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膜分离技术.docx
《第二章膜分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膜分离技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膜分离技术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教案
(第4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1节膜技术概述第2节膜分离装置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膜技术的历史及现状,掌握膜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膜技术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辅导手段:
PPT、板书
板书设计
第1节膜技术概述
一.
1.
第二章膜分离技术
第2节膜分离装置
一.
(一).
疑难
字词
第二章膜分离技术
2.1膜技术概述
2.2膜分离装置
2.3极化、污染现象和控制
2.4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应用
第1节膜分离技术概述
1.1基本概念
所谓的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
根据孔径大小(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以分为:
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切向流过滤则是指液体的流动方向是平行于膜表面的,在压力的作用下只有一部分的液体穿过滤膜进入下游,这种操作方式也有人称之为“错流过滤”)。
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
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
膜的性质: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
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
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
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性透过膜(通常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为分离介质,以外界能量(如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体系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的方法。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
1.2基本原理
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一张特殊制造的,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在外力推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浓缩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是根据混合物的物理性质的不同用过筛的方法将其分离,或根据混合物的不同化学性质分离开物质。
物质通过分离膜的速度(溶解速度)取决于进入膜的速度和进入膜的表面扩散到膜的龙眼、另一表面的速度(扩散速度)。
而溶解速度完全取决于被分离于膜材料之间化学性质的差异,扩散速度除化学性质外还与物质的分子量有关,速度越大,透过膜所需的时间越短,混合物中各组分透过膜的速度相差越大,则分离效率越高。
膜分离过程以选择透性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一种或几种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或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可以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通常膜原料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
分离膜能混在一起的物质分开,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
(1)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主要是质量、体积大小和几何形态差异,用过筛的办法将其分离。
微滤膜分离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将水溶液中孔径大于50nm的固体杂质去掉的。
宋纪蓉书138页
(2)根据混合物的不同化学性质。
物质通过分离膜的速度取决于两个步骤的速度,首先是从膜表面接触的混合物中进入膜内的速度(溶解/扩散速度),其次是进入膜内后从膜的表面扩散到另仪一表面的速度。
二者之和为总速度,总速度越大,透过膜所需的时间越短;总速度越小,透过膜所需的时间越长。
1.3分离膜应具备的条件宋纪蓉书139页
(1)分离性
(2)透过性
(1、2)膜的分离透过性:
虽然膜具对被分离物具有选择透过性,但它也不可能将某一组分百分之百完全阻挡,而对另一组分完全透过。
膜材料的化学特性、形态结构和分离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条件等都会影响膜的分离能力。
膜的分离透过性是其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膜达到所需的分离率后,其透量愈大愈好。
