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粉刺化妆品解读.docx
《抗粉刺化妆品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粉刺化妆品解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粉刺化妆品解读
抗粉刺化妆品
痤疮(Acne即寻常性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酒刺”或者“酒疙瘩”,是一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常见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疾病,是大多数青年男女在青春发育期存在的较普遍的皮肤疾病,我国最近所作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4.5%的青少年患有痤疮,。
临床以颜面及胸背部散在发生针尖米粒大小的皮症为特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初见如细小的丘中疹和脓包,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疤痕、色素沉着。
它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身疾病,在社交、心理、情绪等方面对患者都有影响。
一、痤疮的临床表现
(一西医临床表现
痤疮发生在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偶尔也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红色丘疹。
皮脂腺旺盛部位重,皮脂腺分泌少的部位轻(眶周皮肤从不累及。
大多患者是油性皮肤,开始大多为寻常型,以后可出现结节、脓疱、脓肿、窦道或瘢痕。
病程长,易反复,多无自觉症状,如炎症明显时,则可引起疼痛和触疼。
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人均能自然痊愈或症状减轻。
目前西医临床根据皮肤损害的主要表现把痤疮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①点状样痤疮:
面部呈现的小点状散在小白点接近于皮肤色,如用手挤压,可
挤出条状或米粒大的黄白色,半透明的脂肪栓。
这是毛囊皮脂腺口被角质细胞堵塞,角化物和皮脂充塞其中,与外界不相通,形成闭合性粉刺,看起来为稍稍突起的白头。
毛囊皮脂腺内被角化物和皮脂堵塞,而开口处与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粉刺,表面看起来是或大或小的黑点。
②丘疹性痤疮:
最常见的皮肤损害,以发炎的小丘疹为主,高出皮肤,大小有
如米粒到豌豆大,较密集,有的也较坚硬,颜色是淡红色或深红色,有时在丘疹中央可以看到黑头或顶端发黑的皮脂栓,时有痒或疼痛感。
主要由于在毛囊皮脂腺口堵塞的情况下,形成毛囊皮脂腺内缺氧的环境,厌氧性的痤疮
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产生化学趋化因子,白细胞聚集而发生炎症性丘疹,所以这类丘疹属于炎性损害。
③脓疱性痤疮:
以脓疮表现为主,高出皮肤有绿豆大小,顶部形成白头脓疱,
底部色浅红或深红,触之有痛感,脓液较为粘稠,治愈后常遗留或浅或深的瘢痕。
这是炎性丘疹的进一步发展、加重。
毛囊皮脂腺内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吞噬痤疮丙酸杆菌发生炎症反应,大量脓细胞堆积形成脓疱。
④结节性痤疮:
当发炎部位较深时,脓疱性痤疮可发展成壁厚的结节,大小不
等,颜色呈浅红色或深红色,表现不一,有的显著隆起,而成为半球形或圆锥形,可长期存在或逐渐吸收;若脓液破溃后形成明显的瘢痕和色素沉着。
这是在脓疱的基础上,毛囊皮脂腺内大量的角质物,皮脂,脓细胞存贮,使毛囊皮脂腺结构破坏而形成高出于皮肤表面的红色结节.基底有明显的浸润,潮红,触之有压痛.
⑤萎缩性痤疮:
痤疮的丘疹或脓疱损害破坏皮脂腺腺体,脓疱溃破或丘疹自然
吸收引起纤维性变及萎缩,愈后引起凹坑状萎缩性瘢痕,多见于患病时间较长,反复发作,而没有加以重视的患者。
⑥囊肿性痤疮:
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化脓感染,破溃后常流出
由于带血的胶冻状脓液,而炎症往往不重,以后逐渐形成窦道或瘢痕。
这是毛囊皮脂腺结构内大量脓细胞的聚集,既有脓液、细菌残体、皮脂和角化物,又有炎症浸润.把毛囊皮脂腺结构完全破坏.触摸起来有囊肿样感觉,挤压之可有脓、血溢出.
