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591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docx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所属学科:

历史

适于的年级:

初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

本课属于思想领域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学生在小学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相当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以人为本,和学生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让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

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作个思维拓展,谁能解释一下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

那么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哪一个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

生产力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孔子及诸子百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2、学习新课: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

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第二,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

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

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第三,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

这样做的理白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

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一)孔子

孔子是本课重点知识,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仁”“礼”学说及教育方面的贡献。

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孔子讲学”,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

一起归纳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

仁: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如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二)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

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4、课堂练习:

结合本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

5、板书设计: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促进

生产力发展引发出现孔子

思想活跃思想文化发展

社会变革诸子百家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

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

教师的活动形式:

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

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师生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彼此的心声,参考彼此的意见,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导入新课的策划上,我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请学生们作思维拓展,解释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过设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自然的导入本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题。

在本课重点内容“孔子”一目中,我的课件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孔子图片,包括挂图、民国邮票、现代孔子邮票以及今年9月23日孔子诞辰2557年的孔子标准像揭幕仪式等详细的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孔子。

通过5分钟的影音欣赏,声情并茂地创设了逼真的历史情境,其间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苛政猛于虎”、“杏坛讲学”等影音资料。

在上课前,我精心编写了二个课堂短剧的表演剧本,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孔子讲学”,并归纳出“仁”、“礼”的思想内涵,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起来。

又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很好的畅谈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影响,比如“温故知新”。

以讲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经》,并总结出其朴素的辨证思想。

在“百家争鸣”一目中,首先以诸子猜谜的形式,引入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学生很兴奋,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

最后由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把“结合本学校实际,用儒、道、法三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道‘学以致用’题作为结尾,学生们发言踊跃,有兴趣,效果好,既启发了学生,又拓展了思维,给学生以无限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显著。

附:

课堂短剧孔子讲学

学生甲饰孔子众学生饰弟子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

孔先生早!

孔子:

(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弟子:

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

(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另一弟子:

弟子不明白。

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

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

自己不息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

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

(捋胡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

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

弟子明白了。

因材施教

学生甲饰孔子学生乙饰子路学生丙饰曾参

孔子:

(在书书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

(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

(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

(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

(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

(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

(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

(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

(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

(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

(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

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

(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教研员点评】本课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解学情后,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虚拟辩论等形式充分体会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历史及其内存原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识深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历史观、方法论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所属学科:

历史

适于的年级:

初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是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本课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方面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比较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正处在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烈,兴趣也比较浓厚。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关万里长城的内容,通过新闻等对长江三峡已有初步的了解。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对乐理知识有了一点认识,尤其喜欢流行音乐。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让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要以人为本,老师注意听并适时补充、讲解、引导、鼓励,互相学习。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查找资料和制作都江堰、编钟等模型;

2、了解今天长江截流的方法以及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了解打击乐器。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

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洪水的肆虐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战胜水灾的。

出示标题《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2、学习新课: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请同学们分组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从第一个内容开始依次进行。

先请第一组推选你们组的代表来介绍。

你们组主要是查找都江堰主体工程方面的内容,有一人主讲,其他人可补充,可拿模型或指图讲。

A、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B、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因为修郡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C、为什么叫都江堰?

名称由来:

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

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

堰所在的县名先后叫导江县、灌洲、灌县,1988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

D、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

时间:

战国时期(约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

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修建主持人:

李冰父子。

E、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

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F、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第二组引言:

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是如何修建的这方面内容。

指图讲,按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来讲。

a、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

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b、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

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

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怎么办?

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

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

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

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

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室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

教师提示:

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

——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早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c、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第三组引言:

我们组维修的这方面内容。

维修原则6字诀:

深淘滩,低作堰。

两千多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澳没于黄沙,有的早已废弃。

如:

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变为沙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也早已荒废,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农田达上千万亩。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历久不衰?

其奥秘何在?

除了合理的位置、科学巧妙的设计和牢固的修建这些因素外,还与长期的维修是分不开的!

a、维修的原则。

深淘滩,低作堰。

b、是如何维修的?

(1)用淘河床挖出的砂石培高、加固堤岸,一举两得。

(好聪明!

(2)宝瓶口的沙不能淘得过深也不能太浅。

(3)每年维修时,要砌好分水鱼嘴——因这里易被江水冲毁。

c、维修都江堰的具体做法。

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

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分进行修筑。

时间选择在每年的10月底霜降时节进行维修,因为这时岷江的流水量最小,最容易控制。

李冰就抓住这一时期,组织民工进行抢修。

在维修过程中,李冰还总结了维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淘滩,低做堰”。

意思是说在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保证在玉垒山东岸的成都平原不出现洪水灾难,使人民免除水患,边上安定的生活。

第四组引言:

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内容包括:

(1)作用:

灌溉、泄洪、天府之国

(2)环保(3)今天的启示(大江截流)。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

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局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当时条件那么艰苦,而人们还能造出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的工程,真伟大!

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

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神奇的编钟。

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除了在都江堰体现出来外,在音乐方面也可充分地体现出来。

请大家欣赏音乐。

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出示题目:

神奇的编钟

本目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

谁能介绍铜钟的用途?

学生:

它最早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时使用的乐器。

老师:

怎样演奏?

学生:

演奏时用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

老师:

什么叫编钟?

学生:

几件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铜钟组合成一套,称为编钟。

老师:

编钟的艺术魅力是什么?

学生:

它有音区之分,可以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的手法演奏乐曲。

老师:

请同学们将自己做的编钟模型与古代能发出声音的编钟对比,考虑为什么说战国的编钟是神奇的编钟,它神奇在哪?

学生:

一个铜钟奏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太神奇了!

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挖掘出后仍音域宽广,音色优美!

老师:

编钟到底是怎么演奏的?

你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能够敲击出声的东西,进行简短演奏吗?

最后,强调一下当时我国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呢?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

我们以前还学过雄伟的长城;能工巧匠鲁班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先民的高度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民族,这种品质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4、课堂练习:

(1)请列举出都江堰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

(2)利用身边材料进行敲击演奏。

5、板书设计: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主体工程概况及修建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的维修

都江堰的作用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铜钟、编钟

神奇的编钟

神奇的编钟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知道编钟及其演奏原理。

”的规定。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制作都江堰和编钟等模型,然后评价:

同学们手很巧,动手做了都江堰与编钟的模型,现在我们来评价一下,谁做的模型最好。

评价的标准是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造型美观与否,手工制作精细与否。

总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并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使得课堂上充满了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都江堰与长城哪一个工程更伟大?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

老师导入:

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巧妙,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赞赏,许多外宾参观了都江堰后情不自禁地说:

都江堰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古国!

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都江堰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秦国及后来的秦朝有三大工程:

都江堰、长城、灵渠。

我们知道,长城也是很伟大的,那么,都江堰与长城相比到底哪个更伟大?

(学生讨论略)最后老师总结:

同学们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老师认为都江堰伟大,长城也很伟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通过这样一个设计,说明了两者各有千秋,两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更说明了我国先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达到教学效果。

【教研员点评】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都江堰和编钟的历史资料,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合作交流辩论,表达各自的见解,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深刻的认识。

同时,唤起了学生保护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积极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