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518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课后答案.docx

马克思课后答案

目录

马哲复习资料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怎么理解?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什么是物质?

什么是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是什么?

具体表现?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6、联系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7、发展是什么?

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9、矛盾及其特征是什么?

1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2、规律的概念?

13、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3、认识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4、认识过程的两次能动的飞跃及其条件各是什么?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怎样的?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别是什么?

如何理解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别是什么?

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别是什么?

其辩证关系?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商品及商品二因素是什么?

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

其之间关系?

4、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是什么?

5、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怎样变化?

6、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是什么?

7、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什么?

其相互关系?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什么?

9、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实现的?

10、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什么?

第五章

1、垄断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怎样理解金融资本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统治?

(7个字)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作用是什么?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是什么?

其后果?

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形成原因及实质是什么?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是什么?

第六章

1、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由哪些因素决定?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课后答案绪论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第二章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章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第六章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第七章

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马哲复习资料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P2-3)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P4)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P6)

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才变成现实。

(P7)

PS:

历史条件和需求具体是哪些要看书,知道大体包含哪些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怎么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P14)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P15)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P16)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P17)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P28)

PS:

两个知识点:

(知识点不在问题的回答范围之内,但要求要会)

(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P28-29)

(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

(P29)

2、什么是物质?

什么是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P30)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P32)

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P32)

PS:

两个知识点:

(1)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P30)

3、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是什么?

具体表现?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P30)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56-57)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P34)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P35)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P39)

6、联系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P40)

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P40-41)

7、发展是什么?

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41)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P41-42)

8、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1)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P42)

9、矛盾及其特征是什么?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P43)

1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重;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P43-44)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P45)

PS:

一个知识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P45)

12、规律的概念?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54)

13、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

(1)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P58-59)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唯一标准。

(P64-65)

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66)

3、认识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P68)

PS:

老师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的“实践”与“实践”的含义不一样,“认识”与“认识”的含义也不一样,于是我没懂o(╯□╰)o

4、认识过程的两次能动的飞跃及其条件各是什么?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P68-69)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P69-70)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怎样的?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P73-74)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的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P77-78)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94)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P94)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别是什么?

如何理解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P95)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9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P97)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P98)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别是什么?

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P100)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P1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P1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P103)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别是什么?

其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包括: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

(P10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P10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43)

2、商品及商品二因素是什么?

其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统一体。

(P144)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P144-145)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

其之间关系?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P145)

4、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这是定义,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P147)

5、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怎样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P147)

6、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是什么?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内容(P147)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作用形式(P147-148)

(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P148)

(4)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P149)

7、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什么?

其相互关系?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相互关系:

(1)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2)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3)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P149)

PS:

三个知识点:

(1)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50)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P150)

(3)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P151)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P157)

9、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每个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P160)

10、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什么?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

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P163-164)

第五章

1、垄断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P183)

2、怎样理解金融资本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统治?

(7个字)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P184-185)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作用是什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P18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