⑦聚合性痤疮:
是皮肤损害最严重的一种,皮肤的损害呈现多种形态,有很多
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窦道,瘢痕、硬结聚合一起集簇发生。
⑧恶病性痤疮:
损害为小米至蚕豆大小的青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
质地较软,并且含有脓液及血液,它们长久不愈,以后痊愈遗留微小的瘢痕,也不感疼痛,浸润也很少,可转变为疽疖痈。
此型多见于体质虚弱者。
对痤疮严重程度的分级,目前国际上流行最为广泛的为pillspbury分类方法,将痤疮分为四种类型,如表10-1和图10-1所示:
表10-1痤疮的严重程度类型
痤疮类型痤疮严重程度
Ⅰ(轻度粉刺为主要的损害,可有少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少于
30个。
Ⅱ(中度有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
个。
Ⅲ(中度有大量的丘疹和脓包,总病灶数在51~100个之间,偶尔
有大的炎性损坏,结节小于3个。
Ⅳ(重度主要为结节、囊肿或聚合性痤疮。
总病灶数在100个以上,
病损数在100个以上,结节或囊肿在3个以上,
图10-1痤疮按最新国际分级发分为四级,此法简单,易于临床操作
(二中医临床分型
中医认为面鼻及胸背部属肺,痤疮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外科学》中有关痤疮的辨证标准,分为四种类型:
1.肺经风热型:
皮损为丘疹色红或痒痛,伴有口干、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
2.肺胃湿热型:
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有口苦口臭、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脾虚痰凝型:
皮损日久形成结节、囊肿、疤痕,伴有口淡无味、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苔薄或腻,脉弦滑或沉细;
4.气阴两虚型:
皮损日久形成结节,凹陷性萎缩性疤痕,伴有口干气短,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沉细。
二、痤疮的形成机理
(一西医发病机理
1.痤疮形成的皮肤生理
皮肤包裹于人体外部,为组成机体的重要部分。
重量约占人体的16%,面积约1.5平方米。
它有许多附属结构如汗腺、毛发、皮脂腺及指(趾甲等,皮肤及其附属结构有保护、排泄、分泌及感受刺激等功能
图10-2皮肤的解剖和组织
(1表皮:
皮肤最外层,表皮内无血管,所以划破表皮不流血,表皮最里层为生发层,此层细胞分裂增殖,补充表层脱落的死亡细胞。
这层含有黑色素细胞,炎症外伤后色素加深,痤疮后遗留黑斑就是发生于此。
(2真皮:
此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血管神经分布,创伤后出血,愈后结疤,痤疮后遗留凹疤是发生于此。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有多量的脂肪组织散布于疏松组织中
(4皮肤的附属结构:
①皮脂腺:
在头面部及躯干中部较多,在面部,头皮,额部可达400-900个/平
方厘米。
位于皮肤的真皮内,为囊状腺体,腺体内皮脂腺细胞比较大,细胞质内有较多的脂肪滴,功能为分泌皮脂润泽皮肤,它开口毛囊,通过导管、
毛囊分泌皮脂到表皮,受皮肤末稍神经的植物神经及性激素调整,雄性激素
刺激皮脂腺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增强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所以痤疮与心理、精神因素、雄性激素有关。
②汗腺:
为胚胎期表皮细胞在发生过程中下陷到真皮结缔组织中而形成的管状
腺,能分泌汗液,由导管将汗液通过表皮而排出体外,可排泄废物及调节体温。
排除汗液未及时清除,与面部其他物共同阻塞皮脂腺口,是造成痤疮初始因素之一。
③毛发:
为表皮的生发层细胞向下凹形成毛囊,毛囊底部的细胞不断增殖、生长,
向上推移并逐渐角化长成毛发,毛囊颈部较细,是皮脂腺开口处,此处病变与痤疮有关。
④皮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以营养皮肤,增强免疫抵抗力及调节
分泌,感觉疼痛、冷、热、触觉。
2.痤疮的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
本病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体内内分泌:
主要是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跃、增多。
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是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在毛囊闭塞的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导致炎症,形成痤疮(青春痘最基本的损害炎性丘疹。