故膜的分离性能和透过性能是相互依赖的,当膜的分离性能高时其透量就会受到损失,反之其透过率高则分离率就会降低。
(3)物理、化学性质稳定
膜的物理稳定性:
其主要体现在耐热性和机械强度等方面。
膜的耐热性取决于膜材料的化学结构。
故可以采取改变高分子的链节结构和聚集态结构,提高分子链的刚性等措施来提高膜的耐热性。
而膜的机械强度是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质的体现。
在外力作用下,膜产生剪切蠕变,使膜透过速度下降。
外力消失后,若再给膜施加相同外力,膜的透过速度暂时有所回升随后很快下降。
膜的化学稳定性:
主要体现在抗氧化、抗水解性和耐酸碱性等。
膜的抗氧化、抗水解性和耐酸碱性既取决于膜材料的化学结构,又取决于被分离溶液的性质。
氧化、水解的最终结果使膜色泽变深,发硬变脆,使其化学结构与外观形态受到破坏。
溶液中的氧化物产生的初级自由基( )能与膜的高分子材料( 键)反应:
反应产物 不稳定,经过一系列反应,由醇变成醛,再转化为酸,二氧化碳、水等,从而降低膜的分离效果。
[1]
(4)经济性:
主要是要求分离所用的膜材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价格合理,成本不高,便于制造,方便使用,否则就会严重制约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使用。
1.4膜技术共同的优缺点:
1.4.1膜技术共同的优点
⑴分离条件温和,对于热敏感物质的分离很重要:
在常温下进行,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等医药、果汁、酶、蛋白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⑵无相态变化:
挥发性成分如芳香物质损失较少,可保持原有的芳香及风味;与有相变化的其他分离法相比,能耗低,分离水分时,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
⑶无化学变化:
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
⑷选择性好:
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遍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⑸适应性强,使用范围广:
可用于分离、浓缩、纯化、澄清等工艺。
⑹密闭系统中进行,被分离食品无色素分解和褐变反应,食品色泽变化小,能保持食品的自然状态。
⑺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连续也可以间歇进行,膜组件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结构紧凑且构造简单、维修成本低。
易于实现自动化。
1.4.2膜技术共同的缺点:
1)膜面易发生污染,膜分离性能降低,产品被浓缩的程度有限,故需采用与工艺相适应的膜面清洗方法;
2)有时其实用范围受到限制,因加工温度、食品成分、PH、膜的稳定性、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性等的不同,有时不能使用分离膜;
3)单独的膜分离技术功能有限,需与其他分离技术连用。
规模经济的优势较低,一般要与其他工艺相结合。
1.5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见幻灯片]
1.6膜的分类
1.6.1.按膜的材料分类
1.6.2.按膜的分离原理及适用范围分类
1.6.3.按膜的形态分类
1.6.4.按膜的结构分类
1.7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分离膜的基本功能是从物质群中有选择地透过或输送特定的物质,如颗粒、分子、离子等。
或者说,物质的分离是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实现的。
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及其传递机理如表2所示。
1.8膜材料
用作分离膜的材料包括广泛的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
原则上讲,凡能成膜的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均可用于制备分离膜。
但实际上,真正成为工业化膜的膜材料并不多。
这主要决定于膜的一些特定要求,如分离效率、分离速度等。
此外,也取决于膜的制备技术。
目前,实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有:
纤维素酯类、聚砜类、聚酰胺类及其他材料。
从品种来说,已有成百种以上的膜被制备出来,其中约40多种已被用于工业和实验室中。
以日本为例,纤维素酯类膜占53%,聚砜膜占33.3%,聚酰胺膜占11.7%,其他材料的膜占2%,可见纤维素酯类材料在膜材料中占主要地位。
(1)纤维素酯类膜材料
(2)非纤维素酯类膜材料
1.9膜的保存
分离膜的保存对其性能极为重要。
主要应防止微生物、水解、冷冻对膜的破坏和膜的收缩变形。
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而水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
温度、pH值不适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
冷冻会使膜膨胀而破坏膜的结构。
膜的收缩主要发生在湿态保存时的失水。
收缩变形使膜孔径大幅度下降,孔径分布不均匀,严重时还会造成膜的破裂。
当膜与高浓度溶液接触时,由于膜中水分急剧地向溶液中扩散而失水,也会造成膜的变形收缩。
五、作业
1.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2.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3.膜分离常用的材料有哪些?
