表示四类电视节目。

(2)观察纵轴,看看上有什么?

(明白纵轴上表示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1格表示2人。

(3)让学生独立画图,检查他们画的直条长度是否正确,提醒他们在直条的上面写出相应的人数。

二、讨论小结:

从统计表里能知道些什么?

从统计图里能知道些什么?

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一张完整的统计表由哪几部分组成?

一幅完整的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1页练一练。

(1)出示导入时完成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和制作统计图。

(2)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七第1题。

(1)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观察。

(2)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明白了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36、37页。

六、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建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

七、教后记

 

2.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手机、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仪式,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

(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

问:

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

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

几套中的?

几套小的?

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

为什么?

(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

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

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

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

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四、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38、39页

六、板书设计

数据分段整理

(1)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

七、教后记

3.练习七)

(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能在方格纸上制作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及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包含哪几个部分?

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包含哪几个部分?

如何进行分段整理数据?

二、练习指导。

1.完成练习七第3题。

(1)先让学生说说横轴和纵轴上分别有什么?

(2)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注意标注数据。

2.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相关数据,让学生收集整理。

第24届韩国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5枚;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林匹克运动会16枚;第26届美国亚特兰大奥林匹克运动会16枚;第27届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28枚;第28届希腊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32枚;第29届中国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51枚;第30届英国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38枚。

(2)完成统计图。

3.完成练习七第5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4.你知道吗?

(1)依次出示3幅统计图。

(2)说说你从上面的统计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3)你对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看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40、41页。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七

(1)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建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

数据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六、教后记

 

4.练习七

(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能在方格纸上制作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及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包含哪几个部分?

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包含哪几个部分?

如何进行分段整理数据?

二、练习指导。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1)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分工合作,完成统计表。

(2)请对本次数据调查进行分析和比较。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2)学生讨论交流

师问: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吗?

(3)怎样评价同学们的视力?

3.你知道吗?

(1)依次出示3幅统计图。

(2)说说你从上面的统计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3)你对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看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42、43页。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七

(2)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建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

数据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六、教后记

 

 

5.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老师在一所学位参观,看到他们的四年级举行了男生和女生进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一起来看,男生队和女生队个个全力以赴,争取获得好成绩,最后比赛结果怎样呢?

想知道吗?

二、探索平均数的产生和意义和方法

师:

体育老师把每个同学套中的个数记录下来,绘制成了这样的统计图,左边是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右边是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现在要比一比男生套得准一些?

还是女生准一些?

可以比什么呀?

1.学生进行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根据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比较方法。

2.再次讨论,哪一种方法合理?

让学生明白:

(1)一个人套得准不能代表整个团队套得准。

(2)男生队参赛人数有4人,女生队参赛人数有5人,在这种情况下,比套中的总个数,不公平。

4.由于这次比赛人数不相等,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应该比什么?

(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数)板书:

平均数

5.求平均数。

我打算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等分。

三、平均数的运用

1.练一练。

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

2.练习八第1题。

3.练习八第2题。

学生计算完成后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每次的飞行时间不同,但每次飞行的时间总是稳定地在50-70秒之间,有的比平均数多一些,有的比平均数少一些。

4.练习八第3题。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身高160厘米的含义是整体水平,有的身高超过160厘米,有的低于160厘米。

四、总结

师:

今天我们学了平均数的知识,请你们用一句话说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44、45页。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同样多

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男:

6+9+7+6=28(个) 女:

10+4+7+5+4=30(个)

28÷4=7(个)      30÷5=6(个)

七、教后记

 

6.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

昨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平均数,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专题练习

练习八第4——10题

1.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

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

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多多少?

少多少?

一样多?

2.练习八第5题

注意让学生辩一辩,在这个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3.练习八第6题

这道题中要注意让学生知道最多的是那个小组,最少的是那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估计平均植树的棵树,体会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个特点,最后再进行计算,看估计的怎么样。

4.练习八第7题

首先要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表格,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

对于

(2)题,通过这道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

5.练习八第8题

这题关键要让学生理解“没有上场比赛”这种情况下的平均数的球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本质。

6.练习八第9题

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

7.练习八第10题

三、完成你知道吗?

问:

你知道吗唱歌比赛中是如何确定选手的成绩吗?

请阅读数学书第53页的“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46、47页。

六、板书设计

练习八

 

平均数:

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七、教后记

 

7.实践活动: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

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

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

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

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

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

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

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

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

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

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两次的变化相同吗?

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

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

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四、引申反思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解决问题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