在闭塞的毛囊皮脂腺内部,大量皮脂、大量脓细胞把毛囊皮脂腺结构破坏,形成结节、囊肿和粉瘤,最后破坏皮肤甚至形成疤痕。
可以看出,现代皮肤病学论痤疮,是以雄激素增多、皮脂增多——排脂受阻——细菌感染为轴心的发病机制。
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包含有以下四个发病环节。
(1雄性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
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内分泌发生变化,主要是性激素的变化,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不论男女都有雄激素和雌激素,比率不同,不同时期含量和比率也不同,青春期前,男孩女孩区别不大,进入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加,使男孩富有阳刚之气;雌性激素增加使女孩靓丽。
雄性激素可刺激皮脂腺细胞分泌
皮脂增多----分泌增多的皮脂----刺激毛囊导管过度角化----使毛囊壁肥厚----阻止皮脂排泄,这是痤疮的始发因素。
雌激素可抑制皮脂腺功能,减少痤疮发生。
男性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为睾丸及肾上腺;在女性的卵巢、胎盘及肾上腺也分泌雄性激素,如果与雌性激素比例失调也构成痤疮始发因素。
这里说女性痤疮与雄性激素有关,并不是说女性雄性激素和男性一样增多,而是她自身相对高。
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直接受雄激素的支配,雄激素作用于皮脂腺导致皮脂溢出增加是痤疮发生的基础。
这与个人体内雄性激素总体水平相关,处于青春期男女内分泌不稳定,雄性激素(睾丸酮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如:
女性在月经前,雌性激素水平下降,雄性激素水平相对提高,这时有痤疮的患者往往伴随其症状加剧,月经后随着雄性激素水平回升,其症状又会有减轻的趋势。
循环中的较弱的雄性激素在皮肤中能转换为高活性的睾酮和双氢睾酮,这一过程依赖于毛囊及皮脂腺中的特异性酶物质,如5α-还原酶。
雄性激素作用与皮脂腺的第一步就是与雄性激素受体结合,这一结合便产生一系列的程序化的变化:
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是皮脂腺功能得以调整。
雄性激素是痤疮发病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痤疮的发生并不是由于雄性激素的简单增多引起的,事实上大多数患者血清内的各种雄性激素水平以及雄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均是正常的,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因此,痤疮的发生有可能是由于皮脂腺中5α-还原酶的活性增高和/或雄性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增高的缘故。
(2皮脂分泌受阻
皮脂分泌受阻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
正常情况下,在毛囊漏斗部仅出现非粘着性的角化细胞及单层细胞脱落入腔内。
而在粉刺形成开始时,细胞角化的终末阶段发生障碍,角质形成细胞间的黏着性增加,漏斗部的角化细胞不崩解脱落,而且细胞更替速度加快,结果导致毛囊漏斗部导管角化速度加快,形成微粉刺。
其次,分泌过多的皮脂及未及时清除的汗液、灰尘、病菌、螨虫等阻塞皮脂腺口。
局部炎症,轻度痤疮(微粉刺使表皮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使皮脂腺导管、毛囊颈部细胞炎性水肿,皮脂腺口闭塞,皮脂腺分泌皮脂受阻,从而使痤疮加重。
(3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
在毛囊皮脂单位中最少有三类微生物寄生,葡萄球菌、酵母菌和丙酸杆菌。
与痤疮发病关系较密切的是丙酸杆菌。
一般毛囊中的丙酸杆菌有三种:
痤疮丙酸杆菌(P.acne、卵白丙酸杆菌(P.avidum、颗粒丙酸杆菌(P.granulosum。
正常时它们不会造成大的损害,当皮质腺阻塞时,它们参与痤疮局部炎性及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其中痤疮棒状杆菌含有使皮脂分解的酯酶,酯酶能分解毛囊内的皮脂,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的脂肪酸使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局部炎性及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是指特定菌造成局部发炎,红肿痛,出脓头。
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是指不特定菌造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炎性反应,如痤疮深部硬结,不爱出头。
所有的炎症性痤疮几乎都是从细小的粉刺发展而来的,然而,即便是临床上看上去没有炎症的粉刺,在病理层面来看也能找到炎症的迹象。