醋酸纤维膜的特点?
4.膜分离技术的的特点?
六、课后记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教案
(第5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2节膜分离装置第3节浓差极化、污染现象和控制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膜组件的结构及型式并掌握其特点,掌握浓差极化、污染现象的概念,了解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及清洗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膜组件的结构及型式并掌握其特点
四、教学过程
辅导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2节膜分离装置
第3节浓差极化、污染现象和控制
1.浓差极化定义
2.浓差极化特性
3.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4.膜的清洗
疑难
字词
第2节膜分离装置
膜组件(MembraneModule):
将膜、固定膜的支撑材料、间隔物或管式外壳等组装成的一个单元称为膜组件。
以便于使用、安装、维修。
膜面积愈大,单位时间透过量愈多,因此,当膜分离技术实际应用时,要求开发在单位体积内具有最大膜面积的组件。
膜组件的结构及型式取决于膜的形状,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主要有中空纤维式、管式、螺旋卷式、板框式等四种型式。
管式和中空纤维式组件也可以分为内压式和外压式两种。
幻灯片:
膜组件四种型式示意图9.2
(1)板框式(Plate-and-Frame)膜组件
板框式膜组件使用平板式膜,其设计类似于常规的板框过滤装置,这类膜器件的结构与常用的板框压滤机类似,由导流板、膜、支承板交替重叠组成。
板框式是最早使用的一种膜组件。
膜被放置在可垫有滤纸的多孔的支撑板上,两块多孔的支撑板叠压在一起形成的料液流道空间,组成一个膜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可并联或串联连接。
不同的板框式设计的主要差别在于料液流道的结构上。
优点:
组装方便,膜的清洗更换比较容易,料液流通截面较大,不易堵塞,同一设备可视生产需要而组装不同数量的膜。
缺点:
需密封的边界线长
(2)管式(Tubular)膜组件
管式膜组件由管式膜制成,它的结构原理与管式换热器类似,管内与管外分别走料液与透过液,管式膜的排列形式有列管、排管或盘管等。
管式膜组件有外压式和内压式两种。
对内压式膜组件,膜被直接浇铸在多孔的不锈钢管内或用玻璃纤维增强的塑料管内。
加压的料液流从管内流过,透过膜的渗透溶液在管外侧被收集。
对外压式膜组件,膜则被浇铸在多孔支撑管外侧面。
加压的料液流从管外侧流过,渗透溶液则由管外侧渗透通过膜进入多孔支撑管内。
无论是内压式还是外压式,都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串联或并联装置。
优点:
水力条件好,安装、清洗、维修比较方便。
能耐高压,可以处理高粘度的原水。
缺点:
管式膜组件的缺点是单位体积膜组件的膜面积少,一般仅为33~330m2/m3,装置体积大,而且两端要较多的联结装置。
除特殊场合外,一般不被使用。
(3)、螺旋卷式(SpiralWound)膜组件
螺旋卷式简称卷式,卷式膜组件也是用平板膜制成的,其结构与螺旋板式换热器类似。
膜、料液通道网、以及多孔的膜支撑体等通过适当的方式被组合在一起,然后将其装入能承受压力的外壳中制成膜组件。
这类膜组件的内部结构可被设计成多种不同的形式。
主要部件为多孔支撑材料,两侧是膜,三边密封,开放边与一根多孔的中心产品水收集管密封连接,在膜袋外部的原水侧垫一层网眼型间隔材料,把膜袋-隔网依次迭合,绕中心集水管紧密地卷起来,形成一个膜卷,装进圆柱形压力容器内,就制成了一个螺旋卷式膜组件。
优点:
膜的装填密度高;膜支撑结构简单;浓差极化小;容易调整膜面流态。
与板框式柱比、卷式赎组件的设备比较紧凑、单位体积内的膜面积大。
缺点:
中心管处易泄漏;膜与支撑材料的粘结处膜易破裂而泄漏;膜的安装和更换困难。
清洗不方便,膜有损坏,不易更换,尤其是易堵塞,因而限制了其发展。
(4)、中空纤维(HollowFiber)膜组件
中空纤维具有高压下不变形的强度,勿需支撑材料。
把大量(多达几十万根)中空纤维膜装入圆筒型耐压容器内。
纤维束的开口端用环氧树脂铸成管板。
料液从中空纤维组件的一端流入,沿纤维外侧平行于纤维束流动,透过液则渗透通过中空纤维壁进入内腔,然后从纤维在环氧树脂的固封头的开端引出,原液则从膜组件的另一端流出。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最大特点是单位装填膜面积比所有其他组件大,最高可达到30000m2/m3。
中空纤维膜组件也分为外压式和内压式。
优点:
缺点:
压力降较大;再生清洗困难;原料的前处理成本高。
优点:
设备紧凑,膜的装填密度很高,单位设备体积内的膜面积大(高达16000~30000m2/m3)不需要支撑材料。
缺点:
中空纤维内径小,阻力大,易堵塞,所以料液走管间,渗透液走管内,透过液侧流动损失大,压降可达数个大气压,膜污染难除去,因此对料液处理要求高。
各种膜组件的传质特性和综合性能的比较分别见下表
第3节浓差极化、污染现象和控制
2.3.1.浓差极化
定义:
在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
这种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concentrationpolarization)。
浓差极化特性:
它是一个可逆过程。
只有在膜过程运行中产生存在,停止运行,浓差极化逐渐消失。
它与操作条件相关,可通过降低膜两侧压差,减小料液中溶质浓度,改善膜面流体力学条件,来减轻浓差极化程度,提高膜的透过流量。
2.3.2凝胶极化
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增大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有效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
