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351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9、《故乡》

教师寄语:

只要顺着河流走,就可以到过大海!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不少于三遍,对精彩片断的圈点批注不少于五处。

2.熟记字音、辨清字形、解词释义;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

学习本文,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

【课前热身】

一.走近作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那么一个人:

一管一砚一狂人,

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

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一个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永远都绕不开的人物。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了解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三.关于小说

小说概念:

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一种文体。

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构成: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例如:

《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

③细节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四.字词积累

1.阴晦(huì):

阴沉昏暗。

注意“晦”勿写为“诲”。

2.萧索:

荒凉、冷落的意思。

3.聚族而居:

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4.五行(xín)缺土: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旧时迷信说法:

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五行缺土,不吉利,补救的办法是,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

5.颧骨:

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颜面骨。

6.愕然:

吃惊的样子。

7.鄙夷:

看不起。

8.嗤笑:

讥笑。

9.惘(wǎn)然:

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

10.恣睢(zìsuī):

放纵,凶暴。

五.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标注。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横线划出文中前后对比的片断。

④用波浪线划出有深层意蕴的片断并体味。

1、《故乡》一课有()个生字词,我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个生字,其中()这几个生字比较难。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大致内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组织全文的?

 

3、在故乡的今昔对比中,写了哪些变化?

告诉了我们什么?

 

4、我的初读感悟:

(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和疑惑写出来)

①我读了这课()遍,大概明白了本文所讲的大意,我会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

②我认为本文的()语句最引起我的注意,因为()。

()语段最值得我读,试着用我认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样读的原因是:

我想提这样的问题和大家探讨: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10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画来,________天空中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边是海边碧绿的沙地,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他正在厨房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3)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变作灰黄,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是松树皮了。

4文中总共写了哪些人?

用简图写出相互之间关系。

【选做】

 

作业等级__________________,检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步骤与要求:

①独立完成。

②小组讨论。

③准备展示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必做题]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3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

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选做题】

 

三、展示点评,解答疑惑(10分钟)

四、当堂检测【必做题】

1、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惘然()颧骨()嗤笑()鄙夷()恣睢()()

2.《故乡》选自《》,体裁是,作者是,原名,文章以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画来,________天空中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边是海边碧绿的沙地,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完成下例题目,独立完成后小组长批改(10分钟)

1.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2.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他正在厨房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4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是松树皮了。

5.《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6.《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是指,“退亦忧”是指。

7.《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8.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的良好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一名句)

9.《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夏景色的语句是:

,。

10.《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

1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意在干涉他国内政。

(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作业等级__________________,检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1解题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2)思考: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

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3)完成下表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动作、对话描写):

(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三、展示点评,解答疑惑(10分钟)

四、重点文段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

闰土哥,——你来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

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

还是照旧:

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我问问他的情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

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A.生性沉默寡言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

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

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_,这是用的_______修辞。

7.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8.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二)

他说:

“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

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1.画出本段中写捕鸟过程的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2.据报载,曾被人们视为有害无益的麻雀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请你结合此段文字,给捕鸟者们写一封倡议书,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完成下例题目,独立完成后小组长批改(10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活着,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愿意都如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暗地里笑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朦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正如地上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名句

(1).学而不厌,。

(2).,小人长戚戚。

(3).人无远虑,。

(4).,行必果。

(5).与朋友交,。

(6).有则改之,

作业等级__________________,检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1(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

'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必做题]

 

2(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3.如何看待文中的“我”?

 

4.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其作用?

 

5、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选做题目]

6.“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

 

7.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

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8.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9.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三、展示点评,解答疑惑(10分钟)

四、当堂检测

(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

我竟与闰土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a()b()

2、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而辛苦,闰土为()而辛苦,别人为()而辛苦。

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3、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6、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二)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7、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

10、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

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

 

10、《孤独之旅》

教师寄语:

只要顺着河流走,就可以到过大海!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不少于三遍,对精彩片断的圈点批注不少于五处。

2.熟记字音、辨清字形、解词释义;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

1、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梳理要点。

2、找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体味孤独的含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热身】

一.作家作品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