痤疮的炎症与普通的感染性炎症最少在以下临床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
(1炎症更趋向于慢性迁延;(2炎症常常以瘢痕结束;(3不同个体间炎症的差别非常巨大,即便同一个体,不同毛囊间炎症程度也相差明显。
痤疮炎症的这些特点,使得痤疮本身在治疗的反应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4痤疮的免疫机制
痤疮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了反应。
此外,皮肤的免疫功能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人发现。
已知的有二种机制在痤疮皮损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别为Toll-likereceptor(TLRs识别和CD1d分子的异常表达。
青春期到来,机体对痤疮很陌生,痤疮棒状杆菌在参与痤疮发生、发展同时,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内产生抗体,抗体循环到达局部参与痤疮的免疫反应,加重了痤疮早期炎症的致病过程。
现在已在患者的体液免疫中,查到血清IgG水平增
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增高。
青春期过后皮脂分泌仍然多,但机体已能适应,所以不发生痤疮。
如果仍有,这是续发性。
然而,以上四个发病环节虽然得到广泛的公认,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足以致病。
事实上,所有处在青春期的人均具备有痤疮发病的基础(较多的皮脂溢出,一定程度的毛囊阻塞和高的P.acne,但大多数人不发生痤疮;而且与正常人群比较,痤疮病人皮脂中的脂肪浓度、P.acne数量等尽管比无痤疮者要高一些,但其数据有很大重叠,这表明这些因素都各自参加了发病,但并不是根本因素。
因此,总是把痤疮的发病机制简单化,有时甚至归结于一种单一原因,以此来治疗痤疮,是不合理的,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3.影响痤疮形成的因素
近年的研究不断在证实痤疮(青春痘的发病机理及使病情加重的诱发机制,主要与性激素、皮脂分泌、脂质成份、免疫功能、毛囊角化、微生物、炎症因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关。
(1遗传因素。
父母在年轻时发生痤疮,子女在同年龄段发生痤疮几率很大。
一是遗传皮肤机能状态,如皮脂腺分泌情况,二是遗传面部对痤疮的反应状态。
但是,这只是一种遗传因素,决不是遗传病,并且通过积极预防和恰当治疗完全可以彻底治愈,不受遗传因素影响,并且愈后无任何后遗症。
(2与免疫机制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有关,如锌、钙、维生素类。
有研究表
明痤疮患者锌低,它可能影响机体维生素A的利用,促使毛囊皮脂腺的角化。
有人铜低,它可能影响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有人锰升高,可能影响体内脂肪代谢、性激素分泌。
(3与饮食习惯有关,如喜食动物脂肪,糖类食物,进入体内转化为脂肪,
皮脂分泌旺盛,堵塞毛囊孔,或偏嗜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引起大便干燥,营养结构不平衡,损害胃肠功能,使痤疮发生。
(4与精神因素和消化功能有关。
心理状态不平和,精神紧张、焦虑、抑郁、
烦燥,精神创伤,消化不良,长期便秘,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也是产生痤疮的一种诱因,并能使其加重。
(5空气污染:
污染的空气中重金属离子增多,堵塞毛孔,损伤皮肤;使皮
肤受过量紫外线照射,另外,环境噪音可使皮肤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影响皮肤代谢。
(6外用劣质化妆品长期刺激皮肤,并使毛囊孔堵塞,容易诱发痤疮的形成。
化妆品使用不当造成毛囊口的堵塞而引发的粉刺及其一系列症状,近年来比较多见。
例如头发刘海过长、常用太油的发胶,会引起额头局部痤疮;如果使用的乳液、粉底不合适,或上妆太厚,也常会因堵塞毛孔而使双颊出现痤疮;此外,刷牙时残留在嘴唇周围的含氟牙膏也可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痤疮。
(7矿物油类的接触:
碘化物、溴化物及某些其他药应用,也是一部分人的
发病因素。
(8长期处在冷热温差较大的空调环境中,这也是痤疮诱发因素。
以上因素,可能在一些人有所侧重,也可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论痤疮以相火炽甚、阳气内郁——灼津为痰——痰热蕴结为轴心的发病机制。
中医称座疮为“面疙”或“酒刺”等,认为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
①外感:
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郁于面颊局部,化热化火,阻塞经络,火热毒邪郁于局部,致痰凝血癖。