当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析出,形成凝胶层。
当分离含有菌体、细胞或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也会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
这种现象称为凝胶极化(gelpolarization)
2.3.3.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
膜分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膜污染(membranefouling)
膜污染:
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渗透通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物理污染包括膜表面的沉积,膜孔内的阻塞,这与膜孔结构、膜表面的粗糙度、溶质的尺寸和形状等有关。
化学污染包括膜表面和膜孔内的吸附,这与膜表面的电荷性、亲水性、吸附活性点及溶质的荷电性、亲水性、溶解度等有关。
膜污染特性:
一旦料液与膜接触,膜污染即开始;即,由于溶质与膜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吸附,开始改变膜特性。
而对于超滤,若膜材料选择不合适,此影响相当大,与初始纯水透水率相比,可降20%到40%。
操作运行开始后,由于浓差极化产生,尤其在低流速、高溶质浓度情况下,在膜面达到或超过溶质饱和溶解度时,便有凝胶层形成,导致膜透过通量的急剧降低,且不依赖于所加压力。
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凝胶极化引起的凝胶层;
2.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层;
3.膜孔堵塞;
4.膜孔内的溶质吸附。
2.3.4.膜的清洗
膜污染不仅造成透过通量的大幅度下降,而且影响目标产物的回收率。
为保证膜分离操作高效稳定地进行,必须对膜进行定期清洗,除去膜表面及膜孔内的污染物,恢复膜的透过性能。
膜的清洗一般选用水、盐溶液、稀酸、稀碱、表面活性剂、络合剂、氧化剂和酶溶液等为清洗剂。
具体用何种清洗剂应根据膜的性质和污染物的性质而决定,使用的清洗剂要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同时又不能损害膜的过滤性能。
如果用清水清洗就恢复膜的透过性能,则不需使用其他清洗剂。
对于蛋白质的严重吸附所引起的膜污染,用蛋白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溶液清洗,效果较好。
清洗操作是膜分离过程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清洗操作是造成膜分离过程成本增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采用有效的清洗操作的同时,需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减轻膜污染。
例如,选用高亲水性膜或对膜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聚砜膜用乙醇溶液浸泡),均可缓解污染程度。
此外,对料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进行预过滤、调节pH值),也可相当程度地减轻污染的发生。
如何防止膜污染以及开发高效节能的污染清除技术是进一步普及膜分离技术的关键之一,也是产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
研究表明,膜分离过程存在临界操作压力,在临界压力以下进行膜分离操作,可长时间维持较高的透过通量。
降低对清洗操作的依赖程度,提高膜分离效率。
膜分离技术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膜材料的选择
膜孔径或截留分子量的选择
膜结构选择
组件结构选择
溶液pH控制
溶液温度影响
溶质浓度,料液流速与压力的控制
五、作业
4什么是浓差极化?
5常见的膜组件有哪些?
六、课后记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教案
(第6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4节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主要膜技术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辅导手段:
PPT、板书、多媒体
板书设计
2.4.1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4.1.1.在牛奶工业中的应用
第4节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4.2典型的膜分离技术简介
2.4.2.1微滤(MF)
疑难
字词
第4节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典型的膜分离技术有微孔过滤(MF)、超滤(UF)、反渗透(RO)、纳滤(NF)、渗析(D)、电渗析(ED)、液膜(LM)及渗透蒸发(PV)等,下面对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
2.4.1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在牛奶工业中的应用
v牛奶的微滤除菌、乳清浓缩、酸奶处理等
℘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v主要在苹果汁、猕猴桃汁等生产中已实现工业应用。
℘酿酒工业中的应用
