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654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营造、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想象,增强感悟,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方法:

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江雪》这首诗吗?

我们一起背一遍好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

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颗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

这,就是柳宗元给我们带来的。

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二、作者介绍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怡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四、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思考: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2、他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文中找)

明确: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也就是说,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作者在小石潭看到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作者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

(1)水——清: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石——奇: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树——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

小石潭(景)——幽静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

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

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五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六、试背课文

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作者按照了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

 

明确:

按空间顺序来写,也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八、板书:

                             小石潭记

 

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二、正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请找出来。

  明确: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的写法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

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一、小结:

    课文是—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五、板书: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景物:

 潭水:

清澄       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

↓     游鱼:

           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

溪身:

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     岸势:

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三)揣摩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古诗文中涉及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导入新课。

    2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是别有一番不同的情致。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点拨句子的停顿。

    正音:

藻荇(zǎoxìng)  竹柏(bǎi)

    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三)自读探究

    1用默读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夜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可参与讨论,适时点拨补充。

切忌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

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参考提示:

    

(1)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闲”字着笔,“闲”字堪称本文的文眼。

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只因“无与为乐者”就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闲人”之举;而张怀民竟然“亦未寝”,在夜深人静之时兴致盎然地与作者“步于中庭”,可见张怀民也是一个“闲人”;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闲人”才会有“闲情”观察得这样仔细,看得这样清楚。

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闲人”,才会“结伴夜游”。

也正是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

结尾作者发出的感叹实为全文的点睛之笔。

(教师可在点拨时,适时配合以板书)

    

(2)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两字来概括。

本段主要写作技巧:

①比喻传神。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本段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

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③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

“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水中藻荇交错”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

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

“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

(第一、二点学生应该可以说出。

第三点如有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

另外如果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理由成立,教师应予以支持鼓励)

    (3)柳宗元和苏轼虽然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颇为相似。

仕途失意之时,他们又都寄情于山水,以排遣愁怀,寓之于文,以抒发愤懑。

不同的是: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又呈现出自嘲、自矜、自解、自慰的心态,较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些。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4)相与步于中庭(一共、共同)

    (5)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

    2用行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游恒山记》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成大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

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

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

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画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

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是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经过。

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注意该同学讲得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在课本上将主要游览的景点做上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是“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

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线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进一步了解熟悉课文,感性地了解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

在山顶上看见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

下山从西峰到寝宫后危崖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隙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朗读全文,读后指导学生从部分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时欲跻危崖,……始登其顶”,写出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

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

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

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

”应试失败后,他决心挣脱科举枷锁,埋头于古今史籍、舆地图经之中,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

经广泛阅读、独立思考,他不顾异端邪说之讥讽,毅然对图经志籍提出怀疑,又对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禹贡》发出责难。

为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自22岁起便开始出游。

三十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直到55岁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丽江太守派人护送回家乡,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屐所至,观察所得。

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达六十余万,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从民情风俗的观察,到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关注……都充分地说明他经历艰苦卓绝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

《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

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奥秘的忠实记录,它将大自然之雨、雾、晴、晦的千姿百态,山、水、树、岩的万般安排,再现于徐霞客的笔端,处处融汇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七)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后)》和明代乔宇《恒山游记》,试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一些比较。

    板书设计

                    游恒山记

                     徐霞客

        出发时——时间、天气

        登顶中——亲历:

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登顶后——亲见:

崩崖、杂树、浑源州城、龙泉山、龙山

        下山时——从西峰至飞石窟

 

《满井游记》

一、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三)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精美语句,导入新课:

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

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

(板书课题、作者、朝代)

    

(二)诵读感受

    1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试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揣摩语句停顿。

点拨:

    ①补充注音:

    辄(zhé)  髻鬟(jìhuán)  掠(lüè)  夫(fú)能不以游堕事

    罍(léi)

    ②难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2倾听配音范读,把握语调、节奏。

(课前合成好录音带,背景音乐最好选择清新舒缓的民乐)

    3播放背景音乐,让一位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集体伴乐诵读,感受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丽。

    (三)研读探究

    1小组学习,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3比较同一文言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结,在积极思维中积累文言字汇)

    

(1)乍:

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

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

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始知也(表转折)

    4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第2段。

    

(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用“~~~”在文中标出。

(提示:

“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

用“————”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

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提示:

“冰皮”、“波色”、“鳞浪”——河水,清澈亮丽;“山峦”,鲜妍明媚;“柳条”,柔美婀娜;“麦田”——麦苗,生机勃勃;“游人”,怡然自乐;“鸟”、“鱼”,喜气洋洋。

归结:

虽然还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但是满井早春依然是春意盎然,丝毫不逊于南国春色。

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3)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请用“”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提示:

“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

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5研读课文第3段,讨论:

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

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

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只要合情合理,并无标准的、唯一的答案。

    (四)品读玩赏

    1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2段,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精美。

    2组织赏析沙龙活动。

(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所赞赏的语句来,说出自己之所以喜欢这一句的理由。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五)布置作业

    文中作者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在生活中,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

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