经络不通,生成粉刺。
癖久化热,热胜肉腐成脓,久病入络,结聚成块,或过久损伤颜面肌肤则为结节盛痕.②饮食: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
从中医理论来看,不同部位的痤疮,是人体不同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脏腑的各种病理变化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于外。
面部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起面部相应部位的痤疮。
如果长期思虑过度、劳心伤神,常可引起心火旺盛、心火上炎,这时额头上常常会长出痤疮来,提醒人该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睡眠充足,并多喝水;如果长期嗜食辛辣、油腻、嗜酒,就会脾胃蕴热,不仅消
化不良、口干、口臭,便秘等问题也会找上门来,鼻子上也常常会冒出一些“粉刺”来提醒您,需要改变一下饮食习惯了;如果长在鼻梁,代表脊椎骨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是长在鼻头处,可能是胃火大、消化系统异常;若在鼻头两侧,就可能跟卵巢机能或生殖系统有关。
如果平时压力过大,又没有学会适当调节,给自己“解压”,肝郁气滞的各种症状便会随着压力增大而日益明显,人常常会感到莫名其妙地心烦意乱,甚至为一点点小事而暴跳如雷,双颊容易长出“青春痘”,其中左边脸颊可能是肝功能不顺畅,如肝脏的分泌、解毒或造血等功能出了状况。
右边脸颊则可能是肺部功能失常。
这就提醒您,该注意调节、放松一下心情了;粉刺长在下巴表示肾功能受损或内分泌系统失调。
有些女性下巴上的痤疮此起彼伏,每次月经来潮前几天尤为明显,这通常与月经失调及经前期综合征有着密切联系。
除了位置外,痤疮的颜色也会透露出疾病信息,如果痤疮的颜色鲜红,说明体内有热;如果痤疮的颜色较暗,则提示有肝郁、肾虚或血淤的存在。
二、痤疮的治疗途径
针对痤疮的特点和致病成分及机理,人们分别从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痤疮进行研究和治疗。
以下将分别综述它们各自的治疗措施。
(一西医治疗
1.内用药
(1维A酸类药物
维生素A是维持人体上皮组织正常功能的必需物质,人体缺乏它时,可引起皮肤干燥、毛周角化、眼结膜角化等问题。
维A酸类药物是一组化合物的总称,包括了与维生素A作用相似的所有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内服多用于较严重的痤疮,与口服抗生素联合治疗。
异维A酸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主要适用于重度痤疮,如聚合性痤疮、结节性囊肿性痤疮、瘢痕性痤疮等。
推荐剂量。
异维A酸的最严重副作用是致畸,服用该药的患者怀孕后,有1/3出现自然流产,1/3需要引产,另1/3中有20%的胎儿出现严重先天畸形,因此生育期妇
女需用异维A酸治疗时,首先应排除怀孕。
异维A酸的其他副作用还有唇干、唇炎、口干、皮肤干燥、脱屑等,所以服用该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防晒。
停药后需外用维A酸维持治疗,以防复发。
(2抗微生物治疗
主要通过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来实现其治疗作用。
用于痤疮的外用抗生素主要有过氧苯甲酰、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应与维A酸类药物合用,不应单独使用。
不应与口服抗生素合用,皮损改善后应停药,或2-3个月后无效也应换用其他抗生素,以防耐药。
口服抗微生物治疗主要用于中、重度炎症性痤疮。
①罗红霉素罗红霉素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达72%~
85%。
杨擎宇等[23]以罗红霉素治疗痤疮,罗红霉素治疗优于四环素,且罗
红霉素治疗2~3周时患者炎性丘疹、脓疮改善明显。
②红霉素红霉素是一种从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碱性大环内酯类广谱抗
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碍长肽链形成。
红霉素在临床常作为复方制剂外用,3%红霉素凝胶及5%过氧化苯甲酰能有效抑制丙酸杆菌,进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产生,从而提高疗效。
红霉素可减轻过氧化苯甲酰的局部皮肤刺激作用,对成人、婴儿寻常型痤疮的各型皮损均有良效,对脓疱及炎性丘疹等炎性损害效果尤佳。
虽然该药所致不良反应症状大多轻微,但仍建议患者最好在医师密切观察下使用。
③甲硝唑与替硝唑甲硝唑为硝基咪唑衍生物,对厌氧微生物有杀灭作用,且
其在人体中还原时生成的代谢物也具有抗厌氧菌作用,可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细菌死亡甲硝唑常与其它抗痤疮药联合应用。
④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系有机氧化物,具有很强的杀菌、角质剥脱、