v无菌低温啤酒生产、啤酒罐底液处理等工业已规模应用以及在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
2.4.1.1.在牛奶工业中的应用:
——UF巴氏杀菌脱脂乳生产奶酪
——超滤法生产饮料奶
——乳清处理
反渗透、超滤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的最主要方面是乳清蛋白的回收、脱盐和牛乳的浓缩。
乳清中含有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乳糖、乳酸、脂肪及矿物质。
为了从低分子量组分中分离出蛋白质,通常采用超滤和反渗透处理,
反渗透、超滤技术主要用于乳清蛋白的回收和牛乳的浓缩。
目前各国广泛应用超滤法作为回收乳清蛋白的标准技术,用膜分离技术加工乳品比用其他方法更为经济。
从牛奶生产酸奶或奶酪等传统工艺使用蒸发浓缩法,不但能耗较高,且会破坏牛奶中的某些热敏性成分,影响产品质量。
将反渗透技术用于稀牛奶的浓缩,可生产出品质令人满意的奶酪及甜酸奶。
用反渗透技术除去乳清中的微量青霉素,大大延长了乳制品的保质期。
采用反渗透法还可以把乳清中的同形成分浓缩至18%~30%,进一步干燥后成为家畜饮料或乳酪的原料。
由于全干乳清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和灰分,因而限制了它在食品中的应用。
采用超滤技术,可在浓缩乳清蛋白的同时,从滤液中分离掉乳糖和灰分等。
日本对牛奶的超过滤浓缩与真空蒸发法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一个日处理量为226.8t的工厂来说,无论是前期各种投资还是运转费用,采用超过滤法均要便宜得多。
古巴干酪公司生产干酪素的经验表明,每4.536kg牛奶可制0.453kg干酪,剩下的4.082kg乳清若以反渗透法和蒸发法进行处理,每日处理牛奶量为422t。
一年生产92天,可比单纯用蒸发干燥法节省8万美元。
2.4.1.2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在果蔬汁生产中,膜技术有两方面的主要应用:
微滤、超滤技术用于澄清过滤;纳滤、反渗透技术用于浓缩。
用超滤法澄清果汁时,细菌将与滤渣一起被膜截留,不必加热就可除去果汁中的细菌,相对于酶法而言,滤汁中不存在未分解的果胶,长期贮存很少出现二次沉淀。
果蔬汁浓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果汁成分的稳定性,减少体积以便于运输。
同时期望能除去酸和产生不良气味的成分等,改善果蔬汁风味。
传统的果蔬汁浓缩方法主要采用蒸发与冷冻脱水两种,都存在高温或低温相变过程,能耗大,且因果蔬汁内舍有大量有机酸,加热浓缩时容易氧化变质,营养成分损失严重、产品品质低。
例如,果蔬汁中的芳香成分在蒸发浓缩过程中几乎全部失去,冷冻脱水法也只保留大约8%,而用反渗透技术则能保留30%~60%。
以普通蒸发法浓缩的果汁,在蒸发过程中,原果汁所含水溶性芳香物质及维生素等几乎全部被破坏、损失。
当采用反渗透设备在10MPa的操作压力下处理柑橘和苹果等果汁,得到固形物损失率小于1%的浓缩果汁,其芳香物及维生素等得到很好的保存。
而超滤主要用于果汁的澄清,如靠压榨生产的苹果汁,含有12%的固体包括糖、苹果酸、淀粉、果胶和酚类化合物。
超滤后果汁的得率可达到96%-98%,且超滤加工时间很短,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和储罐设备,同时通过超滤也除去了果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和果胶等,故超滤后的果汁有较长的货架寿命(长达2年)。
2.4.1.3.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
采用膜分离技术(超滤膜)除去酒及含酒精饮料中的酵母菌、杂菌及胶体等物质,使酒的澄清性得到改善,并获得良好的保存性,还能使生酒具有熟成味,缩短老熟期。
一些酒经超滤处理后风味有所改善,变得清强又醇香延润。
目前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采用超滤法对酒和酒精饮料进行精制,处理的酒类有葡萄酒、威士忌烧酒、清酒、黄酒等。
使用超滤法还可避免酒因热处理引起混浊成分的析出,简化了过滤设备。
用超滤法代替离心分离法进行葡萄酒的提纯.可以在不加化学试剂的情况下制得透明葡萄酒,还可降低酒中的乙醇含量。
过滤是啤酒生产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除去啤酒中的酵母、蛋白质和多酚复合物等微小物质、改善啤酒的生物和非生物稳定性。
经棉饼过滤或硅藻土过滤后之啤酒称为鲜啤酒或生啤酒,贮存超过一周就会发生生物混浊。
人们日常饮用的瓶装啤酒,在装瓶后必须经过低温灭菌,使残留的酵母及其他杂菌停止繁殖,这样的啤酒称为熟啤酒,一般能保持60~90天或更长。
生啤酒的口味虽优于熟啤酒,但不能长期保存,给运输及销售等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生啤酒能长期保存,建议采用超滤技术对啤酒进行精滤。
2.4.1.4在豆制品工业中的应用
——在豆制品加工业中,可以用膜分离技术从废液中回收蛋白质
蛋白质的分离和回收是膜技术在豆制品工业中的主要应用。
豆乳制作时产生的大豆乳清,通常方法只能从中提取近60%的蛋白质,残留蛋白质采用超滤法进行浓缩,可增加20%~30%的豆腐收率。
采用超滤法还可在浓缩蛋白的同时,去除产生豆膻味和影响豆乳稳定性的低分子物质,提高豆乳质量。
制酱工厂排出的废水中,80%以上的BOD主要来自大豆的蒸煮汁。
大豆蒸煮汁可进行分段超滤处理,经膜法处理后的滤液可作为生产用水回收,浓缩液可作为生产原料。
大豆蛋白工业中的乳清处理是防止水体污染的重要问题。
大豆乳清中含有多种低分子蛋白质、多糖类、肽、低聚糖类等物质,可采用超滤法回收浓缩大豆蛋白,以满足人类对畜牧业的需求。
对大豆乳清进行浓缩分离时,浓缩液中还有淀粉酶、胰蛋白酶等,选用合适的超滤膜对淀粉酶进一步分离浓缩,可获得淀粉酶产品。
2.4.1.5 在纯水制造业中的应用
采用膜技术制造纯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