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ppt.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483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概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概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概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概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ppt.docx

《毛概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ppt.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ppt.docx

毛概ppt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是源与流的关系,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是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1.革命主题:

找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建设主题:

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3.改革主题:

找到中国特色的体制变革道路,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

两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条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巨额赔款

2.阶级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1845—1894年,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阶段

(2)1895—1913年,中国工人阶级初步发展阶段

(3)1914—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壮大阶段

3.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1898—1903,初知阶段

2.1904—1916,铺垫阶段

3.1917年以后,传播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体现出了许多显著的特点:

其一,马克思主义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到系统的传播。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其二,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广泛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

4.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关系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理论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全党的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四、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它是指引中国革命夺取胜利唯一正确的理论武器。

它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2.正确的评价毛泽东

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五、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世界两大阵营对立的消失美苏两国关系趋向妥协第三世界的崛起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借鉴苏联模式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初步形成1978.12—1982.9,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4)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5)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

形成轮廓1982.10—1987.10,

(1)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形成科学体系1987.11—1997.9,

(1)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六、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属性

四大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九个方面:

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

基本属性:

科学性独创性现实性相对性

七、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国际背景: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第一,“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成为后冷战时代国际局势的新特点。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

第四,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

2.国内背景:

国内环境的新变化

第一,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

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3.党建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的新变化

第一,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两大转变”。

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第二,全党领导层正处在整体交接班的重要时期。

第三,党的队伍中还有许多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现象。

第四,党面临着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考验。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科学发展观是在自觉适应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我国处于发展的中大战略机遇期:

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已确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资金、技术呈梯次转移态势,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强劲

(2)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我国处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期:

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势在必行(4)我国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社会阶层分化加速,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困难群众比重增大,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

2.科学发展观是在吸收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经济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第二代发展观(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现在发展观(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在发展观演进过程中人们形成的共识:

1.增长不等于发展2.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3.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4.发展要重视满足人的需要。

人类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增进人类幸福、自由、尊严、安全、公正、参与。

人类发展概念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十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十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重新确立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初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7年七八月间,毛泽东发表《实践论》和《矛盾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形成。

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批判“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十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与时俱进:

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适时地、正确地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务实创新: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进取。

十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1.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2.只有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3.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条件:

必须广泛深入地发动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工人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

必须把党建设成为成熟的工人阶级政党。

必须掌握革命武装。

十五、新民主主义的人

人民大众: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贫农、中农),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大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是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动摇性,是中国革命动摇不定的同盟者)

十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统治中国的太上皇。

第二,帝国主义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不统一。

第四,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五,帝国主义的统治和掠夺,使中国人民处于极度的不自由和贫困的境地。

2.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第一,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二,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第三,封建阶级的残酷剥削,使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3.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平民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

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

十七、党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1.革命必须要有武装

2.革命要有自己的武装

3.中国革命的特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十八、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创立

历史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是:

革命要从大城市开始。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革命道路的结论是:

农村才是中国革命的立足点。

十九、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三者的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

2.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根本原因)2.国民革命的影响。

3.革命形势继续发展。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理论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二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

标,同其他革命阶级和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

可能性:

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2.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联盟。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组成的,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政治联盟。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目标的全民族的政治联盟。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人士组成的,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政治联盟。

二十一、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和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所谓原则的坚定性,就是一事当前,有确定的目标,坚定的立场。

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

所谓策略的灵活性,就是在不失掉原则立场的情况下,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3个基本条件:

1.自己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3.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

有理,强调的是自卫的原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利,强调的是胜利的原则,就是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有节,强调的是休战的原则,就是同顽固派作斗争,要适可而止,在击退了顽固派的进攻后,要自动休战,并和他们讲团结。

2.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第一,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它以工农联盟为主,包括了城市小资产阶级。

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它主要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包括了与一部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二,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二十二、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1.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1.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1.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全国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条件。

2.在革命胜利后,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3.没收官僚资本,建立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首要经济条件。

二十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依据:

中国国民经济非常落后、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

2.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

主体:

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

逐步过渡,依靠力量:

贫下中农,富农问题:

由限制到逐步消灭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和“和平赎买”的方法;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十四、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

1.逐步过渡:

2.和平改造对农业: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对手工业:

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

3.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二十五、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关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1.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

——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4.总结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的探索成果

第一,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战略决策。

第二,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

第三,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四,提出了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的任务。

第五,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任务。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论断。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解决途径。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理论

二十六、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经验

1.在经济建设方面:

党和政府要始终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坚持

“统筹兼顾”的方针、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3.在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经济运行机制。

4.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企业内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

5.在文化建设方面:

第一,提出了“向科学进军,大搞技术革命”的思想。

第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工作的方针。

第三,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

第四,提出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6.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第一,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二,提出了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的思想。

第三,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1.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失误

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

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

“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的危机。

(2)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阶级斗争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能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政治斗争,党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如果矛盾性质一时未能分清,要先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决不能把犯错误的人,轻易的当成敌人进行专政。

3.必须充分认识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把握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不能用搞政治运动的办法来搞经济建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5.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应当制度化法律化。

归根到底,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就是: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十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第一,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用最大的努力来发展生产力。

第二,个人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刺激因素。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发展的阶段性。

第四,落后国家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急性病有很大的危害性。

第五,充分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3)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中值得肯定的思想主要有:

第一,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

“利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4)社会主义从幼年走向成熟

社会主义从幼年走向成熟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40年代后期开始的南斯拉夫的改革,以工人自治为中心内容。

50年代,苏联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试图简政放权。

1956年,波兰确定了改革的方针,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治民主化。

19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