溶解粉刺和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其可用于治疗痤疮,尤其适用于丘疹性、脓疮性痤疮。
(3内分泌制剂
严重病例或对其他治疗效果不好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乙烯雌酚,每日1次,服用2周、安体舒通(10~200毫克/日、甲氰咪呱(0.2克,每日3次,饭后服,4周为一疗程。
但这些制剂副作用较多,不应列为常规。
(4锌制剂。
有抑制毛囊角化或炎症的作用,如甘草锌(0.25克,每日3次、硫酸锌(0.2克,每日3次口服,连服l~3月。
2.外用药
外用维A酸是痤疮的一线治疗药物,阿达帕林是轻、中度粉刺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的首选治疗药物,具有疗效更强、起效更快、耐受性更好的优势。
但注意应当早期应用,除单独使用外,对于П、Ш级痤疮,常与外用抗生素,如过氧苯甲或口服抗生素联合治疗。
其中,阿达帕林在联合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稳定性。
在皮损有效控制后要坚持维持治疗,预防复发。
此外,常用0.5%水杨酸、氯霉素酪、氯霉素酒精,3%~8%硫黄,1%~2%水杨酸洗剂或霜剂,0.25%~1.0%过氧化苯甲酸洗剂、凝胶和霜剂,均视皮损情况选用,每日外搽数次。
3.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可针对痤疮发病的不同环节,因此起效更快,疗效更强,适用于粉刺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
轻中度患者一般为外用维A酸与外用克林霉素或过氧苯甲酰等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中重度患者为外用维A酸与口服抗生素联合应用。
试验证明,阿达帕林可增加抗生素等外用药物的穿透性,提高疗效。
甚至在与过氧苯甲酰联合治疗中,阿达帕林能减少过氧苯甲酰对皮肤刺激,耐受性明显优于传统维A酸类药物。
(二中医中药治疗
1、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多为肺热,或肺胃积热上壅于胸面所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与脾胃。
(1肺经风热型:
临床表现面部丘疹色红细小,鼻翼发红、油腻、脱屑,炎症较明显。
相当于西医分型丘疹性痤疮。
治疗以清肺降火、泻胃除热为法。
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侧柏叶、桑白皮、金银花各12g,黄芩、菊花、桑叶各9g,甘草6g。
丘疹质硬难消加天冬、浙贝、玄参,面部痒甚加白藓皮、白蒺藜。
生甘草。
七叶汤加减:
枇杷叶、桑叶、侧柏叶、荷叶、竹叶、大青叶、金银花、连翘、重楼、大黄、白花蛇舌草。
(2肺胃湿热型:
多见于30岁左右者,丘疹色红较大,或结节、脓疱,伴胃肠功能紊乱。
消座汤1号。
黄连解毒汤加减:
全栝楼18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大黄、黄芩、苦参、栀子各9g,黄连、甘草各6g。
脓疱较多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
(3痰瘀互结型:
多见于青年期发病者,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疙、炎型丘疹为主者局部有疼痛,多伴有口干渴、口臭、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痤疮经久不愈,相当于西医分型脓疙型。
此型患者热毒较重,己入里,奎遏气血形成察症,故治疗须重用清热解毒药物,佐以活血化癖。
五味消毒饮: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连翘。
败毒丸:
连翘,天花粉,牛蒡子,柴胡,荆芥,防风,桔梗,羌活,独活,红花,苏木,川芎,当归粉,甘草。
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太子参各30g,生地18g,丹参、夏枯草15g,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川芎、当归、莪术各9g,甘草6g。
结节明显者加三棱、海藻、浙贝、山慈菇,丘疹色红加菊花、金银花、黄芩
(4肝肾阴虚、冲任失调型:
多为中年女性,丘疹每随月经周期变化,伴月经不调或痛经,以二至丸加减:
生地18g,丹参15g,女贞子、旱莲草、玄参、仙茅、仙灵脾、当归各12g,甘草6g。
胸胁胀满加柴胡、郁金、香附,痛经明显加元胡、木香。
2、中医外治
(1姜黄消痘搓剂:
姜黄、重楼;杠板归;一枝黄花;土荆芥;绞股兰;珊瑚
姜。
该方具有清热解毒,散风祛湿,活血消痤的功能。
用于主要用于湿热郁肤所致的痤疮。
(2颠倒散:
大黄、硫磺、芦荟等量,轻粉1/10。
大黄、硫磺、轻粉研末,过
120目筛备用。
用时清水洁面后,以适量芦荟水调糊状外敷皮损处,1h~2h后洗去,每日1次~2次。
感染者外涂金黄膏。
3、中医针灸
主穴取曲池,配穴大椎、肺俞、足三里、三阴交,留针半小时。
4、偏方治疗
(1红萝卜汁消粉刺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